哈尔滨档案
作 者: (澳)玛拉·穆斯塔芬(Mara Moustafine) 著;李尧,郇忠 译 定 价: 58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 2018-04-01 页 数: 411 装 帧: 平装 ISBN: 9787108061195 ●代序 我们是哈尔滨的女儿 ●楔子 好奇心 ●1 里加的“宝藏” ●2 泪洒高尔基市 ●3 到中国去 ●4 骨肉离散 ●5 奔向“光辉灿烂的未来” ●6 10月的“黑渡鸦” ●7 高尔基市的日本间谍 ●8 “渡鸦”去而复返 ●9 “哈尔滨命令” ●10 幸存者 ●11 哈巴罗夫斯克(伯力)的人 ●12 远东的奸细 ●13 平反昭雪 ●14 重返哈尔滨 ●15 去赫鲁晓夫的“处女地”,还是去悉尼? ●16 人的足迹 ●17 我是哈尔滨人 ●跋 纽带 ●......内容简介
玛拉·穆斯塔芬著的《哈尔滨档案》讲述了四十年前,女孩玛拉从外祖母的抽屉里偷偷拿走一张发黄的照片。照片上的女子身穿风衣,凝眸远眺,有种难以言说的吸引力。她叫曼娅,1911年生于中国海拉尔,1937年因“日本间谍罪”被枪决,死于苏联高尔基市。二十多年后,正是经由这张照片,外交官玛拉走上一条历经曲折的寻之路。面对真真假假的历史档案、闪烁模糊的口述追忆,她以惊人的毅力,很终揭开了一个哈尔滨俄罗斯家族的悲怆往事。
(澳)玛拉·穆斯塔芬(Mara Moustafine) 著;李尧,郇忠 译
玛拉·穆斯塔芬(Mara Moustafine),1954年出生于中国哈尔滨一个融合了犹太、俄罗斯和鞑靼血统的家庭。五岁时,她随家人移居澳大利亚。毕业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政治与靠前关系学院,做过外交官和记者。
我曾经读过一本关于城市规划的著作,它并非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以一个历史学家的视角,追溯了不同历史时期城市空间演变的逻辑和动因。书中以巴黎为例,详细剖析了奥斯曼男爵改造巴黎的宏伟计划,不仅是建筑风格的变革,更是社会结构、市民生活方式乃至于城市权力的重塑。作者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地图和当时的绘画作品,生动地还原了那个时代背景下,城市居民所经历的阵痛与新生。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习以为常的城市街道、广场和建筑,并非自然而然的存在,而是人类历史、社会变迁和权力博弈的产物。书中对于空间隔离、阶级分化以及公共空间的讨论,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引发了我对于当代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种种问题的思考。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巧妙,他能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穿插一些生动的人物故事,让冰冷的城市规划变得有温度,有血有肉,仿佛能看到那些生活在历史洪流中的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评分我最近沉浸在一本关于艺术史的专著中,它并非简单罗列画作和艺术家,而是着力于探讨艺术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生成逻辑和意义变迁。作者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印象派、后印象派以及立体主义等艺术流派兴起的社会经济原因,以及它们如何挑战传统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趣味。书中对于艺术家们在工作室里的创作状态,他们之间的思想碰撞和艺术辩论的描绘,非常引人入胜。作者还结合了当时的文学、哲学以及科技发展,阐述了艺术是如何成为社会思潮的晴雨表和文化变革的先行者的。我尤其被其中关于艺术家如何应对市场压力和公众质疑的章节所打动,它揭示了艺术创作背后不为人知的艰辛和坚持。这本书的学术性很强,但又不失可读性,作者的语言既严谨又充满洞察力,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欣赏。
评分我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异域风情的游记,作者是一位在东南亚地区生活多年的旅人,他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当地市场的喧嚣,香料的浓郁气味,以及那些古老建筑背后隐藏的市井故事。他不仅记录了眼前所见,更深入挖掘了当地的历史传说和人文习俗,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片土地独特的魅力。书中的一个章节,详细讲述了当地一种古老的草药疗法,作者通过采访当地的药师,记录下了那些代代相传的配方和治疗方法,并结合自己的亲身尝试,分享了这种疗法的疗效和体验,读起来既有科学的严谨性,又不失人文的温暖。另一部分则聚焦于当地的民间音乐,作者走访了不同的村落,记录下了各种乐器的演奏方式,以及那些与音乐紧密相连的节日庆典和传统仪式,通过文字和一些附带的二维码链接,让读者能够直接听到那些悠扬的旋律,感受到音乐在当地人心中的分量。整本书的语言风格流畅而富有诗意,夹杂着一些当地的方言词汇,更增添了其真实感和感染力。
评分我最近对一类探讨“记忆与遗忘”的学术著作产生了浓厚兴趣。其中一本以冷战时期东欧国家集体记忆的建构与重塑为主题,作者运用了社会学、心理学和历史学的多重视角,分析了官方宣传、民间叙事以及个人回忆如何在国家转型过程中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这一地区的集体认知。书中大量的案例研究,比如对某个历史事件的不同解读,对某些被遗忘人物的重新发现,以及对历史伤痕的不同处理方式,都极具启发性。我特别关注了作者对于“选择性遗忘”的讨论,即一个社会为了维持稳定或追求发展,可能会有意或无意地淡化某些痛苦的记忆,而这其中隐藏的代价和潜在的危机。整本书的逻辑非常清晰,论证有力,但又不乏人文关怀,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反复思考“真相”与“叙事”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记忆在个体与集体生命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给我一种奇特的吸引力,"哈尔滨档案" 本身就带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故事的神秘感,而后面加上 "(澳)玛拉?穆斯塔芬" 这样的作者名字,又增添了一层异域的风情和学术的严谨。我很好奇,这个“澳”字代表的澳大利亚,与哈尔滨这个在中国东北的城市,以及这位带有异域色彩的作者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是关于海外华人对故土的回溯,还是一个外国学者对中国特定历史时期及其文化脉络的深入挖掘?“玛拉?穆斯塔芬”这个名字的发音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异国韵味,我甚至能想象到它在不同语言中流转时的音调变化。而“外国现当代文学”这个标签,则进一步拓展了我的想象空间,是关于某位外国作家对哈尔滨的描绘?抑或是通过哈尔滨这个视角来审视外国现当代文学的某个侧面?“生活.读书.新知”这个副标题,又暗示了这本书不仅仅是纯粹的文学作品,更可能融合了生活经验、阅读心得和新知识的探索,这使得我对内容的期待更加多元化,它或许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历史、文学乃至我们自身的生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