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檔案
作 者: (澳)瑪拉·穆斯塔芬(Mara Moustafine) 著;李堯,郇忠 譯 定 價: 58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齣版日期: 2018-04-01 頁 數: 411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108061195 ●代序 我們是哈爾濱的女兒 ●楔子 好奇心 ●1 裏加的“寶藏” ●2 淚灑高爾基市 ●3 到中國去 ●4 骨肉離散 ●5 奔嚮“光輝燦爛的未來” ●6 10月的“黑渡鴉” ●7 高爾基市的日本間諜 ●8 “渡鴉”去而復返 ●9 “哈爾濱命令” ●10 幸存者 ●11 哈巴羅夫斯剋(伯力)的人 ●12 遠東的奸細 ●13 平反昭雪 ●14 重返哈爾濱 ●15 去赫魯曉夫的“處女地”,還是去悉尼? ●16 人的足跡 ●17 我是哈爾濱人 ●跋 紐帶 ●......內容簡介
瑪拉·穆斯塔芬著的《哈爾濱檔案》講述瞭四十年前,女孩瑪拉從外祖母的抽屜裏偷偷拿走一張發黃的照片。照片上的女子身穿風衣,凝眸遠眺,有種難以言說的吸引力。她叫曼婭,1911年生於中國海拉爾,1937年因“日本間諜罪”被槍決,死於蘇聯高爾基市。二十多年後,正是經由這張照片,外交官瑪拉走上一條曆經麯摺的尋之路。麵對真真假假的曆史檔案、閃爍模糊的口述追憶,她以驚人的毅力,很終揭開瞭一個哈爾濱俄羅斯傢族的悲愴往事。
(澳)瑪拉·穆斯塔芬(Mara Moustafine) 著;李堯,郇忠 譯
瑪拉·穆斯塔芬(Mara Moustafine),1954年齣生於中國哈爾濱一個融閤瞭猶太、俄羅斯和韃靼血統的傢庭。五歲時,她隨傢人移居澳大利亞。畢業於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政治與靠前關係學院,做過外交官和記者。
我最近翻閱瞭一本關於異域風情的遊記,作者是一位在東南亞地區生活多年的旅人,他用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瞭當地市場的喧囂,香料的濃鬱氣味,以及那些古老建築背後隱藏的市井故事。他不僅記錄瞭眼前所見,更深入挖掘瞭當地的曆史傳說和人文習俗,讓我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瞭那片土地獨特的魅力。書中的一個章節,詳細講述瞭當地一種古老的草藥療法,作者通過采訪當地的藥師,記錄下瞭那些代代相傳的配方和治療方法,並結閤自己的親身嘗試,分享瞭這種療法的療效和體驗,讀起來既有科學的嚴謹性,又不失人文的溫暖。另一部分則聚焦於當地的民間音樂,作者走訪瞭不同的村落,記錄下瞭各種樂器的演奏方式,以及那些與音樂緊密相連的節日慶典和傳統儀式,通過文字和一些附帶的二維碼鏈接,讓讀者能夠直接聽到那些悠揚的鏇律,感受到音樂在當地人心中的分量。整本書的語言風格流暢而富有詩意,夾雜著一些當地的方言詞匯,更增添瞭其真實感和感染力。
評分我曾經讀過一本關於城市規劃的著作,它並非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以一個曆史學傢的視角,追溯瞭不同曆史時期城市空間演變的邏輯和動因。書中以巴黎為例,詳細剖析瞭奧斯曼男爵改造巴黎的宏偉計劃,不僅是建築風格的變革,更是社會結構、市民生活方式乃至於城市權力的重塑。作者通過大量的曆史文獻、地圖和當時的繪畫作品,生動地還原瞭那個時代背景下,城市居民所經曆的陣痛與新生。它讓我意識到,我們習以為常的城市街道、廣場和建築,並非自然而然的存在,而是人類曆史、社會變遷和權力博弈的産物。書中對於空間隔離、階級分化以及公共空間的討論,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引發瞭我對於當代城市發展中麵臨的種種問題的思考。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巧妙,他能在宏大的曆史敘事中穿插一些生動的人物故事,讓冰冷的城市規劃變得有溫度,有血有肉,仿佛能看到那些生活在曆史洪流中的普通人的喜怒哀樂。
評分我最近對一類探討“記憶與遺忘”的學術著作産生瞭濃厚興趣。其中一本以冷戰時期東歐國傢集體記憶的建構與重塑為主題,作者運用瞭社會學、心理學和曆史學的多重視角,分析瞭官方宣傳、民間敘事以及個人迴憶如何在國傢轉型過程中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瞭這一地區的集體認知。書中大量的案例研究,比如對某個曆史事件的不同解讀,對某些被遺忘人物的重新發現,以及對曆史傷痕的不同處理方式,都極具啓發性。我特彆關注瞭作者對於“選擇性遺忘”的討論,即一個社會為瞭維持穩定或追求發展,可能會有意或無意地淡化某些痛苦的記憶,而這其中隱藏的代價和潛在的危機。整本書的邏輯非常清晰,論證有力,但又不乏人文關懷,讓我在閱讀過程中反復思考“真相”與“敘事”之間的復雜關係,以及記憶在個體與集體生命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給我一種奇特的吸引力,"哈爾濱檔案" 本身就帶有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故事的神秘感,而後麵加上 "(澳)瑪拉?穆斯塔芬" 這樣的作者名字,又增添瞭一層異域的風情和學術的嚴謹。我很好奇,這個“澳”字代錶的澳大利亞,與哈爾濱這個在中國東北的城市,以及這位帶有異域色彩的作者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聯係?是關於海外華人對故土的迴溯,還是一個外國學者對中國特定曆史時期及其文化脈絡的深入挖掘?“瑪拉?穆斯塔芬”這個名字的發音本身就充滿瞭一種異國韻味,我甚至能想象到它在不同語言中流轉時的音調變化。而“外國現當代文學”這個標簽,則進一步拓展瞭我的想象空間,是關於某位外國作傢對哈爾濱的描繪?抑或是通過哈爾濱這個視角來審視外國現當代文學的某個側麵?“生活.讀書.新知”這個副標題,又暗示瞭這本書不僅僅是純粹的文學作品,更可能融閤瞭生活經驗、閱讀心得和新知識的探索,這使得我對內容的期待更加多元化,它或許能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理解曆史、文學乃至我們自身的生活。
評分我最近沉浸在一本關於藝術史的專著中,它並非簡單羅列畫作和藝術傢,而是著力於探討藝術在特定社會文化背景下的生成邏輯和意義變遷。作者以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歐洲為切入點,深入分析瞭印象派、後印象派以及立體主義等藝術流派興起的社會經濟原因,以及它們如何挑戰傳統的藝術觀念和審美趣味。書中對於藝術傢們在工作室裏的創作狀態,他們之間的思想碰撞和藝術辯論的描繪,非常引人入勝。作者還結閤瞭當時的文學、哲學以及科技發展,闡述瞭藝術是如何成為社會思潮的晴雨錶和文化變革的先行者的。我尤其被其中關於藝術傢如何應對市場壓力和公眾質疑的章節所打動,它揭示瞭藝術創作背後不為人知的艱辛和堅持。這本書的學術性很強,但又不失可讀性,作者的語言既嚴謹又充滿洞察力,讓我對藝術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欣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