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移動通信
:49.00元
作者:(美)施瓦茨,許希斌,李雲洲
齣版社:電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121195358
字數:550000
頁碼:33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從全球蜂窩電話係統到本地甚至個人網絡,移動通信已成為人們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本書提供瞭對數字移動無綫網絡的指導性介紹,使用瞭大量的現實世界的例子來闡明移動無綫通信的理論基礎。本書首先迴顧瞭傳播現象,信道分配、調製和編碼技術等,然後迴顧瞭GSM和IS-95係統,並詳細探討瞭2.5G和3G包交換係統,討論瞭性能分析、訪問和調度技巧。後介紹瞭目前應用比較多的無綫局域網和個域網(WPAN)。書中有非常多的具體實例和課後習題,並有配套的解答。
目錄
作者介紹
Mischa Schwartz從1974年開始在美國哥倫畢業大學電子工程係任職,現在是CharlesBatchelor名譽教授。他編寫或閤作編寫瞭9本著作,其中包括通信係統和計算機網絡方麵的暢銷書。Schwartz教授是美國國傢工程學會成員,IEEE會員和前理事,IEEE通信協會前會長,他還是IEEE信息理論分會的前任主席。1983年和2009年,他獲得瞭IEEE教育奬。在1984年的IEEE調查中,他是前十位的電子工程佳教育者之一。Schwartz還是美國科學技術研究院的成員,1994年因對計算機通信方麵的貢獻而獲得瞭紐約市市長奬,2003年因對電信和工程教育的貢獻,還獲得瞭日本Okawa奬。2009年因在電氣工程教育、理論和實踐上的傑齣貢獻獲得IEEE教育活動委員會副總統錶彰奬。Schwartz教授在哥倫比亞大學的貢獻主要包括:重閤檢測和順序檢測的研究;計算機網絡中性能分析和排隊論的研究;信息傳輸、調製和噪音等。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給我留下瞭深刻的第一印象。硬殼封麵采用瞭一種低飽和度的深藍色,觸感上帶著微微的磨砂質感,握在手裏分量十足,透露齣一種老派的、值得信賴的學術氣息。書脊上的燙金字體非常精緻,雖然字體是宋體風格,但處理得非常現代,既不顯得古闆,又保證瞭信息的可讀性。內頁的紙張選擇瞭偏嚮米白色的輕塗布紙,這種紙張在強光下閱讀時能最大程度地減輕眼睛的疲勞感,四周留白恰到好處,使得版麵看起來非常透氣,即使是密集排布的圖錶和公式,也不會讓人感到壓迫。我尤其欣賞的是扉頁的設計,沒有過多冗餘的介紹,隻有簡潔的作者署名和齣版信息,這種剋製的美學處理,暗示瞭內容本身的厚重和自信,讓人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它,去探索其中蘊含的知識寶庫。從這本書的外在來看,它顯然是為需要長期研讀、反復翻閱的專業人士準備的,它的物理形態本身就是一種承諾——關於質量和深度的承諾。
評分這本書最大的價值,我覺得體現在它對曆史脈絡的梳理上。很多同類著作往往隻關注最新的技術突破,讓讀者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對這些知識的演進過程一無所知,導緻知識結構非常碎片化。然而,本書卻非常耐心地為每一個重要的理論或協議追溯瞭其誕生的時代背景、麵臨的技術瓶頸,以及是如何一步步被現有方案所取代或完善的。這種“考古式”的深入挖掘,使得讀者不僅知道“是什麼”,更理解瞭“為什麼會是這樣”。當我讀到關於早期調製技術迭代的那一章時,我仿佛穿越迴瞭那個充滿未知與探索的年代,體會到先驅者們在資源極度受限的情況下所迸發齣的無窮智慧。這種對“過程”的重視,培養瞭一種批判性思維——它提醒我們,任何看似完美的技術方案,都是在特定曆史條件下的“最優解”,而非永恒的真理,這對於我們未來進行技術創新和方案選擇至關重要。
評分如果你期望這本書能提供大量最新的、未經驗證的“前沿爆點”,那麼你可能會感到輕微的失望。它並不像某些商業化的快速指南那樣,充斥著對未來五年內可能齣現的顛覆性技術的誇張預測。相反,這本書像一位穩健的導師,更傾嚮於建立堅實的基礎理論框架。它花瞭相當大的篇幅去深入剖析那些看似“過時”但卻是基石性的數學模型和物理原理,比如香農定理的嚴格推導、電磁波傳播的波動方程在實際環境下的修正等。這種對“硬核”基礎知識的執著,確保瞭讀者的知識體係是穩固的,能夠抵抗住未來技術迭代的衝擊。在我看來,掌握瞭這些底層邏輯,你纔能真正理解下一次技術飛躍的本質,而不是被錶麵的花哨功能所迷惑。這本書教會我的不是如何使用某個工具,而是如何理解工具背後的物理定律,這纔是真正的能力壁壘。
評分在章節末尾的習題設置上,設計者展現瞭極高的教學智慧。習題的難度分布非常閤理,從最基礎的定義迴憶和簡單計算,到需要綜閤運用多個章節知識的復雜係統分析題,層層遞進,難度麯綫平滑得令人贊嘆。更重要的是,這些習題並非是簡單的公式套用練習。很多題目都設置在具有現實意義的場景下,例如“在城市峽榖效應下,如何優化天綫傾角以最大化覆蓋率?”或者“在低功耗約束下,如何平衡數據傳輸速率與誤碼率?”這些題目迫使讀者跳齣書本的固有框架,將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於解決實際工程問題。我特彆喜歡其中幾道開放性設計題,它沒有給齣標準答案,而是要求我們基於所學的原理,提齣至少兩種可行的設計方案並進行優劣勢對比分析,這種訓練極大地鍛煉瞭我們的工程判斷力和創新思維,讓人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在傳授知識,更是在培養未來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工程師。
評分初讀這本書的緒論部分,我立刻被作者那如同手術刀般精準的敘事風格所吸引。他並沒有采取宏大敘事的口號式開篇,而是直接切入瞭問題的核心,仿佛是直接把讀者帶到瞭一個正在高速運轉的復雜係統中央,然後冷靜地指齣係統中某個關鍵節點的運作原理。文字的密度非常高,每一個句子都承載瞭大量的專業信息,讀起來需要全神貫注,幾乎沒有可以跳躍閱讀的冗餘段落。作者在論證過程中,大量運用瞭類比和隱喻,將那些抽象的、難以捉摸的技術概念,轉化為可以被直觀理解的日常場景,這種技巧的嫻熟運用,極大地降低瞭初學者的入門門檻,卻又不犧牲其專業性。舉個例子,他描述某個信號處理過程時,比喻成瞭一群訓練有素的樂隊成員如何精確地在不同聲部間進行交接,那種層次分明、邏輯嚴密的描述方式,讓人仿佛能“聽”到信號流動的聲音,而非僅僅是“看到”公式的推演,這絕對是頂尖教材纔有的功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