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光纤通信(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定价:32.00元
作者:乔桂红,李丽勇,吴凤修,陈一品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8-01
ISBN:9787115207524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对光纤通信做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内容包括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光纤和光缆、有源光器件和无源光器件、光端机、SDH传送网、WDM技术、光纤通信系统设计及光纤通信涉及的新技术(MSTP技术、ASON技术,光接入技术、全光网等),后介绍了光纤通信实训方面的知识。
本书紧扣行业标准和规范,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既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通信、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光纤通信技术人员的培训用书,并可作为技能鉴定的参考用书。
目录
章 光纤通信概述
1.1 光纤通信的发展史
1.2 我国光纤通信现状
1.3 光纤通信的光波波谱
1.4 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
1.5 光纤通信系统的特点及应用
1.5.1 光纤通信的特点
1.5.2 光纤通信的应用
1.6 光纤通信的发展趋势
小结
思考题与练习题
第2章 光纤和光缆
2.1 光纤的结构和分类
2.1.1 光纤的结构
2.1.2 光纤的分类
2.2 光纤的导光原理
2.3 光纤特性
2.3.1 光纤的几何特性
2.3.2 光纤的传输特性
2.3.3 光纤的机械特性
2.3.4 光纤的温度特性
2.4 光缆的结构和种类
2.4.1 光缆的结构
2.4.2 光缆的种类
2.4.3 光缆的型号和规格
2.4.4 光缆端别与纤序的识别
2.5 光纤的熔接
2.5.1 光纤熔接机的分类
2.5.2 光纤熔接机的工作原理
2.5.3 光纤熔接的工作步骤
2.5.4 熔接质量评判
2.5.5 光纤接续时常见故障的处理
2.5.6 熔接机的保养及注意事项
小结
思考题与练习题
第3章 通信用光器件
3.1 光源
3.1.1 激光器的工作原理
3.1.2 半导体激光器
3.1.3 分布反馈半导体激光器
3.1.4 量子阱半导体激光器
3.1.5 发光二极管
3.1.6 半导体光源的应用
3.2 光电检测器
3.2.1 光电检测器的工作原理
3.2.2 PIN光电二极管
3.2.3 雪崩光电二极管
3.2.4 光电检测器的特性
3.3 无源光器件
3.3.1 光纤连接器
3.3.2 光衰减器
3.3.3 光耦合器
3.3.4 光隔离器与光环行器
3.3.5 光开关
3.3.6 光波长转换器
3.3.7 光波分复用器
3.3.8 光滤波器
3.3.9 光纤光栅
3.4 光放大器
3.4.1 光放大器概念与分类
3.4.2 EDFA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3.4.3 EDFA的工作特性
3.4.4 EDFA的应用
小结
思考题与练习题
第4章 光端机
4.1 光发送机
4.1.1 光发送机的基本组成
4.1.2 光源的调制
4.1.3 自动功率控制和温度控制
4.1.4 光发送机的主要指标
4.2 光接收机
4.2.1 光接收机的基本组成
4.2.2 光接收机的噪声特性
4.2.3 光接收机的主要指标
4.3 光中继器
4.4 光线路编码
小结
思考题与练习题
第5章 SDH技术
5.1 SDH的产生和基本概念
5.2 SDH的速率与帧结构
5.3 映射原理与同步复用
5.3.1 基本复用映射结构
5.3.2 基本复用映射步骤
5.3.3 映射方法
5.3.4 复用方法
5.3.5 指针
5.4 SDH开销
5.4.1 段开销
5.4.2 通道开销
5.5 SDH网元
5.6 SDH传送网
5.6.1 SDH传送网的分层与分割
5.6.2 SDH传送网的物理拓扑
5.6.3 我国SDH网络结构
5.7 SDH自愈网
5.7.1 自愈网的概念
5.7.2 线路保护倒换
5.7.3 ADM自愈环保护
5.7.4 DXC网形网保护
5.7.5 各种自愈保护比较
5.8 SDH网同步
5.8.1 网同步的工作方式
5.8.2 SDH网同步结构和同步方式
5.8.3 SDH网元的定时
5.9 SDH网络传输性能
5.9.1 误码性能
5.9.2 抖动性能
5.9.3 漂移性能
5.10 SDH网络管理
5.10.1 SDH网管的基本概念
5.10.2 SDH网管接口
5.10.3 SDH网管功能
小结
思考题与练习题
第6章 WDM系统
第7章 光纤通信系统设计
第8章 光纤通信新技术
第9章 光纤通信实训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严谨的逻辑和深入的分析所折服。作者们以扎实的理论功底,系统地阐述了光纤通信的每一个重要环节。从光信号的产生机制,如半导体激光器的泵浦原理,到光信号的编码与解码,再到光信号在光纤中的传播特性,如模式的形成与演化,书中都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各种光纤类型(如单模光纤、多模光纤)的比较和应用场景的分析,这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不同技术选择背后的考量。书中对光通信系统的设计原则和优化策略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例如,如何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光源、探测器和传输介质,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网络拓扑设计来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对于想要从事光通信相关领域工作的学生或工程师来说,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表达非常精炼,但其中蕴含的信息量却相当可观。作者们在介绍光纤通信技术的同时,也巧妙地融入了相关的物理学原理和数学模型。例如,在讲解光纤的导光机理时,书中可能会用到惠更斯原理或菲涅尔公式来解释光的衍射和反射。在分析光信号的传输特性时,则会涉及到波动方程和傅里叶变换等数学工具。这种将基础科学与工程技术紧密结合的叙述方式,不仅加深了我对光纤通信的理解,也让我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魅力。书中对“光电混合传输”和“量子通信”等前沿技术方向的探讨,更是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它让我意识到,光纤通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中,为人类社会的信息化进程提供着强大的动力。这本书是一份精美的学术大餐,让我品尝到了科技进步的智慧之光。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让我眼前一亮,简洁而富有科技感,淡淡的蓝色基调配合光纤抽象的线条,似乎预示着这本书将带领我穿越信息时代的光之长河。拿到手中,它的分量适中,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闻上去有一股淡淡的油墨香,这是纸质书独有的魅力,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对信息传输的奥秘一直充满好奇,特别是现代社会无处不在的网络连接,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技术支撑?光纤通信这个词汇本身就带有一种神秘而强大的力量,仿佛能够连接世界每一个角落,传递海量的信息。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理解光信号如何在细如发丝的光纤中穿行,如何克服损耗和失真,最终抵达目的地。这本书的出版年份也让我觉得它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毕竟“十一五”规划教材代表着当时国内高等教育领域在这一学科上的权威性。我期待它能为我揭示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信息时代。
评分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本引人入胜的科普读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复杂的技术概念。书中关于光纤制造工艺的描述,让我仿佛亲眼看到了那些精密的机器如何将玻璃熔炼、拉伸成纤,并赋予其神奇的导光能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光纤传输损耗和色散的详尽分析,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信息在长距离传输时会衰减和变形,以及工程师们是如何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克服这些挑战的。书中提到的“光放大器”和“光开关”等技术,更是让我惊叹于人类智慧的伟大,它们将光信号的传输推向了新的高度。此外,书中对未来光纤通信技术发展趋势的展望,比如超大容量、超长距离和超高速率的追求,也激发了我对这个领域的无限遐想。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想要深入了解光纤通信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资源,它不仅传授了知识,更点燃了探索未知的热情。
评分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目录,清晰的章节划分让我对全书的结构有了大致的了解。从基础的光学原理,到光纤的制造与特性,再到光信号的产生、传输与接收,以及相关的系统设计和应用,内容涵盖得相当全面。我特别关注的是那些涉及到光器件和光模块的部分,比如激光器、光电探测器、调制器等等,这些是光纤通信系统的“心脏”,它们的性能直接影响着整个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这些关键器件的工作原理、技术指标以及最新的发展动态。另外,书中提到的“通信网络”和“系统工程”方面的内容也让我很感兴趣,毕竟技术再先进,最终还是要服务于通信网络的建设和优化。如何将这些零散的光纤通信技术整合起来,构建一个高效、稳定、可靠的通信系统,这是我非常想了解的。我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仿真和实验部分也充满期待,能够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加深理解,这对于学习一门工程技术学科来说至关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