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广州科技与信息化发展报告(2011)
定价:59.00元
作者:庚建设,谢学宁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509723951
字数:316000
页码:30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中国广州科技与信息化发展报告(2011版)》(作者庾建设、谢学宁)由总论、专题、创新、区县、信息化、人才、科技投入、科技社团等八个部分构成,汇集了广州诸多研究科技问题的专家、学者和实际部门工作者的**研究成果,是全面了解广州当前科技与信息化发展状况与未来发展走向的重要参考资料。
内容提要
《中国广州科技与信息化发展报告(2011)》(作者庾建设、谢学宁)作为《广州蓝皮书》系列之一被列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国家皮书系列”,由广州大学联合广州市科技与信息化局共同主编,在全国公开发行。《中国广州科技与信息化发展报告(2011版)》(作者)是连续出版的第六本,由总论、专题、创新、区县、信息化、人才、科技投人、科技社团等八个篇章构成,汇集了广州诸多研究科技问题专家、学者和实际部门工作者的*研究成果,是全面了解广州当前科技与信息化发展状况与未来发展走向的重要参考物。
《中国广州科技与信息化发展报告(2011版)》指出:2010年,广州以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智慧广州”试点为契机,着力发挥科技和信息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大胆先行先试,在科技创新资金投入、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化发展、新技术开发与应用、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应用推广、产学研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与培养、创业投资融资环境改善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圆满完成广州亚运会科技和信息安全保障任务,使科技和信息化发展迈上新台阶。
2011年,是实施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广州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智慧广州”全面提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根据市“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三个重大突破”、“五个全面推进”的战略部署,2011年广州将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预计会在新一代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重大战略性主导产业项目、“智慧城市”,重大信息化工程和重大核心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观察广州城市发展变迁的窗口。2011年,对于很多城市来说,都是一个转型和升级的关键时期,广州自然也不例外。书中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对人才的引进政策、对新兴产业的支持,都让我看到了这座城市在当时的战略眼光和执行力。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书中可能还会涉及到当时一些具体的科技项目和政策的落地情况,这对于理解政府在推动科技发展中的角色非常有帮助。我也在思考,通过对2011年的回顾,是否能为我们理解当前广州的科技和信息化发展提供一些历史的纵深感?毕竟,没有昨天的积累,就没有今天的成就。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确实挺长的:《中国广州科技与信息化发展报告(2011)》,作者是庚建设和谢学宁,ISBN号是9787509723951。我前段时间刚好有空,对广州这个城市的发展一直挺感兴趣的,尤其是科技和信息化这块,觉得2011年这个时间点,对于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城市来说,应该能看到不少值得玩味的东西。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我更像是在穿越回2011年的广州,去感受那个时代的科技脉搏。我关注到书中有不少关于数据和案例分析的内容,这让我觉得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文章,而是有实际支撑的。特别是关于广州在互联网经济、电子商务等新兴领域的布局,我很好奇当时的市场环境是怎样的,企业又是如何抓住机遇的。我也尝试去理解书中对于当时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挑战和瓶颈的探讨,比如网络安全、数据共享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今天依然是焦点,但2011年的视角可能会带来一些新的启发。我还在想,这本书的作者们,作为身处其中的研究者,是如何捕捉到这些时代特征的?他们是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中提炼出关键的发展脉络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过程。
评分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既有宏观视野,又不失具体细节的分析方式。它没有简单地罗列数字和成就,而是试图去剖析这些数字背后的原因,探讨背后的逻辑。例如,在谈到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时,我希望它能具体介绍一下当时的网络覆盖情况,比如宽带普及率、移动通信的发展水平等等,以及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广州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哪些具体影响。同时,书中对科技政策的解读,我也觉得很有价值,能够帮助我了解当时政府是如何引导和支持科技创新的,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又有哪些值得吸取的教训。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是一份有温度、有深度、有价值的城市发展研究报告。
评分拿到书的时候,第一眼就被封面的设计吸引了,虽然是报告类的书籍,但整体风格比较务实,没有那种花哨的排版,但显得很专业。翻开目录,就感觉内容挺扎实的。虽然书名是“报告”,但感觉它更像是一个对广州在2011年那一整年的科技和信息化领域的一次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我特别关注了几个章节,比如关于广州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情况,以及当时全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度。我一直在想,那时候的广州,在推动产业升级、吸引高科技人才方面,到底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措施?又取得了哪些成效?这本书应该能提供不少线索。此外,书中关于信息技术在政务服务、民生领域的应用,我也觉得很有意义。毕竟,科技的发展最终还是要服务于社会和民生,看到科技如何让城市变得更便利、更智慧,是我非常期待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