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通信原理(第3版)(工业和信息化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立项项目)
定价:39.00元
作者:蒋青于秀兰范馨月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9-01
ISBN:9787115254931
字数:512000
页码:
版次: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地介绍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在保持理论深度的基础上,本书尽可能简化数学分析过程,突出对概念、新技术的介绍;叙述上力求概念清楚、重点突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内容上力求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与实用性的统一。
本书共10章,内容包括:绪论、信号与噪声分析、模拟调制系统、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数字信号的载波传输、现代数字调制技术、信道、信道编码和扩频通信。内容涵盖通信原理教学的基本内容,每章配有例题和习题,且书末附有习题参考答案。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电子、通信类及其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通信系统的组成
1.2.1 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
1.2.2 模拟通信系统模型
1.2.3 数字通信系统模型
1.3 通信系统分类及通信方式
1.3.1 通信系统的分类
1.3.2 通信方式
1.4 信息及其度量
1.5 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1.5.1 模拟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1.5.2 数字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1.6 通信系统中的噪声
1.7 通信系统运载信息的能力
1.8 通信技术的发展
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2章 信号与噪声分析
2.1 信号的分类
2.1.1 确知信号与信号
2.1.2 周期信号与非周期信号
2.1.3 功率信号与能量信号
2.2 确知信号的分析
2.2.1 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
2.2.2 非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2.2.3 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2.2.4 卷积与相关函数
2.2.5 能量谱密度与功率谱密度
2.3 变量的统计特征
2.3.1 变量
2.3.2 概率分布函数和概率密度函数
2.3.3 通信系统中几种典型的变量
2.3.4 变量的数字特征
2.4 过程的一般表述
2.4.1 过程的概念
2.4.2 过程的统计特征
2.5 平稳过程
2.5.1 严平稳过程
2.5.2 宽平稳过程
2.5.3 各态历经性
2.5.4 平稳过程的自相关函数和功率谱密度
2.6 高斯过程
2.6.1 高斯过程的定义
2.6.2 高斯过程的性质
2.6.3 一维高斯分布
2.6.4 高斯白噪声
2.7 过程通过系统的分析
2.7.1 过程通过线性系统
2.7.2 过程通过乘法器
2.8 窄带高斯噪声
2.8.1 窄带高斯噪声的统计特征
2.8.2 正弦波加窄带高斯噪声
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3章 模拟调制系统
3.1 引言
3.2 线性调制的原理
3.2.1 幅度调制(am)
3.2.2 双边带调制(dsb)
3.2.3 单边带调制(ssb)
3.2.4 残留边带调制(vsb)
3.3 线性调制系统的解调
3.3.1 线性调制系统的相干解调
3.3.2 线性调制系统的非相干解调
3.4 线性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分析
3.4.1 抗噪声性能的分析模型
3.4.2 相干解调的抗噪声性能
3.4.3 非相干解调的抗噪声性能
3.5 非线性调制系统的原理及抗噪声性能
3.5.1 非线性调制的基本概念
3.5.2 调频信号的频谱和带宽
3.5.3 调频信号的产生与解调
3.5.4 调频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3.5.5 调频系统的加重技术
3.6 各种模拟调制系统的比较
3.7 载波同步
3.7.1 载波同步的方法
3.7.2 载波同步系统的性能
3.8 频分复用
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4章 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
4.1 引言
4.2 抽样
4.2.1 理想抽样
4.2.2 实际抽样
4.3 量化
4.3.1 均匀量化
4.3.2 非均匀量化
4.4 编码
4.4.1 常用的二进制码型
4.4.2 律13折线编码
4.5 脉冲编码调制系统
4.5.1 脉冲编码调制(pcm)原理
4.5.2 pcm系统的传输速率
4.5.3 pcm系统的抗噪声性能分析
4.6 差值脉冲编码调制
4.6.1 语音压缩编码技术简介
4.6.2 差值脉冲编码调制
4.6.3 自适应差值脉冲编码调制
4.7 增量调制
4.7.1 增量调制的原理
4.7.2 增量调制的过载特性
4.7.3 增量调制的动态编码范围
4.7.4 增量调制系统的量化信噪比
4.8 时分复用和多路数字电话系统
4.8.1 时分复用的pam系统
4.8.2 时分复用的pcm系统
4.8.3 tdm-pcm信号的传输速率
4.8.4 pcm30/32路系统的帧结构
4.8.5 pcm高次群系统
4.8.6 时分复用系统的同步
4.8.7 sdh的提出
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5章 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
5.1 引言
5.2 数字基带信号的码型和波形
5.2.1 数字基带信号的码型
5.2.2 基带波形的形成
5.3 数字基带信号的功率谱密度
5.4 数字基带信号的传输与码间串扰
5.4.1 码间串扰
5.4.2 码间串扰的数学分析
5.4.3 间串扰的基带传输特性
5.4.4 间串扰的理想低通滤波器
5.4.5 间串扰的滚降系统
5.5 间串扰基带传输系统的抗噪声性能分析
5.6 佳基带传输系统
5.6.1 匹配滤波器
5.6.2 利用匹配滤波器的佳基带传输系统
5.6.3 二元系统基于匹配滤波的佳接收性能
5.7 眼图
5.8 改善数字基带系统性能的措施
5.8.1 时域均衡
5.8.2 部分响应系统
5.9 位同步
5.9.1 插入导频法
5.9.2 自同步法
5.9.3 位同步系统的性能
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6章 数字信号的载波传输
6.1 引言
6.2 二进制数字调制原理
6.2.1 二进制幅移键控(2ask)
6.2.2 二进制频移键控(2fsk)
6.2.3 二进制相移键控(2psk)和二进制差分移相键控(2dpsk)
6.3 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6.3.1 ask的抗噪声性能
6.3.2 fsk的抗噪声性能
6.3.3 psk和2dpsk的抗噪声性能
6.3.4 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性能比较
6.4 多进制数字调制系统
6.4.1 多进制幅移键控(mask)
6.4.2 多进制频移键控(mfsk)
6.4.3 多进制相移键控(mpsk、mdpsk)
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7章 现代数字调制技术
7.1 引言
7.2 改进型四相相移键控
7.2.1 偏移四相相移键控
7.2.2 差分四相相移键控
7.3 恒包络连续相位频移键控
7.3.1 连续相位2fsk
7.3.2 正交2fsk
7.3.3 msk信号
7.3.4 gmsk信号
7.4 正交幅度调制
7.4.1 qam信号的表示
7.4.2 mqam信号的产生和解调
7.4.3 mqam信号的频带利用率
7.4.4 mqam信号的抗噪性能分析
7.5 正交频分复用多载波调制
7.5.1 多载波调制技术
7.5.2 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8章 信道
8.1 信道的定义和分类
8.2 信道的数学模型
8.2.1 调制信道的模型
8.2.2 编码信道模型
8.3 通信信道实例
8.3.1 恒参信道
8.3.2 随参信道
8.4 恒参信道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8.5 随参信道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8.6 信道衰减
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9章 信道编码
9.1 引言
9.2 信道编码的基本原理
9.2.1 信道编码的检错和纠错能力
9.2.2 信道编码的译码方法
9.2.3 差错控制的3种方式
9.3 线性分组码
9.3.1 线性分组码的编码
9.3.2 线性分组码的译码
9.3.3 完备码和汉明码
9.4 循环码
9.4.1 循环码的码多项式
9.4.2 循环码的生成多项式和生成矩阵
9.4.3 循环码的检错和纠错
9.4.4 循环码的编码和译码
9.4.5 crc码
9.4.6 bch码和rs码
9.5 卷积码
9.5.1 卷积码的解析表示
9.5.2 卷积码的图形描述
9.5.3 卷积码的译码方法
9.5.4 递归型系统卷积码
9.6 纠突发差错的码
9.7 turbo码
9.7.1 turbo编码
9.7.2 turbo译码
小结
思考题
习题
0章 扩频通信
10.1 引言
10.2 扩频通信的基本原理
10.2.1 概述
10.2.2 主要工作方式
10.2.3 扩频通信的主要特点
10.2.4 扩频通信的主要性能指标
10.3 伪序列
10.3.1 定义
10.3.2 m序列
10.3.3 gold码
10.4 直接序列扩频系统
10.4.1 直扩系统的扩频与解扩
10.4.2 直扩信号接收机抗干扰性能
10.5 跳频系统
10.5.1 跳频系统的扩频与解扩
10.5.2 跳频图案的产生
10.5.3 跳频系统的抗干扰原理
10.6 码分复用
10.6.1 正交码
10.6.2 码分复用
小结
思考题
习题
附录一 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附录二 傅里叶变换
附录三 贝塞尔函数表jn(x)
附录四 误差函数、互补误差函数表
附录五 常用数学公式
附录六 部分习题答案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当我翻开《HJ 通信原理(第3版)》时,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通信原理这类学科,我总觉得是比较枯燥的,充满了各种公式和推导。然而,这本书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作者以一种非常亲切的方式,将深奥的理论概念变得容易理解。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讲解信息论部分,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香农公式的表面,而是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信息熵、信道容量等概念的含义,并通过一些生动的生活化例子,比如“打牌游戏”和“猜谜语”,来帮助我们理解信息是如何被编码和传输的。这种将抽象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对于我这样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非常人性化,重点内容突出,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不会让人感到突兀。每看完一个章节,我都能清晰地梳理出本章的核心知识点,并且知道这些知识点是如何与前面和后面的内容衔接起来的。这种结构清晰、逻辑严谨的教材,让我学习起来事半功倍,也极大地增强了我对通信原理学科的兴趣。
评分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是学习通信原理的“救星”。我之前尝试过好几本教材,但都因为各种原因半途而废,要么是内容太陈旧,跟不上技术发展的步伐,要么就是编排混乱,逻辑不清,让人读起来抓不住重点。然而,《HJ 通信原理(第3版)》则完全不同。它紧密结合了“十二五”期间国家在通信领域的重要发展和规划,内容新颖,紧贴时代脉搏。我特别喜欢它对一些前沿技术,比如OFDM、MIMO等技术的介绍,虽然篇幅不长,但讲得既深入浅出,又点到核心。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技术名词,而是从基本原理出发,一步步引导读者理解这些复杂技术的诞生背景、核心思想以及关键技术难点。我尤其欣赏书中在讲解同步和信道编码时所采用的策略,以往我总是觉得这些内容理论性太强,难以消化,但这本书通过清晰的图解和循序渐进的讲解,让这些曾经的“拦路虎”变得易于理解。它还会时不时地引导读者思考,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我们去探索和实践,这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被动接受知识,更是在主动学习和思考。
评分这本书,我不得不说,它真的彻底颠覆了我对通信原理的认知。我一直觉得这个领域要么枯燥乏味,要么就是晦涩难懂,但《HJ 通信原理(第3版)》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作者用一种极其生动、贴近实际的语言,将那些抽象的概念一一拆解,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清晰的课堂中,老师循循善诱,我豁然开朗。特别是关于信号的调制解调部分,我之前一直模模糊糊,感觉像是记住了几个公式,但真正理解背后的原理却很困难。这本书里,作者通过大量的图示和类比,把复杂的数学推导过程可视化了,比如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解释幅度调制和频率调制的区别,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而且,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还非常注重实际应用,书中穿插了许多现代通信系统中的实例,比如手机通信、无线网络等,这让我更能体会到通信原理是如何在我们生活中发挥作用的。我甚至能感觉到,这本书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为了培养我们解决实际通信问题的能力。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探索一个充满智慧的宝藏,每一次翻页都意味着对未知领域的新发现,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
评分我是一名刚接触通信原理的学生,一直以来都对这个领域感到有些畏惧,觉得它充满了复杂的数学公式和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直到我读了《HJ 通信原理(第3版)》,我才发现,原来通信原理也可以这么有趣和易懂。这本书的语言非常生动,作者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们一步步走进通信的世界。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信道”这个概念的阐述,它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比如“一条管道”、“一个对话框”,来帮助我理解信道传输的物理意义和其所面临的各种干扰。而且,这本书在讲解过程中,非常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它会引用很多实际的通信场景,比如无线电台、光纤通信等,来印证书中的理论知识,这让我觉得所学的内容都是有用的,并且能够与我所处的现实世界联系起来。这种贴近实际的学习方式,让我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通信原理。
评分说实话,在遇到《HJ 通信原理(第3版)》之前,我对通信原理的学习经历可谓是一波三折。每次都感觉自己好像是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却抓不住一条清晰的脉络。《HJ 通信原理(第3版)》的出现,就像是一盏指路明灯。它在内容组织上,我个人认为做得非常出色。从最基础的信号的产生、传输,到复杂的系统设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各种通信系统的介绍,并不是简单地堆砌技术参数,而是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原理和设计思想,比如它在讲到数字通信系统时,会详细地介绍采样、量化、编码等过程,并且会用大量的图表来展示不同参数对信号质量的影响。这种图文并茂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历史性的发展脉络,让我了解了通信技术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这不仅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也让我对这个学科有了更宏观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