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青贮饲料调制利用与气象
定价:9.00元
作者:孙启忠,玉柱,徐春城 等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7502949969
字数:
页码:11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并对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提高灾害处置能力和农民避灾自救能力,开发气象预报预测和灾害预警技术,开发利用风能和太阳能,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都作出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发展问题,自2004年以来已连续下发了五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气象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职能和作用。2008年6月23日胡在两院院士大会上也指出,要将灾害预防等科技知识纳入国民教育,纳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纳入全社会科普活动,提高全民防灾意识、知识水平和避险自救能力。
目录
序
1.什么是青贮
2.什么是青贮饲料
3.青贮饲料有哪些特点
4.按青贮方法分哪几种青贮类型?其特点是什么
5.按青贮原料组成和营养特性分哪几种青贮类型?其特点是什么
6.按青贮原料含水量高低分哪几种青贮类型?其特点走什么
7.按青贮原料形状分哪几种青贮类型?其特点是什么
8.按青贮容器分哪几种青贮类型?其特点是什么
9.按发酵酸分哪几种青贮类型?其特点是什么
10.常规青贮饲料的原理是什么
11.半干青贮饲料的原理是什么
12.添加剂青贮饲料的原理是什么
13.原料水分含量对青贮饲料品质有什么影响
14.原料糖分含量对青贮饲料品质有什么影响
15.原料的缓冲能力对青贮饲料品质有什么影响
16.影响牧草缓冲能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7.厌氧环境对青贮饲料品质有什么影响
18.发酵温度对青贮饲料品质有什么影响
19.影响发酵温度高低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0.切短或粉碎对青贮饲料品质有什么影响
21.装填速度对青贮饲料品质有什么影响
22.青贮添加剂对青贮饲料品质有什么影响
23.气象因素对青贮饲料品质有什么影响
24.影响青贮发酵品质的其他因素有哪些
25.青贮设施的种类有哪些
26.对青贮设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7.不同形状的青贮窖有什么特点
28.如何计算青贮窖的藏量
29.什么是青贮壕
30.青贮壕有什么特点
31.如何计算青贮壕的藏量
32.什么是地面青贮堆?其特点是什么
33.什么是青贮塔?其特点是什么
34.什么是青贮塑料袋?其特点是什么
35.什么是拉伸膜裹包青贮?其特点是什么
36.对青贮设施的容量和大小有什么要求
37.选择青贮原料收获机械的原则有哪些
38.青贮原料收获机械的种类有哪些
39.青贮原料切碎机的种类有哪些?其特点是什么
40.如何选择与搭配青贮原料
41.如何清理青贮设施
42.清理青贮设施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43.青贮饲料制作工艺流程是什么
44.如何做到青贮原料的适时收割
45.如何检测青贮原料的含水量
46.如何调节青贮原料的含水量
47.青贮原料的收割方法有哪些
48.如何及时运输青贮原料
49.青贮原料切碎的目的是什么
50.青贮原料切碎的长度取决于什么
51.如何装填和压实青贮原料
52.装填和压实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53.青贮窖器的密封方法有哪些
54.青贮饲料制作中的损失有哪些
55.制作青贮饲料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56.开窖前的管理有哪些
57.如何进行开窖
58.开窖后的管理有哪些
59.开窖后如何鉴定青贮饲料品质
60.什么是二次发酵
61.产生二次发酵的原因有哪些
62.二次发酵对青贮饲料有哪些影响
63.防止二次发酵的方法有哪些
64.青贮样品采集与保存的原则是什么
65.青贮饲料品质的鉴定方法有哪些
66.青贮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67.取料的方法是什么
68.取料时应注意什么
69.如何饲喂青贮饲料
70.如何计算青贮饲料饲喂量
71.饲喂青贮饲料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72.拉伸膜裹包青贮技术的应用如何
73.拉深膜裹包青贮的优点有哪些
74.拉伸膜裹包青贮的缺点有哪些
75.拉伸膜裹包青贮如何作业
76.拉伸膜裹包青贮贮藏管理的原则有哪些
77.捆裹青贮注意事项有哪些
78.什么是全混合日粮(TMR)
79.什么是TMR青贮?其特点是什么
80.TMR青贮调制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81.全混合日粮(TMR)技术的优点有哪些
82.全混合日粮(TMR)技术的缺点有哪些
83.如何选择TMR青贮饲料的原料
84.如何选择TMR青贮饲料配套设备
85.如何调制TMR青贮饲料
86.TMR青贮饲料的贮藏方法有哪些
87.TMR青贮贮藏和运输时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88.玉米青贮现状如何
89.青贮玉米的品种有哪些
90.选择青贮玉米品种时应注意哪些因素
91.如何确定不同青贮玉米品种的收割时期
92.青贮玉米切碎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93.如何装填与压实青贮玉米
94.青贮玉米的密封方法和注意事项有哪些
95.不同切碎方法对青贮效果有何影响
96.制作玉米青贮饲料应注意什么问题
97.青贮饲料喂奶牛有何讲究
98.苜蓿青贮的优点是什么
99.如何选择苜蓿青贮方法
100.苜蓿切碎青贮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有哪些
……
作者介绍
文摘
目前,揉碎机还存在明显的不足:①生产效率低,很少有超过1吨/小时的机型;②因为其加工质量相对铡草机要碎得多,且主要靠锤片打击和齿板揉搓物料,没有利用铡切的功能,因而在相同生产条件下,能耗高出铡草机1~2倍;③适应性差,不适于含水量太高或韧性大的物料。
(3)揉切机:具有铡草机和揉碎机的优点,同时能完成切碎和揉搓功能,实现了一机多用的目的。揉切机的主要特点:
①解决了传统铡草机破节率低和能耗高、生产效率偏低等技术难点。如9LRZ一80型秸秆揉切机加工玉米秸秆的生产效率为6~8吨/小时,9RZ一60型适用于中等规模养殖场,生产效率为3~4吨/小时。
②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适用于青、干玉米秸、稻草、麦秸以及多种青绿饲草的揉切加工,对于多湿、韧性较强等难加工物料(如芦苇、柠条、山竹岩黄芪、羊柴、胡枝子等)也有很强的适应性。
③加工用于青贮的玉米秸秆时,比铡草机加工出的段状秸秆质量好,易于压实和排除空气,能制作优质的青贮饲料。柔软的丝状青贮料,可增加牛、羊等反刍家畜的采食量和消化率。.
④经揉切机加工的饲草或秸秆即可直接饲喂,也可进一步加工调制。
(4)拉伸膜裹包青贮机械:拉伸膜裹包青贮指将割好的新鲜饲草用打捆机进行高密度压实打捆,然后通过裹包机用青贮塑料拉伸膜裹包起来,形成一个佳的发酵环境。
序言
这本《青贮饲料调制利用与气象》光是书名就让人觉得信息量巨大,涵盖了从农牧业生产的核心环节——饲料加工,到影响生产的关键因素——气象,这简直就像是一本农业科技的“百科全书”。作为一名对现代农业发展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关注着如何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和利用效率,而青贮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过去,我可能更多地关注饲料本身的成分分析、发酵技术,但这本书将气象因素引入,这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农业生产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特别是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日照、降雨、温度、湿度都有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会不会直接影响到青贮玉米等原料的生长周期、养分积累,甚至在收割、调制过程中的发酵效果?如果这本书能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这些联系,并且提供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那对于我们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不同气候条件下,选择何种饲料作物、采取何种收割时间、以及制定怎样的调制方案。例如,在多雨季节,如何最大程度地减少霉变风险?在干旱地区,又如何优化水分管理以保证发酵的成功率?书中能否提供一些成功的案例分析,或者是在具体实践中可以借鉴的模型和方法?此外,“利用”二字也让我很感兴趣。调制好的青贮,如何才能让牲畜最大限度地吸收其中的营养?不同的畜种,对青贮的适口性和营养需求是否有所不同?书中对这些方面的论述,我会格外关注。总而言之,这本书打破了我之前对饲料研究的狭隘认知,将视野提升到了一个更宏观、更系统的层面,期待它能给我带来深刻的启发和实用的指导。
评分当我拿到《青贮饲料调制利用与气象》这本书时,一股强烈的求知欲便油然而生。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传授具体的青贮制作技术,更在于它将“气象”这一极其重要的环境因素,与青贮饲料的生产和利用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本身就是一种高屋建瓴的科学视角。我一直认为,农业生产的最终成果,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而气候条件,作为影响农业生产最直接、最广泛的自然因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本书是如何深入剖析这种联系的呢?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会详细解释,比如,不同地区的年平均温度、降雨量、日照时长等气象指标,对青贮原料(如玉米、秸秆、苜蓿等)的生长发育、养分积累以及最终的品质会产生怎样的具体影响?例如,日照强度的差异是否会直接影响到原料中糖分的含量,进而影响发酵的效果?而降雨量的多少,又会如何决定原料的干物质含量,以及在调制过程中面临的水分管理难题?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科学的量化分析,甚至是一些模型,来帮助我们理解这些复杂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从书中获得一些切实可行的指导,帮助我们在不同的气象条件下,优化青贮的生产和利用。例如,对于经常遭受极端天气(如干旱、洪涝、高温)的地区,书中是否会提供相应的风险预警和应对策略?又或者,在不同季节,我们应该如何调整青贮的收割时间、压实密度和封储方式,以最大程度地保证饲料的品质?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更具前瞻性的研究框架,让我认识到,理解和运用气象规律,是实现高效、优质青贮饲料生产的关键。
评分这本《青贮饲料调制利用与气象》,简直像一本开启农业奥秘的宝典。我一直对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作物价值感到好奇,而青贮饲料的调制利用,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技术之一。但过去,我的认知可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比如如何选择合适的发酵菌种、如何掌握压实和封储的技巧。而“气象”这个词,则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意识到,农业生产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特别是气象因素,它就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悄悄地影响着从作物播种到青贮成品的全过程。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气象条件是如何具体地影响青贮饲料的。例如,书中是否会详细解释,在不同的光照、温度、湿度条件下,青贮原料(如玉米、高粱、苜蓿等)的生长发育、营养物质积累会有怎样的差异?又或者,收割时节的天气状况,比如是连绵的阴雨还是阳光明媚,会对原料的含水量、糖分含量以及潜在的霉菌污染产生怎样的影响?我尤其感兴趣的是,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基于气象数据的青贮调制策略。比如说,如果预报未来一段时间内雨水较多,是否有一些特殊的收割和调制技术可以帮助降低霉变风险?又或者,在昼夜温差较大的地区,如何利用这种温差来优化发酵过程?我希望能从书中获得更具科学性和实践性的指导,理解如何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选择最适合的青贮作物,制定最合理的收割时机,以及运用最有效的调制方法,最终生产出高质量的青贮饲料。
评分这本《青藏饲料调制利用与气象》,在我眼中,与其说是一本专业书籍,不如说是一本“农业气候学”的指南,它将看似遥远的“天”与我们脚下的“地”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我一直对青贮饲料的制作过程很感兴趣,但往往只关注技术细节,比如添加剂的选择、发酵过程的控制等等,却很少意识到,我们头顶上的天空,也就是天气状况,对这一切有着多么巨大的影响。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弥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盲区。我迫切想知道,书中是如何科学地解释“气象”与“青贮”之间的深层联系的。它会不会深入分析,不同地区独特的气候特征,比如四季分明程度、年均温差、降水模式等等,是如何决定了青贮饲料的品质与产量的?比如,在某些日照时间长的地区,是否意味着青贮原料能积累更多的糖分,从而更容易发酵,口感更好?而在降雨量大的地区,收割和调制过程中又会面临哪些棘手的挑战,比如水分控制和霉菌防治?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指导,帮助我们提前预判气候变化对青贮生产可能带来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例如,如果预测到某个年份夏天将出现持续高温,我们又该如何调整青贮原料的储存方式,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又或者,在冬季寒冷漫长的地区,是否有特殊的调制技术可以加速或优化发酵过程?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认识到,掌握气象规律,是进行科学、高效的青贮饲料生产和利用的基石。
评分当我看到《青贮饲料调制利用与气象》这个书名时,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无数个关于农业生产的画面。青贮,这个在养殖业中至关重要的词汇,代表着对农作物营养价值的升华和高效利用。而“气象”,则仿佛将我带回到了那个最根本的自然环境中。我一直觉得,农业技术的发展,最终都要回归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上。这本书,正是将这两者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制作青贮,更是让你理解,为何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制作青贮会面临不同的挑战。我非常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具体地描绘气象因素与青贮调制之间的复杂联系的。它是否会详细介绍,例如,日照强度如何影响玉米等饲料作物中糖分的积累?降雨量是否直接关系到原料的干物质含量,从而影响到发酵的效率?季节性的温度变化,又会对哪些特定的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科学的解释,甚至是图表化的数据,来佐证这些联系。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关注农业生产实践的读者,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指导。例如,对于经常遭遇极端天气的地区,书中是否有提供相应的预警和应对措施?书中是否会推荐在特定气象条件下,最优化的青贮作物种类和收割时间?又或者,在调制过程中,如何根据当地的湿度和温度来调整发酵菌种的选择或添加剂的使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打破思维定势,从更宏观、更系统的角度来审视青贮饲料的生产和利用,从而在实践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评分我最近在翻阅一本名为《青贮饲料调制利用与气象》的书籍,一开始是被它“气象”这个字眼吸引住了。在我的印象中,关于青贮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饲料本身,比如发酵菌种的选择、添加剂的应用、压实技术等等,但很少有人会把“气象”因素像这样直接摆在书名里。这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毕竟,农业生产的根基就在于自然环境,而气象无疑是影响作物生长最直接、最广泛的因素。我相信,一个地区的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长,甚至季节性的气象变化,都可能对青贮原料(比如玉米、苜蓿等)的产量、品质,以及最终调制出来的青贮饲料的营养成分产生微妙而深远的影响。这本书会不会从科学的角度,深入分析这些气象因素是如何作用于青贮饲料的整个生命周期?比如,在某些地区,常年的高温高湿天气是否会增加青贮原料在收获后、调制前变质的风险?而干旱少雨的年份,又会对原料的粗纤维含量、能量值产生怎样的影响?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数据分析,或者是一些量化的模型,来帮助我们理解这种关联性。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是否能够在此基础上,为不同气候区域的农业生产者提供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比如说,如果某个地区常年遭受干旱,这本书是否会推荐适合该地区生长的、耐旱的青贮作物,以及在种植和调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点?又或者,对于多雨地区,书中是否会提供一套有效的防霉、防腐的技术指南?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填补我在这一领域的知识空白,让我能够更科学、更有效地进行青贮饲料的生产和利用,从而为提高畜牧业的整体效益贡献一份力量。
评分《青贮饲料调制利用与气象》,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意境,将农业生产的核心环节——饲料的调制与利用,巧妙地置于广阔而深刻的气象背景之下。作为一名对现代农业技术充满探索欲的读者,我一直深知青贮饲料对于提升畜牧业的整体效益至关重要,但过去的认知,大多局限于具体的发酵技术、营养成分分析等微观层面。这本书的出现,则将我的视野拉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我非常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具体地描绘气象因素对青贮饲料“潜移默化”的影响的。它是否会深入解析,例如,不同地区日照强度、光照时长等气候特征,如何影响青贮玉米等原料的光合作用效率,进而影响其糖分、淀粉等能量物质的积累?又或者,降雨量的分布模式,如何直接决定了原料的干物质含量,以及在收割、调制过程中所面临的水分管理难题?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科学的量化分析,甚至是一些基于历史气象数据的预测模型,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影响。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关注实践应用的研究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对于常年干旱的地区,书中是否会推荐适合当地气候的耐旱型青贮作物,以及在种植和调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技术?又或者,在多雨湿润的地区,如何有效预防霉变,保证青贮饲料的品质?总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让我认识到,掌握和应用气象规律,是提升青贮饲料生产和利用水平不可或缺的一环。
评分《青贮饲料调制利用与气象》,这书名本身就充满了科学探索的意味,仿佛在邀请我去解开一个关于农牧业生产的“天时地利”之谜。作为一名对农业技术发展充满热情的人,我一直认为,任何一种农业技术的成功应用,都离不开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和顺应。青贮饲料,作为提升饲料利用率、保障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其生产过程无疑受到自然因素的深刻影响,而气象,正是其中最为核心的因素之一。我非常期待书中能详细阐述,气象条件是如何具体地影响青贮饲料的“从源头到餐桌”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它是否会深入分析,比如,不同地区年均温、降水量、光照强度等气候参数,如何影响青贮玉米、苜蓿等原料的产量和营养成分的积累?又或者,在收割的关键时期,突如其来的降雨、霜冻或高温,会对原料的干物质含量、糖分水平以及潜在的微生物污染产生怎样的直接冲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分析,更能提供一些具有指导意义的实践方法。例如,对于不同气候带的农业生产者,书中是否会提供一套基于气象数据的青贮种植优化方案,或者是在调制过程中,如何根据实时天气状况来灵活调整发酵工艺?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利用气象预测技术,来规避潜在的生产风险,比如预测干旱或洪涝,从而提前做好应对准备。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让我认识到,真正掌握青贮饲料的调制和利用,必须将眼光放在更宏观、更科学的气象视角上。
评分《青贮饲料调制利用与气象》这本书,光是书名就给人一种“大气”的感觉,将宏观的气象变幻与微观的饲料加工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对农牧业发展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深知青贮饲料在现代畜牧业中的重要性,它是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养殖成本的关键。然而,我过去对青贮的研究,大多聚焦在化学、生物发酵等技术层面,而对“气象”这一关键的自然因素,却鲜有深入的了解。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维度。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揭示气象因素对青贮饲料的“潜移默化”影响的。它是否会详细阐述,例如,不同地区日照时数的差异,如何影响青贮玉米等原料的光合作用效率,进而影响其能量和蛋白质的含量?又比如,全年降雨量的分布,如何决定着原料的干物质含量,以及在收割、调制过程中面临的水分管理难题?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不同气候条件下,青贮生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例如,在常年高温高湿的南方地区,如何有效地防止青贮霉变?而在干旱少雨的北方地区,又该如何优化水分利用,保证发酵的成功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能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指导,比如,根据气象预报,如何科学地选择收割时机,如何调整压实和封储的密度,以及如何选择最适宜的发酵菌种。总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让我认识到,掌握气象规律,是提升青贮饲料生产水平的重要一环。
评分这本《青贮饲料调制利用与气象》,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农学家在讲述他的心声,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农业生产的深刻洞察和对自然的敬畏。我一直认为,青贮饲料是畜牧业绕不开的话题,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牛羊的健康成长和产奶、产肉的质量。过去,我可能更关注那些“硬核”的技术,比如什么样的发酵工艺能让青贮营养价值最大化,什么样的添加剂可以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但这本书,却从一个非常“接地气”的角度切入——气象。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常常忽略了那些最基本、最自然的力量。想想看,同一块土地,在不同的年份,气候条件千差万别。春天是风和日丽还是连绵阴雨?夏天是烈日炎炎还是狂风暴雨?秋收时节是秋高气爽还是阴雨连绵?这些气象因素,我相信不仅仅影响到青贮作物的生长,更可能直接决定了我们在收割、调制、储存过程中的成功与否。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将抽象的气象数据转化为具体的农业实践指导的。它会不会列举一些不同气候带的典型案例,分析在这些区域,如何根据当地的气象特点来优化青贮的种植、收割和调制策略?例如,我特别关心在一些雨水充沛的地区,如何有效地应对霉变问题?或者在一些昼夜温差大的地区,如何平衡好发酵的速率和营养的保存?书中是否有提供一些实操性的技术参数,比如说,在某个气温范围内,需要将青贮压实到什么程度?在某个湿度条件下,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封储方式?如果这本书能够将这些看似分散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我们提供一套系统性的解决方案,那对于改善我国不同地区青贮饲料的生产水平,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