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精武拳械录
定价:25.00元
作者:上海精武体育总会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8-10-01
ISBN:978780745288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2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精武以体、智、德三星会旗和三星会徽为标记,代表精武以体、智、德三育为宗旨,倡导和发扬“爱国、修身、正义、助人”的精武精神,订有包括人格、风度、言行、服务、友道等方面的行为规范。 精武是早向海外推出中华武术的体育团体,1920年精武派陈公哲、罗啸、陈士赵、叶书田、黎惠生五位特使访问南洋并向沿海一带发展,1921年始向东南亚一带发展,至今在世界五十多个国家、地区成立了精武体育会。 本书为“精武体育丛书”之一,收录了精式传统拳种60多套。概括了精武历史某些时段和重要事件的记载、主要的武术拳操套路等。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有意思的,封面那种带着年代感的泛黄纸张质感,配上那几个苍劲有力的黑体字,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武风鼎盛的年代。我特地翻了翻里面的插图部分,虽然分辨率不是现代印刷的那种高清标准,但那些老照片和手绘的图谱,反而透着一股子朴拙的真实感,能清晰地看到当年习武者的精神面貌和器械的形制细节。尤其是一些关于拳架和套路的分解图,虽然没有复杂的现代解剖学描述,但光影和线条的勾勒,就足以让人感受到那种力道和内劲的流转。这本书的纸张手感也很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不像现在很多轻飘飘的出版物,让人觉得它确实承载了一份厚重的历史。光是捧着它,就能想象到当年在精武会馆里,学员们挥汗如雨,为的就是在这些文字和图像中找到武术的真谛。作者在排版上似乎也做了一些考量,让那些年代久远的内容看起来不至于过于晦涩难懂,这对于一个业余爱好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整体来说,作为一本收藏和翻阅的物件,它在视觉和触觉上都给予了足够的尊重和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资料搜集工作量之大,绝对是令人乍舌的,看得出来作者在查阅档案、走访老者方面下了血本。我注意到书中引用的许多文献和口述材料,其来源清晰可考,这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例如,关于某个特定时期的武术交流盛况,书中不仅有文字描述,还交叉印证了不同报刊当年的报道,甚至是裁判规则的变迁,细节之处体现了极高的学术素养。这种多源信息的互证,使得我们对于书中所述的事件和人物,能够形成一个立体而丰满的认知,避免了单一视角的偏颇。对于我这样一个对武术史抱着好奇心的普通读者而言,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感到非常安心,知道自己所阅读的并非是道听途说,而是经过认真考证的结论。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看故事,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严谨的史料研讨会,充满了发现的乐趣。
评分这本书对于研究近现代武术发展史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一座宝库,尤其是它聚焦在“上海精武体育总会”这个关键节点上,提供了一个极其独特的视角。它不仅仅记录了拳脚功夫的招式,更深入地探讨了武术如何在社会转型期被“科学化”和“体育化”的过程。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会务组织、章程制度乃至经费筹集等方面的细致描述,这些内容往往被一般的武术著作所忽略。通过这些侧面信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精武会是如何努力将传统武术从民间隐秘的技艺,提升为一种面向大众、强调健身与爱国的现代体育运动。这种社会层面的考察,使得整本书的立意拔高了不少,不再局限于“怎么打”的问题,而是上升到了“为什么要练”和“如何传承”的高度。这种跨学科的视野,让我对当时武术界的先驱者们产生了由衷的敬意,他们不仅是武术家,更是卓越的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
评分从阅读的实用性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尤其是关于器械套路解析的部分,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参考价值,尽管时代久远,但其核心的运动原理依然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比如,在介绍某一种传统兵器的使用要领时,作者强调的不是花哨的套路变化,而是对“重心转移”和“借力打力”这两个基本要素的精妙运用。这对我目前日常的体能训练起到了很好的启发作用,让我意识到很多看似高深的技艺,最终都要回归到最朴素的物理原理上去。书中的一些注释部分,虽然简短,但往往能点破关键,引导读者去思考动作背后的逻辑,而不是盲目模仿。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理解传统武术技术内核的习练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的导向——它教我们如何去“看”和“理解”武术,而非仅仅是“做”武术。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滋养,远比单纯的招式教学来得更持久和深刻。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那种行文的节奏感,简直就像是老一辈武术家在讲述自己的心得体会,没有丝毫的浮夸和矫饰。读进去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二十世纪初的上海,空气里弥漫着汗水、木屑和桐油的味道。作者在描述那些失传已久的拳法精髓时,用词极为讲究,很多看似简单的词汇,组合在一起却蕴含着深厚的武学哲理,需要反复咂摸才能体会到其中妙处。比如谈到“寸劲”的运用,他没有直接给出公式化的解释,而是通过一系列场景和比喻,将那种“蓄劲如弓,发劲如箭”的状态描绘得淋漓尽致。这种叙事方式,既保留了传统武术的神秘感和不可言传的韵味,又通过富有画面感的语言,让现代读者得以窥见其堂奥。我在阅读过程中,常常需要停下来,闭上眼睛想象那个动作的运行轨迹,这比单纯的口诀背诵要有效得多。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成功地构建了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记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