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体育心理学》共九章,分别涉及动机、思维、注意、情绪、意志品质、人格、体育教学心理等内容,汲取了体育心理学最新研究进展,充分考虑了时代特征和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体育心理学》能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的体育心理学的理论、方法来提高自身体育运动水平,合理设计小学体育教学活动和解决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体育心理学》还设置了“操作与应用”“测量与评价”“概念解析”等栏目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学会应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l
第一节 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2
一、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2
二、体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6
三、学习体育心理学的意义7
第二节 体育心理学的发展10
一、国外体育心理学的发展10
二、中国体育心理学的发展11
第三节 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j8
一、观察法18
二、实验法22
三、心理测量法25
本章小结32
参考文献34
第二章 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心理动力35
第一节 小学生体育活动动机36
一、体育活动动机及其产生的条件36
二、动机理论及其在体育活动中的应用39
三、激发与维持小学生体育活动动机的策略41
第二节 小学生体育兴趣55
一、体育兴趣及其作用55
二、培养小学生体育兴趣的策略57
第三节 小学生体育态度65
一、体育态度的含义65
二、小学生体育态度的特点66
三、小学生体育态度的形成与转变66
本章小结70
参考文献71
第三章 小学生的体育活动与思7"3
第一节 小学生体育活动中的思维74
一、小学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74
二、体育教学中思维活动的作用75
三、体育教学活动中思维的特点77
四、体育教学活动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81
第二节 体育活动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策略84
一、体育活动中创造性思维的特征84
二、构建适合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体育教学85
三、体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式91
四、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方法98
本章小结:103
参考文献:105
第四章 小学生的体育活动与注意状态106
第一节 小学生体育活动中的注意状态107
一、小学生体育活动中注意状态的特点107
二、体育活动中良好的注意品质的特点114
第二节 体育活动中小学生的注意状态调控策略118
一、体育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注意状态的策略118
二、有意注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121
三、注意互相转换规律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L24
本章小结127
参考文献128
第五章 小学生的体育活动与情绪状态130
第一节 小学生体育活动中的情绪状态131
一、情绪概述131
二、体育活动中情绪的作用132
三、小学生情绪的特点134
第二节 小学生体育活动中情绪状态调控的策略135
一、情绪调节的一般方法和手段:[35
二、体育活动中的情绪调控策略:141
本章小结145
参考文献147
第六章 小学生的体育活动与意志品质149
第一节 小学生体育活动中的意志品质150
一、意志概述150
二、体育活动中意志品质的特征15G
三、体育活动中意志品质的作用159
第二节 培养小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策略164
一、确立目标,树立信心164
二、学习榜样,自觉磨炼165
三、规范制度,严明纪律167
四、安排得法,要求有度168
本章小结172
参考文献174
第七章 小学生的体育活动与人格完善.,7:5
第一节 体育活动中小学生的人格差异177
一、人格的个体差异的概述177
二、体育活动中学生气质类型的特点及相应的指导策略179
三、小学体育教学中性格障碍及调控对策182
第二节 体育活动中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187
一、体育活动中健全人格的培养方式187
二、结合体育竞争特点培养自尊、自信‘t92
本章小结199
参考文献200
第八章 小学体育教学心理201
第一节 运动技能的形成202
一、运动技能概述202
二、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203
三、运动技能形成的途径——练习205
四、运动技能的迁移206
第二节 小学体育教学的心理学基209
一、小学体育教学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209
二、体育教学环境心理21J
三、体育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基础213
第三节 体育教学中的小学生交往心理231
一、体育教学的人际交往与分组教学23J
二、体育教学的心理学分组形式232
三、体育教学的课堂心理气氛234.
本章小结238
参考文献240
第九章 小学生的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247
第一节 小学生心理健康242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242
二、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243
三、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异常表现244
第二节 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246
一、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246
二、体育活动的心理健康效应247
第三节 促进心理健康的体育活动原则250
一、体育活动的频率250
二、体育活动的强度250
三、体育活动的持续时间251
四、体育活动的方式251
第四节 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体育活动方式252
一、不同体育项目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252
二、拓展训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255
本章小结264
参考文献265
精彩书摘
多年来,通过体育心理学研究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使体育心理学这门学科日趋完善,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成果层出不穷。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学生身心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激发了体育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学者对体育心理学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使体育心理学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并取得了成果。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体育心理学应该有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并应尽快建立起自身的理论体系,有必要把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学校体育中的各种现象,探索师生在学校体育中的心理与行为形成、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为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心理学依据。
体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体育中师生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特点与规律的科学。具体地说,它是研究学校体育活动中促进体育知识、运动技能掌握与增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各种心理现象、行为特点及其形成、变化和发展规律的科学,为制定体育教育教学目标,有效实施体育教学过程和适当运用体育教育原则与方法提供心理学依据。
在学校体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所产生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特点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是复杂多变的。例如,在有一定难度的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往往有一部分小学生会表现出一定的紧张、焦虑乃至恐瞑感,但在老师的指导、鼓励与同伴的保护、帮助下获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尊与自信;而失败时会在心理产生强烈的反应。因此,学校体育中教师、学生的注意状态、情绪状态、感知觉特点、记忆特点、思维特点、动机强度、意志品质、个性心理特征和交往心理,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等,都是体育心理学所要研究的,也是体育教师合理地组织学校体育活动及指导学生行为的心理学依据。
学校体育不仅要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而且要使学生学会多种基本运动技能,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爱好,提高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身体,增进身心健康。所以,运动技能的获得和发展也是体育心理学需要研究的。
前言/序言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国际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小学教师,教育部师范教育司颁发了《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方案》规定,体育是“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包括《学校体育学》72学时,《体育心理学》72学时,《人体解剖与运动生理学》72学时,《田径》90学时,《体操(包括韵律体操)》54学时,《球类》108学时,《游泳》54学时,《体育游戏》36学时,《民族传统体育》36学时,《体育与社会》36学时,《小学体育教学研究(含国家基础教育小学体育课程标准解读)》54学时等11门、共744学时(另含60学时的学校课程)。这套体育专业选修方向的教材,是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课程教材研究所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我国师范院校体育专家、学者共同研究、编写的。
本套教材的编写,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以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以教育性、科学性、时代性和师范性为原则,全面体现“大学专科”和“面向小学教育”的要求,构建科学的教材结构体系,培养适应21世纪小学体育教学需求的新型小学体育教师。
本套教材是选修体育专业方向学生的必修课程。全套教材内容,根据《方案》的培养目标,在体现大学专科体育基础性的同时,紧密结合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力求使学生牢固掌握先进的体育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成为学有专长、一专多能、适应性强的小学体育教师。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教材内容力求体现重基础,分层次,能学会,善运用,可发展,以及适宜、面广、新颖和由浅人深、由表及里,层次清晰的特点,使大多数学生能够看得懂、做得到、学得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体育心理学》:解锁运动潜能,塑造卓越身心 在蓬勃发展的体育教育领域,小学体育教育专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关乎儿童体质健康的发展,更深刻影响着他们健全人格的塑造。而在这之中,体育心理学作为一门连接运动与心灵的桥梁,为我们揭示了运动过程中个体行为、情感、认知以及社会互动等深层奥秘。本教材《体育心理学》正是为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体育专业方向的学生量身打造,旨在系统、深入地介绍体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核心概念、研究方法及其在小学体育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帮助未来的人民教师掌握科学的育人理念与方法,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提升运动技能,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本书内容涵盖体育心理学的广阔天地,从理论基础到实践指导,循序渐进,旨在构建一个扎实而丰富的知识体系。 第一篇:体育心理学导论与基本理论 本篇旨在为读者建立对体育心理学的整体认知框架。我们首先会深入探讨体育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其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通过梳理体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读者将能深刻理解这门学科是如何从最初的萌芽阶段,发展成为一门独立而重要的学科,并与生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建立起紧密的联系。 随后,我们将聚焦于体育心理学的核心理论基础。这包括认知心理学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例如学习的动机机制、注意力的分配与集中、记忆的策略与训练,以及问题解决与决策的思维过程。读者将了解,运动技能的学习不仅仅是身体的模仿,更是复杂的认知加工过程。我们将探讨不同运动技能的分类,以及影响技能学习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例如早期经验、反馈的类型与时机、练习的原则与形式等。 同时,我们也会深入研究动机理论在体育情境下的解读。为什么有些孩子对体育活动充满热情,而有些则显得兴致索驳?我们将解析成就动机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目标定向理论等,并分析这些理论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和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培养他们对体育的持久兴趣和参与度。这部分内容对于教师如何设计富有吸引力的体育课程,如何通过积极的鼓励和反馈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至关重要。 第二篇:个体在体育运动中的心理发展与调适 本篇将把关注点转向个体在体育运动中的心理体验和发展变化。我们首先会探讨儿童和青少年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体育心理特点。从幼儿期的游戏化运动,到小学阶段运动技能的初步掌握,再到青春期身体和心理的剧烈变化对运动参与的影响,我们将详细分析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人格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影响他们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和体验。 情绪是体育运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将深入研究运动中的情绪体验,包括积极情绪(如兴奋、快乐、满足)和消极情绪(如焦虑、紧张、沮丧)的产生机制、表现形式及其对运动表现的影响。读者将学习如何识别和管理学生在运动中的情绪,如何利用积极情绪来提升运动体验,如何帮助学生应对赛前紧张和运动挫折,从而培养他们的情绪韧性。 意志力是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内在动力。我们将分析意志力的构成要素,例如决心、毅力、自制力等,并探讨如何通过体育锻炼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意志品质。这包括如何在训练中设置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如何在失败中学习,如何在困难面前不放弃,以及如何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运动习惯。 此外,我们还将关注运动心理训练的方法。这包括放松训练、意象训练(心理预演)、目标设定技术、注意力控制训练等。这些技术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运动技能和比赛成绩,更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运动带来的心理压力,实现心理上的最佳状态。 第三篇:人际关系与团队合作在体育运动中的心理学分析 体育运动并非孤立的个体行为,它常常发生在群体和团队之中。本篇将深入分析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的心理学维度。我们将探讨在体育活动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团队成员之间如何形成和发展人际关系,例如友谊、竞争、合作等。我们将分析影响人际关系形成的因素,以及良好人际关系对个体体育体验和团队整体表现的积极作用。 团队动力学是本篇的重点之一。我们将研究团队的目标确立、角色分工、沟通方式、凝聚力以及领导者在团队中的作用。读者将了解如何建立一个积极向上、互助合作的运动团队,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来提升团队的整体绩效。这对于小学体育教师组织集体体育活动、开展团队项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冲突管理也是体育团队中不可避免的问题。我们将分析运动情境下冲突的产生原因、类型,并学习有效的冲突解决策略,以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理解和包容,维护团队的和谐稳定。 第四篇:运动技能学习与训练的心理学原理 本篇将聚焦于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并从心理学角度揭示其内在规律。我们将深入探讨运动技能学习的阶段,包括认知阶段、联合阶段和自动化阶段,并分析每个阶段学生需要关注的重点和教师需要提供的支持。 反馈是运动技能学习中的重要环节。我们将详细阐述不同类型反馈(如内在反馈、外卖反馈、结果反馈、表现反馈)的作用机制,以及如何根据技能学习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来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反馈,从而加速技能的掌握并纠正错误。 练习是技能学习的基石。我们将分析不同练习形式(如集中练习、分散练习、重复练习、变化练习)对技能学习效果的影响,以及如何设计科学合理的练习计划,以最大化练习的效率。 同时,我们还将讨论学习策略在运动技能学习中的应用,例如元认知策略、自我监控策略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运动技能。 第五篇:特殊群体与特殊情境下的体育心理学 考虑到小学体育教育的广泛性和包容性,本篇将探讨特殊群体和特殊情境下的体育心理学问题。我们将关注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如身心障碍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以及教师如何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设计和调整体育活动,以确保他们能够公平地参与并从中获益。 此外,我们还将讨论体育焦虑、运动损伤后的心理康复、运动中的疲劳与恢复等问题。理解这些心理学原理,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第六篇:小学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学应用与实践 本篇是全书的升华,将前几篇所学理论与小学体育教育的实践紧密结合。我们将探讨如何运用体育心理学原理来设计和实施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小学体育课程。这包括如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如何创设积极的体育学习氛围,如何通过游戏化教学来提高教学效果。 如何评价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不仅仅是技能的掌握,更包括其参与度、合作精神、克服困难的能力等。我们将探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并分析教师的期望、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我效能感。 最后,我们将强调教师在体育心理学实践中的角色。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心理成长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我们将鼓励教师不断学习和反思,将体育心理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育人理念和实践智慧,真正做到用科学的心理学方法,点燃孩子们对体育的热爱,塑造他们健康的体魄和积极乐观的心灵,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体育与心理基础。 总而言之,《体育心理学》教材致力于为小学教育专业体育专业方向的学生提供一套全面、系统、实用的学习资源。本书的编写力求理论联系实际,语言通俗易懂,案例丰富生动,旨在帮助未来的体育教育工作者成为更专业的“身心教练”,以科学的体育心理学知识,点燃孩子们的运动热情,守护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让他们在体育的阳光下,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