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西方科学史研究
定价:86.00元
作者:任定成,柯遵科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03036984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西方科学史学科发展很快,思想史、社会史和文化史的研究相继兴起,不同的研究倾向从初的史学争论走向了相互融合。《西方科学史研究》汇集了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多年来在西方科学史研究领域所做出的研究成果,从论点、路径与方法,学会、机构与建制。科学知识与科学争论。科学事业四个方面展现了我国西方科学史研究的一个侧面。
任定成的《西方科学史研究》话题广泛,讨论深入,不仅对科技哲学、科技史、科技传播和科技管理等相关领域的师生及科技工作者有重要参考价值,也可供对该领域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
目录
作者介绍
任定成北京大学哲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执行院长,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化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化学化工专业委员会主任。创新方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发明协会理事。HistoriaScientiarum和East Asian 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 两刊国际顾问。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沉稳,有一种老派学术著作的韵味,但绝不枯燥。它更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纪录片脚本,用精炼的语言勾勒出知识形态的变迁。我记得其中有一段关于17世纪自然哲学家们如何从神秘主义和炼金术的残余中提炼出早期实验方法的论述,写得极其精彩。作者没有简单地将这些早期的努力斥为“迷信”,而是将其置于那个时代知识体系的语境中进行理解,探讨了从“理解上帝的创造”到“探究自然规律”这一思想转向的微妙过程。这种对历史语境的尊重,让我感到非常舒服。它不是高高在上地评判古人,而是谦逊地与他们一同探索,这种代入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享受和探索的乐趣。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著作的,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相对枯燥的教科书性质的读物,但很快就被其强大的叙事驱动力所吸引。这本书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那些看似孤立的科学发现串联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作者对概率论早期发展的梳理,就巧妙地将其与航海、赌博、以及新兴的商业保险业的需求联系起来,展示了科学理论的产生往往是受制于实际的社会经济压力的。这种“需求驱动”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科学史的理解,让我意识到科学的进步并非总是一条直线,而是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困境紧密交织。对于希望全面把握西方科学思想发展脉络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具价值的参考资料,其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扑面而来的厚重感,拿到手上沉甸甸的,立刻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知识密度。我个人是对科学思想的演变脉络非常着迷的,这本书的目录结构就暗示了它并非是简单的科学发现罗列,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宏大叙事,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哲学思辨、社会环境与科学理论的诞生紧密地联系起来。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关键转折点”时的细腻笔触,比如伽利略时代的观察与教会权威之间的张力,那种不是在实验室里单纯看数据,而是在整个文化土壤中去审视“科学是如何成为科学”的过程,非常引人入胜。初读下来,感觉作者的研究功底扎实得惊人,那些看似枯燥的史料和文本,被他们梳理得清晰有力,让人在阅读时能轻松地跟上作者的思路,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上的伟大学者进行了一场跨越世纪的对话。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种宏大叙事的历史著作总是抱持着一种既期待又警惕的心态。期待的是它能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来理解错综复杂的历史,警惕的是它是否会为了叙事的流畅性而牺牲掉历史的复杂性和细节的真实性。读完前几章后,我的这种不安感基本消除了。作者对史料的引用和注释非常详尽,显示出严谨的治学态度。我尤其喜欢他们探讨科学在不同地域和文化间传播时的视角——它不是单向度的从欧洲中心向外辐射,而是充满了相互影响和本土化的适应过程。这种多维度的审视,使得对“西方”科学的界定不再是铁板一块,而是流动的、充满内部张力的建构。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科学如何塑造了现代世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且富有启发性的基础。
评分我是一名业余历史爱好者,平时涉猎了不少西方思想史的作品,但很多书籍在叙事上容易陷入两种极端:要么过于聚焦于某位科学巨匠的生平逸事,读起来像传记;要么就是堆砌概念,学术性过强,让人望而却步。这本书的平衡感拿捏得恰到好处。它没有回避艰深的理论构建,但同时又不乏生动的历史场景再现。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对“科学革命”这一概念的解构部分,他们并没有将之视为一个突然爆发的事件,而是细致地剖析了中世纪晚期学术传统中孕育出的那些微小裂痕是如何逐渐扩大,最终导致了范式的根本性转移。这种深入骨髓的剖析,极大地丰富了我对科学知识“非线性发展”的理解,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科学方法论,其实是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社会妥协和智识斗争才得以确立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