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公益科研机构员工激励研究——基于工作价值观的思考
定价:56.00元
作者:冯绍红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5-01
ISBN:9787030337764
字数:260000
页码:20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公益科研机构员工激励:基于工作价值观的思考》以提高知识员工士气、科研组织效率和国家科技创新实力为目标,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如何改进和完善我国公益科研机构员工激励系统。《公益科研机构员工激励:基于工作价值观的思考》共分7章,分别论述了公益科研机构员工工作价值观的维度结构和基本要素,知识文明条件下公益科研机构员工激励系统建设的目标模式,公益科研机构员工激励系统的总体结构,包括由工作报酬、知识进取、职务晋升、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等5种要素构成的动力机制,由工作绩效、伦理道德和制度规范等3种方式构成的约束机制,以及由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有机结合构成的博弈机制。书中深入论述了员工激励系统3种机制的有效运用,并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量化研究。《公益科研机构员工激励:基于工作价值观的思考》理论联系实际,论述颇具特色,可供科研工作者、科技管理者、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者以及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目录
前言
1 绪论
1.1 公益科研机构
1.2 员工激励系统
1.3 工作价值观
1.4 知识员工激励
1.5 本书的章节安排
2 工作价值观——员工激励的文化心理基础
2.1 价值观
2.1.1 从价值到价值观
2.1.2 价值观的基本特征
2.2 工作价值观的核心内涵
2.3 工作价值观的基本外延
2.4 经济社会变革对知识员工工作价值观的影响
2.4.1 知识文明时代
2.4.2 科学技术发展
2.4.3 市场经济体制
2.4.4 全球化进程
2.4.5 改革开放大潮
2.5 公益科研机构员工工作价值观的维度结构
2.5.1 调查问卷设计
2.5.2 数据统计分析
2.5.3 员工工作价值观维度结构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公益科研机构员工激励系统的总体结构
3.1 系统的对象特点
3.1.1 工作价值观结构
3.1.2 价值偏好特点
3.1.3 人才素质特点
3.2 系统的主客体关系
3.2.1 传统激励关系中的主体与客体
3.2.2 知识文明时代激励关系的深刻变革
3.3 对员工激励的系统思考
3.3.1 员工激励的实质和目的
3.3.2 员工激励与组织效率
3.4 系统的内在力量
3.4.1 驱动力
3.4.2 调控力
3.4.3 互动力
3.5 系统的总体结构
3.6 本章小结
4 公益科研机构员工激励系统的动力机制
4.1 动力机制的构成要素
4.2 工作报酬动力
4.2.1 工作报酬与职业吸引力
4.2.2 物质性报酬的刚性约束
4.2.3 精神性报酬偏好
4.3 知识进取动力
4.3.1 知识进取激励的前效性
4.3.2 知识更新
4.4 职务晋升动力
4.4.1 技术职务晋升
4.4.2 管理职务晋升
4.5 工作环境动力
4.6 人际关系动力
4.6.1 对公益科研机构人际关系的再认识
4.6.2 管理者的特殊作用
4.6.3 营造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
4.7 动力机制结构分析
4.7.1 动力机制的功能结构
4.7.2 要素灵敏度分析
4.7.3 动力机制诸要素的协同优化
4.8 本章小结
5 公益科研机构员工激励系统的约束机制
5.1 约束机制与员工激励
5.1.1 约束与激励
5.1.2 约束对象
5.1.3 约束方式
5.2 工作绩效约束
5.2.1 员工绩效的约束作用
5.2.2 绩效测度的与相对
5.2.3 绩效考评的主观与客观
5.3 伦理道德约束
5.3.1 伦理道德的约束力
5.3.2 强化伦理道德约束
5.4 制度规范约束
5.4.1 制度规范约束的优势
5.4.2 制度规范约束软化问题
5.5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激励-约束机制设计
5.5.1 委托-代理模型的一般形式
5.5.2 公益科研机构工作绩效激励的委托-代理模型
5.5.3 激励模型求解
5.5.4 复合动力要素的激励模型
5.5.5 整合绩效激励与绩效约束的公益科研机构委托-代理模型
5.6 对约束机制的几点讨论
5.6.1 约束机制的一般特点
5.6.2 约束机制的博弈性
5.6.3 约束机制的动态性
5.6.4 约束机制的有效性
5.7 本章小结
6 公益科研机构员工激励系统的博弈机制
6.1 博弈与效率
6.1.1 员工在博弈中的决定性作用
6.1.2 博弈的主要内容
6.1.3 博弈的基本样态
6.1.4 博弈的连续性
6.1.5 博弈的阶段性
6.2 博弈与公平
6.2.1 公平偏好理论
6.2.2 公益科研机构员工的公平偏好
6.2.3 公平偏好理论在员工博弈机制中的运用
6.3 员工激励中的博弈决策
6.3.1 激励博弈过程的特点和简化
6.3.2 激励博弈决策模型
6.3.3 基于信息的博弈决策学习过程
6.4 本章小结
7 实例研究
7.1 某公益科研机构员工激励系统建设概况
7.1.1 机构概况
7.1.2 员工激励系统建设概况
7.2 伦理道德约束实例分析
7.2.1 基本情况
7.2.2 几点思考
7.3 基于模糊偏序方法的公益科研机构员工激励决策实例
7.3.1 基本思路
7.3.2 激励因子的提取
7.3.3 模糊偏序建模过程
7.3.4 实例计算分析
7.4 基于ANFIS方法的公益科研机构员工激励决策实例
7.4.1 引言
7.4.2 ANFIS模型结构
7.4.3 建模流程
7.4.4 算法步骤
7.4.5 实例计算分析
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公益类科研机构员工工作价值观调查问卷
后记
作者介绍
王知非、杨贵如、梁卫星
文摘
序言
拿到这本《公益科研机构员工激励研究——基于工作价值观的思考》时,我带着一份好奇心。公益科研,这两个词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画面:一群充满理想、致力于为社会进步贡献智慧的人们。但与此同时,我也深知,即使是最纯粹的理想,也离不开现实的支撑,而激励,无疑是支撑这些科研人员持续投入、不断创新的重要一环。我一直认为,公益科研机构的运作,很多时候并非完全遵循商业逻辑,其员工的动机和价值追求可能更为复杂和多元。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这一领域内部运作的深层机制。尤其“基于工作价值观的思考”这个副标题,更是触动了我。在信息爆炸、物质至上的时代,如何在公益科研这样一片相对“净土”中,真正理解和满足员工内心的需求,让他们在付出中感受到价值,在价值中获得激励,这本身就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新颖的视角和切实可行的方案,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默默奉献的科研工作者,让他们在追求科学真理的同时,也能获得心灵的慰藉和职业的成就感。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正在探索更有效激励机制的公益科研机构,乃至所有关注社会公益事业的读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评分对于公益科研机构,我一直抱有一种敬意,认为他们是在为社会做着“看不见”但却意义重大的事情。然而,我也常常思考,在没有巨大商业利益驱动的情况下,这些机构的员工是如何保持长久的工作热情和创新力的?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脑海中,直到我看到了这本《公益科研机构员工激励研究——基于工作价值观的思考》。书名本身就击中了我内心的疑问——“激励”和“工作价值观”,这两个词语的结合,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对症下药式的激励策略,而是试图去探究激励的根源。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理解和界定“工作价值观”在公益科研语境下的特殊性的?它是否会探讨一些非物质的激励方式,比如机会、认可、发展空间、使命感等,是如何在这些机构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洞察,帮助我理解这些科研人员内心的驱动力,以及他们的机构是如何通过巧妙的设计,将这些内在的价值转化为强大的工作动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对公益科研机构的运作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甚至能从中学习到一些关于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如何激发个人内在潜能的智慧。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题材并没有抱有太高的预期。我通常更偏好阅读那些能够直接提升我职业技能或者提供实用生活技巧的书籍。然而,当我在书店的架子上看到这本书时,书名和副标题还是吸引了我。《公益科研机构员工激励研究——基于工作价值观的思考》,这个组合让我联想到一些我曾接触过的,在科研院所工作的亲友。他们对工作的热情毋庸置疑,但有时也透露出对一些制度性问题的困惑。我一直认为,科学的进步离不开人才,而人才的留存和发展,激励机制是其中的关键。尤其是在公益科研领域,其社会属性使得其激励模式更具研究价值。我猜测这本书不仅仅会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会结合实际案例,去探讨那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激励手段。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工作价值观”这一相对抽象的概念,与“员工激励”这一实践性极强的领域相结合的。它是否会提出一些颠覆性的观点,或者是在现有理论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发展?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新鲜的视角,让我对公益科研机构的运作模式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甚至能从中获得一些对于我个人工作和生活选择的启发。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个组织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内部的人才激励机制是否科学有效。尤其对于承担着社会责任和推动科学进步的公益科研机构而言,其员工的激励模式更是具有独特的复杂性和研究价值。我曾接触过一些在这样的机构工作的专业人士,他们往往怀揣着对科学的纯粹热爱和为社会做贡献的理想,但同时,现实的压力和职业发展的需求也是客观存在的。这本书以“工作价值观”为切入点,来探讨员工激励,这让我觉得耳目一新。我理解,每个人在工作中所追求的价值是多元化的,包括成就感、归属感、学习成长、社会认同等等,而不仅仅是物质回报。如果能够深入挖掘这些内在的、非物质的驱动力,并将其与机构的激励策略相结合,或许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能够分享一些具体的、可借鉴的实践案例,展示公益科研机构是如何通过理解和满足员工的工作价值观,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从而推动机构自身和社会的发展。
评分我一直对非营利组织和公益事业的发展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其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员工激励方面。在我的印象中,与营利性企业相比,公益科研机构在激励员工方面面临着独特的挑战。一方面,它们往往面临着更为紧张的资金压力,难以提供与商业公司匹敌的薪酬福利;另一方面,这些机构的使命感和工作本身的吸引力,又使得员工的动机并非完全建立在物质回报之上。因此,如何在这种环境下找到有效的激励方式,让员工保持热情、发挥潜能,是每一个公益科研机构管理者都需要深思的问题。这本书的出现,似乎正是在尝试解答这一难题。我特别关注“工作价值观”这个切入点,我认为这非常具有启发性。每个人在工作中追求的不仅仅是收入,更多的是自我实现、社会贡献、学习成长、人际关系等多元化的价值。如果能够深入挖掘并有效回应员工的工作价值观,或许能够找到突破口,设计出更具针对性和可持续性的激励策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案例分析,或者理论框架,帮助我更清晰地理解在公益科研领域,员工的价值观是如何影响其工作表现和满意度的,以及管理者如何能够巧妙地将这些价值观转化为驱动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