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位置计算:无线网络定位与可定位性(清华大学学术专著)
:39.00元
作者:杨铮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30235113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位置计算:无线网络定位与可定位性》关于无线定位的研究成果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本书荣获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学术著作奖。本书作者团队获得ACM MobiCom 2014大会**论文奖。
本书由中国工程院孙家广院士审稿并作序,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61171067、61190110、61125202),国家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863)资助项目(编号2011AA010100)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资助项目(编号2012CB316200)。
内容提要
无线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以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甚至小型无线传感器节点为代表的移动计算终端迅速普及,目前已传统的台式计算机成为互联网主要的终端设备。移动终端随着使用者的移动或网络部署的变化而随时变换位置,其位置信息对于近些年来在移动计算领域大放异彩的位置服务具有重要意义。《位置计算:无线网络定位与可定位性》源自作者10年来在无线定位领域科研工作的总结,包含无线定位的基础知识、技术特点、解决方案以及前沿研究成果。《位置计算:无线网络定位与可定位性》按照物理测量、位置计算、数据处理这条主线来安排内容,着重讨论物理测量、单跳位置估计、基于测距的多跳定位、基于非测距的多跳定位、移动连续定位、误差控制、可定位性、室内定位和位置隐私等技术。《位置计算:无线网络定位与可定位性》面向所有对定位技术感兴趣的读者。特别地,《位置计算:无线网络定位与可定位性》可作为本领域科研人员的参考,研究生专业课程的教材,以及大学本科高年级学生的扩展阅读材料。
目录
第1章 无线定位概述
第2章 物理测量
2.1 距离测量
2.1.1 基于信号强度的测距模型
2.1.2 基于信号到达时间的测距模型(ToA)
2.1.3 基于信号到达时间差的测距模型
2.2 角度测量
2.3 区域测量
2.3.1 单参考点的目标区域估计
2.3.2 多参考点的目标区域估计
2.4 跳数测量
2.5 邻居测量
2.6 小结
第3章 单跳位置估计
3.1 基于距离的定位方法
3.2 基于到达时间差的定位方法
3.3 基于到达角度的定位方法
3.4 基于信号指纹的定位方法
3.4.1 离线测量方案
3.4.2 在线测量方案
3.5 小结
第4章 基于测距的多跳定位
4.1 计算组织方式
4.2 集中式定位算法
4. 2.1 多维标度(MDS)
4.2.2 半定规划(SDP)
4.3 分布式定位方法
4.3.1 基于锚节点的网络定位
4.3.2 坐标系拼接
4.4 小结
第5章 基于非测距的多跳定位
5.1 基于跳数的定位
5.2 各向异络中基于跳数算法的改进
5.2.1 各向异络中的基于PDM的定位
5.2.2 带洞网络中的染色路径
5.2.3 基于Delaunay复体的定位
5.3 基于相邻性的定位算法
5.3.1 PIT测试
5.3.2 垂直线相交
5.3.3 相对距离估计
5.4 小结
第6章 移动连续定位
6.1 概述
6.2 蒙特卡罗定位
6.2.1 粒子滤波器
6.2.2 序贯蒙特卡罗定位
6.3 凸近似定位
6.4 移动基线定位
6.5 小结
第7章 误差控制
7.1 测量误差
7.1.1 距离测量误差
7.1.2 含噪声测距结果的负面影响
7.2 误差特征
7.2.1 什么是CRLB
7.2.2 多跳定位的CRLB
7.2.3 单跳定位的CRLB
7.3 定位歧义性
……
第8章 可定位性
第9章 室内定位
第10章 位置隐私
作者介绍
杨铮,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工学学士,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系工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助理教授,可信网络与系统研究所助理所长,清华大学教育部信息系统安全重点实验室成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无线网络、普适计算以及移动计算。累计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英文专著1部。担任INFO(2013,2014),ICDCS(2012,2013),MobiHoc2014等国际学术会议程序委员以及SCI期刊的编委。201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吴陈沭,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工学学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博士生。在ACMMobiCom,IEEEINFO等国际会议发表多篇论文。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斯伦贝谢奖学金、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学术新秀”称号等。2010年至今担任清华大学软件学院本科生辅导员,2013年获清华大学“林枫辅导员奖”。
刘云浩,清华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软件学院院长,ACM中国理事会主席。2008年因传感网创新应用被香港授予*创新与研究特等奖。2010年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1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担任国际期刊《IEEETransactionsoriParallelandDistributedSystems》副主编(AssociateEditors-in-Chief)和《IEEE/ACMTransactionsonNetworking》编委。
文摘
序言
第一眼看到这本书,它的标题就牢牢抓住了我的目光。“位置计算:无线网络定位与可定位性”,这几个字像是一种召唤,直接指向了我一直以来所关注的那个技术交叉领域。我尤其看重“正版现货”的保证,这让我能够放心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去阅读和学习,不用担心盗版带来的信息失真或内容缺失。清华大学学术专著的背景,则为这本书的内容质量和深度提供了强有力的背书,让我对接下来的知识探索充满了期待。我对于无线网络定位的兴趣由来已久,从最初的GPS,到如今越来越普及的Wi-Fi定位、蓝牙信标等,我一直在思考这些技术是如何实现的,以及它们在不同场景下的优劣势。而“可定位性”这个词,更是引发了我深入思考,它意味着并非所有地方、所有设备都能被精确地定位,背后一定存在着复杂的理论和技术考量,这一点让我觉得这本书将极具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
评分翻开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其明确的指向性。“位置计算:无线网络定位与可定位性”,这几个字精准地概括了本书的核心内容,让我一目了然。加之“正版现货”的字样,让我在购买前就对这本书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有了极大的信心,这是很多书籍无法提供的保证。而“清华大学学术专著”的标签,更是为这本书的内容质量和深度打下了包票,预示着这将是一本值得深入研读的学术佳作。我对无线网络定位技术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随着物联网和5G技术的飞速发展,位置信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一领域的机会,特别是“可定位性”这个概念,让我对书中将要探讨的定位技术的局限性、鲁棒性和优化策略充满了好奇,我坚信这本书将是我探索无线网络定位世界的绝佳起点。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位置计算”和“无线网络定位与可定位性”这几个关键词,立刻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作为一名对新技术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对如何让设备在虚拟世界中拥有精确的“身份”和“位置”感到着迷。而“正版现货”的承诺,让我对购买这本书充满信心,确保了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清华大学学术专著的背景,则说明了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和前沿性,这正是我在寻找的。我一直认为,理解一项技术的“可定位性”至关重要,它不仅关乎技术的实现,更关乎其应用场景的拓展和局限的认识。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期待它能够带领我深入探索无线网络定位的奥秘,并理解其背后的关键技术和挑战,为我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简洁而又不失专业感,主色调的运用恰到好处,给人一种稳重而可靠的感觉。书名“正版现货”四个字,让我对购买体验充满了信心,这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加分项。而“位置计算:无线网络定位与可定位性”这个副标题,则直击核心,让我能够迅速了解这本书所涵盖的主题。清华大学学术专著的标签,更是让我对内容的深度和严谨性有了更高的期待。我一直对无线通信和定位技术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在智能手机和物联网日益普及的今天,精确的位置信息变得越来越重要。我相信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前沿的研究进展,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这个领域的关键技术和挑战。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去探索它所蕴含的知识宝藏,也希望它能为我的学习和研究带来新的启发和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属上乘,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相当不错,这对于一本学术专著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封面的设计语言,虽然简洁,却透露出一种严谨和专业的学术气息,与“清华大学学术专著”的定位十分契合。看到“正版现货”的字样,我能感受到出版方在保证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上的用心。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学术书籍,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内容,还要有精良的制作,这样才能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更好的体验,也更能体现其学术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领我进入无线网络定位这个充满魅力的领域,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原理和各种实现方式。对于“可定位性”这个概念,我感到非常好奇,它似乎暗示了在定位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和需要考量的因素,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会非常全面和深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