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中国传统婚姻制度向近代的嬗变 郑全红 南开大学出版社 9787310048342

BF:中国传统婚姻制度向近代的嬗变 郑全红 南开大学出版社 978731004834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全红 著
图书标签:
  • 婚姻史
  • 中国婚姻
  • 近代史
  • 社会史
  • 文化史
  • 宗法制度
  • 家族制度
  • 社会变迁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郑全红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南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0048342
商品编码:2933732554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传统婚姻制度向近代的嬗变

定价:38.00元

售价:30.8元

作者:郑全红

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310048342

字数:22800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传统婚姻制度向近代的嬗变》共分为五章内容,重点将根据档案文献记载和大理院民事判决探讨传统婚姻制度近代嬗变的历程。重点探讨内容中国传统婚姻制度近代嬗变的变迁脉络,并与传统及晚清时期比较。从而揭示婚姻制度的变迁发展脉络。

目录


作者介绍


郑全红,1971年生,吉林四平人。2003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天津商业大学法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史、社会史。曾主持省部级研究课题“传统向现代的嬗变:民国时期女子财产继承权变迁研究”“近代中国传统家庭向现代演变的动态研究”“清末民国婚姻家庭立法与近代中国法律转型”多项。并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文摘


序言



《中国古代婚姻思想研究:从先秦到清末》 作者: 王茂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 9787100088765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国古代婚姻思想演变轨迹的学术专著。作者王茂林教授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扎实的文献考据功底,系统梳理了自先秦时期萌芽至清末定型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中国社会关于婚姻本质、功能、制度及伦理观念的变迁。全书不仅关注官方礼法话语,更兼顾民间习俗与思想流变,力求呈现一幅立体而复杂的古代婚姻文化图景。 第一编:先秦婚姻思想的奠基与礼乐重塑 本编聚焦于中国婚姻思想的源头活水。首先,作者探讨了氏族社会瓦解背景下,个体家庭结构形成的社会动因。重点分析了《礼记》、《周礼》等儒家经典对早期婚姻观念的整合与规范化过程。 1. 婚姻的“合”与“别”: 详细阐述了早期婚姻“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的政治与宗法功能,强调了婚姻在血缘维系和社会秩序建构中的核心地位。区分了早期“奔婚”习俗向“明媒正娶”过渡的社会意义。 2. 礼制对情感的规训: 考察了周代严格的礼仪规范如何渗透到婚前、婚中、婚后的每一个环节。重点分析了“六礼”的象征意义,以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观念如何逐渐固化,成为对个人自由意志的初步限制。 3. 早期伦理思辨: 引入诸子百家对婚姻的零星论述,如法家对秩序的强调、道家对自然状态的向往,以及墨家对兼爱和反对奢侈婚礼的朴素主张,展现了思想多元性下的早期探索。 第二编:秦汉至魏晋南北朝:制度的定型与士人阶层的介入 秦汉帝国统一后,国家权力进一步介入家庭结构,婚姻制度在法律层面得以强化。而魏晋时期的思想解放,为婚姻观念带来了新的张力。 1. 律令体系下的婚姻保障: 分析了汉代《秦律》、《唐律疏议》中关于婚姻有效性、合法休妻(“七出”)与不得休妻(“三不去”)的详细规定。探讨了这些法律条文如何平衡宗族利益与国家治理需求。 2. 门阀观念的兴起与“婚姻政治”: 重点剖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阶层为维护其政治经济地位,对婚姻对象选择的极端重视。婚姻不再仅仅是传宗接代,更成为巩固家族权势的工具,出现了严格的“门当户对”意识的萌芽。 3. 佛教思想的冲击与适应: 探讨了佛教“断绝淫欲,超脱生死轮回”的思想对传统“多子多福”观念的挑战。分析了佛教在民间信仰中对女性贞节观念的间接强化作用。 第三编:隋唐宋元:理学的勃兴与女性贞节观的强化 隋唐大一统的稳定环境,为宋明理学的兴起提供了社会基础。本编是全书的核心论述部分,着重探讨了宋代以来,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官方意识形态如何深刻地重塑了婚姻伦理。 1. 理学对“天理”的诠释: 详细阐释了朱熹等理学家如何将“存天理,灭人欲”的哲学命题应用于婚姻实践中。强调了夫妻之间的伦理关系高于情感联系,强调“夫为妻纲”。 2. 贞节观念的极端化: 深入分析了宋代以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对宋代妇女传记、乡规民约的梳理,揭示了寡妇再嫁的社会禁忌如何一步步加深,以及对守节女性的旌表制度如何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工具。 3. 婚姻仪式与经济基础: 考察了宋元时期聘娶礼仪的繁琐化与贵族化趋势,以及彩礼、嫁妆在婚姻交换中的经济价值提升。讨论了在商品经济发展背景下,婚姻契约的经济属性如何与宗法伦理相互交织。 第四编:明清时期的婚姻实践与社会底层的声音 本编将视角转向明清社会,探讨在高度成熟的礼教体系下,婚姻实践的具体面貌,并试图发掘被主流话语压抑的民间声音。 1. 宗族权力的延伸与婚姻干预: 研究了明清宗族组织在基层社会对婚姻的实际控制力,包括对子弟婚姻的审查、对不合规范的婚姻行为的惩戒。 2. 法律与个案研究: 通过分析《大明律例》、《大清会典》中关于拐卖、重婚、虐待的判例,揭示了法律在维护既有婚姻秩序与处理实际社会冲突时的复杂性。 3. 民间生活中的抗争与妥协: 引入地方志、戏曲、小说(如《金瓶梅》、《红楼梦》中的婚姻片段)等非正典文献,考察在严格的礼法约束下,普通人对婚姻自主权、情感需求的微弱表达与抗争。特别关注了童养媳、买卖婚姻在底层社会的普遍性及其对女性命运的影响。 结语:向近代的过渡 本书最后总结了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在走向近代前的历史遗留问题:宗法制对个人主义的压抑、女性主体地位的长期缺位,以及礼法与民间实践间的巨大张力。这些积淀为近代社会对传统婚姻制度的批判与改革埋下了深刻的伏笔。 --- 本书特色: 跨学科视野: 融合了史学、法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 详实的文献基础: 充分利用了礼书、律典、方志、家谱、思想史著作等一手资料。 深度聚焦伦理转向: 尤其关注理学对“性”与“情”的规范,及其如何固化了古代的贞节伦理。 对女性地位的关注: 系统梳理了古代婚姻制度下,女性权利的递减轨迹与社会角色的演变。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BF:中国传统婚姻制度向近代的嬗变”这本书,我抱着一种探索未知的心态。我总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时代的变迁,就不能绕开婚姻这个最贴近个体生活的话题。传统的婚姻,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有着太多独特的符号和意义,它承载着家族的荣耀,维系着社会秩序,甚至影响着经济的循环。而近代,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西方思潮的涌入,传统的价值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婚姻制度自然也未能幸免。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这种“嬗变”是如何具体展开的。是先从思想观念上开始改变,还是先从法律条文上做出调整?比如,是否有关于自由婚姻的法律出现?新式学校的兴办又对青年男女的婚恋观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家庭的构成是否发生了变化?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生动的案例或故事,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这种时代洪流下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而不仅仅是抽象的理论分析。南开大学出版社的名字,让我相信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深度。

评分

我最近对社会史和文化史领域的研究很感兴趣,当我在书店看到“BF:中国传统婚姻制度向近代的嬗变”这本书时,就觉得它可能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中国传统婚姻制度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一直让我觉得难以把握。它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个家族、两个社会阶层甚至是两个政治集团的联姻。而到了近代,这种模式又是如何被打破,又在哪些方面被保留,以何种形式进行了“嬗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系统性的梳理,帮助我理解这种转变的逻辑和动力。例如,在清末民初,随着新思潮的传播,是否存在着一些改革派和保守派在婚姻制度上的论战?这种论战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婚姻的经济基础是否发生了改变?男女在婚姻中的地位是否开始出现平等化的趋势?我对作者郑全红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积累充满了好奇,也对南开大学出版社的出版质量充满期待,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深刻的启发。

评分

我最近在寻找一些能够帮助我理解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书籍,而“BF:中国传统婚姻制度向近代的嬗变”这个书名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婚姻制度作为社会结构中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变迁往往是社会转型最敏锐的指示器。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传统婚姻制度”与“近代婚姻制度”的,以及“嬗变”这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它经历了哪些关键的转折点?是受到西方思想的冲击,还是内部社会矛盾的激化,亦或是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清晰的史料和有力的论证来支撑作者的观点。例如,在传统社会中,婚姻更多的是家族利益的延续,而近代社会是否逐渐强调了契约精神和个人情感?这种转变过程中,女性的地位和权利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点。我对作者郑全红的专业背景并不了解,但南开大学出版社的品牌效应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抱有信心。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去深入理解中国近代化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侧面。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素雅的背景衬托着书名,让人立刻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虽然我还没有开始阅读,但仅从书名“BF:中国传统婚姻制度向近代的嬗变”来看,就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宏大且深入的主题。婚姻制度,在中国这样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传统的国度,其变迁必然牵扯到社会、经济、文化、伦理等方方面面。从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近代的自由恋爱,再到如今的多元化婚姻观念,这中间的转变过程无疑充满了曲折与复杂。我很期待书中能展现出这一过程中的具体细节,比如各个历史时期婚姻习俗的演变、法律法规的变化、社会思潮的影响,以及普通人在婚姻制度变革中的个体经历和情感变化。尤其“嬗变”这个词,更是点明了主题的动态性和内在的复杂性,它不是简单的替代,而是一个充满张力、相互作用、逐步演进的过程。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读到作者是如何梳理和呈现这种复杂的历史脉络的,是侧重于宏观的社会结构分析,还是微观的个体命运描写,或是两者兼而有之?我对南开大学出版社的书籍一直有不错的印象,希望能在这本中同样获得高质量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BF:中国传统婚姻制度向近代的嬗变”——实在是太引人遐想了。婚姻,这个人类最古老的社会组织形式,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漫长而独特文明的国家,其演变过程绝对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我一直觉得,要理解一个社会的现代化,就必须理解其核心家庭结构的改变,而婚姻制度正是这个核心的基石。从古老的宗法制下的包办婚姻,到近代西方自由恋爱观念的引入,再到战火纷飞中的无奈结合,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婚姻法改革,这个过程中的“嬗变”绝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无数的挣扎、妥协与创新。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描绘这一漫长而复杂的转变的。作者是否会关注不同地区、不同阶层在婚姻制度变迁中的差异性?是否会探讨新的经济模式和社会流动对婚姻形式的影响?又或者,书中是否会揭示一些不为人知的婚姻习俗,以及它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消亡或新生?南开大学出版社向来以其严谨的学术风格著称,我相信这本书定能带来一次深入人心的思想之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