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新书--光电缆线务工程(上):电缆线务工程 孙青华

正版新书--光电缆线务工程(上):电缆线务工程 孙青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青华 著
图书标签:
  • 光纤通信
  • 光缆工程
  • 电缆工程
  • 通信工程
  • 线路工程
  • 孙青华
  • 正版书籍
  • 专业技术
  • 工程建设
  • 光电缆线务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麦点文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249333
商品编码:2934130111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光电缆线务工程(上):电缆线务工程

定价:36.00元

作者:孙青华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5-01

ISBN:9787115249333

字数:

页码:29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光电缆线务工程(上):电缆线务工程》以电缆工程的视角讲述了电缆线务工程的基础知识以及电缆线路施工、维护、管理的内容及方法。从实用的角度,对电缆识别、电缆接续、电缆线路施工、维护以及故障处理等工程应用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同时介绍了相关的安全技术规程。
n  《光电缆线务工程(上):电缆线务工程》紧跟当前通信工程发展趋势,结合电缆线务工程实际应用,深入浅出、清晰而完整地介绍线工程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n  《光电缆线务工程(上):电缆线务工程》可作为通信工程、网络工程等专业高职高专教材或相关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通信行业线务员职业技能鉴定的培训教材,是通信工程技术人员实用的参考书。
n
n

目录


章通信网络构成
n1.1通信网概述
n1.1.1通信网的基本概念
n1.1.2通信网的分类
n1.1.3通信网的拓扑结构
n1.1.4通信网的传输系统结构
n1.2电话网
n1.2.1长途电话网
n1.2.2本地电话网
n实做项目与教学情境
n本章小结
n习题
n第2章全塑电缆及其接续
n2.1全塑电缆的分类与型号
n2.1.1全塑电缆的分类
n2.1.2全塑电缆的型号
n2.2全塑电缆的结构
n2.2.1缆芯结构
n2.2.2屏蔽层
n2.2.3护套
n2.2.4外护层
n2.3全塑电缆的电气特性
n2.3.1全塑电缆的参数
n2.3.2全塑电缆的主要电气特性指标
n2.4全塑电缆的接续
n2.4.1全电缆芯线接续的一般规定
n2.4.2全塑电缆的扣式接线子接续
n2.4.3全塑电缆的模块式接线子接续
n2.5全塑电缆的接头封闭
n2.5.1全塑电缆接头套管的技术要求和分类
n2.5.2全塑电缆接头套管的型式代号和规格
n2.5.3全塑电缆接续套管的封合方法及选用
n2.5.4全塑电缆热缩套管的封合
n2.5.5全塑电缆剖管灌注封合
n实做项目与教学情境
n本章小结
n习题
n第3章电缆成端及电缆配线
n3.1电缆入局建筑
n3.1.1电缆进线室
n3.1.2电缆测量室
n3.1.3施工和维护中进局电缆应遵循的原则
n3.2成端电缆
n3.2.1成端电缆的基本概念
n3.2.2成端电缆制作
n3.2.3全塑电缆成端接头
n3.2.4成端电缆终端接续
n3.3电缆交接箱
n3.3.1交接箱的结构及规格
n3.3.2交接箱的技术要求
n3.3.3交接箱的安装
n3.4主干电缆网配线
n3.4.1电缆配线概述
n3.4.2主干电缆配线路由的选择
n3.4.3主干电缆直接配线
n3.4.4主干电缆复接配线
n3.4.5主干电缆交接配线
n3.4.6交接设备的管理
n3.5电缆分线设备
n3.5.1分线设备的分类﹑结构
n3.5.2分线设备的技术要求
n3.5.3分线设备的安装
n3.6配线电缆网配线
n3.6.1配线电缆的建筑方式
n3.6.2配线电缆直接配线
n3.6.3配线电缆复接配线
n3.6.4配线电缆自由配线
n3.6.5配线电缆交接配线
n实做项目与教学情境
n本章小结
n习题
n第4章架空电缆的敷设
n第5章管道电缆的敷设
n第6章直埋、墙壁及楼内电缆的敷设
n第7章电缆线路维护
n第8章电缆线路故障测试
n第9章安全技术规程
n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现代光通信系统设计与优化》 内容简介 《现代光通信系统设计与优化》是一部全面深入探讨光通信系统设计、建设、管理与优化的专业技术著作。本书聚焦于现代光通信技术的核心要素,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实用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导,涵盖了从基础原理到前沿技术的广泛内容。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既有深厚的理论积淀,又不乏生动的工程实例,是光通信领域工程师、技术人员、科研工作者以及相关专业学生不可多得的参考书籍。 第一篇:光通信系统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 本篇是全书的基石,详细阐述了光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技术。 第一章:光纤通信概论 发展历程与重要性:追溯光纤通信从概念提出到蓬勃发展的历史轨迹,强调其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分析其相较于传统电通信在带宽、速度、抗干扰等方面的压倒性优势。 基本原理:深入剖析光信号的产生、传输、接收过程。讲解光波在光纤中的传播机理,如全内反射、色散(模间色散、材料色散、波导色散)及其对信号质量的影响。介绍光纤的类型(单模光纤、多模光纤),以及它们的特性和适用场景。 关键组成部分:详细介绍光通信系统的基本构成,包括光源(激光器、LED)、光调制器、光纤传输介质、光检测器、光放大器、光复用器/分插复用器(OADM)等。分别阐述各组件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和技术要求。 发展趋势:展望光通信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如更高的数据速率、更远的传输距离、更低的功耗、更智能化的网络管理等。 第二章:光纤传输特性的关键参数 光纤损耗:全面解析光纤中的各种损耗机制,包括吸收损耗、散射损耗(瑞利散射)、弯曲损耗(宏弯损耗、微弯损耗)、连接损耗等。讲解这些损耗如何影响传输距离和系统性能,以及降低损耗的工程措施。 色散效应: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的色散(材料色散、波导色散、偏振模色散)对信号传输的影响。分析色散补偿的技术原理和实现方法,如色散补偿光纤(DCF)、光栅补偿器、电子色散补偿(EDC)等。 非线性效应:详述光纤中的非线性效应,如受激拉曼散射(SRS)、受激布里渊散射(SBS)、四波混频(FWM)、克尔效应(自相位调制 SPM、交叉相位调制 XPM)等。分析这些效应如何限制传输容量和距离,并介绍抑制或利用这些效应的策略。 信号完整性:从信号能量、信噪比(SNR)、误码率(BER)等角度,综合评估光信号的传输质量。介绍眼图分析等可视化工具,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来保证信号的完整性。 第三章:光信号的产生与调制技术 光源技术:详述各种常用光源的原理与应用,包括半导体激光器(DFB、DBR、VCSELs)的结构、工作特性、性能指标。介绍LED作为光源的特点和局限性。 调制方式:深入分析外部调制器(电吸收调制器EAM、铌酸锂LiNbO3调制器)和内置调制(直接调制)的优缺点。讲解幅度调制(AM)、频率调制(FM)、相位调制(PM)在光通信中的实现及其特点。 先进调制格式:重点介绍当前主流的高级调制格式,如相干检测系统中的正交相移键控(QPSK)、16正交幅度调制(16-QAM)、64-QAM等。解析这些调制格式如何通过利用光信号的幅度、相位和偏振信息来提高频谱效率和传输容量。阐述相干通信的原理与优势。 第四章:光检测与放大技术 光检测器:详细介绍PIN光电二极管和雪崩光电二极管(APD)的结构、工作原理、性能参数(响应度、量子效率、暗电流、噪声)及应用。 光放大器:阐述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的核心原理、结构、增益特性、噪声特性(ASE)及关键性能指标。介绍其他类型光放大器,如半导体光放大器(SOA)及其应用。 前向纠错(FEC):介绍FEC技术在光通信系统中的作用,如何通过引入冗余信息来检测和纠正传输中的错误,从而降低误码率,提高传输可靠性。讲解不同FEC码(如RS码、LDPC码、Polar码)的原理和性能。 第二篇:光通信网络设计与工程实践 本篇聚焦于光通信网络的实际设计、建设和优化,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 第五章:光传输网络架构 点到点传输系统:介绍基本的光纤传输链路设计,包括功率预算、损耗计算、比特纠错预算等。 波分复用(WDM)技术:深入讲解波分复用(WDM)、粗波分复用(CWDM)和密集波分复用(DWDM)的原理、优势和关键技术。介绍复用器(MUX)和分插复用器(DEMUX/OADM)的设计与选择。 网络拓扑结构:分析不同网络拓扑结构(如星型、环型、总线型、网状型)的特点、优缺点及其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 城域网与长途网设计:探讨城域光传输网(OTN)和长途骨干光传输网(PTN)的设计原则、关键技术和设备选型。 第六章:光网络设备选型与部署 传输设备:详细介绍光传输系统的核心设备,如光传输终端(OTU)、数字交叉连接(DXC)、传输保护设备等。分析不同设备的性能指标、接口类型、功能特点。 光纤线缆与连接:介绍不同类型光纤(G.652, G.655等)的特性与选择。讲解光纤连接器(SC, LC, FC等)和光纤跳线的规格与应用。详述光缆的结构、敷设方式(直埋、管道、架空)及其环境适应性。 光纤接入网(FTTx):分析光纤到户(FTTH)、光纤到楼(FTTB)等接入网的架构、技术方案(GPON, EPON)和设备部署。 机房与环境要求:强调光通信设备对机房环境的要求,如温度、湿度、防尘、防雷、接地等,以及相应的工程建设规范。 第七章:光网络规划与优化 网络容量规划:基于业务需求分析,进行光传输网络的容量规划,包括带宽需求预测、端口规划、设备配置等。 链路性能优化:通过合理选择光纤类型、优化光放大器增益、精确补偿色散等手段,最大化传输距离和数据速率。 网络可靠性与冗余设计:讲解多种光传输保护机制,如1+1保护、1:1保护、MSP、SNCP、Ring protection等,以及如何构建高可靠性的光网络。 故障诊断与排除:介绍常用的光时域反射仪(OTDR)等故障诊断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典型的光纤链路故障分析与排除流程。 第八章:光通信系统的测试与维护 系统测试:详细介绍光通信系统在设计、建设和开通过程中的各类测试项目,包括链路损耗测试、色散测试、误码率测试、眼图测试、OTDR测试等,并给出测试方法与标准。 网络监控与管理:介绍网络管理系统(NMS)的功能,包括设备监控、告警管理、性能统计、配置管理等。讲解SNMP等网络管理协议的应用。 日常维护与巡检:制定规范化的光通信网络维护计划,包括定期巡检、设备状态检查、接口清洁、参数校验等,以确保网络的稳定运行。 性能评估与升级:定期对光通信网络的运行性能进行评估,识别潜在瓶颈,并根据业务发展和技术进步,规划网络升级和扩容方案。 第三篇:前沿技术与未来展望 本篇介绍光通信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和未来技术趋势。 第九章:相干光通信技术 相干接收原理:深入讲解相干检测技术,包括本地振荡器、数模混合信号处理(DSP)等。 高级调制与编码:再次强调相干通信在支持QPSK、QAM等调制格式中的作用,以及与先进FEC技术的结合。 相干光模块:介绍相干光模块的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以及在400Gb/s、800Gb/s及更高速率系统中的应用。 第十章:下一代光网络技术 灵活网格(Flexi-grid)与超宽带光传输:探讨Flexi-grid技术如何实现光通道的灵活分配,以更高效地利用频谱资源。介绍超高容量光传输的研究进展。 光网络功能虚拟化(NFV)与软件定义网络(SDN):分析NFV和SDN如何改变传统光网络的架构和管理模式,实现网络的智能化和敏捷化。 新型光纤与光器件:介绍空芯光纤、多芯光纤、以及新型光子集成芯片等前沿技术,展望其在未来光通信中的应用前景。 光互连与数据中心网络:探讨光技术在数据中心内部互连、服务器间通信等领域的应用,以及对高带宽、低延迟的需求。 《现代光通信系统设计与优化》一书,从理论到实践,从基础到前沿,全方位地构建了一个光通信知识体系。本书不仅是技术工程师的宝贵参考,也是希望深入理解现代通信技术发展脉络的读者的理想读物。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能够系统掌握光通信系统的设计理念、工程实践方法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为推动我国光通信事业的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名字听起来就很资深,让人对内容的深度充满了信心。我一直认为,优秀的工程书籍,不仅要传授技术,更要传递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我最感兴趣的是光缆的连接技术,特别是熔接和机械连接的对比分析。我知道,光纤的熔接需要极高的精度和稳定的环境,任何一点点灰尘或偏差都可能导致信号衰减甚至中断。我希望能看到关于不同类型光纤(比如单模和多模)在不同场景下的最优连接策略,以及如何利用先进的测试仪器(如OTDR)进行故障的精准定位和修复。这本书如果能把这些“手艺活”中的精髓提炼出来,那对任何想进入这个领域深造的人来说,都是无价之宝。我希望读完后,能对光缆的“健康”状态有一个更直观、更科学的判断标准。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那一刻,我就被它散发出的那种严谨和权威感所折服了。我平时工作内容虽然和工程沾点边,但对于光电缆这种专业领域,我更多的是敬畏。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非常考究,阅读起来十分舒适,即便面对密集的专业术语和图表,也不会让人感到心烦意乱。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材料科学和信号传输理论的介绍,因为我知道,光纤通信的效率和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材的选择以及传输过程中的损耗控制。我期待书中能有详尽的案例分析,展示在实际的复杂环境下,比如高湿、高低温变化或者电磁干扰区域,工程师们是如何运用他们的智慧来保障线路长期稳定运行的。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叙述方式,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工程读物,它能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仅仅是“怎么”做。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纯粹是出于好奇心驱使,想了解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光纤网络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学问。我总觉得,那些埋在地下或者架在空中的光缆,就像是城市的神经系统,连接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本书的标题非常直白,没有故弄玄虚,这种务实的态度我很欣赏。我尤其期待它能涵盖一些现代化的工程管理和安全规范方面的内容。毕竟,再精妙的技术,也需要高效、安全的流程来保障实施。比如,在进行大规模的地下管网敷设时,如何进行精确的路径规划、如何应对突发的地质条件变化,这些都是充满智慧的挑战。我希望能从中汲取一些关于项目控制和风险预警的思路,即使不是直接从事这个行业,对于提升自身的系统思维能力也大有裨益。

评分

哇,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科技感十足的蓝色和银色的搭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对现代基础设施的建设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网络连接,它们是如何搭建起来的,这背后一定有非常复杂的工程学原理。光是看到“电缆线务工程”这几个字,我就能想象到那些布线、测试、维护的场景,简直就是现代信息社会的幕后英雄啊。这本书的装帧看起来很扎实,那种厚重感让人觉得内容一定非常实在和专业,不像有些轻飘飘的读物。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浅出地讲解那些复杂的物理和技术细节,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大致领略到这个领域的奥秘。毕竟,现在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网络,了解支撑这一切的基础工程,感觉就像是掌握了一门“隐藏的魔法”一样,太酷了。我已经迫不及待想翻开它,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这个充满挑战和创新的工程世界的。

评分

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和墨水的清晰度都非常不错,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一点对于一本内容密集的专业书籍来说至关重要。我注意到这本书的章节划分似乎非常逻辑化,从基础概念到复杂的系统集成,层层递进。我个人特别关注“线务”这个环节,它不仅仅是把线铺设好那么简单,还包括了如何合理规划接入点、如何进行容量升级的预留,以及如何在密集的城市环境中进行“无缝”的维护和抢修。我希望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环境适应性设计的讨论,比如如何设计出能够承受极端天气和外部物理损伤的保护结构。这本书看起来是为那些真正想在这一领域深耕的人准备的,它不仅仅是教科书,更像是一本资深工程师多年经验的浓缩,充满了实战的智慧和对细节的苛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