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光电缆线务工程(上):电缆线务工程
定价:36.00元
作者:孙青华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5-01
ISBN:9787115249333
字数:
页码:29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n
n
n
n
目录
章通信网络构成
n1.1通信网概述
n1.1.1通信网的基本概念
n1.1.2通信网的分类
n1.1.3通信网的拓扑结构
n1.1.4通信网的传输系统结构
n1.2电话网
n1.2.1长途电话网
n1.2.2本地电话网
n实做项目与教学情境
n本章小结
n习题
n第2章全塑电缆及其接续
n2.1全塑电缆的分类与型号
n2.1.1全塑电缆的分类
n2.1.2全塑电缆的型号
n2.2全塑电缆的结构
n2.2.1缆芯结构
n2.2.2屏蔽层
n2.2.3护套
n2.2.4外护层
n2.3全塑电缆的电气特性
n2.3.1全塑电缆的参数
n2.3.2全塑电缆的主要电气特性指标
n2.4全塑电缆的接续
n2.4.1全电缆芯线接续的一般规定
n2.4.2全塑电缆的扣式接线子接续
n2.4.3全塑电缆的模块式接线子接续
n2.5全塑电缆的接头封闭
n2.5.1全塑电缆接头套管的技术要求和分类
n2.5.2全塑电缆接头套管的型式代号和规格
n2.5.3全塑电缆接续套管的封合方法及选用
n2.5.4全塑电缆热缩套管的封合
n2.5.5全塑电缆剖管灌注封合
n实做项目与教学情境
n本章小结
n习题
n第3章电缆成端及电缆配线
n3.1电缆入局建筑
n3.1.1电缆进线室
n3.1.2电缆测量室
n3.1.3施工和维护中进局电缆应遵循的原则
n3.2成端电缆
n3.2.1成端电缆的基本概念
n3.2.2成端电缆制作
n3.2.3全塑电缆成端接头
n3.2.4成端电缆终端接续
n3.3电缆交接箱
n3.3.1交接箱的结构及规格
n3.3.2交接箱的技术要求
n3.3.3交接箱的安装
n3.4主干电缆网配线
n3.4.1电缆配线概述
n3.4.2主干电缆配线路由的选择
n3.4.3主干电缆直接配线
n3.4.4主干电缆复接配线
n3.4.5主干电缆交接配线
n3.4.6交接设备的管理
n3.5电缆分线设备
n3.5.1分线设备的分类﹑结构
n3.5.2分线设备的技术要求
n3.5.3分线设备的安装
n3.6配线电缆网配线
n3.6.1配线电缆的建筑方式
n3.6.2配线电缆直接配线
n3.6.3配线电缆复接配线
n3.6.4配线电缆自由配线
n3.6.5配线电缆交接配线
n实做项目与教学情境
n本章小结
n习题
n第4章架空电缆的敷设
n第5章管道电缆的敷设
n第6章直埋、墙壁及楼内电缆的敷设
n第7章电缆线路维护
n第8章电缆线路故障测试
n第9章安全技术规程
n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作者名字听起来就很资深,让人对内容的深度充满了信心。我一直认为,优秀的工程书籍,不仅要传授技术,更要传递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我最感兴趣的是光缆的连接技术,特别是熔接和机械连接的对比分析。我知道,光纤的熔接需要极高的精度和稳定的环境,任何一点点灰尘或偏差都可能导致信号衰减甚至中断。我希望能看到关于不同类型光纤(比如单模和多模)在不同场景下的最优连接策略,以及如何利用先进的测试仪器(如OTDR)进行故障的精准定位和修复。这本书如果能把这些“手艺活”中的精髓提炼出来,那对任何想进入这个领域深造的人来说,都是无价之宝。我希望读完后,能对光缆的“健康”状态有一个更直观、更科学的判断标准。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那一刻,我就被它散发出的那种严谨和权威感所折服了。我平时工作内容虽然和工程沾点边,但对于光电缆这种专业领域,我更多的是敬畏。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非常考究,阅读起来十分舒适,即便面对密集的专业术语和图表,也不会让人感到心烦意乱。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材料科学和信号传输理论的介绍,因为我知道,光纤通信的效率和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材的选择以及传输过程中的损耗控制。我期待书中能有详尽的案例分析,展示在实际的复杂环境下,比如高湿、高低温变化或者电磁干扰区域,工程师们是如何运用他们的智慧来保障线路长期稳定运行的。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叙述方式,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工程读物,它能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仅仅是“怎么”做。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纯粹是出于好奇心驱使,想了解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光纤网络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学问。我总觉得,那些埋在地下或者架在空中的光缆,就像是城市的神经系统,连接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本书的标题非常直白,没有故弄玄虚,这种务实的态度我很欣赏。我尤其期待它能涵盖一些现代化的工程管理和安全规范方面的内容。毕竟,再精妙的技术,也需要高效、安全的流程来保障实施。比如,在进行大规模的地下管网敷设时,如何进行精确的路径规划、如何应对突发的地质条件变化,这些都是充满智慧的挑战。我希望能从中汲取一些关于项目控制和风险预警的思路,即使不是直接从事这个行业,对于提升自身的系统思维能力也大有裨益。
评分哇,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科技感十足的蓝色和银色的搭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对现代基础设施的建设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网络连接,它们是如何搭建起来的,这背后一定有非常复杂的工程学原理。光是看到“电缆线务工程”这几个字,我就能想象到那些布线、测试、维护的场景,简直就是现代信息社会的幕后英雄啊。这本书的装帧看起来很扎实,那种厚重感让人觉得内容一定非常实在和专业,不像有些轻飘飘的读物。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浅出地讲解那些复杂的物理和技术细节,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大致领略到这个领域的奥秘。毕竟,现在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网络,了解支撑这一切的基础工程,感觉就像是掌握了一门“隐藏的魔法”一样,太酷了。我已经迫不及待想翻开它,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这个充满挑战和创新的工程世界的。
评分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和墨水的清晰度都非常不错,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一点对于一本内容密集的专业书籍来说至关重要。我注意到这本书的章节划分似乎非常逻辑化,从基础概念到复杂的系统集成,层层递进。我个人特别关注“线务”这个环节,它不仅仅是把线铺设好那么简单,还包括了如何合理规划接入点、如何进行容量升级的预留,以及如何在密集的城市环境中进行“无缝”的维护和抢修。我希望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环境适应性设计的讨论,比如如何设计出能够承受极端天气和外部物理损伤的保护结构。这本书看起来是为那些真正想在这一领域深耕的人准备的,它不仅仅是教科书,更像是一本资深工程师多年经验的浓缩,充满了实战的智慧和对细节的苛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