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数字图像处理与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 |
| 作者 | 谭建豪,章兢,王孟君,陈一平,胡章谋 |
| 定价 | 46.80元 |
| 出版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0987095 |
| 出版日期 | 2013-04-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本书系统介绍了自然计算及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及*进展,并叙述了自然计算在数字图像处理中的应用情况。本书阐述了自然计算与数字图像处理的关系,深入而系统地讨论了数字图像处理的几个重要研究分支:图像增强、平滑与锐化,图像分割与边缘检测,图像复原,图像特征与理解,图像空间变换,图像频域变换,形态学图像处理,聚类算法在图像分割中的应用,遗传算法在医学图像配准中的应用,基于小波变换的数字水印的实现,移动机器人地图创建与路径规划等。在此基础上,本书介绍了将自然计算综合应用于数字图像处理的、一些富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及相应研究成果。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自动化、电子信息、测控技术与仪表、电气工程、系统工程、机电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自学参考书。 |
| 作者简介 | |
| 谭建豪,湖南大学电信学院教授;章兢,湖南大学副校长;王孟君,中南大学电信学院教授 |
| 目录 | |
| 篇 基础理论篇 1 自然计算 1.1 自然计算产生背景 1.2 自然计算相关概念 1.3 自然计算基本特征 1.4 自然计算算法原理 1.5 协同进化计算的自然计算理念求证 1.6 自然计算研究的整体框架 1.7 小结 习题1 2 数字图像处理概论 2.1 数字图像处理及其特点 2.2 数字图像处理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2.3 图像工程与相关学科 2.4 数字图像处理系统 2.5 数字图像处理的应用 2.6 数字图像处理的发展动向 2.7 数字化技术 2.8 图像类型 2.9 图像文件格式 2.10 色度学基础与颜色模型 2.11 小结 习题2 3 图像增强、平滑与锐化 3.1 直方图 3.2 灰度变换 3.3 图像噪声 3.4 去除噪声 3.5 图像锐化 3.6 图像的伪彩色处理 3.7 小结 习题3 4 图像分割与边缘检测 4.1 图像分割 4.2 边缘检测 4.3 轮廓跟踪与提取 4.4 图像匹配 4.5 投影法与差影法 4.6 小结 习题4 5 图像复原 5.1 图像退化与复原 5.2 非约束复原 5.3 小二乘约束复原 5.4 非线性复原 5.5 其他图像复原技术 5.6 小结 习题5 6 图像特征与理解 6.1 几何特征 6.2 形状特征 6.3 纹理分析 6.4 中轴变换与骨架提取 6.5 曲线与表面的拟合 6.6 其他特征或描述 6.7 小结 习题6 7 图像空间变换 7.1 空间变换基础 7.2 图像比例缩放 7.3 图像平移 7.4 图像镜像 7.5 图像旋转 7.6 图像复合变换 7.7 透视变换 7.8 其他变换 7.9 小结 习题7 8 图像频域变换 8.1 频域世界与频域变换 8.2 傅里叶变换 8.3 频域变换的一般表达式 8.4 离散余弦变换 8.5 离散沃尔什哈达玛变换 8.6 小波变换 8.7 小结 习题8 9 形态学图像处理 9.1 引言 9.2 二值形态学 9.3 灰值形态学 9.4 形态学的应用 9.5 小结 习题9 第二篇 综合应用篇 10 聚类算法在图像分割中的应用 10.1 聚类分析及综述 10.2 网格的划分及其边界点的处理 10.3 基于网格和信息熵的多密度聚类算法 10.4 基于网格的聚类算法在图像分割中的应用 10.5 小结 习题10 11 遗传算法在医学图像配准中的应用 11.1 医学图像配准研究背景 11.2 医学图像配准技术综述 11.3 基于互信息的医学图像配准 11.4 互信息局部极值的成因及抑制方法 11.5 互信息优化搜索算法 11.6 小结 习题11 12 基于小波变换的数字水印的实现 12.1 数字水印的理论基础 12.2 图像置乱的思想 12.3 基于离散余弦变换域的数字水印实现 12.4 基于离散小波变换域的数字水印实现 12.5 小结 习题12 13 移动机器人地图创建与路径规划 13.1 地图创建与路径规划研究状况 13.2 移动机器人运动学分析与传感器模型研究 13.3 基于扩展卡尔曼算法地图的创建与定位 13.4 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路径规划 13.5 路径规划算法在移动机器人系统中的应用 13.6 小结 习题13 参考文献 |
| 编辑推荐 | |
| 本书普通高等教育层次“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教材,引入了机器人路径规划内容是目前自动化领域的新技术,注重技术实践,将产生较好的示范性。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最近关注的重点转向了能源高效型分布式计算架构,这本书恰好在那个方向上提供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它完全抛开了传统的集中式服务器模型,转而探讨如何在资源极其受限的边缘设备上实现复杂的联邦学习(Federated Learning)和任务卸载(Task Offloading)策略。书中详细分析了不同拓扑结构下,节点间通信开销与模型收敛速度之间的微妙平衡,这正是当前物联网(IoT)应用面临的核心难题。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算法层面,而是引入了博弈论来建模设备间的资源竞争与协作,构建了一套动态的激励机制,确保系统整体效率的最大化。这种跨学科的视角,将纯粹的计算机科学问题提升到了一个更宏观的系统优化层面。虽然书中没有一句提及机器人的移动或图像识别,但其对资源受限环境下的决策优化的深刻见解,完全可以被借鉴和应用于任何需要低功耗、高可靠性计算的领域。
评分我对先进材料科学与微纳制造技术非常感兴趣,而这本书的某些章节竟意外地提供了理论基础的支撑。它没有讨论如何制作出具体的材料,而是深入探究了超材料(Metamaterials)在电磁波调控方面的基础物理原理。书中对负折射率材料的结构设计、单元结构尺寸与宏观电磁响应关系的推导极其详尽。特别是关于声子晶体中禁带的形成机制的分析,让我理解了如何在微观结构层面“设计”物质的属性,而不仅仅是依赖于其化学成分。这种“结构决定功能”的理念,与当前机器人末端执行器和传感器外壳的轻量化、多功能化设计趋势不谋而合。这本书的图示极其精妙,清晰地展示了电磁场在复杂周期结构中的分布情况,文字部分则严谨地遵循了麦克斯韦方程组的推导,是一本为基础物理研究者量身定制的深度参考书。
评分这部《数字图像处理与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的姊妹篇,聚焦于人机交互的未来图景,尤其是那种深度融合、无缝衔接的交互体验。我最近在研究触觉反馈系统在虚拟现实中的应用,这本书恰好提供了一个宏大的理论框架。它并没有直接涉及图像或路径,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多模态感知融合,构建一个能够实时理解用户意图并做出自然反馈的环境。书中对非接触式传感器的精确度分析令人印象深刻,特别是关于基于深度学习的意图预测模型的章节,它阐述了如何从微小的身体姿态变化中推断出用户下一步的操作,这一点对于开发下一代智能助手的鲁棒性至关重要。作者的论述逻辑严密,引用了大量神经科学和心理物理学的最新研究,使得整本书的理论高度非常扎实。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让机器真正读懂人”的百科全书,而不是一本纯粹的技术手册,对于希望在人机界面设计领域深耕的工程师来说,绝对是案头的必备参考。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其对复杂系统韧性(Resilience)的深刻剖析所吸引。我的研究方向是城市基础设施的灾害预警与恢复,这本书虽然主题看似遥远,但其核心思想——如何在系统部分失效的情况下维持关键功能的持续运行——具有极强的普适性。作者以极其严谨的数学语言,构建了描述系统状态演化的随机过程模型,并着重探讨了冗余设计和快速重构机制的有效性边界。书中对“自愈合网络”的讨论,特别是关于信息传播路径的动态调整,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它揭示了在面对不可预测的外部干扰时,一个结构如何通过内部的反馈环路来主动适应和修复自身。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古典和学术化,充满了严谨的推导和证明,读起来像是在啃一块上等的硬骨头,需要投入极大的专注力,但一旦理解了其中的数学结构,对理解任何复杂工程系统的稳定性都会有质的飞跃。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对非线性动力学与混沌理论的精湛运用,这与我目前研究的金融市场高频波动预测领域不谋而合。作者在探讨系统动态行为时,展示了如何利用庞加莱截面和Lyapunov指数来识别系统的临界点和潜在的突变行为。虽然书中并未涉及任何机器人或图像的实例,但它对“初始条件微小扰动导致长期状态巨大差异”这一核心概念的阐述,完全可以映射到对市场情绪的捕捉上。尤其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详细对比了不同数值积分方法在处理强非线性反馈回路时的稳定性和精度,这对我们选择合适的模拟工具至关重要。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充满了对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复杂模式的敬畏感,其语言优雅而富有哲理,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用数学语言描摹世界之无序之美”的专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