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重器齣版工程 航天器係統設計 張慶君 劉傑 等

國之重器齣版工程 航天器係統設計 張慶君 劉傑 等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慶君 劉傑 等 著
圖書標籤:
  • 航天器係統設計
  • 航天工程
  • 航空航天
  • 係統工程
  • 國之重器
  • 張慶君
  • 劉傑
  • 工程技術
  • 科學技術
  • 國防科技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北京群洲文化專營店
齣版社: 北京理工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8256292
商品編碼:29357602268
包裝: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8-05-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國之重器齣版工程 航天器係統設計

定價:148.00元

作者:張慶君 劉傑 等

齣版社:北京理工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56825629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1.展現瞭我國空間科學技術的眾多原創性科研成果。2.反映“互聯網 ”與航天技術的融閤發展。3.體現我國空間探索和空間應用的科技創新能力。4.叢書由葉培建院士領銜,孫傢棟、閔桂榮、王希季三位院士聯袂推薦。5.力圖為研究和設計的人員提供新的設計思路和方法。

內容提要


本書圍繞航天器係統設計主題,基於型號研製流程,梳理瞭係統設計方法,重點從任務分析、總體方案設計、外部接口設計、構形及總裝設計、試驗驗證等航天器研製中的關鍵環節進行瞭詳細闡述,同時對型號研製過程中必要的軌道設計、環境因素影響、可靠性設計保證、動力學分析等內容進行瞭概述,此外對提升係統設計效能的數字化環境及方法進行瞭綜述。本書適閤有誌成為航天設計師的研究生、有航天工程經驗的工程師及高級管理人員參考和閱讀。

目錄


第 1章 緒論001

 1.1 航天器係統工程的定義003

 1.2 航天器係統工程的發展006

 1.3 航天工程係統010

 1.4 航天器係統012

 1.5 航天器係統設計的概念016

 1.5.1 係統設計思維的基本觀念016

 1.5.2 航天器係統設計的內涵021

 1.5.3 航天器係統設計的基本原則023

 1.6 航天器係統設計的特殊要求025

第 2章 航天器係統設計方法及流程029

 2.1 航天器係統設計方法030

 2.1.1 係統設計程序030

 2.1.2 係統設計通用框架035

 2.2 航天器係統研製階段037

 2.3 航天器係統通用設計流程040

 2.3.1 概念性論證階段流程040

 2.3.2 方案設計階段流程044

 2.3.3 初樣研製階段流程049

 2.3.4 正樣研製階段流程055

 2.4 航天器總體設計標準體係060

 2.5 航天器總體設計工具軟件體係062

第3章 航天器環境影響分析064

 3.1 航天器地麵環境及影響065

 3.1.1 地麵自然環境065

 3.1.2 地麵製造環境066

 3.1.3 地麵操作環境066

 3.1.4 地麵貯存環境066

 3.1.5 地麵運輸環境067

 3.2 航天器發射環境及影響069

 3.2.1 發射過程中的力學環境069

 3.2.2 發射過程中其他環境071

 3.3 航天器在軌運行環境及影響073

 3.3.1 在軌空間環境073

 3.3.2 在軌熱環境085

 3.3.3 在軌力學環境087

 3.4 航天器空間環境效應及防護設計093

 3.4.1 空間環境影響093

 3.4.2 空間帶電粒子的輻射效應094

 3.4.3 大氣與真空環境防護設計要求097

 3.4.4 太陽紫外輻射防護設計要求097

 3.4.5 帶電粒子輻射防護設計要求098

第4章 航天器軌道設計基礎104

 4.1 任務空間幾何分析105

 4.1.1 球麵三角基礎知識105

 4.1.2 地麵站跟蹤弧段計算106

 4.1.3 光照條件計算108

 4.1.4 發射窗口分析111

 4.2 軌道動力學基礎114

 4.2.1 二體問題114

 4.2.2 軌道攝動116

 4.2.3 軌道機動118

 4.2.4 多體問題119

 4.3 繞地運行軌道設計124

 4.3.1 航天器軌道的分類124

 4.3.2 單航天器常用軌道設計125

 4.3.3 星座設計127

 4.4 深空探測軌道設計131

 4.4.1 深空探測軌道設計過程131

 4.4.2 月球探測軌道設計132

 4.4.3 行星探測軌道設計133

 4.5 軌道控製與保持137

 4.5.1 單航天器軌道控製與保持137

 4.5.2 星座站位保持144

 4.5.3 碰撞規避145

 4.5.4 離軌控製146

 4.6 推進劑預算148

 4.6.1 軌道機動速度分析148

 4.6.2 推進劑預算分析150

第5章 航天器係統任務分析153

 5.1 航天任務的特點和基本分析方法154

 5.1.1 航天任務的分類及目標154

 5.1.2 航天任務分析的基本方法156

 5.1.3 航天任務設計的約束158

 5.2 航天器係統任務的分析流程161

 5.2.1 航天器係統任務的分析流程及內容161

 5.2.2 典型對地遙感航天器係統任務分析示例170

 5.3 方案的初步設想173

 5.3.1 航天任務軌道的初步選擇173

 5.3.2 有效載荷的初步設想174

 5.3.3 平颱分係統的初步設想175

 5.4 總體性能指標的分析和綜閤182

第6章 航天器係統方案設計185

 6.1 任務剖麵分析186

 6.2 係統總體設計188

 6.2.1 航天器能源流總體設計188

 6.2.2 航天器信息流總體設計191

 6.2.3 電磁兼容總體設計201

 6.2.4 好用易用性設計204

 6.2.5 航天器通用質量特性設計207

 6.3 分係統總體設計213

 6.3.1 控製分係統213

 6.3.2 推進分係統216

 6.3.3 測控分係統218

 6.3.4 熱控分係統223

 6.3.5 電源分係統226

 6.4 單機總體設計235

 6.4.1 設計與建造規範235

 6.4.2 接口數據單設計237

 6.4.3 接口控製文件設計239

 6.5 飛行程序設計240

 6.5.1 飛行程序相關定義240

 6.5.2 約束條件與支撐條件241

 6.5.3 飛行程序編製原則及內容242

 6.5.4 測控條件分析243

 6.5.5 飛行程序編製過程243

第7章 航天器外部係統接口設計及驗證245

 7.1 與運載火箭的接口設計及驗證246

 7.1.1 運載火箭概況246

 7.1.2 與運載火箭的接口設計247

 7.1.3 與運載火箭的接口驗證253

 7.2 與測控係統的接口設計及驗證254

 7.2.1 測控係統概況254

 7.2.2 測控大係統的接口設計256

 7.2.3 測控大係統的接口驗證257

 7.3 與地麵接收係統的接口設計及驗證259

 7.3.1 地麵接收係統概況259

 7.3.2 星地微波鏈路的接口設計260

 7.3.3 星地微波鏈路的接口驗證261

 7.3.4 星地激光鏈路的接口設計261

 7.3.5 星地激光鏈路的接口驗證262

 7.4 與發射場的接口設計及驗證264

 7.4.1 發射場係統概況264

 7.4.2 與發射場的接口設計265

 7.4.3 與發射場的接口驗證266

第8章 航天器構形及總裝設計267

 8.1 任務和要求269

 8.1.1 設計任務269

 8.1.2 構形及總裝設計的作用271

 8.1.3 構形設計的要求271

 8.2 構形設計準則和設計內容276

 8.2.1 構形設計準則276

 8.2.2 構形設計內容277

 8.3 布局設計準則和設計內容288

 8.3.1 布局設計準則288

 8.3.2 布局設計內容290

 8.4 接口設計294

 8.4.1 與運載火箭的接口設計294

 8.4.2 與載荷的接口設計295

 8.4.3 與平颱的接口設計297

 8.5 構形和布局分析300

 8.5.1 大係統相容性分析300

 8.5.2 任務適應性分析302

 8.6 總裝設計準則與總裝方案設計308

 8.6.1 總裝設計準則308

 8.6.2 總裝方案設計309

 8.7 總裝設計內容311

 8.7.1 總裝安裝設計311

 8.7.2 精度測量設計319

 8.7.3 地麵機械支持設備設計321

 8.7.4 總裝技術流程設計323

 8.8 總裝測試與驗證327

 8.8.1 管路係統檢漏327

 8.8.2 總裝精度測試329

 8.8.3 質量特性測試及配平330

第9章 航天器動力學分析332

 9.1 柔性航天器耦閤動力學分析334

 9.1.1 柔性航天器耦閤動力學分析的目的及流程334

 9.1.2 柔性航天器耦閤動力學建模方法336

 9.1.3 柔性航天器動力學方程模型降階方法339

 9.2 充液航天器液體晃動分析342

 9.2.1 充液航天器液體晃動分析的目的及流程342

 9.2.2 充液航天器液體晃動分析方法343

 9.3 空間機構多體動力學分析348

 9.3.1 空間機構多體動力學分析的目的及流程348

 9.3.2 單鏈空間機構多體動力學分析方法350

 9.4 航天器羽流效應分析354

 9.4.1 羽流效應分析的目的及流程354

 9.4.2 羽流效應分析方法355

 9.4.3 羽流效應分析過程356

 9.5 航天器微振動分析與評估361

 9.5.1 航天器微振動分析的目的及流程361

 9.5.2 微振動分析建模方法362

 9.5.3 微振動性能評估方法371

第 10章 航天器可靠性設計374

 10.1 可靠性設計與分析376

 10.1.1 可靠性基本理論376

 10.1.2 可靠性要求與分配378

 10.1.3 可靠性建模與預計383

 10.1.4 裕度設計386

 10.1.5 降額設計387

 10.1.6 容錯設計388

 10.1.7 故障模式及影響分析390

 10.1.8 故障樹分析392

 10.1.9 事件樹分析396

 10.1.10 概率風險評價399

 10.1.11 潛在電路分析403

 10.1.12 壞情況分析406

 10.1.13 中斷分析408

 10.1.14 可靠性數學仿真方法410

 10.1.15 可靠性評估413

 10.2 安全性設計與分析417

 10.2.1 航天器産品通用安全性設計方法418

 10.2.2 危險源識彆及危險分析方法422

 10.2.3 安全性驗證與評價424

 10.3 維修性設計與分析427

 10.3.1 概述427

 10.3.2 硬件産品維修性設計準則428

 10.3.3 在軌可維護性設計435

 10.4 測試性設計與分析437

 10.4.1 固有測試性設計437

 10.4.2 故障診斷策略設計438

 10.4.3 嵌入式診斷設計439

 10.5 保障性設計與規劃441

 10.5.1 保障性設計441

 10.5.2 保障規劃442

第 11章 航天器係統試驗及驗證444

 11.1 航天器係統驗證方法及與分析的聯係446

 11.1.1 試驗驗證的方法446

 11.1.2 分析與試驗驗證的關係447

 11.2 一般航天器試驗驗證要求448

 11.3 試驗矩陣設計451

 11.3.1 航天器係統鑒定試驗矩陣設計451

 11.3.2 分係統鑒定試驗矩陣設計456

 11.3.3 組件鑒定試驗矩陣設計458

 11.3.4 航天器係統驗收試驗464

 11.3.5 分係統驗收試驗465

 11.3.6 組件驗收試驗467

 11.4 結構設計試驗驗證469

 11.4.1 結構設計驗證方法469

 11.4.2 結構靜強度的驗證471

 11.4.3 結構動力特性的驗證474

 11.5 熱設計試驗驗證480

 11.5.1 熱設計驗證方法480

 11.5.2 真空熱試驗481

 11.6 電性能試驗驗證484

 11.6.1 電性能測試的任務及目的484

 11.6.2 電性能測試試驗485

 11.7 EMC試驗驗證490

 11.7.1 單機設備EMC試驗驗證490

 11.7.2 係統級EMC試驗驗證492

 11.8 磁試驗驗證494

 11.8.1 磁試驗目的494

 11.8.2 磁試驗測試方法495

 11.8.3 航天器磁補償495

第 12章 航天器係統數字化設計及研製497

 12.1 數字化設計技術499

 12.1.1 數字樣機技術499

 12.1.2 基於模型的定義技術500

 12.1.3 多學科設計優化技術501

 12.1.4 産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技術502

 12.2 航天器數字化研製模式503

 12.2.1 航天器數字化研製模式的特點503

 12.2.2 航天器係統數字化設計的重點505

 12.2.3 航天器總體—結構—熱控協同設計模式511

 12.2.4 航天器設計—工藝協同模式512

 12.3 基於模型的航天器三維協同設計515

 12.3.1 航天器三維設計的發展曆程515

 12.3.2 航天器三維模型的分類與構建通用要求516

 12.3.3 航天器的總體—結構—熱控三維協同設計518

 12.3.4 麵嚮製造總裝的三維模型構建522

 12.4 基於單機接口數據的航天器協同設計524

 12.4.1 IDS的作用及演化524

 12.4.2 IDS在熱控設計中的應用526

 12.4.3 IDS在電纜網設計中的應用526

 12.4.4 IDS在測控信息流設計中的應用527

 12.5 基於模型的多學科設計優化529

 12.5.1 MB-MDO的內涵530

 12.5.2 基於MB-MDO的航天器研製過程530

 12.5.3 MB-MDO的主要研究內容531

 12.5.4 支撐MB-MDO的工具軟件533

 12.6 航天器全生命周期數據管理與技術狀態管理534

 12.6.1 航天器型號全生命周期數據管理534

 12.6.2 基於PLM的航天器技術狀態管理技術539

 12.6.3 基於AVIDM的航天器型號全生命周期數據管理541

 12.7 航天器協同設計環境545

 12.7.1 航天器協同設計環境與並行工程方法545

 12.7.2 航天器協同設計環境的基本要素546

 12.7.3 航天器協同設計環境的應用548

 12.8 航天器數字化研製發展與展望552

 12.8.1 前沿數字化技術應用552

 12.8.2 基於模型的係統工程554

 12.8.3 基於模型的企業555

第 13章 航天器係統的發展及展望557

參考文獻560

索引567

作者介紹


張慶君,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曆任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總體部載人飛船總體室主任、載人飛船副總設計師、“資源一號”係列衛星總設計師、“海洋二號”衛星總設計師和“高分三號”衛星總設計師。長期從事航天器總體設計、衛星遙感等技術研究工作,參與瞭“神舟一號”至“神舟六號”飛船的研製和飛行試驗,主持研製並成功發射瞭“資源一號”02B衛星、“資源一號”02C衛星、“資源一號”03/04衛星、“海洋二號”衛星和“高分三號”衛星等多顆遙感衛星。獲得國傢科技進步奬特等奬、國傢發明奬一等奬、國防科技進步奬一等奬等多項奬勵,2009年入選“新世紀百韆萬人纔”人選,2014年入選國傢“創新人纔推進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纔。劉傑,博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曆任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總體部微波遙感衛星總體研究室主任和環境與態勢感知監測總體室主任。長期從事航天器係統設計和衛星遙感技術的研究工作,曾擔任“海洋二號”衛星總體副主任設計師、“高分三號”衛星總體主任設計師及多項係統級型號論證和設計的技術負責人。

文摘


序言



《巨匠之翼:中國航天器的演進與創新》 一部關於中國航天器係統設計智慧與實踐的史詩 自古以來,人類便仰望星空,夢想著飛嚮那浩瀚的宇宙。從古代的幻想,到近代的科學探索,再到如今中國航天事業的蓬勃發展,每一次進步都凝聚著無數科研人員的智慧與汗水。本書《巨匠之翼:中國航天器的演進與創新》並非一本僅僅羅列技術參數的枯燥手冊,而是一部描繪中國航天器係統設計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壯麗史詩,深入剖析瞭支撐起“國之重器”的背後理念、技術突破與戰略眼光。 本書力圖從更宏觀的視角,勾勒齣中國航天器係統設計發展脈絡。它不僅僅關注單個航天器的設計細節,更著重於揭示中國航天事業在不同曆史時期所麵臨的挑戰、所采取的戰略,以及所取得的標誌性成就。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的橫空齣世,到神舟飛船的遨遊太空,再到嫦娥探月、天問探火,以及如今中國空間站的建設,每一個裏程碑都蘊含著深厚的係統設計思想和不懈的創新精神。 第一篇:奠基與起步——中國航天器設計的初心與探索 在中國航天事業的黎明時期,一切都如同探索未知星辰的航船,充滿著挑戰與機遇。本篇將帶領讀者迴到那個充滿激情與夢想的年代,深入瞭解中國航天器係統設計是如何從零開始,在有限的資源和技術條件下,剋服重重睏難,奠定堅實基礎的。 國傢意誌的驅動與戰略選擇: 迴顧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傢將發展航天事業上升到國傢戰略高度的決策過程。這不僅僅是技術追求,更是國傢自主、科技強國的時代呼喚。我們將探討當時是如何基於國傢安全、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等多重考量,確立瞭航天發展的總體方嚮和關鍵領域。 藉鑒與消化——引進技術與自主創新的辯證法: 在早期,學習和藉鑒前蘇聯的航天技術是重要的途徑。本篇將詳細分析中國科研人員是如何在引進技術的基礎上,進行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這其中涉及到對復雜係統原理的深刻理解,以及如何根據自身國情進行本土化改造,孕育齣具有中國特色的航天技術體係。 “兩彈一星”的智慧結晶——係統工程的萌芽: “兩彈一星”的成功是中國航天史上的輝煌篇章,更是係統工程思想在中國航天領域早期應用的生動體現。我們將剖析這些偉大工程背後,是如何進行頂層設計、係統集成、協同攻關的。從彈道設計到導航控製,從材料科學到動力推進,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精密的計算和周密的考量,最終匯聚成巨大的國傢力量。 早期衛星設計的理念與挑戰: 深入探討“東方紅一號”等早期人造地球衛星的設計理念。這其中包括如何確定衛星的軌道參數、載荷配置,如何解決供電、通信、姿態控製等關鍵技術難題。在當時的條件下,每一項突破都意味著巨大的創新和巨大的風險。 第二篇:騰飛與跨越——中國航天器的係統創新與工程實踐 隨著國傢實力和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中國航天器係統設計進入瞭高速發展的軌道,並開始實現一係列令人矚目的跨越。本篇將聚焦於中國航天器設計在進入新世紀後的關鍵突破,以及在載人航天、深空探測等領域所展現齣的卓越工程能力。 載人航天工程的宏偉藍圖與執行: 神舟係列飛船的成功,標誌著中國真正邁入瞭載人航天國傢行列。本篇將深入解析載人航天器係統設計的復雜性,包括生命保障係統的設計、返迴艙與軌道艙的集成、對接技術的攻關,以及如何確保航天員的安全與健康。這背後是對每一個細節的極緻追求,是對冗餘設計的充分考慮,是對風險的最小化把控。 探月工程的戰略布局與技術突破: 嫦娥係列探測器的成功,展現瞭中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雄心與實力。我們將探討月球探測器在軌道設計、著陸技術、月麵采樣與返迴等方麵的係統創新。這不僅僅是技術上的挑戰,更是對任務規劃、科學目標、工程實現之間緊密聯係的深刻理解。 行星探測的遠徵——天問一號的係統設計智慧: “天問一號”一次性實現對火星的“繞、著、巡”探測,是人類航天史上的壯舉。本篇將詳細解讀其係統設計的精妙之處,包括如何規劃多目標任務,如何設計適應火星極端環境的探測器,以及如何實現星地之間的復雜通信與測控。這體現瞭中國航天在復雜係統集成與任務執行方麵的頂尖能力。 中國空間站的建設——長期在軌運行的係統保障: “天宮”空間站的建成,是中國空間站時代的裏程碑。本篇將著重分析空間站係統設計的獨特性,包括其模塊化設計理念、長期在軌運行的可靠性保障、對接與補給係統的協同工作,以及如何滿足多乘組長期駐留的需求。這代錶瞭中國在大型空間基礎設施建設方麵的最高水平。 第三篇:麵嚮未來——中國航天器設計的創新前沿與戰略展望 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中國航天事業正以前所未有的步伐邁嚮更深遠的未來。本篇將展望中國航天器係統設計在未來的發展方嚮,以及可能麵臨的機遇與挑戰。 新一代運載火箭與航天運輸係統的發展: 更加高效、低成本的運載火箭是實現航天夢想的關鍵。本篇將探討新一代運載火箭在設計理念、動力技術、環保性等方麵的革新,以及未來航天運輸係統的發展趨勢,例如可重復使用技術、天地往返運輸係統等。 載人登月與深空探索的新篇章: 隨著中國載人登月計劃的推進,以及對更遙遠行星、小行星甚至太陽係外的探索,航天器係統設計將麵臨更為嚴峻的挑戰。本篇將分析未來載人月球基地、火星移民、以及地外資源開發等可能需要的先進係統設計理念。 空間科學與應用的新高度: 航天器不僅僅是探索工具,更是科學研究和應用的重要平颱。本篇將探討未來空間科學衛星、遙感衛星、通信衛星等在設計上的智能化、集成化和網絡化趨勢,以及如何更好地服務於地球觀測、氣候研究、通信傳輸等領域。 自主可控與創新生態的構建: 在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自主可控的航天技術體係至關重要。本篇將分析中國航天器係統設計如何進一步強化自主創新能力,構建更加完善的創新生態,吸引更多優秀人纔,並在核心技術上取得更多突破。 中國航天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航天精神是激勵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員不斷前進的動力。本篇將探討中國航天器係統設計背後所蘊含的“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以及新時代航天精神,並思考如何將這種精神傳承和發揚光大,激勵更多人投身於航天事業。 《巨匠之翼:中國航天器的演進與創新》是一部獻給所有對中國航天事業充滿敬意和好奇心讀者的作品。它以嚴謹的學術態度,結閤生動翔實的案例,帶領讀者一同領略中國航天器係統設計的智慧與匠心,感受中國航天人追逐星辰大海的壯麗徵程。這本書不僅是對過去輝煌成就的記錄,更是對未來無限可能的展望,是中國航天強國建設徵程中的一座重要裏程碑。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國之重器齣版工程:航天器係統設計》本身就自帶一種莊重感和權威感。它讓我意識到,這本書的內容並非天馬行空,而是基於紮實的科學原理和豐富的工程實踐。它更像是一本“教科書”,一本能夠引領我們進入航天器設計殿堂的指南。 我對書中關於“推進係統設計”的細節非常期待。推進係統是航天器能夠剋服地球引力、在太空中進行軌道機動和姿態調整的關鍵。從傳統的化學推進到未來的電推進、核推進,不同推進方式的設計理念和技術要求都有巨大的差異。我希望書中能對這些主流推進係統的工作原理、性能指標、以及在係統設計中的地位進行詳細介紹。 其次,我特彆想瞭解書中關於“導航、製導與控製(GNC)係統”的設計。GNC係統就好比是航天器的“大腦”和“神經係統”,負責確定航天器的位置、姿態,並控製其運動。這涉及到復雜的數學算法、傳感器技術、執行器控製等。我希望能看到書中清晰地闡述GNC係統是如何實現高精度定位和穩定控製的,以及在復雜軌道機動和任務執行過程中的應用。 我對書中關於“通信與測控係統”的設計也很感興趣。航天器需要與地麵站進行信息交互,包括指令的下發、遙測數據的上傳,以及導航信號的接收。這些通信鏈路的設計,需要考慮信號的可靠性、帶寬、抗乾擾能力等。書中是否會介紹不同類型的通信天綫、收發信機,以及地麵站與航天器之間的通信協議和鏈路預算? 另外,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電源係統”的設計。航天器在太空中運行,需要穩定的電力供應來驅動各種電子設備和儀器。太陽能電池陣列、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機(RTG)等是常見的電源形式。書中是否會詳細分析不同電源係統的優缺點,以及在係統設計中如何進行功率分配和能量管理? 這本書的齣版,無疑將為廣大科技愛好者、相關專業的學生和工程師提供一個瞭解航天器係統設計全貌的寶貴機會。

評分

拿到這本《國之重器齣版工程:航天器係統設計》時,我感覺像是得到瞭一個開啓航天奧秘的鑰匙。書的裝幀設計很有質感,傳遞齣一種權威和專業的氣息,這讓我對即將閱讀的內容充滿瞭期待。 “航天器係統設計”這個主題本身就充滿瞭技術含量,它不僅涉及物理、數學、工程等學科的綜閤運用,更代錶著人類探索未知、突破極限的智慧結晶。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會以怎樣的角度來解讀“係統設計”的精髓。是偏重理論框架的構建,還是側重具體工程案例的剖析?抑或是兩者兼而有之? 我尤其關注書中在“子係統協同”方麵的論述。一艘精密的航天器,並非簡單的各個部件的堆砌,而是由無數個高度專業化的子係統(如姿態控製、熱控、通信、供電、導航等)有機地結閤而成。這些子係統之間既要獨立完成各自的任務,又要相互配閤、協同工作,纔能確保整個航天器在極端復雜的空間環境中穩定運行。書中如果能詳細闡述這些子係統是如何進行接口設計、信息交互以及協同工作的,對我來說將是極具價值的學習。 我還希望書中能涉及一些關於“權衡與優化”的設計哲學。在航天器設計過程中,往往麵臨著各種相互製約的因素,例如性能與成本、可靠性與重量、先進性與成熟度等等。設計師需要在這些矛盾中找到最佳的平衡點,做齣艱難的取捨。如果書中能分享一些這方麵的設計思想和決策過程,那將是對工程智慧的深刻洞察。 此外,我對書中可能包含的“創新與風險控製”的討論很感興趣。航天事業本身就是一項高風險的事業,而係統設計又是風險集中的環節。書中會不會介紹一些突破性的設計理念,以及在引入新技術、新方案時,如何進行充分的風險評估和規避? 我相信,這本書不僅僅是為專業人士準備的技術寶典,更是一本能夠激發讀者對航天科學探索熱情、拓寬科學視野的啓濛讀物。

評分

當我看到《國之重器齣版工程:航天器係統設計》這本書時,我立刻感覺到它不是一本普通的科普讀物,而是某種程度上代錶瞭國傢在航天領域的頂尖智慧和工程能力。它所傳達的信息,是一種高度凝練的、經過長期實踐檢驗的知識體係。 我對書中關於“設計迭代與優化”的過程非常好奇。我知道,航天器設計是一個不斷試錯、不斷改進的過程,很少有設計能夠一步到位。書中是否會展現設計師們如何通過仿真分析、地麵測試、甚至早期飛行試驗的數據反饋,來識彆設計中的缺陷,並進行迭代優化?這種“精益求精”的精神,正是航空航天工程的核心魅力之一。 我也想深入瞭解書中對於“極端環境適應性設計”的論述。太空是一個充滿挑戰的環境,包括真空、高低溫交變、強輻射、微重力、太空碎片等。航天器必須能夠在這些極端條件下穩定工作,確保任務的成功。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針對這些特定環境因素,在結構、材料、電子設備、密封性等方麵所采取的獨特設計策略? 此外,我非常期待書中關於“人機工程學與乘員支持係統”的探討。對於載人航天器而言,乘員的生命安全和工作效率是設計的重中之重。書中會涉及哪些關於座艙布局、生命保障係統(供氧、水循環、廢物處理、溫控)、健康監測、應急逃生等方麵的設計考量?這部分內容直接關係到人類探索太空的“生命綫”。 我對書中可能包含的“成本控製與風險管理”的平衡性論述很感興趣。航天工程耗資巨大,如何在有限的預算內實現最優的設計方案,同時又要將潛在的風險降到最低,是設計師麵臨的永恒難題。書中是否會分享一些在這方麵的寶貴經驗和行業標準? 總體而言,這本書的齣現,不僅是對航天領域知識的一次係統性梳理,更是對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曆程的一次重要記錄。

評分

這本書我剛拿到手,還沒來得及仔細翻閱,但光看目錄和齣版單位,就能感受到這是一部份量十足的著作。 “國之重器齣版工程”這個前綴,立刻就拔高瞭它的地位,讓人知道這不是一本普通的科普讀物,而是國傢層麵的重點項目,承載著科研傳承和技術普及的重任。而“航天器係統設計”這個主題,更是直接點明瞭核心內容,對於任何對航天事業抱有熱情、對精密工程充滿好奇的讀者來說,無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作者團隊的名字,張慶君、劉傑等,雖然我之前對他們具體的研究方嚮不甚瞭解,但能進入“國之重器”這樣的齣版工程,其學術背景和專業造詣是毋庸置疑的。我期待的是,這本書能夠深入淺齣地剖析航天器從概念提齣到最終定型的整個復雜過程,不僅僅是羅列一些技術參數,更希望能展現齣設計背後的邏輯、創新思維以及麵對重重挑戰時如何權衡取捨的智慧。 封麵設計也很有意思,一種沉穩而充滿力量的感覺撲麵而來,雖然隻是紙質的包裝,但已經隱約透齣內容的技術感和宏偉感。 我相信,這本書的內容一定涵蓋瞭航天器總體設計、子係統設計、結構設計、推進係統、控製係統、熱控係統、電源係統、通信導航遙測係統等等關鍵領域,甚至可能觸及到材料選擇、製造工藝、試驗驗證等細節。 我希望書中能夠有大量的圖錶、示意圖、甚至是罕見的工程圖紙,讓非專業讀者也能直觀地理解復雜的概念。同時,我也期待作者能夠分享一些鮮為人知的工程故事、設計思路的演變過程,以及在研發過程中遇到的那些“卡脖子”問題是如何被攻剋的,這樣纔能讓這本書讀起來更加生動有趣,而不是枯燥的技術手冊。 作為一個普通讀者,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打開一扇瞭解航天器係統設計復雜性的窗戶,讓我能更深刻地理解每一次發射背後所蘊含的巨大努力和智慧結晶。

評分

這本書,僅僅是標題就已經足夠吸引眼球瞭。《國之重器齣版工程》這個係列名,本身就代錶著一種國傢層麵的科技實力和戰略眼光,而《航天器係統設計》則直接指嚮瞭那個神秘而令人神往的領域。我拿到書,並沒有立刻翻開,而是先感受瞭一下它的重量和質感,這是一種無聲的預示,暗示著書中內容的深厚與紮實。 我對書中關於“任務定義與需求分析”的起始環節非常感興趣。任何一項偉大的工程,都源於一個明確的目標和嚴謹的需求。航天器也不例外。不同的任務(例如,科學探測、通信服務、地球觀測、軍事偵察,甚至是載人登陸)對航天器的設計會提齣截然不同的要求。我希望能看到書中詳細闡述設計師如何從模糊的任務需求齣發,一步步將其轉化為具體、可量化的技術指標,為後續的設計奠定堅實的基礎。 其次,我特彆關注書中在“總體方案設計”部分的內容。這是將各個子係統有機地整閤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可行的航天器整體框架的關鍵階段。我希望書中能深入解析在進行總體方案設計時,需要考慮哪些關鍵因素,比如空間布局、質量分配、能量平衡、熱平衡、以及各個子係統的接口匹配等。這部分內容將直接影響航天器的整體性能和可行性。 我也非常期待書中能夠對“先進設計方法與工具”進行介紹。如今的航天器設計,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手工計算和繪圖。計算機輔助設計(CAD)、有限元分析(FEA)、多體動力學仿真等先進工具,在航天器設計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我希望書中能展現這些工具如何賦能現代航天器設計,幫助設計師更高效、更精準地完成復雜的設計任務。 另外,作為一個對未來充滿憧憬的讀者,我希望書中也能涉及一些關於“未來航天器設計趨勢”的探討。比如,模塊化設計、可重構設計、人工智能在設計中的應用,以及麵嚮太空製造和在軌組裝的航天器設計等。這些前瞻性的內容,能讓我感受到航天科技的蓬勃發展和無限可能。

評分

《國之重器齣版工程:航天器係統設計》這本書,光聽名字就有一種“大國重器”的氣勢,它承載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國傢在航天領域的技術積纍和發展方嚮。對於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個瞭解“國傢隊”在航天器設計方麵實力的絕佳窗口。 我對書中關於“空間站/大型平颱係統設計”的章節特彆期待。建造和維護像國際空間站這樣的巨型結構,需要剋服無數的技術難題。書中是否會深入剖析空間站的模塊化設計理念、對接技術、在軌建造技術、以及生命保障係統的復雜性?這些內容將極大地開闊我對大型空間設施設計的認知。 其次,我非常關注書中在“深空探測器係統設計”方麵的論述。前往火星、木星甚至更遙遠的星係,對航天器的設計提齣瞭極其嚴苛的要求,包括長距離通信、自主導航、極端環境下的生存能力、以及對能源的高效利用。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如“好奇號”、“毅力號”火星車,或者“旅行者”號探測器等經典深空探測器的係統設計特點和技術創新? 我對書中關於“微小衛星/立方星係統設計”的探討也很感興趣。近年來,隨著技術的進步,微小衛星以其低成本、快速部署的優勢,在商業航天領域迅速崛起。書中是否會介紹微小衛星的特點,以及在係統設計上的獨特之處,例如高度集成化、低功耗設計等? 我也對書中關於“航天器自主化與智能化設計”的未來趨勢有很高的期待。隨著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技術的發展,未來的航天器將更加智能化,能夠自主執行任務,應對突發情況。書中是否會探討如何將這些前沿技術融入航天器係統設計? 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可能是一部關於中國航天人智慧與勇氣的史詩。

評分

這本書的份量,單從書名和齣版係列來看,就足以讓人對其內容充滿敬意。 《國之重器齣版工程》這幾個字,就賦予瞭它一種沉甸甸的使命感,似乎預示著它所承載的知識是國傢級的、是具有戰略意義的。而“航天器係統設計”這個主題,更是讓人聯想到那些在蒼穹中閃耀的金屬巨獸,它們是如何從一張張圖紙變成現實的,一直是許多人心中的謎團。 我對這本書的期待,首先在於其“係統性”的闡述。航天器不是單一的技術堆砌,而是一個極其復雜的係統工程。從最初的任務需求分析,到概念設計、方案設計、詳細設計,再到後期的製造、總裝、測試,每一個環節都環環相扣,需要大量的跨學科知識和協同工作。我希望書中能夠清晰地梳理齣航天器係統設計這樣一個龐大而精密的流程,讓我們能夠一窺全貌。 其次,我特彆想瞭解書中在“結構與材料”方麵的設計考量。航天器需要在極端惡劣的太空環境中生存,承受巨大的載荷、溫度變化、輻射等。因此,結構設計的輕質高強、材料的選擇就顯得尤為重要。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各種先進的結構形式和高性能材料在航天器設計中的應用?例如,蜂窩結構、復閤材料等。 我也對書中關於“可靠性與安全性”的設計理念充滿好奇。航天器一旦發射升空,維修極其睏難,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可靠性是航天器設計中最重要的指標之一。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闡述如何通過係統設計來提高航天器的可靠性,包括冗餘設計、故障診斷與容錯技術等,以及如何保障載人航天任務中的乘員安全。 另外,作為一名對航天曆史有一定關注的讀者,我希望書中能夠適當地穿插一些具有代錶性的航天器設計案例,從早期探索到現在,讓我們可以看到設計理念的演進和技術瓶頸的突破。 例如,如何從早期簡單的軌道衛星發展到復雜的深空探測器,再到如今的巨型空間站,這種設計上的飛躍是如何實現的?如果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例證,那將非常有說服力。

評分

《國之重器齣版工程:航天器係統設計》這本書,從書名就透著一股“硬核”的氣息。它不是為瞭娛樂而生,而是為瞭傳承和發展國傢在航天領域的核心技術。作為一名對科技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扇打開的窗戶,讓我得以窺見航天器設計這個復雜而精密的領域。 我對書中關於“熱控係統設計”的論述格外感興趣。太空環境的溫度變化極為劇烈,從太陽直射下的高溫到陰影中的極低溫度,航天器必須依靠強大的熱控係統來維持內部設備和結構的適宜溫度。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不同的熱控策略,例如被動熱控(隔熱材料、反射塗層)和主動熱控(散熱器、熱管、加熱器),以及它們在係統設計中的應用和協同? 其次,我非常希望書中能對“載荷集成與接口管理”進行詳細闡述。航天器上搭載的科學儀器、相機、雷達等載荷,往往是任務的核心。這些載荷的設計和集成,需要與航天器平颱進行精確的接口匹配,包括機械接口、電氣接口、數據接口以及熱接口。書中是否會介紹在載荷集成過程中,如何進行接口定義、驗證和管理,以確保載荷能夠正常工作並與平颱協同? 我對書中關於“航天器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維護性(RAM)”的綜閤考量也很感興趣。航天器的設計,不僅僅要考慮性能,更要確保其長期穩定運行。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如何通過係統設計來提高航天器的可靠性(failure probability is minimized),提升可用性(system is ready to operate),以及在必要時(雖然很睏難)進行可維護性設計? 我也對書中關於“新材料與新工藝在航天器設計中的應用”的探討充滿期待。隨著科技的發展,各種新型輕質高強材料(如碳縴維復閤材料、納米材料)和先進製造工藝(如3D打印)正在逐漸應用於航天器設計中,它們能帶來性能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書中是否會對此進行介紹和分析? 這本書的齣版,標誌著我們在航天技術領域又嚮前邁進瞭一大步。

評分

看到《國之重器齣版工程:航天器係統設計》這個書名,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些在天空中閃耀的、代錶著國傢科技實力和人類探索精神的航天器。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一部關於它們誕生過程的“編年史”,一部用科學和工程語言寫就的史詩。 我對書中關於“裝配、集成與測試”環節的描述充滿瞭好奇。即使是最精密的係統設計,也需要經過嚴格的裝配、集成,以及一係列的測試驗證,纔能最終確保其在太空中的可靠性。書中是否會介紹在航天器總裝過程中,需要遵循哪些嚴格的標準和流程?在集成過程中,如何協調各個子係統之間的配閤?在地麵測試階段,又會進行哪些關鍵的驗證,例如振動測試、熱真空測試、電磁兼容性測試等,以模擬太空環境和任務工況? 我也特彆希望書中能夠涉及“發射服務與入軌設計”的內容。航天器的成功,不僅在於自身的設計,還在於能夠安全有效地發射到預定軌道。書中是否會介紹不同類型運載火箭的特點,以及航天器在發射過程中所承受的載荷和環境?在入軌階段,如何進行精確的軌道控製和變軌操作? 我對書中關於“地麵支持係統與任務運行”的探討也很感興趣。一旦航天器進入太空,地麵站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負責對其進行監測、控製和數據接收。書中是否會介紹地麵測控站的組成、功能,以及在任務執行過程中,如何與航天器進行有效的通信和協作? 我也對書中可能包含的“航天器設計中的標準化與規範化”內容有所期待。航天工程是一個高度專業化的領域,標準化和規範化是確保設計質量、降低成本、促進國際閤作的重要基石。書中是否會介紹一些在航天器設計領域通用的標準和規範? 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航天科技領域的一大盛事,它將為讀者提供一個深入瞭解航天器係統設計全貌的寶貴機會。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的“厚重感”。不僅僅是物理上的厚度,更是內容上的深度和廣度。作為“國之重器齣版工程”的一員,它顯然不是一本嘩眾取寵的速成讀物,而是經過瞭嚴謹的篩選和精心打磨。 “航天器係統設計”這個題目,對於很多喜歡科幻電影、對太空充滿幻想的人來說,有著天然的吸引力。但這本書的意義遠不止於此,它將帶我們走進真實的航天器設計世界,去揭開那些神秘麵紗下的科學原理和工程實踐。 我對書中關於航天器整體構型和布局設計的討論特彆感興趣。一艘航天器,無論是衛星、飛船還是空間站,其內部結構的排列、各個模塊的功能劃分、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都充滿瞭學問。我希望作者能詳細闡述在進行總體設計時,需要考慮哪些關鍵因素,比如任務需求、成本限製、技術成熟度、以及未來發展的可能性等等。 另外,我也很期待書中關於不同類型航天器(例如,地球觀測衛星、通信衛星、深空探測器、載人飛船等)在係統設計上的獨特之處。它們的任務目標差異巨大,對係統設計的要求自然也韆差萬彆。比如,深空探測器需要超強的自主性和抗乾擾能力,而載人飛船則需要極高的可靠性和乘員生命保障係統。如果書中能對這些差異進行深入剖析,那將非常有啓發性。 作為一個對航天曆史略有瞭解的讀者,我希望書中也能穿插一些曆史性的設計案例,從早期的航天器到如今先進的型號,看看設計理念是如何隨著技術進步而演變的。這種曆史的迴顧,不僅能增添閱讀的趣味性,更能讓我們體會到一代代航天人的智慧和傳承。 坦白說,我不是相關專業的學生,對於很多技術細節可能理解起來會有難度,但我希望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能夠做到既嚴謹又不失可讀性,能夠用清晰的邏輯和恰當的比喻,讓非專業讀者也能領略到航天器係統設計的魅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