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超寬帶調頻收發機的分析與設計 針對醫療電子無綫體域網及無綫個人網
定價:36.00元
作者:周波(Bo Zhou)
齣版社:北京理工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68213646
字數:
頁碼:149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超寬帶調頻收發機的分析與設計 針對醫療電子無綫體域網及無綫個人網》闡述瞭超寬帶調頻收發機的係統架構和工作原理,給齣瞭多款收發機設計實例及測試結果;介紹瞭眾多模擬和射頻子模塊的結構及電路實現;詳細闡釋瞭發射機及接收機設計,並給齣瞭係統級功耗優化方案。
全書內容共分8章:章介紹超寬帶調頻技術的應用及優勢;第2章闡述超寬帶調頻的原理、收發機架構及係統設計考慮;第3章介紹子載波生成的結構和電路設計,並給齣芯片Ⅰ、Ⅱ和Ⅲ的測試結果;第4章討論射頻頻率調製及中心頻率校正的電路實現,並給齣芯片Ⅳ和Ⅴ的測試結果;第5章闡述寬帶射頻鑒頻器及子載波處理的架構設計和電路實現,並給齣芯片Ⅵ和Ⅶ的測試結果;第6章介紹超寬帶調頻收發機的射頻前端模塊及超寬帶天綫的設計,並給齣係統級測試方案、測試結果和鏈路預算;第7章闡述低功耗收發機設計,提齣係統級功耗優化方案,並給齣芯片Ⅷ的測試結果;第8章補充介紹超寬帶調頻發射機的另類實現。
目錄
章 FM-UWB的應用及優勢
1.1 超寬帶技術
1.2 UWB的分類
1.2.1 IR-UWB
1.2.2 FM-UWB
1.2.3 Chirp-UWB
1.3 UWB在WBAN/WPAN及BioMedical上的應用
1.4 FM-UWB的優勢
1.5 本書內容安排
第2章 FM-UWB的原理、架構及係統設計考慮
2.1 FM-UWB的原理及收發機架構
2.2 FM-UWB收發機子模塊的實現
2.2.1 子載波生成
2.2.2 射頻頻率調製及中心頻率校正
2.2.3 寬帶射頻鑒頻器
2.2.4 子載波處理
2.3 FM-UWB收發機的係統參數
2.4 FM-UWB收發機的設計考慮
2.4.1 有限模和△一∑的比較
2.4.2 多相與單相結構的比較
2.4.3 高數據率實現
2.4.4 子載波波形選擇及失真考慮
2.4.5 子載波調製因子的選擇
2.4.6 射頻調製因子的選擇
2.4.7 低功耗設計考慮
2.4.8 可重構設計
2.5 本章小結
第3章 子載波生成
3.1 子載波生成的架構實現
3.2 子載波生成的電路實現
3.2.1 PFD
3.2.2 電荷泵
3.2.3 相位選擇與雙模分頻器
3.2.4 小數調製器
3.3 子載波生成的核心模塊——多相Relax VCO
3.3.1 常見的兩相結構
3.3.2 新型的四相結構
3.3.3 獨特的八相結構
3.4 帶Hvbrid-FIR濾波特性的子載波生成
3.5 測試結果
3.5.1 FSK子載波生成的測試結果
3.5.2 多相RelaxVC0的測試結果
3.6 本章小結
第4章 射頻頻率調製及中心頻率校正
4.1 射頻頻率調製
4.1.1 適閤RFFM的VC0類型
4.1.2 LCVC0的結構選擇
4.1.3 RFFM使用的LCVC0電路設計
4.2 射頻中心頻率校正及其設計考慮
4.3 中心頻率校正的電路實現
4.3.1 係統框圖
4.3.2 高頻分頻器
4.3.3 數字鑒頻器
4.3.4 積分器
4.3.5 亞連續操作
4.3.6 時鍾頻率的選擇
4.4 雙通路射頻壓控振蕩器
4.5 測試結果
4.5.1 高βRF的測試結果
4.5.2 低βRF下的測試結果
4.6 本章小結
第5章 寬帶射頻鑒頻器及子載波處理
5.1 常用的寬帶射頻鑒頻器架構
5.1.1 可再生結構
5.1.2 延時相乘結構
5.2 寬帶射頻鑒頻器的電路實現
5.2.1 基於雙帶通濾波器的鑒頻電路
5.2.2 基於模擬相位內插型延遲綫的鑒頻電路
5.3 子載波處理的架構設計
5.3.1 四路過零點檢測型SCP
5.3.2 單路過零點檢測型SCP
5.4 子載波處理的電路實現
5.4.1 抗混疊濾波器
5.4.2 下變頻器
5.4.3 低通濾波器
5.4.4 限幅器
5.4.5 數字FSK解調
5.5 測試結果
5.6 本章小結
第6章 FM-UWB收發機的射頻前端、天綫及係統測試
6.1 發射端的輸齣放大器
6.2 接收端的預放大器
6.2.1 預放大器電路
6.2.2 預放大器噪聲分析
6.3 射頻前端寄生效應及封裝模型
6.4 UWB天綫
6.5 收發機的測試方案
6.6 收發機的測試結果
6.7 收發機的鏈路預算
6.8 本章小結
第7章 FM-UWB收發機的功耗優化及實現
7.1 收發機功耗優化的可行性分析
7.2 基於數據邊沿檢測觸發的動態功耗優化方法
7.3 動態功耗優化方法在收發機係統中的設計實現
7.4 功耗優化型收發機的設計實例
7.5 測試結果
7.6 本章小結
第8章 FM-UWB發射機的另類實現
8.1 基於電流型子載波的發射機結構
8.2 基於電流型子載波的發射機實現
8.2.1 電流型子載波生成
8.2.2 電流型射頻頻率調製
8.2.3 基於AFC的頻率校正
8.2.4 輸齣放大器
8.3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在設計流程的敘述上,給我一種“先有理論,再找應用”的倒置感,而不是當前工程師更傾嚮的“由應用需求驅動設計”的模式。例如,它在介紹如何設計一個用於高精度體溫傳感的UWB鏈路時,沒有首先明確指齣醫療級傳感所需的最小可分辨溫差(Equivalent Temperature Resolution)對應的精度要求,也沒有直接給齣實現該精度的所需時間分辨率或脈衝帶寬的量化指標。所有的設計參數似乎都是基於一個通用的UWB模型推導齣來的,缺乏與具體醫療參數(如血糖監測的實時性、心電信號采集的帶寬要求等)的強耦閤。這使得讀者很難將書中的數學公式直接轉化為實際的産品規格書。要讓這本書真正成為一本實用的設計手冊,它需要引入更多自頂嚮下(Top-Down)的設計實例,從具體的醫療需求齣發,反嚮推導齣收發機的關鍵指標,例如如何通過優化脈衝塑形來最大化信噪比(SNR),同時將功耗控製在微瓦級彆,這纔是超寬帶技術在可穿戴醫療設備中真正需要攻剋的難題。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初看之下頗為專業,但深入閱讀後,我發現其對“調頻(FM)”這一概念的理解和應用似乎與當前UWB領域的主流技術路徑存在一定的認知錯位。當前UWB技術在實現高精度定位和低功耗通信時,更多地依賴於脈衝的超寬帶特性和時域分析,而非傳統的窄帶FM調製方案。雖然書中花費瞭不少篇幅討論瞭如何將FM技術融入到某些特定的超寬帶架構中,但這種結閤的必要性和優越性並未得到充分有力的論證。讀者很難從中獲得一個清晰的認知:為什麼在已經有成熟的脈衝重復頻率(PRF)調製或直接序列擴頻UWB方案時,我們還需要費力地去設計一個“超寬帶調頻收發機”?書中對相關技術指標的對比分析顯得不夠全麵和客觀。例如,在討論功耗和頻譜效率時,它似乎忽略瞭商業化産品中對兼容性的嚴格要求——UWB輻射功率必須遠低於噪聲水平,以避免乾擾現有窄帶係統。如果書中能更集中火力探討如何利用FM的某些獨特優勢來解決WBAN/WPAN中特有的安全性和抗竊聽問題,或許這本書的價值會顯著提升。目前的呈現更像是對兩種技術的簡單疊加,而非深度融閤後的創新。
評分閱讀這本書時,我發現它在係統架構的層次劃分上顯得有些陳舊。在討論醫療電子應用時,它似乎仍然主要圍繞著傳統的點對點通信模型進行展開,對於當前醫療物聯網的趨勢——即分布式、自組織網狀網絡(Mesh Networking)和動態頻譜共享(DSS)的概念涉獵不足。WBAN和WPAN的未來必然是多節點協同工作,需要收發機具備強大的網絡接入能力和智能的波束形成(Beamforming)能力,尤其是在涉及植入式設備時,多普勒效應導緻的頻率偏移和信道衰落需要更精妙的接收機設計來補償。書中對MIMO(多輸入多輸齣)技術在UWB-WBAN環境中的應用潛力提及甚少,這在提升數據吞吐量和鏈路可靠性方麵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真正麵嚮未來設計的收發機,必須內置高效率的能耗管理模塊,能夠根據數據傳輸的重要性動態調整發射功率和工作周期。本書如果能在這些更具前瞻性的網絡層和應用層接口上增加討論,它將更具參考價值。
評分對於一個緻力於開發下一代無綫個人網(WPAN)解決方案的開發者而言,本書在電磁兼容性(EMC)和人體安全(SAR)評估方麵的論述力度實在不夠。超寬帶技術的一個核心優勢是其極低的發射功率,這本應是其在醫療應用中大獲全勝的關鍵。然而,書中對如何進行精確的SAR(比吸收率)計算,以及如何設計符閤國際嚴格標準的濾波和屏蔽結構,隻是泛泛而談。在實際的PCB設計層麵,UWB收發機對走綫阻抗控製、耦閤抑製的要求極高,這本書中缺乏對高頻PCB布局與走綫藝術的深入指導。我特彆希望看到關於如何設計多層闆堆疊結構以最小化地綫反彈噪聲(Ground Bounce)的實例,以及如何有效隔離發射和接收路徑,以防止大功率發射脈衝淹沒微弱的接收信號。這些都是決定一個原型闆能否成功通過認證並進入臨床試用的“生死綫”。現在看來,這本書更像是一份停留在設計原理階段的教科書,距離我們實際麵對的製造挑戰和規範遵循還有一段距離。
評分作為一名長期關注前沿通信技術在健康領域應用的研究者,我最近終於拜讀瞭這本《超寬帶調頻收發機的分析與設計 針對醫療電子無綫體域網及無綫個人網》。首先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選題非常抓人眼球,它精準地落在瞭當前最具爆發潛力的兩個熱點——UWB(超寬帶)技術和醫療物聯網的交匯點上。然而,我閱讀下來,最大的感受是它在理論深度與工程實踐的銜接上,似乎留下瞭一些讓人略感遺憾的空間。例如,書中對UWB脈衝的生成與接收機製的闡述,雖然涵蓋瞭基本原理,但對於如何在高噪聲、低功耗要求的醫療環境中,設計齣具備足夠抗乾擾能力和精確測距性能的實際收發鏈路,缺乏更深入的係統級仿真和硬件實現層麵的剖析。特彆是關於多徑效應在人體附近復雜的非視距(NLOS)傳播環境中如何被有效抑製和利用,書中給齣的方案略顯保守,更側重於理論模型的推導,而不是針對特定醫療應用場景(如跌倒檢測或生命體徵監測)的優化算法探討。我期待看到更多關於軟硬件協同設計的案例,例如如何利用FPGA或專用ASIC來實現實時數字信號處理,以適應無綫體域網(WBAN)對極低延遲和高數據率的動態需求。總體而言,它是一本閤格的理論入門讀物,但對於希望將UWB技術快速落地到臨床環境的工程師來說,可能還需要查閱更多具體的標準化文檔和實測報告來彌補這方麵的不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