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我看科协这五年--第三届中国科技馆杯“我与科协”征文获奖作品集》
定价:58.00元
作者:张勤
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5-01
ISBN:978711007499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这次征文活动参与面广,内容丰富多彩。征文作者遍及全国,涵盖科协系统内外,来自各行各业、方方面面,既有机关事业单位干部、新闻记者,也有中小学教师、工厂职工和乡村农民;既有年逾古稀的离退休人员、年富力强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也有朝气蓬勃的大学生、童心未泯的中小学生。他们结合自己参与科协工作或者相关活动的亲身感受,真实记录了科协在学术交流、科学普及、人才培养、决策咨询等方面开展的主要工作,反映了科协五年来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科技工作者服务、加强自身建设方面取得的明显成效,表达了社会各界对科协组织的关心支持,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科协事业的美好祝愿。《我看科协这五年(第三届中国科技馆杯我与科协征文获奖作品集)》由张勤主编。
目录
序
一等奖作品
科协人永远是年轻
退而不休这五年——科协造就了我这个科普老顽童
科协给力科普学术研究
五年两次转型彰显年会活力
年轻的血液为科协澎湃
科协帮我圆了致富梦
三次接触成就三次突破
科普报告别动队
永不落幕的大舞台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
好风凭借力扬帆再远航
我的妈妈工作在科协
二等奖作品
感受她温暖的亲和力
迎接具挑战性的工作
一根撬动资金、拨动农户的杠杆——回忆“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出台过程
我的情缘源自感恩
高擎火炬点燃科普之光
回眸扫描科技馆
科技馆——梦开始的地方
一位科普志愿者的情怀
左岸工作右岸理想
吕梁山中的孩子
我为科协鼓与呼
回忆《书本科技馆》出版前后
感受精彩融入
这里的山路十八弯
透过全国学会新春联谊会看科协
做科普我乐在其中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
科学因你而普及
奔波在科协报道的路上
五年科协路温暖我心间
践行人生理想的平台
缘定科协一生无悔
三等奖作昆
担当肩上的责任
让名专栏持续演绎精彩
结缘五载
大师风范且歌且敬
在西柏坡支教挂职的日子里
我对科协这份情
延续三十年的缘分
执著地走下去
点亮一盏明灯照亮一片天地
为科技辅导员呐喊
借调研之力推事业发展
满载收获科普路
总有一些感动让你坚持
蓦然回首看科协
履行代表职责无愧自己良心
女儿的“蚂蚁”事业
因为有了爱
大难之中显责任
在红河哈尼大地上收获希望
特殊的生日礼物
我成了十里八村的能人
书里书外
银发皓首还在默默奉献
亲历科普的黄金年代
轻轻掀起你的面纱
退休之后:忙并快乐着
科协的电话
用力拉起生命与科普的风帆
科普惠农旗帜高高飘扬
滴水映阳光
与科学家的亲密接触
我所认识的科协人
离家更感家温暖
迎接科普创作美丽的春天
科协为我插双翼
科协铺就惠农路科普架通致富桥
感受科协精神
让科学流行起来不是梦
纪念奖作品
写写成了栏目主持人
用行动诠释使命担当
感动常常有教育驻心中
影集印迹
围场科协“点农成金”
一把巨大的鲁班锁
雾障小山村
科协情
迈开走向国际的步
一路上有你且行且珍惜
从零到七的距离
一方良辰美景三载春华秋实
酸甜苦辣都是幸福
60克的力量
到科协我当了主角
给梦想插上飞翔的翅膀
我与科协的约定
耕耘在继续教育事业中
五年重点干了两件事
一名少数民族科普工作者的心语
见证中国科协的光荣与责任
魂牵梦绕科普缘
科普征途永不止步
科协是我家春风不在亦发芽
让科协感动自己用行动感染他人
日知而得
让科技与文化齐头并进
我与科协一路同行
我把青春献给你
抗震救灾工作记
科技思想库源流渐丰
一次科技活动带来的心灵震撼
雨润科苑花更红
科协助我成长
喝彩
选择科协,选择别样的精彩
结缘科协,实现人生的崇高价值
春华秋实:让科普深入万家
科协有舞台有事业
科协并作}分春
在澳门科学馆工作的岁月里
枝一叶总关情
锦上添花也是必须的
难忘大师丁肇中的报告
科协是我的良师益友
美在心里的科普工作
科普工作者的情怀
从科协到老科协
科协助街道科普进社区
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好的未来
从被动转身到深爱执著
往事历历在目
在科普的舞台好配角
收藏科技类报传播科学知识
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再游科技馆新馆
灯塔港湾与篝火
五年,由青涩走向成熟
因为有你而精彩
我的五年科协路
继往开来话科协
科协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
推动《纲要》实施工作促进社区科普发展
“编外”科协人
大师如山亦师亦友
科普惠农的“大手笔”
重回年轻
怀大爱心做小事情
阳光雨露化春风科普惠农结硕果
从两种评价说开去
退休后,我把更多时间给了科协
圆梦
附录
第三届中国科技馆杯“我与科协”征文活动
组织奖获奖名单
第三届中国科技馆杯“我与科协”征文
投稿作者名录
编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看科协这五年--第三届中国科技馆杯“我与科协”征文获奖作品集》,如同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过去五年间波澜壮阔的发展画卷。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选择从宏观的政策文件或者官方的总结报告入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最贴近科协工作、最能感受科协温度的普通人和他们的故事。 我被书中那些充满个人色彩的叙述深深吸引。例如,有作者详细描述了科协如何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科普活动,将晦涩难懂的科学原理转化为引人入胜的体验,从而点燃了孩子们内心深处的科学火花,甚至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还有的作者,作为科技领域的从业者,分享了科协如何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促进了不同学科、不同地域的科学家之间的思想碰撞,催生了许多富有创新性的合作项目。这些故事,不仅仅是记录,更是对科协工作价值的生动注解。 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是其叙事的多样性。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作者,以各自独特的视角,从不同层面、不同维度解读了“我与科协”的关系。有的是初涉科学殿堂的学生,用稚嫩却充满求知欲的笔触描绘了科协如何引领他们探索未知;有的是深耕科研多年的学者,从战略高度审视了科协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还有的是热衷公益的普通公民,分享了科协如何帮助他们将科学精神融入日常生活,提升生活品质。这种多元化的呈现,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充实又富有层次感。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科协“服务”这一核心职能的细致描摹。从科技工作者的成长、科研成果的转化,到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精神的弘扬,科协的身影无处不在。它不仅仅是一个信息传递的机构,更是一个连接、赋能、引领的平台。通过这些获奖作品,我能深切地感受到科协在搭建桥梁、汇聚资源、激发活力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总而言之,《我看科协这五年》这本书,用最真挚、最鲜活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立体、动态、充满活力的中国科协。它让我们看到了科协工作的深远影响,也让我们对中国科技事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深入思考的优秀作品。
评分作为一名对科技发展怀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这次翻阅《我看科协这五年--第三届中国科技馆杯“我与科协”征文获奖作品集》,着实让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本书以一种极为贴近生活、充满人情味的方式,展现了中国科协在过去五年里所扮演的各种角色。我惊喜地发现,科协并非高高在上的机构,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存在。 书中的许多篇章,都仿佛是从我身边人的口中说出的故事。一位年轻的科技爱好者,通过参加科协组织的科普讲座,点燃了内心深处的科学梦想,从一个懵懂的少年成长为一名初露锋芒的科研工作者;一位乡村教师,利用科协提供的科技资源,在偏远地区播撒科学的种子,让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们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一位退休的老科学家,则在科协的组织下,将自己毕生所学奉献给社会,继续为科学普及贡献余热。这些鲜活的案例,让我看到了科协工作的温度和力度,它们不是抽象的政策文件,而是实实在在改变人们生活、启迪人们思想的力量。 阅读的过程,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们字里行间那份真挚的情感。他们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科协如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轨迹,如何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这种“我与科协”的连接,不仅仅是一种身份上的归属,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它让我明白了,科学普及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价值的引导,是激发好奇心、培养创新精神、提升科学素养的系统工程。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科协工作细致入微的描写。从大型的科技展览和论坛,到深入社区和乡村的科普活动,再到支持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每一个环节都透着用心和智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协如何成为了连接科学家与大众、连接创新成果与社会需求的坚实桥梁。它展现了一种面向未来、积极主动的姿态,致力于让科学的光芒照亮社会发展的每一个角落。 《我看科协这五年》这本书,让我对科协的认识不再局限于新闻报道中的寥寥数语,而是变得具体而生动。它让我看到了科协背后无数人的默默付出,也让我看到了科学精神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日益深入人心的喜人景象。这是一本充满正能量和启发意义的书,值得每个人去细细品读,去感受科技进步带来的美好力量。
评分初捧《我看科协这五年--第三届中国科技馆杯“我与科协”征文获奖作品集》,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略显枯燥的官方报告或机构介绍,但翻阅几页后,我便被书中涌动的热忱和鲜活的案例深深吸引。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让“科协”这个概念不再遥不可及,而是变得触手可及,甚至充满人情味。 作品集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如同一个个精心打磨的微缩模型,展现了科协在过去五年里,如何深入社会肌理,如何与各行各业的个体产生互动。我读到了一位青年科技工作者,如何通过科协搭建的平台,获得了宝贵的研究资源和国际交流机会,从而得以在科研道路上迈出关键一步;我看到了一个基层科普组织,如何借助科协的指导和支持,成功举办了一场场生动有趣的科普活动,让科学知识在孩子们心中扎下了根;我还了解到,即便是对于一些传统行业,科协也能通过技术推广和培训,帮助他们实现转型升级,焕发新的生机。 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没有采用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人”的故事。每一个作者,都是科协事业的亲历者、见证者,他们的文字里充满了真情实感,也饱含着对科协工作的由衷赞美和建设性意见。这种视角,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科协所做的每一项工作背后,所凝聚的心血和智慧。它让我深刻体会到,科学的普及和发展,离不开每一个个体的不懈努力,也离不开科协这样的组织在背后提供的坚实支撑。 我尤其被书中那些关于“激发兴趣”、“点燃梦想”的描述所打动。科学的种子,往往需要一个恰当的时机、一个温暖的引导才能生根发芽。《我看科协这五年》就生动地描绘了科协是如何成为点燃这火花的催化剂。无论是针对学生的好奇心,还是针对社会大众的求知欲,科协都以其独特的方式,将科学的魅力传递给更多的人。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和引导,其意义远比一次性的知识灌输更为深远。 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科协发展的高度和广度的绝佳视角。它用最真实、最感人的故事,展现了科协在推动科技进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服务国家战略等方面的卓越贡献。读完这本书,我对科协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对中国科技事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评分这次有幸拜读了《我看科协这五年--第三届中国科技馆杯“我与科协”征文获奖作品集》,心中感慨万千,像是经历了一场思想的盛宴。征文集以“我与科协”为主题,聚焦科协过去五年的发展历程,汇聚了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作者们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洞察。阅读这些文字,我仿佛能看到科协在推动科学普及、服务科技创新、促进科学交流等方面所付出的不懈努力,以及这些努力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每一篇获奖作品都像是一颗璀璨的星辰,点亮了科协事业发展道路上的某个重要节点。有的作者以亲身经历讲述了科协活动如何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如何帮助他们走上了科研道路;有的作者则从宏观角度分析了科协在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应对社会挑战时所发挥的独特价值。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对科学的热爱、对科协工作的肯定,以及对未来科技发展的美好期盼。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征文集,更像是一部时代的回声,记录了社会各界对科协工作的关注和期许。通过这些生动的笔触,我看到了科协如何从基层一线走进寻常百姓家,如何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科学知识,如何搭建起科学家与公众沟通的桥梁。这些故事不仅仅是个人的经历,更是中国科协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充满了活力与希望。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展现了科协工作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无论是面向青少年科学教育的“科学育苗”计划,还是服务科技工作者的“科技人才托举”工程,亦或是促进国际科技交流的“智汇中国”论坛,都体现了科协工作的广度和深度。这些内容让我对科协的职能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其在构建创新型国家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而言之,《我看科协这五年》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它让我看到了科协工作在过去五年里取得的丰硕成果,也让我对科协的未来充满了信心。这本书是了解中国科协事业发展的重要窗口,也是感受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脉搏的绝佳读物。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关心科技、热爱科学的朋友们,相信你们也会从中获得不一样的收获和感悟。
评分读完《我看科协这五年--第三届中国科技馆杯“我与科协”征文获奖作品集》,我的脑海中不再是关于“科协”的模糊概念,而是涌现出无数鲜活的画面和生动的人物。这本书以其别具一格的征文形式,将科协过去五年来的工作,巧妙地融入到众多作者的个人经历与感悟之中,呈现出一种润物细无声却又影响深远的力量。 其中,最打动我的是那些关于“启蒙”和“成长”的故事。许多作者在文中回忆了科协组织举办的各种科普活动,是如何在他们童年或少年时期播下科学的种子。那些有趣的实验、生动的讲解、充满想象力的科学竞赛,不仅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这些童年的经历,往往会成为一个人一生追求科学的起点,而科协正是扮演了那个至关重要的“引路人”的角色。 本书还详细展现了科协在服务科技工作者方面的努力。我读到了一些关于科协如何帮助青年科技人才解决实际困难、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促进成果转化的案例。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科协不仅仅是面向公众的科普机构,更是科技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赋能者”。它通过各种实际的支持和服务,为科技人才的成长和科技成果的涌现,提供了坚实的土壤和有力的保障。 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也涉及到了科协在推动科学普及、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方面的广泛触及。从城市社区的科普讲座,到乡村地区的科技推广,再到线上线下融合的传播方式,科协的足迹遍布各个角落。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科学精神的普及,并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而是惠及全社会的共享成果。而科协,正是这场普及运动的积极推动者和组织者。 总而言之,《我看科协这五年》这本书,通过一个个真实的个体故事,生动地诠释了中国科协在过去五年里所扮演的多元角色:它是科学的启蒙者,是人才的培育者,是创新的推动者,更是科学精神的传播者。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征文集,更是一部关于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人的和谐共生,充满希望和力量的记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