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雷达目标成像/雷达技术系列 高新科技译丛
定价:79.00元
作者: 马丁·伯尔纳,H.尤伯拉尔,朱健东,高向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118111996
字数:
页码:15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雷达目标成像/雷达技术系列·高新科技译丛》探讨了雷达目标识别和成像的基础理论问题,包括:极化雷达中的矢量信号处理,极化信息对雷达目标识别能力的提升情况;雷达目标散射的数学和物理描述方法,奇点展开法(SEM)和爬行波理论;多维声学逆散射统一理论在电磁波方面的应用。*后,介绍了俄亥俄州立大学“紧缩场”电磁散射的试验测量问题。
  由于《雷达目标成像/雷达技术系列·高新科技译丛》的原版成书于20世纪90年代,这些基础理论和技术随着后来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并应用于现有的雷达成像技术,如极化雷达成像。尽管与当时相比,雷达成像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公开出版的关于雷达成像或目标识别技术细节方面的学术专著和论文较为匮乏,《雷达目标成像/雷达技术系列·高新科技译丛》的内容可谓是该方面*基础的理论细节,从对目标识别技术追本溯源的角度来看,《雷达目标成像/雷达技术系列·高新科技译丛》的内容对今后相关技术的发展仍不失为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目录
章 引言
参考文献
第2章 雷达极化在雷达系统中的应用
2.1 不同雷达目标的极化特性
2.2 具体应用中的问题
2.2.1 双极化雷达的配置
2.2.2 极化自适应
2.2.3 雷达系统要求
2.3 无障碍情况下目标探测的优雷达接收机
2.3.1 一些优接收机结构
2.3.2 对性能评估的一些评述
2.4 通过克拉美罗界评估极化多普勒分辨率
2.4.1 信号建模
2.4.2 克拉美罗界与大似然估计
2.5 对部分极化干扰的自适应极化对消
2.5.1 通过极化自适应提高信噪比
2.5.2 极化自适应干扰对消
2.5.3 对部分极化干扰的自适应极化对消结果
2.6 结论和观点
参考文献
第3章 对雷达目标的高分辨能力
3.1 爬行波与奇点展开法之间的联系
3.1.1 Wat80n变换
3.1.2 奇点展开法:导电目标
3.1.3 介质目标
3.2 一般形状平滑目标的表面波共振
3.2.1 有限长圆柱形空腔
3.2.2 有限长导电圆柱体和扁长球体的共振
3.2.3 导电椭球体上表面波的相位匹配
3.3 逆散射的应用
3.3.1 雷达波谱学
3.3.2 镀膜导电球体的逆散射问题
3.3.3 共振频率的瞬态观测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Kirchhoff或Born近似下的多维电磁矢量逆散射统一理论
4.1 理想导电散射体和介质散射体电磁散射的积分表示
4.2 根据Born或Kirchhoff近似对平面波入射进行线性化
4.3 通用矢量全息场的并矢量后向传播
4.4 在频率分集模式下对线性化电矢量Porter-B0jarski方程求解
4.4.1 Born近似中的介质散射体
4.4.2 Kirchhoff近似中的理想导电散射体
4.5 数值模拟
4.6 结论
4.A 奇异函数的一些性质
4.B 根据散射幅度计算通用矢量全息场
参考文献
第5章 雷达截面积测量
5.1 测量理论
5.1.1 测量的校准
5.2 俄亥俄州立大学测量靶场
5.2.1 紧缩场的体系结构
5.2.2 反射器类型和折中考虑
5.2.3 馈电部分
5.2.4 测试目标支架
5.2.5 测量仪器
5.2.6 距离灵敏度
5.3 性能分析
5.3.1 到达方向
5.3.2 近场成像
5.3.3 结论
5.4 对RCS测量结果的分析
5.4.1 频域技术
5.4.2 视线角域处理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厚重的著作,光是翻开封面就能感受到其分量,里头的知识密度简直是惊人的。我记得第一次捧起它时,就被其中对基础理论的严谨推导所震撼。它不像某些入门书籍那样浅尝辄止,而是扎扎实实地从电磁波的传播特性讲起,一步步构建起整个雷达系统的理论框架。尤其是关于信号处理那一章,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傅里叶变换、卡尔曼滤波等数学工具,用极其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让人在惊叹其精妙的同时,也能真正理解其背后的物理意义。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感觉自己对整个雷达“看”世界的方式都有了重塑,不再是单纯地接收反射波,而是通过复杂的算法来“解码”环境信息。这种从原理到应用的深入浅出,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对于想在雷达领域深耕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本绕不开的“内功心法”。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叙述风格中流露着一种沉稳的、近乎哲学的思考方式。他们似乎并不急于展示最新的技术噱头,而是反复强调“为什么”要这么做。举个例子,在讨论天线设计时,他们花费了大量篇幅去阐述阵列因子和主瓣旁瓣比的权衡,这背后其实是在探讨信息获取的“成本效益”问题。这种深入挖掘现象背后基本规律的探讨,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一般的“技术手册”。它更像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学术对话录,引导读者去思考雷达系统设计中的根本性矛盾。对于希望从“操作员”转变为“系统架构师”的人来说,这种思维训练是无价的。
评分我个人的学习习惯是喜欢在阅读专业书籍时,穿插阅读其他辅助材料,比如最新的学术论文或者相关的工程规范。但奇怪的是,当我捧起这本书时,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少地去翻阅其他资料。这本书的自洽性和完备性,使得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作为一个独立学习的闭环系统。它不仅提供了理论,还辅以大量形象的图表和必要的数学推导作为支撑,几乎涵盖了从基础概念到高级系统集成的所有关键节点。我甚至觉得,如果能把书中的所有例题和习题都吃透,足以应对大部分与雷达系统相关的工程挑战。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参考书,而是需要反复研读、随时查阅的工具,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绝对对得起它在同类书籍中的地位。
评分说实话,我手里头也有不少关于雷达应用的参考资料,但大多是针对特定领域,比如合成孔径雷达(SAR)或者地基增强型雷达(GBSAR)的快速上手指南。然而,当我深入阅读这本书的后半部分时,才发现前面那些应用层面的知识,很多都是建立在这本书所奠定的坚实基础之上的。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它没有局限于某一种特定的雷达体制,而是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让你明白不同体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取舍之道。比如,它详细对比了脉冲多普勒雷达和连续波雷达在目标速度测量上的优缺点,以及在复杂杂波背景下如何通过巧妙的波形设计来提高信噪比。这种系统性的、非偏向性的论述,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研究思路,让我明白,技术选型从来不是拍脑袋决定的,而是对物理限制和工程需求之间复杂平衡点的精确计算。
评分这本书的翻译质量,老实说,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这对于一本技术译著来说至关重要。很多国外引进的教材,往往因为翻译腔过重或者术语不统一,导致阅读体验极差,甚至产生误导。但这本译本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很多复杂的工程术语,译者似乎下了很大功夫去寻找最贴切、最符合国内行业习惯的表达方式。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关于“杂波抑制”的章节,国内有的文献习惯用“地面回波干扰”,而这里则精准地采用了更专业的“杂波”并辅以恰当的解释,使得阅读过程非常流畅。这不仅仅是文字的转换,更是专业知识在两种文化体系之间的有效桥接,这背后体现出的工匠精神,着实令人肃然起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