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PCB设计与加工
定价:52.00元
作者:谢平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68211239
字数:
页码:27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教材的针对性强、适用性强、内容设计合理并注入新PCB加工技术内容,构建“阶梯式”技能训练链,强化PCB设计、PcB加工职业能力。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由于有企业专家全程参与,删去了许多复杂的、学生难以接受的内容,加入了一些流行元素,教材的难度降低,实用性增强了。通过学习《PCB设计与加工》可以让学生好地融入企业,真正实现学校和企业零距离对接。
谢平主编的《PCB设计与加工》内容包括五大项目,分别是:PCB基础入门、原理图设计、元器件的创建、PCB设计、PCB加工。建议总学时为56学时,其中讲授28学时,实训28学时,并安排1周的实训,有条件的可以安排2周。
《PCB设计与加工》可作为高等院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和电气自动化技术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以作为从事电子产品设计与开发人员的培训教材。
目录
项目一 PCB基础入门
任务1.1 Protel DxP 2004 SP2软件认知
1.1.1 Protel DXP 2004 SP2软件介绍
1.1.2 Protel DXP 2004 SP2的运行环境及软件安装
1.1.3 Protel DXP 2004 SP2软件应用初步
技能训练
习题
任务1.2 PCB基础知识认知
1.2.1 PCB的基本概念
1.2.2 PCB的组成要素
1.2.3 PCB设计的原则
技能训练
习题
任务1.3 PCB加工认知
1.3.1 PCB的加工方法
1.3.2 加工PCB的主要材料
1.3.3 PCB加工的工艺流程
技能训练
习题
项目二 原理图设计
任务2.1 三极管放大电路原理图设计
2.1.1 原理图设计步骤
2.1.2 原理图编辑器
2.1.3 加载元器件库
2.1.4 放置元器件
2.1.5 电气连接
技能训练
习题
任务2.2 串联稳压电源电路原理图设计
2.2.1 系统参数设置
2.2.2 图形编辑环境参数设置
2.2.3 图纸设置
2.2.4 元器件属性设置
技能训练
习题
任务2.3 24 s计时器原理图设计
2.3.1 原理图的完善
2.3.2 原理图操作
2.3.3 电气检查与报表生成
技能训练
习题
任务2.4 小系统板电路原理图设计
2.4.1 采用总线形式设计接口电路
2.4.2 层次电路图设计
2.4.3 原理图输出
技能训练
习题
项目三 元器件的创建
任务3.1 原理图元器件制作
3.1.1 元器件库编辑器
3.1.2 元器件库的管理
3.1.3 绘制元器件工具
技能训练
习题
任务3.2 元器件封装制作
3.2.1 PCB元器件库编辑器
3.2.2 元器件封装的创建
技能训练
习题
项目四 PCB设计
任务4.1 三极管放大电路PcB设计
4.1.1 印制电路板设计的基本概念
4.1.2 元件与元件封装
4.1.3 PCB设计的基本操作步骤
4.1.4 对原理图中各元件的封装进行编辑
4.1.5 创建PCB文档
4.1.6 手绘PCB板框
4.1.7 生成网络表
4.1.8 PCB手动布局与布线
习题
任务4.2 串联稳压源电路PCB设计
4.2.1 导入网络表出错原因分析
4.2.2 PCB自动布局与布线
4.2.3 PCB文件打印输出
习题
任务4.3 24 s计时器电路PcB设计
4.3.1 PCB层的控制与管理
4.3.2 创建PCB元件库和元件封装
4.3.3 创建集成库
4.3.4 双面PCB设计
习题
任务4.4 单片机小系统电路PcB设计
4.4.1 设计思路
4.4.2 创建PCB文档
4.4.3 PCB布局与布线
4.4.4 覆铜和补泪滴
习题
项目五 PCB加工
任务5.1 三极管放大电路的热转印加工
5.1.1 打印文件
5.1.2 加工文件输出
5.1.3 热转印法制作PCB
技能训练
习题
任务5.2 串联稳压电源电路单面板加工
5.2.1 底图形成
5.2.2 外形加工与钻孔
5.2.3 图形转移
技能训练
习题
任务5.3 24 s计时器双面板加工
5.3.1 金属化孔
5.3.2 化学蚀刻
5.3.3 表面处理
技能训练
习题
任务5.4 小系统板电路双面板加工
5.4.1 底图输出
5.4.2 干膜工艺
5.4.3 PCB的质量检测
技能训练
习题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PCB设计与加工》:
无铅热风整平工艺的特点:工艺成熟;成本低;可焊性好;连接强度好;能经受多次加热循环,适合双面板、返修等工艺;焊盘的PcB表面处理操作温度高,使板的共面性差,容易造成装配缺陷,不适合复杂设计的PcB表面涂层。
其一般流程为:微蚀→预热→涂覆助焊剂→喷锡→清洗。
2.有机涂覆工艺(OSP)
OSP不同于其他表面处理工艺之处:它的作用是在铜和空气间充当阻隔层;简单地说,OSP就是在洁净的裸铜表面上,以化学的方法长出一层有机保护膜。这层膜具有保护铜表面避免氧化,耐热冲击,耐湿性,用以保护铜表面于常态环境中不再继续生锈(氧化或硫化等);同时又必须在后续的焊接高温中,能很容易被助焊剂所迅速清除,以便焊接。
有机涂覆工艺简单,成本低廉,使得其在业界被广泛使用。早期的0sP耐热温度仅250℃,新改进的HT—OSP采用甲基苯并咪唑,耐热温度提高到400℃,用它涂覆在PCB上,在无铅回流焊中可以承受五次焊接高温,并仍然保留良好的可焊性。HT—OSP的特点:PCB处理后表面平坦,适用细间距印制板制造;PCB加工时操作温度不超过80℃,所以基板平整度好;成本低,其成本比热风整平工艺低25%~50%;保质期短,一般3个月左右。
……
序言
评价三: 我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古埃及文明的传记,完全被那些法老、神庙和象形文字所吸引,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那个神秘而辉煌的时代。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一般的历史书籍那样枯燥,而是通过一位年轻的抄写员的视角,以日记的形式,缓缓展开。你可以感受到他笔下描绘的尼罗河畔的日常生活,金字塔建造时的热火朝天,以及宫廷里的权力斗争和宗教仪式。作者对细节的把握非常到位,比如对当时服饰、食物、建筑材料的描述,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我特别喜欢其中几章,讲述了图坦卡蒙法老短暂而传奇的一生,从他如何继承王位,到他的陵墓如何被发现,再到那些精美的陪葬品背后的故事,都写得引人入胜。书中对于古埃及人对死亡的敬畏,以及他们对来世的信仰,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解释了为何他们会投入如此巨大的精力去建造宏伟的金字塔和制作精美的木乃伊。读完这本书,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次埃及的考古探险,对那个古老而伟大的文明有了更加立体和深刻的认识。书中的插图也很精美,很多都是根据实际出土文物绘制的,让文字的描述更加生动形象。
评分评价二: 我最近沉迷于一本关于人工智能伦理的书,说实话,一开始我是抱着一种好奇和略带警惕的心态去阅读的。毕竟,“人工智能”这个词总是和“失业”、“机器人取代人类”之类的负面想象联系在一起。但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温和且深入浅出的方式,探讨了AI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伦理困境。作者并没有一味地放大恐惧,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分析,比如在自动驾驶汽车发生事故时,责任应该如何界定?当AI用于医疗诊断时,如何确保公平性,避免算法歧视?当AI生成的内容越来越逼真,我们如何辨别真伪,保护信息不被滥用?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生动,比如讲述了一个AI艺术创作平台,虽然为艺术家提供了新的灵感和工具,但也引发了关于版权和原创性的激烈讨论。作者还深入探讨了AI的“黑箱”问题,即我们虽然知道AI能做出什么,却很难理解它是如何做到的,这在关键决策领域,比如司法判决或金融风控,可能会带来潜在的风险。最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作者并没有把AI描绘成一个纯粹的敌人,而是强调了人类与AI协同工作的可能性,以及在设计和应用AI时,如何将人类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融入其中。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AI的理解又进了一层,不再是单一的恐惧,而是多了一份审慎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待。
评分评价四: 最近在偶然的机会下,我接触到了一本关于宇宙探索的科普读物,简直打开了我对星辰大海的全新认知。这本书并没有使用艰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诗意和哲学的语言,引导读者去思考宇宙的起源、演化以及我们人类在其中的位置。作者从宇宙大爆炸的奇点讲起,一步步讲述了恒星的诞生、星系的形成,以及黑洞、暗物质等令人着迷的宇宙现象。我尤其被关于“系外行星”的章节所吸引,书中详细介绍了科学家们如何通过各种技术去探测和研究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以及那些遥远星球上可能存在的奇妙景象。作者还花了很多篇幅探讨了“费米悖论”,即如果宇宙如此浩瀚,为何我们至今未发现外星文明的踪迹?这个问题的讨论,引发了我对生命存在的普遍性以及人类在宇宙中的孤独感的深刻反思。书中的一些比喻非常贴切,比如将宇宙比作一个巨大的“蛋糕”,而我们人类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小块。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宇宙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也更加珍惜当下,因为我们所处的地球,在浩瀚的宇宙中是如此的独特和珍贵。
评分评价五: 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关于古典音乐鉴赏的书籍,老实说,我一直以来对古典音乐都有些“望而生畏”,总觉得它过于严肃和遥远。但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亲切且充满激情的笔触,让我重新认识了那些伟大的作曲家和他们的作品。作者并没有从音乐史的宏大叙事开始,而是聚焦于一些具体的作品,比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莫扎特的《小夜曲》、肖邦的夜曲等等,然后深入浅出地分析它们的结构、情感表达以及创作背景。我最喜欢书中对《命运交响曲》的解读,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将那几个标志性的音符描绘成一种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让我听的时候,仿佛能感受到贝多芬在命运面前的呐喊和挣扎。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作曲家个人生平的故事,比如莫扎特的天才与童年,贝多芬的失聪与创作,这些鲜活的细节,让那些遥远的音乐家变得触手可及。作者还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鉴赏建议,比如如何去倾听一首交响曲,如何辨别不同的乐器,以及如何理解音乐中的情感起伏。读完这本书,我不再是那个只会“听个响”的门外汉,而是开始尝试去用心聆听,去感受音乐带给我的喜悦和震撼,甚至开始主动去寻找那些我感兴趣的作品,这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一次美妙的音乐启蒙。
评分评价一: 最近迷上了一个关于城市变迁的纪录片系列,每一集都像是在翻阅一本厚重的史书,却又充满着鲜活的生命力。片子没有刻意去渲染悲情,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那些曾经繁华的街区、如今的残垣断壁、以及在新旧交替间挣扎求存的人们的故事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其中一集,讲述了在一个沿海小镇,曾经依靠渔业兴盛,后来因为环境变化和产业转型,小镇一度陷入沉寂。导演没有回避那些失落和无奈,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展现当地居民如何一点点拾起新的希望,比如发展特色民宿,推广传统手工艺,甚至将废弃的码头改造成了艺术展览空间。那种朴实而坚韧的力量,让人感动得落泪。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片中一位老渔民,虽然身体已经不再硬朗,但他依然每天清晨去海边,不是为了捕鱼,而是去感受海风,去和老朋友们聊聊过去,去看看那些从他手中传下来的渔具。他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眼神里却依然闪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眷恋。这种温情脉脉的叙事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小镇,和他们一起经历着岁月的洗礼。纪录片的配乐也恰到好处,时而悠扬,时而激昂,将观众的情绪带入到故事的起伏之中。看完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开始思考起自己所生活的城市,以及那些隐藏在光鲜亮丽背后的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