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下一代通信中的太赫兹平面天线/高新科技译丛 通信技术系列
定价:89.00元
作者: )昆木德·兰詹桑杰·贾,格含沙雅木·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118112344
字数:
页码:17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太赫兹通信系统中,为了与单片集成电路收发系统集成,研发人员主要采用波导和平面两种天线。
目前,由于波导类天线的增益和定向性要优于甲面天线,蚓此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而平面天线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作者认为,由于平面天线在集成度、制造成本等方面非常有优势,需要充分挖掘平面天线在太赫兹通信中的应用潜力。因此,作者在《下一代通信中的太赫兹平面天线/高新科技译丛·通信技术系列》中系统地研究了平面天线的优化设计问题,讨论了平面天线增益和定向性增强的机理。我们相信,对于太赫兹频段的平面天线,《下一代通信中的太赫兹平面天线/高新科技译丛·通信技术系列》将为相关的科研人员呈现出一个更加全面的视角,能够为我国太赫兹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研制和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
目录
章 太赫兹源及天线
1.1 引言
1.2 太赫兹通信领域
1.3 太赫兹源与检测器
1.4 高定向性太赫兹天线
1.5 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第2章 多层微带传输线
2.1 引言
2.2 多层微带传输线的必要性
2.3 微带传输线分析
2.3.1 有效介电常数
2.3.2 特征阻抗
2.3.3 基片层对特征阻抗的影响
2.3.4 微带传输线中的损耗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采用电磁带隙材料的微带天线设计
3.1 引言
3.2 光子晶体和超材料
3.3 带隙材料分析
3.3.1 基片厚度对带隙的影响
3.3.2 半径和空气柱间隔对带隙的影响
3.4 有效介电常数的恢复
3.5 天线分析与仿真
3.5.1 太赫兹微带贴片天线的几何拳数
3.5.2 带隙对天线定向性的影响
3.5.3 均质基片天线定向性对比
3.6 通过缩比模型确认分析的有效性-
3.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EBG基片上的贴片阵列天线
4.1 引吉
4.2 几何结构
4.3 基片材料与馈电机构
4.4 贴片天线阵列的等效电路模型
4.5 相长干涉
4.6 天线参数研究
4.6.1 间隙G1和G2的影响
4.6.2 &和&变化的影响-
4.6.3 引向器宽度对电性能的影响
4.6.4 EBG的影响
4.6.5 互耦对增益和定向性的影响
4.7 结果对比
4.8 贴片天线阵列的新进展
4.8.1 串联馈电微带贴片天线
4.8.2 谐振腔型天线
4.8.3 反射阵列
4.9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环谐振腔集成半椭圆透镜天线
5.1 引言
5.2 为什么在太赫兹通信中使用透镜天线
5.3 低介电常数透镜材料
5.3.1 透镜天线设计中的低相对介电常数材料
5.3.2 介电常数影响的对比
5.4 环谐振腔集成透镜天线
5.5 环谐振腔集成透镜工作原理
5.5.1 环谐振腔
5.5.2 半椭圆介质透镜天线分析
5.5.3 天线系统的忌定向性
5.6 环形谐振腔集成透镜天线的数值分析
5.7 性能对比
5.8 用不同技术验证理论
5.8.1 分析方法
5.8.2 仿真技术的对比
5.9 环与贴片集成透镜天线
5.1O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高定向腔型太赫兹天线设计
6.1 引言
6.2 天线的基本外形
6.3 工作原理
6.3.1 有效媒质近似
6.3.2 有效媒质法和射线追踪技术的关系
6.4 太赫兹偶极子
6.5 两个侧金属壁的影响
6.6 天线的缩比模型
6.7 天线性能的对比
6.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开环谐振腔负载太赫兹微带天线性能分析
7.1 引言
7.2 基片的影响
7.3 表面波模型与基片厚度
7.4 表面波损耗的抑制
7.5 开环谐振腔微带天线
7.6 基片与馈线的选择
7.7 参数研究
7.7.1 基片厚度对增益和辐射效率的影响
7.7.2 损耗角正切对增益的影响
7.8 开环谐振腔微带天线的优化
7.8.1 宽度与内谐振腔间隙的影响
7.8.2 间隙升天线增益的影响
7.9 定向性的对比
7.10 分析的验证
7.11 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用于预测太赫兹贴片天线定向性的对比法
8.1 引言
8.2 工作原理
8.2.1 频率选择表面分析
8.2.2 使用射线追踪法进行谐振估计
8.2.3 对比法
8.3 数值分析
8.4 接地面尺寸的影响
8.5 天线损耗的影响
8.5.1 介质损耗
8.5.2 导体损耗
8.5.3 辐射效率和增益
8.6 外侧壁的影响
8.7 结果对比
8.8 定向性的对比
8.9 硬件实现
8.10 小结
参考文献
第9章 太赫兹频率选择表面
9.1 引素
9.2 FSS简要回顾
9.3 FSS模型
9.4 数值和仿真结果
9.5 角敏感性
9.6 太赫兹频段损耗
9.6.1 电阻损耗
9.6.2 表面粗糙度
9.6.3 介质损耗
9.7 小结
参考文献
0章 太赫兹通信系统进展
10.1 引言
10.2 太赫兹通信的未来
10.3 太赫兹器件
10.3.1 肖特基势垒二极管
10.3.2 共振隧穿二极管
1O.3.3 耿氏二极管
10.3.4 场效应晶体管
10.3.5 崩越二极管
10.3.6 锗化硅异质结双极晶体管
10.4 太赫兹镜
10.5 太赫兹波传播
10.5.1 视距传播模型
1O.5.2 非视距传播模型
10.6 太赫兹通信系统
10.6.1 太赫兹检测技术
10.6.2 100GHz数据传输
10.7 太赫兹频率的信道编码
10.8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另一本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本关于气候变化经济学的著作。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它将复杂的宏观经济模型,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历史对比,转化成了普通读者也能理解的故事。作者巧妙地将碳定价机制的理论与不同国家在实际推行中的政治博弈和经济后果联系起来。我特别欣赏它对“绿色转型”中潜在的社会不平等问题的关注,比如能源价格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以及如何设计更具包容性的补贴和再分配政策来平抑这种冲击。书中对可再生能源投资回报率的分析非常扎实,引用了大量的实证数据来反驳那些质疑绿色经济可持续性的观点。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经济学家,进行一场跨越世纪的政策沙盘推演,深刻体会到气候行动不仅是环境问题,更是一场深刻的经济结构重塑。这本书的结论部分,对未来十年全球政策方向的预测,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和前瞻性。
评分上个月沉迷于一本关于中世纪欧洲手稿修复与保护技术的专业书籍。这本书的细节丰富到令人惊叹,它完全是基于实操经验编写的。内容详尽地介绍了不同时期羊皮纸、纸张的制作工艺,以及墨水(如铁胆墨水)的化学衰变过程。书中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从微观层面上分析纸张纤维受损情况,到宏观上设计特定湿度和光照环境进行长期保存的完整流程。我尤其欣赏它对传统粘合剂和填补材料的配方解析,这些知识在现代博物馆学中依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它几乎就是一本“文物医生”的操作手册,逻辑清晰,步骤明确,即便是跨专业的读者也能感受到那种对手稿文物近乎虔诚的尊重。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那些被时间尘封的精湛技艺,以现代科学的视角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记录,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参考。
评分最近阅读了一部非常出色的历史小说,它聚焦于二战时期一个鲜为人知的小型情报组织在北非沙漠中的活动。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非凡的场景营造能力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作者似乎对那个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和军事装备有着深入的研究,读者仿佛能闻到沙漠中的硝烟味和汗水的咸涩。故事的张力主要来源于角色之间微妙的信任与猜疑,以及在极端压力下人性的闪光与阴暗面。主人公并非传统的英雄形象,而是一个充满道德灰色地带的复杂个体,他的每一次抉择都充满了沉重的代价。小说的结构处理得非常高明,穿插了主人公战后的回忆,使得整个叙事充满了宿命感和对战争创伤的反思。它成功地避开了宏大叙事的窠臼,转而聚焦于小人物的坚韧与脆弱,让历史的厚重感不再是遥远的教条,而是鲜活的、可以触摸的生命体验。这本书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厚度是相得益彰的。
评分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人工智能伦理的书,作者深入探讨了机器决策的公正性与透明度问题。这本书的视角非常新颖,它没有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将焦点放在了社会影响和法律框架的构建上。书中详细分析了当前几种主流AI算法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可能出现的偏见,比如在招聘和信贷审批中的隐性歧视。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案并非一味强调技术修正,而是主张建立一套多方参与的监管机制,让伦理考量真正融入到算法设计的初始阶段。特别是其中关于“可解释性”的章节,对我触动很大,它清晰地阐释了为什么一个“黑箱”模型在关键决策中是不可接受的,并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审计工具和评估标准。整本书的论证逻辑严密,数据引用权威,读完之后,我对未来社会如何与日益强大的AI共存,有了一个更加审慎和全面的认识。它绝不仅仅是一本面向技术人员的书籍,更是给政策制定者和关注社会公平的普通人,敲响了一记警钟。
评分我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后人类主义思潮的哲学探讨集,这本书的风格晦涩而又充满挑战性。它汇集了多位重量级学者的论述,核心围绕着技术进步如何模糊了“人”的定义边界。书中对赛博格(Cyborg)、心智上传(Mind Uploading)以及基因编辑等前沿议题进行了深入的哲学思辨。它没有提供任何肯定的答案,而是不断地抛出尖锐的问题,迫使读者重新审视我们对自我、意识和死亡的传统认知。比如,有一篇文章就质疑了“连续性”在身份认同中的核心地位,非常烧脑。这本书的语言密度极高,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捕捉到作者的细微差别,但这种智力上的挑战感恰恰是它吸引我的地方。它更像是一次思想的“高强度训练”,让人在理解复杂概念的同时,也拓展了认知极限。对于那些对硬核哲学思辨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丰厚的精神食粮,它将你带到了人类思想的最前沿,去直面那些终极的、关于“存在”的疑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