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雷达技术基础
定价:58.00元
作者:陈运涛,黄寒砚,陈玉兰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118095272
字数:
页码:22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雷达技术基础》主要介绍雷达的系统组成、原理、技术以及典型雷达装备方面的基础知识。全书分7章,内容包括:概述、雷达传输线与天线系统、雷达发射与接收系统、雷达终端与伺服系统、目标参数的测量、现代雷达技术、典型陆军雷达装备等。《雷达技术基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图文并茂。为辅助学员的学习,设计了教学参考,并提供了图片表格形式的内容小结。此外,还配备了丰富的习题,供课后使用。
《雷达技术基础》可作为任职教育雷达维修工程专业学员的专业课教材,也可作为工程技术类电子工程专业学员的参考资料,还可供部队、修理机构有关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目录
章 雷达概述
1.1 雷达发展简史
1.2 雷达的功能和基本工作原理
1.3 雷达的组成和简要工作过程
1.4 雷达的性能参数
1.5 雷达的应用和分类
小结
习题
第2章 雷达传输线与天线系统
2.1 雷达的传输线与微波元件
2.2 雷达天线
小结
习题
第3章 雷达发射与接收系统
3.1 雷达发射机
3.2 雷达接收机
小结
习题
第4章 雷达终端与伺服控制系统
4.1 雷达显示器
4.2 雷达伺服系统
小结
习题
第5章 目标参数的测量
5.1 雷达方程与目标的发现
5.2 雷达测距原理
5.3 雷达测角原理
5.4 雷达测速原理
小结
习题
第6章 现代雷达技术
6.1 脉冲压缩技术
6.2 合成孔径技术
6.3 动目标显示技术
6.4 脉冲多普勒技术
6.5 相控阵技术
6.6 雷达抗干扰技术
小结
习题
第7章 典型陆军雷达装备
7.1 目标指示雷达
7.2 火控雷达
7.3 侦察校射雷达
7.4 战场侦察雷达
7.5 气象雷达
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章 雷达概述
1.1 雷达发展简史
1.2 雷达的功能和基本工作原理
1.3 雷达的组成和简要工作过程
1.4 雷达的性能参数
1.5 雷达的应用和分类
小结
习题
第2章 雷达传输线与天线系统
2.1 雷达的传输线与微波元件
2.2 雷达天线
小结
习题
第3章 雷达发射与接收系统
3.1 雷达发射机
3.2 雷达接收机
小结
习题
第4章 雷达终端与伺服控制系统
4.1 雷达显示器
4.2 雷达伺服系统
小结
习题
第5章 目标参数的测量
5.1 雷达方程与目标的发现
5.2 雷达测距原理
5.3 雷达测角原理
5.4 雷达测速原理
小结
习题
第6章 现代雷达技术
6.1 脉冲压缩技术
6.2 合成孔径技术
6.3 动目标显示技术
6.4 脉冲多普勒技术
6.5 相控阵技术
6.6 雷达抗干扰技术
小结
习题
第7章 典型陆军雷达装备
7.1 目标指示雷达
7.2 火控雷达
7.3 侦察校射雷达
7.4 战场侦察雷达
7.5 气象雷达
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说实话,我最开始接触雷达这个领域时,被那些复杂的数学符号吓得不轻,总觉得它离我很遥远。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却有一种魔力,它像一位耐心的导师,将晦涩的知识点拆解成一个个可以消化的“小块”。举个例子,在讲解相控阵雷达的波束形成时,它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矩阵运算,而是先用几何光学的方法引入概念,然后再逐步过渡到更抽象的电磁场理论。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学习曲线。而且,书中对不同体制雷达的历史演进和技术路线的选择也做了梳理,这让读者不仅学会了技术本身,更理解了技术背后的时代背景和驱动力。读完后,我对整个雷达技术的发展脉络有了非常清晰的认知,感觉思维的框架被极大地拓宽了,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
评分读完这本关于雷达技术的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尤其适合作为进阶学习的参考资料。那些对脉冲压缩和目标散射特性有深入研究需求的读者,会发现书中对这些前沿话题的探讨非常到位,绝非蜻蜓点水。我个人尤其欣赏作者们在阐述天线方向图形成机理时所展现出的数学功底,推导过程严谨而又不失条理,每一步的逻辑衔接都经得起推敲。这使得读者在面对更复杂的阵列综合设计问题时,能够迅速定位到核心的数学模型。此外,书中对不同体制雷达的优缺点对比分析得相当犀利,比如对合成孔径雷达(SAR)分辨率和成像机理的剖析,既有理论高度,也兼顾了实际数据的处理流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告诉你“是什么”,更深层次地解释了“为什么是这样”,这对追求卓越的工程师来说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入门雷达的绝佳敲门砖,我一个初涉这个领域的新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翻开它,没想到里面的讲解方式非常贴合实际应用场景。作者们显然是下了大功夫去梳理那些复杂的物理原理和工程实践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关于信号处理那几个章节,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把原本抽象的傅里叶变换、多普勒效应这些概念讲得清晰易懂。我记得有一次调试一个简单的测距实验,遇到了数据噪声过大的问题,翻到书里的抗干扰那一章,发现作者针对性的提出了几种滤波器设计思路,虽然我最后没有完全照搬,但那种思路的启发性是无价的。它不是那种堆砌公式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手把手地教你如何思考。对于想快速建立雷达系统整体框架认知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定价。它成功地架起了理论与动手实践之间的鸿沟,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迷失在术语海洋中的小白了。
评分我是一个对雷达系统性能评估和测试方法非常感兴趣的读者,而这本书在这一块的处理,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作者们似乎非常重视“度量”的重要性,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从系统的设计指标反推到具体的测试方案制定,以及如何量化评估探测概率和虚警率等关键参数。特别是对目标截面积(RCS)的建模和测量误差分析部分,内容详尽得令人印象深刻,它不仅告诉你如何计算RCS,还深入探讨了环境因素、波束扫描角度变化对RCS测量结果的影响,这对于进行精确的系统验证至关重要。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注重逻辑闭环,从系统需求输入,到原理分析,再到工程实现,最后回归到性能验证输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工程闭环。这种系统性的知识结构,使得读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对全局的掌控感,避免了在细节中迷失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确实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充满了专业感。不过,抛开外在的硬件感受,真正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在工程实例上的丰富性。很多同类书籍,理论讲得头头是道,一旦涉及到实际的参数选择和工程约束,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而这本书的作者们似乎在实际工作中踩过不少“坑”,他们很坦诚地讨论了在设计一个实际雷达系统时会遇到的各种妥协——比如在探测距离、分辨率和功耗之间的取舍。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杂波抑制和目标识别算法的介绍,这些内容往往是课堂教学中容易被一带而过的重点。通过书中对卡尔曼滤波在跟踪系统中的具体应用示例的剖析,我成功地优化了我自己项目中的一个目标轨迹平滑模块,效果立竿见影。这绝对是一本能直接指导工作、提升实战能力的宝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