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光网络单元--光数据通信基础与应用
定价:89.00元
作者: 福尔克马尔·布吕克纳, 刘继红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11809478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光网络单元:光数据通信基础与应用》系统的介绍了构成光纤通信网络的各种单元技术及其具体应用方式,以光纤通信发展历史和光波基础为引导,涵盖了光线技术、光收发机、通信用光器件、光放大器、光纤及光传输系统测量等,后以光网络及各种光复用技术总括全书。
《光网络单元:光数据通信基础与应用》作者福尔克马尔·布吕克纳博士是莱比锡德国电信应用技术大学教授,在激光光学、光纤技术和光电子学领域具有超过25年的科研和教学经历,《光网络单元:光数据通信基础与应用》体现了作者的研究积累和执教理念,具有鲜明的特色。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光网络单元——光数据通信基础与应用》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次深入光通信世界的探险指南。作者对基础原理的阐述清晰而有条理,从最基本的物理学原理到复杂的网络架构,层层递进,毫不拖沓。尤其是对于光纤本身的特性、传输损耗以及色散的分析,讲解得细致入微,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通过严谨的推导和生动的比喻,快速建立起扎实的理论基础。我记得最开始对“模场直径”和“截止波长”这些概念感到有些模糊,但读完这几章后,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非常棒。书中对于不同类型光纤的比较,比如单模和多模,也给出了非常实际的工程参考价值,让人明白在设计具体链路时应该如何选择最合适的介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没有停留在概念的罗列,而是真正引导读者去思考背后的物理机制,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读完第一部分,我对光通信的“为什么”和“是什么”已经有了非常深刻的理解,这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系统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我对这本书中关于光通信系统性能评估的部分印象最为深刻,简直是工程实践的宝典。书中对信噪比(SNR)、误码率(BER)的计算方法讲解得非常透彻,不仅给出了公式,还结合了实际的系统裕度设计案例。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在实际项目中优化链路性能的人来说,简直是太及时了。很多理论书籍往往只关注理想情况下的数学推导,但这本书却非常务实地讨论了调制格式对频谱效率和传输距离的影响,比如相干检测技术在当前超高带宽传输中的核心作用。我尤其欣赏作者对非线性效应的讨论,例如受激拉曼散射(SRS)和四波混频(FWM),这些在长距离、大容量传输中是致命的瓶颈,书里给出的抑制方法和评估标准,让我对未来100G、400G甚至更高速率网络的挑战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它不是教你如何照搬公式,而是教你如何“驾驭”这些复杂现象,这才是专业书籍的精髓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逻辑结构堪称典范,阅读体验非常流畅。每一章的开始都会有一个清晰的概述,明确本章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和达成的目标,这对于时间紧张的专业人士来说极其友好,能够快速定位重点。章节内部的论述结构清晰,从宏观概念到微观细节的过渡自然,没有跳跃感。我特别喜欢它在每小节末尾设置的“小结”或“思考题”,虽然这并非传统教材的标配,但它有效地促使读者停下来消化刚刚学到的信息,加深理解的程度。此外,书中引用的参考文献和标准列表非常详尽,为希望深入研究某一特定领域的读者提供了极佳的拓展路径。总而言之,对于任何希望系统性掌握光数据通信核心技术的工程师、研究人员或高年级学生而言,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提供了一个稳固的基石,让人能够自信地面对这个快速迭代的行业中的各种技术挑战。
评分从应用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广度和深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覆盖了核心网和城域网的光传输技术,还对接入网(如FTTx)和数据中心内部的光互连技术(DCI)有专门的论述。尤其是在讲解光交叉连接(OXC)和波长选择开关(WSS)这些关键的动态网络单元时,结构描述得非常清晰,配图质量也很高,让人能迅速在脑海中构建起一个三维的网络拓扑图。对于光电混合架构的讨论也相当及时,它揭示了未来网络从纯光传输向更灵活的电光融合演进的必然趋势。我发现自己过去在理解某些网络协议和设备选型时存在的模糊点,在阅读相关章节后都得到了圆满解答。这本书真正体现了“基础与应用”的结合,即理论知识如何直接转化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工具箱。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和方法论。
评分这本书的国际化视野和跨学科整合能力令人赞叹。虽然它专注于光通信的基础与应用,但作者巧妙地将电子学、信号处理乃至部分量子光学的前沿概念融入其中,使得内容更加丰富和前沿。例如,在讨论光器件时,书中不仅涵盖了传统的PIN二极管和雪崩光电二极管(APD),还详细介绍了基于量子点和硅光子学的最新进展,这让我感受到了光通信领域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刘继红教授的翻译和本地化处理也做得非常到位,确保了技术术语的准确性和专业性,使得我们阅读起来没有隔阂感。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穿插了一些历史性的回顾,简要介绍了光纤通信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关键里程碑,这使得学习过程充满了故事性和人文关怀,而不是枯燥的技术堆砌。这种将历史脉络、前沿技术与工程实践完美融合的写作手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和深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