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OFDM水声通信 |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6-01 |
| 作者:周胜利 | 译者:胡晓毅 | 开本: 16开 |
| 定价: 79.00 | 页数: | 印次: 1 |
| ISBN号:9787121337048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本书以高速OFDM水声通信技术为主线,内容涉猎广泛,概念原理阐述清楚,逻辑性强。从OFDM水声通信各关键技术的原理阐述到OFDM水声通信接收机的设计方法以及OFDM 水声MODEM的研制;从单用户的MIMO-OFDM到多用户MIMO-OFDM水声通信的设计应用;从OFDM的中继传输到OFDM网络编码以及水声测距与定位。通过学习本书可以加深对OFDM水声通信相关原理及系统设计的理解。 本书可作为水声通信相关专业本科高年级和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和参考。
目 录 第1章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 1 1.1.1 水声的早期探索 1 1.1.2 水声通信媒介 1 1.1.3 水下系统和网络 2 1.2 水声(UWA)信道的特点 2 1.2.1 声速 2 1.2.2 传播损失 4 1.2.3 时变多径 6 1.2.4 声传播模型 7 1.2.5 环境噪声和外部干扰 8 1.3 通带信道的输入和输出关系 9 1.3.1 各径自有多普勒扩展的线性时变信道 9 1.3.2 具有共同多普勒扩展的线性时变信道 10 1.3.3 线性时不变信道 11 1.3.4 幅度和时延变化的线性时变信道 11 1.3.5 依频率衰减的线性时变信道 11 1.4 水声通信中的调制技术 12 1.4.1 跳频 FSK 12 1.4.2 直接序列扩展频谱 12 1.4.3 单载波调制 13 1.4.4 扫频(S2C)载波调制 13 1.4.5 多载波调制 14 1.4.6 多输入多输出技术 14 1.4.7 水声通信的近期发展 15 1.5 本书的组织结构 15 第2章 OFDM基本知识 17 2.1 零后缀的OFDM 17 2.1.1 发射信号 17 2.1.2 接收机处理 19 2.2 循环前缀的OFDM 20 2.2.1 发射信号 20 2.2.2 接收机处理 21 2.3 OFDM相关的问题 21 2.3.1 ZP-OFDM与CP-OFDM 21 2.3.2 峰值平均功率比 22 2.3.3 功率谱和带宽 22 2.3.4 子载波分配 22 2.3.5 总的数据速率 23 2.3.6 设计指南 23 2.4 离散傅里叶变换的实现 23 2.5 OFDM的挑战和补救方法 24 2.5.1 分集合并和信道编码的益处 25 2.6 MIMO-OFDM 27 2.7 文献注记 29 第3章 多进制LDPC编码的OFDM 30 3.1 OFDM的信道编码 30 3.1.1 信道编码 30 3.1.2 编码调制 31 3.1.3 编码的OFDM 32 3.2 多进制LDPC码 33 3.2.1 多进制的规则循环码 34 3.2.2 多进制非规则LDPC码 35 3.3 编码 36 3.4 译码 37 3.4.1 初始化 38 3.4.2 变量节点到校验节点更新 39 3.4.3 校验节点到变量节点更新 39 3.4.4 初始判决和译码输出 40 3.5 码设计 41 3.5.1 规则循环码的设计 41 3.5.2 非规则LDPC码的设计 42 3.5.3 准循环的多进制LDPC码 43 3.6 编码的OFDM的仿真结果 45 3.7 文献注记 47 第4章 PAPR控制 48 4.1 PAPR的比较 48 4.2 PAPR的减小 50 4.2.1 限幅 50 4.2.2 选择性映射 51 4.2.3 载波峰值抑制 52 4.3 文献注记 53 第5章 接收机综述和预处理 54 5.1 OFDM接收机综述 54 5.2 接收机预处理 55 5.2.1 接收机的预处理 55 5.2.2 数字实现 56 5.2.3 频域过采样 59 5.3 频域的输入/输出关系 59 5.3.1 单输入单输出信道 59 5.3.2 单输入多输出信道 61 5.3.3 多输入多输出信道 61 5.3.4 信道矩阵结构 62 5.4 OFDM接收机的分类 62 5.4.1 ICI-忽略的接收机 63 5.4.2 ICI-感知的接收机 64 5.4.3 逐块处理 65 5.4.4 块间处理 65 5.4.5 讨论 65 5.5 仿真信道的接收机性能界 65 5.5.1 仿真水声信道 66 5.5.2 时变信道下的ICI影响 66 5.5.3 SISO信道的中断性能 67 5.6 扩展到CP-OFDM 68 5.6.1 接收机预处理 68 5.6.2 频域的输入/输出关系 68 5.7 文献注记 69 第6章 检测,同步和多普勒扩展估计 70 6.1 基于互相关的方法 71 6.1.1 基于互相关的检测 71 6.1.2 基于互相关的同步和多普勒扩展估计 74 6.2 CP-OFDM的检测、同步和多普勒扩展的估计 76 6.2.1 具有自重复的CP-OFDM前导码 76 6.2.2 基于自相关的检测、同步和多普勒扩展估计 77 6.2.3 实现 78 6.3 一个ZP-OFDM块的同步和多普勒扩展估计 79 6.3.1 基于空子载波的盲估计 80 6.3.2 导频辅助的估计 80 6.3.3 基于判决辅助的估计 80 6.4 多普勒扩展估计的仿真结果 81 6.4.1 CP-OFDM的RMSE性能 81 6.4.2 ZP-OFDM的RMSE性能 82 6.4.3 CP-OFDM和ZP-OFDM的盲估计方法的比较 83 6.5 实用系统的设计实例 84 6.6 残余多普勒频移估计 85 6.6.1 重采样后的系统模型 85 6.6.2 残余多普勒频移补偿的影响 86 6.6.3 两种残余多普勒频移估计方法 88 6.6.4 仿真结果 88 6.7 文献注记 90 第7章 信道和噪声方差估计 91 7.1 ICI-忽略的信道估计问题描述 91 7.1.1 输入/输出关系 91 7.1.2 基于字典的描述 92 7.2 ICI-忽略的稀疏信道感知 93 7.2.1 字典分辨率与信道稀疏性 94 7.2.2 稀疏因子 95 7.2.3 导频数目与路径数目 95 7.3 ICI-感知的稀疏信道感知 96 7.3.1 问题描述 96 7.3.2 ICI-感知的信道感知 97 7.3.3 导频子载波的分布 98 7.3.4 数据符号的影响 98 7.4 稀疏恢复算法 99 7.4.1 匹配追踪 99 7.4.2 ?1范数*小化 99 7.4.3 通过FFT实现矩阵矢量乘法 101 7.4.4 计算复杂度 102 7.5 扩展到多输入信道 102 7.5.1 ICI-忽略的稀疏信道感知 102 7.5.2 ICI-感知的稀疏信道感知 103 7.6 噪声方差估计 104 7.7 噪声预白化 105 7.7.1 噪声谱估计 105 7.7.2 频域白化 106 7.8 文献注记 106 第8章 数据检测 107 8.1 ICI-忽略的OFDM系统的逐符号检测 108 8.1.1 单输入单输出信道 108 8.1.2 单输入多输出信道 109 8.2 ICI-感知的OFDM系统中的块数据检测 110 8.2.1 MAP均衡 111 8.2.2 具有先验信息的线性MMSE均衡器 111 8.2.3 扩展到单输入多输出信道 113 8.3 带状ICI的OFDM系统的数据检测 114 8.3.1 BCJR算法及Log-MAP算法实现 114 8.3.2 因子图算法和高斯消息传递 116 8.3.3 相关高斯消息的计算 117 8.3.4 扩展到SIMO信道 118 8.4 MIMO-OFDM的数据检测 118 8.4.1 ICI-忽略的MIMO-OFDM 118 8.4.2 完全ICI的均衡 119 8.4.3 带状ICI均衡 119 8.5 MIMO-OFDM数据检测中的MCMC检测法 120 8.5.1 ICI-忽略的MIMO检测的MCMC检测法 121 8.5.2 带状ICI的 MIMO检测的MCMC检测法 121 8.6 文献注记 122 第9章 逐块处理的OFDM接收机 123 9.1 非迭代ICI-忽略的接收机 124 9.1.1 非迭代ICI-忽略的接收机结构 124 9.1.2 仿真结果:ICI-忽略的接收机 124 9.1.3 实验结果:ICI-忽略的接收机 124 9.2 非迭代ICI-感知的接收机 127 9.2.1 非迭代ICI-感知的接收机结构 127 9.2.2 仿真结果:ICI-感知的接收机 127 9.2.3 实验结果:ICI-感知的接收机 128 9.3 迭代接收机处理 129 9.3.1 迭代的ICI-忽略的接收机 129 9.3.2 迭代的ICI-感知的接收机 129 9.4 ICI-渐进的接收机 130 9.5 仿真结果:ICI-渐进的接收机 131 9.6 实验结果:ICI-渐进的接收机 134 9.6.1 BLER性能 134 9.6.2 环境影响 135 9.6.3 渐进的接收机与迭代的ICI-感知的接收机对比 136 9.7 讨论 136 9.8 文献注记 137 第10章 分簇的信道自适应OFDM接收机 138 10.1 信道时变特性的说明 138 10.2 基于簇的块间信道变化的建模 139 10.3 基于簇自适应的块间接收机 140 10.3.1 簇偏移的估计和补偿 141 10.3.2 基于簇自适应的稀疏信道估计 143 10.3.3 信道再估计和簇的变化更新 145 10.4 实验结果:MACE10 146 10.4.1 总体的重采样后的BLER性能 146 10.4.2 **重采样后的BLER性能 148 10.5 实验结果:SPACE08 149 10.6 讨论 151 10.7 文献注记 151 第11章 深海水平信道的OFDM通信 152 11.1 深海水平通信的系统模型 153 11.1.1 发射信号 153 11.1.2 成簇多径信道的建模 153 11.1.3 接收信号 154 11.2 基于判决反馈的接收机设计 155 11.3 基于因子图的联合IBI/ICI均衡 156 11.3.1 概率问题的提出 156 11.3.2 基于因子图的均衡 157 11.4 迭代的块间接收机处理 158 11.5 仿真结果 160 11.6 AUTEC环境下的实验结果 162 11.7 扩展到水下广播网络 164 11.7.1 水下广播网络 164 11.7.2 半仿真实验结果:MACE10 165 11.8 文献注记 167 第12章 参数化的外部干扰抵消的OFDM接收机 168 12.1 干扰的参数化 168 12.2 干扰抵消的迭代OFDM接收机 169 12.2.1 初始化 171 12.2.2 干扰检测与估计 171 12.2.3 信道估计、
坦白说,一开始我拿到这本书,以为它会是那种堆砌公式、术语晦涩难懂的“硬核”技术书籍。我做好了啃硬骨头的准备,甚至担心自己会因为理解难度而放弃。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相当引人入胜。它并非一上来就抛出复杂的数学模型,而是从水声通信的基本原理讲起,逐步深入到OFDM的核心。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即使是对于一些复杂的概念,也能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让我能够轻松地进入状况。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OFDM在水声信道中的符号间干扰(ISI)和载波间干扰(ICI)的讨论。作者通过对比不同均衡算法的性能,清晰地展示了OFDM的优势以及在水声环境下可能遇到的挑战。而且,书中还引入了许多实际的案例研究,这些案例让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加具体,也让我看到了OFDM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巨大潜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未来发展趋势的探讨,它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更广阔的视野,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没有华丽的插图,只有书名和作者的名字,这让我一开始对内容没有太多期待。然而,当我翻开它,被它深入浅出的讲解所吸引。它并非那种枯燥的技术手册,而是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循序渐进地引导我理解OFDM在水声通信领域的核心概念。从最基本的OFDM原理,到其在水声环境下的特殊挑战,再到各种优化算法和实际应用案例,这本书都做了详尽的阐述。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信号处理的数学推导,虽然有些部分需要反复琢磨,但作者的逻辑清晰,注释详细,使得理解的过程不至于太过艰涩。特别是关于多径效应和多普勒效应如何影响OFDM信号,以及如何通过均衡技术来缓解这些问题,书中给出了多种解决方案,并对比了它们的优劣,这对我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已经能感受到这本书的扎实功底和作者深厚的学术造诣。它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水声通信领域前沿技术的大门,让我对这个曾经模糊的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
评分我一直对无线通信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在复杂环境下工作的通信方式。OFDM水声通信-经典译丛 这本书,如同一本藏宝图,为我揭示了一个充满挑战又充满机遇的领域。它不仅仅是关于OFDM的理论堆砌,更重要的是它将OFDM的理论巧妙地应用于解决水声通信特有的难题。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各种干扰的分析,比如水声信道的时变性、非线性以及低带宽等限制,这些都是在陆地无线通信中很少遇到的。作者通过大量的图表和仿真结果,直观地展示了这些干扰对OFDM信号的影响,并详细介绍了各种应对策略。其中,关于自适应均衡算法的部分,让我大开眼界。书中不仅讲解了算法的原理,还提供了具体的实现思路,这对于我这个喜欢动手实践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我已经开始尝试将书中介绍的一些算法应用到自己的小项目中,虽然目前还在摸索阶段,但已经能感受到它带来的显著改善。这本书就像是一位严谨的导师,它不会直接给你答案,而是引导你独立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
评分我是一名在水声通信领域工作的工程师,一直以来都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梳理OFDM技术的书籍。直到我接触到OFDM水声通信-经典译丛,我才真正觉得找到了“对的书”。这本书的系统性非常强,从OFDM的基本原理到在水声通信中的具体实现,再到各种性能优化和未来发展方向,都有着详尽的介绍。我最看重的是它对实际应用问题的关注。书中不仅讲解了OFDM的理论,更重要的是它探讨了如何在复杂的水声环境下有效部署OFDM系统。例如,关于信道估计和均衡的章节,提供了多种实用的算法和实现技巧,这对于我解决实际工程中的问题非常有帮助。我之前在处理水声通信中的多径效应时,总是感到力不从心,而这本书提供的解决方案,让我茅塞顿开。此外,书中对不同调制方案和编码技术的对比分析,也让我能够根据具体需求选择最合适的方案。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顾问,它帮助我理清了思路,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超我最初的预期。我之所以购买这本书,是因为听闻其在OFDM水声通信领域是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抱着学习和参考的目的。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它不仅内容详实,而且逻辑严谨,条理清晰。从OFDM的基本原理,到其在水声通信中的具体应用,再到各种优化和改进的策略,层层递进,如同抽丝剥茧一般,将复杂的技术问题一一剖析。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OFDM系统设计原则的讲解,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结合了实际的水声通信场景,提出了许多具有指导意义的设计思路。例如,书中对于如何根据信道特性选择合适的FFT点数、循环前缀长度以及子载波间隔等问题,都给出了详细的论证和建议,这对于我优化现有OFDM水声通信系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书中对各种干扰的抑制和纠错码的应用也有深入的探讨,这些内容都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技术视野,也让我对OFDM在水声通信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