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teus教程:电子线路设计、制版与仿真(第3版)(本科教材) 朱清慧、张凤蕊、翟天嵩

Proteus教程:电子线路设计、制版与仿真(第3版)(本科教材) 朱清慧、张凤蕊、翟天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清慧,张凤蕊,翟天嵩,王志奎 著
图书标签:
  • Proteus
  • 电路设计
  • 电子线路
  • 仿真
  • 制版
  • 本科教材
  • 电子技术
  • 电路分析
  • EDA
  • 教学参考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智博天恒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26790
商品编码:2941834103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3-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Proteus教程:电子线路设计、制版与仿真(第3版)(本科教材)
作者 朱清慧、张凤蕊、翟天嵩、王志奎
定价 39.00元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2426790
出版日期 2016-03-01
字数
页码
版次 3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详细介绍了Proteus软件在电子线路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可划分为三大部分,即基础应用、单片机设计及PCB设计。~3章循序渐进地介绍Proteus ISIS的具体功能;第4章和第5章介绍基于Proteus ISIS的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和综合设计与仿真;第6章和第7章对51系列单片机电路的设计和仿真做了大量的实例讲解,并且对源程序与硬件电路的交互仿真做了重点介绍;第8章对其他单片机系列控制电路的设计和仿真进行了实例讲解;第9章讲述Proteus ARES的PCB印刷电路板的设计过程。

本书所引实例是作者多年教学和实际工作中的典型实例的总结和积累,经过充分的仿真验证和实际应用,读者在学习时很容易上手。本书的特色是通过实例学习软件,不用层层叠叠的菜单命令来困扰读者;内容编排上由浅及深,循序渐进,读者逐步深入Proteus的学习和应用。

本书结构清晰,语言通俗易懂,可作为高校电路设计与仿真类课程的教材及电子技术和单片机教学课程设计与实验教材,也可作为广大电子技术爱好者、在校电类工科大学生以及单片机系统开发者的自学用书。


   作者简介

   目录

1 Proteus快速入门 1

1.1 Proteus整体功能预览 1

1.1.1 集成化的电路虚拟仿真软件——Proteus 1

1.1.2 Proteus VSM仿真与分析 3

1.1.3 Proteus ARES的应用预览功能 8

1.2 Proteus跟我做 8

1.2.1 Proteus软件的安装与运行 8

1.2.2 一阶动态电路的设计与仿真 9

1.2.3 异步四位二进制计数器的设计及仿真 19

1.2.4 89C518255接口电路的调试及仿真 25

2 Proteus ISIS的原理图设计 27

2.1 Proteus ISIS编辑环境 28

2.1.1 Proteus ISIS编辑环境简介 28

2.1.2 进入ProteusISIS编辑环境 33

2.2 Proteus ISIS的编辑环境设置 35

2.2.1 选择模板 35

2.2.2 选择图纸 38

2.2.3 设置文本编辑器 38

2.2.4 设置格点 38

2.3 Proteus ISIS的系统参数设置 39

2.3.1 设置BOM 39

2.3.2 设置系统运行环境 40

2.3.3 设置路径 41

2.3.4 设置键盘快捷方式 42

2.3.5 设置Animation选项 43

2.3.6 设置仿真器选项 44

2.4 一般电路原理图设计 44

2.4.1 电路原理图的设计流程 44

2.4.2 电路原理图的设计方法和步骤 45

2.5 Proteus电路绘图工具的使用 50

2.6 Proteus ISIS的库元件认识 60

2.6.1 库元件的分类 61

2.6.2 各子类介绍 62

3 Proteus的虚拟仿真工具 71

3.1 激励源 71

3.1.1 直流信号发生器 72

3.1.2 正弦波信号发生器 73

3.1.3 脉冲发生器 75

3.1.4 指数脉冲发生器 77

3.1.5 单频率调频波发生器 79

3.1.6 分段线性激励源 80

3.1.7 FILE信号发生器 82

3.1.8 音频信号发生器 83

3.1.9 数字单稳态逻辑电平发生器 85

3.1.10 数字单边沿信号发生器 86

3.1.11 单周期数字脉冲发生器 87

3.1.12 数字时钟信号发生器 88

3.1.13 数字模式信号发生器 89

3.2 虚拟仪器 91

3.2.1 示波器 91

3.2.2 逻辑分析仪 93

3.2.3 计数器/定时器 95

3.2.4 虚拟终端 97

3.2.5 SPI调试器 98

3.2.6 I2C调试器 100

3.2.7 信号发生器 102

3.2.8 模式发生器 103

3.2.9 电压表和电流表 106

3.3 图表仿真 107

3.4 录播模式 112

4 电子技术实验 115

4.1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 115

4.1.1 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 115

4.1.2 差动放大器 119

4.1.3 低频功率放大器(OTL) 124

4.1.4 比例运算放大器 128

4.2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 130

4.2.1 门电路逻辑功能及测试 130

4.2.2 译码器和数据选择器 133

4.2.3 移位寄存器的功能测试 135

4.2.4 时序电路 137

4.2.5 集成计数器 139

4.2.6 投票表决电路设计与仿真 142

4.2.7 ADC0808DAC0832的应用设计与仿真 145

4.2.8 显示译码器和数码管的应用设计与仿真 146

5 电子技术综合设计 151

5.1 直流可调稳压电源的设计 151

5.2 四路彩灯 156

5.2.1 核心器件74LS194简介 156

5.2.2 题目分析与设计 158

5.2.3 仿真 160

5.2.4 扩展电路 161

5.3 八路抢答器 162

5.3.1 核心器件74LS148简介 163

5.3.2 题目分析与设计 164

5.4 数字钟 166

5.4.1 核心器件74LS90简介 167

5.4.2 分步设计与仿真 168

5.5 音乐教室控制台 174

5.5.1 核心器件74LS190简介 175

5.5.2 题目分析与设计 175

5.6 直流数字电压表 181

5.6.1 系统功能模块组成 182

5.6.2 A/D转换模块和时钟模块 182

5.6.3 /十进制转换电路 184

5.6.4 显示电路 186

5.6.5 焊接与调试 186

6 MCS-51单片机接口基础 189

6.1 汇编源程序的建立与编译 189

6.1.1 Proteus中的源程序设计与编译 189

6.1.2 Keil μVision中的源程序设计与编译 192

6.2 Proteus与单片机电路的交互式仿真与调试 200

6.2.1 加载目标代码 200

6.2.2 单片机系统的Proteus交互仿真 201

6.2.3 调试菜单与调试窗口 201

6.2.4 观察窗口 203

6.3 应用I/O口输入/输出 205

6.3.1 Proteus电路设计 205

6.3.2 源程序设计 206

6.3.3 Proteus调试与仿真 207

6.3.4 总结与提示 208

6.4 4×4矩阵式键盘识别技术 208

6.4.1 Proteus电路设计 208

6.4.2 源程序设计 209

6.4.3 Proteus调试与仿真 211

6.4.4 总结与提示 211

6.5 动态扫描显示 211

6.5.1 Proteus电路设计 211

6.5.2 源程序设计 212

6.5.3 Proteus调试与仿真 214

6.5.4 总结与提示 214

6.6 8×8点阵LED显示 214

6.6.1 Proteus电路设计 214

6.6.2 源程序设计 216

6.6.3 Proteus设计与仿真 217

6.6.4 总结与提示 218

6.7 I/O口的扩展 218

6.7.1 Proteus电路设计 218

6.7.2 源程序设计 219

6.7.3 Proteus调试与仿真 220

6.7.4 总结与提示 221

6.8 定时器/计数器实验 221

6.8.1 Proteus电路设计 221

6.8.2 源程序设计 222

6.8.3 Proteus设计与仿真 223

6.8.4 总结与提示 223

6.9 外部数据存储器扩展 223

6.9.1 Proteus电路设计 223

6.9.2 源程序设计 224

6.9.3 Proteus调试与仿真 225

6.9.4 总结与提示 225

6.10 外部中断实验 226

6.10.1 Proteus电路设计 227

6.10.2 源程序设计 228

6.10.3 Proteus调试与仿真 229

6.10.4 总结与提示 229

6.11 单片机与PC机间的串行通信 229

6.11.1 Proteus电路设计 230

6.11.2 源程序设计 232

6.11.3 Proteus调试与仿真 233

6.11.4 总结与提示 234

6.12 单片机与步进电机的接口技术 235

6.12.1 Proteus电路设计 235

6.12.2 源程序设计 236

6.12.3 Proteus调试与仿真 237

6.12.4 总结与提示 237

6.13 单片机与直流电动机的接口技术 238

6.13.1 Proteus电路设计 238

6.13.2 源程序设计 239

6.13.3 Proteus调试与仿真 240

6.13.4 总结与提示 241

6.14 基于DAC0832数模转换器的数控电源 241

6.14.1 Proteus电路设计 241

6.14.2 源程序设计 242

6.14.3 Proteus调试与仿真 243

6.14.4 总结与提示 244

6.15 基于ADC0808模数转换器的数字电压表 244

6.15.1 Proteus电路设计 244

6.15.2 源程序设计 245

6.15.3 Proteus调试与仿真 249

6.15.4 总结与提示 250

7 AT89C51单片机综合设计 251

7.1 单片机间的多机通信 251

7.1.1 Proteus电路设计 251

7.1.2 源程序设计 253

7.1.3 Proteus调试与仿真 256

7.1.4 总结与提示 257

7.2 I2C总线应用技术 257

7.2.1 Proteus电路设计 258

7.2.2 源程序设计 259

7.2.3 Proteus调试与仿真 263

7.2.4 I2C调试器监视I2C总线 263

7.2.5 总结与提示 264

7.3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电子万年历 264

7.3.1 设计任务及要求 264

7.3.2 设计背景 265

7.3.3 电路设计 265

7.3.4 系统硬件实现 273

7.3.5 系统软件实现 275

7.4 基于DS18B20的水温控制系统 281

7.4.1 Proteus电路设计 282

7.4.2 源程序清单 283

7.4.3 Proteus调试与仿真 288

7.5 基于单片机的24×24点阵LED汉字显示 288

7.5.1 设计任务及要求 288

7.5.2 设计背景简介 289

7.5.3 电路设计 289

7.5.4 系统硬件实现 290

7.5.5 系统软件实现 293

7.5.6 系统仿真 297

8 其他类型单片机系统的Proteus设计与仿真 299

8.1 PIC单片机与字符液晶显示器的接口 299

8.1.1 Proteus电路设计 299

8.1.2 源程序清单 301

8.1.3 Proteus调试与仿真 304

8.2 PIC单片机间的串口通信 305

8.2.1 Proteus电路设计 305

8.2.2 源程序清单 306

8.2.3 Proteus调试与仿真 309

8.3 AVR单片机AD转换 310

8.3.1 Proteus电路设计 310

8.3.2 源程序清单 312

8.3.3 Proteus调试与仿真 314

8.4 基于AVR单片机的直流电机控制电路 315

8.4.1 Proteus电路设计 315

8.4.2 源程序清单 317

8.4.3 Proteus调试与仿真 323

8.5 ARM入门介绍 324

8.5.1 Proteus电路设计 325

8.5.2 源程序清单 326

8.5.3 Proteus调试与仿真 328

9 Proteus ARESPCB设计 331

9.1 Proteus ARES编辑环境 331

9.1.1 Proteus ARES工具箱图标按钮 332

9.1.2 Proteus ARES菜单栏 333

9.2 印制电路板(PCB)设计流程 334

9.3 为元件指定封装 335

9.4 元件封装的创建 336

9.4.1 放置焊盘 337

9.4.2 分配引脚编号 339

9.4.3 添加元件边框 339

9.4.4 元件封装保存 340

9.5 网络表的生成 341

9.6 网络表的导入 343

9.7 系统参数设置 344

9.7.1 设置电路板的工作层 344

9.7.2 环境设置 346

9.7.3 栅格设置 346

9.7.4 路径设置 347

9.8 编辑界面设置 348

9.9 布局与调整 349

9.9.1 自动布局 349

9.9.2 手工布局 351

9.9.3 调整元件标注 352

9.10 设计规则的设置 353

9.10.1 设置设计规则 353

9.10.2 设置默认设计规则 355

9.11 布线 355

9.11.1 手工布线 355

9.11.2 自动布线 357

9.11.3 自动整理 359

9.12 设计规则检测 360

9.13 后期处理及输出 361

9.13.1 PCB敷铜 361

9.13.2 PCB的三维显示 362

9.13.3 PCB的输出 363

9.14 多层PCB电路板的设计 364

参考文献 367


   编辑推荐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文摘

   序言

《数字集成电路设计与仿真》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本专注于数字集成电路设计与仿真技术的专业教材,旨在为读者提供系统、深入的学习体验。内容涵盖数字集成电路设计的全流程,从基础理论到先进技术,再到实际应用,力求全面而扎实。全书共分为十章,结构清晰,循序渐进,适合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从事集成电路设计的工程师阅读。 第一章 绪论 本章首先介绍数字集成电路在现代电子技术中的重要地位和发展历程,使读者对数字集成电路有一个宏观的认识。接着,详细阐述了集成电路设计的几个关键阶段,包括需求分析、架构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版图设计、流片以及测试验证。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当前数字集成电路设计面临的挑战,例如摩尔定律的挑战、功耗与散热问题、设计复杂性不断增加、信号完整性与电源完整性问题等,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人工智能在芯片设计中的应用、新型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异构集成等。最后,对本书的学习方法和预期学习效果进行了说明,为读者开启一段高效的学习之旅。 第二章 数字逻辑基础 本章是深入理解数字集成电路设计的基石。首先,系统回顾了数字逻辑的基本概念,包括二进制、逻辑门(与、或、非、与非、或非、异或、同或)、布尔代数及其基本定律和定理,并重点讲解了卡诺图化简方法,以及如何使用逻辑门实现组合逻辑电路。接着,引入了时序逻辑电路的概念,详细介绍了触发器(SR触发器、D触发器、JK触发器、T触发器)的工作原理和状态转换,并基于触发器构建了寄存器、计数器和移位寄存器等基本时序逻辑模块。此外,本章还对有限状态机(FSM)进行了深入阐述,包括状态图、状态表和状态编码,以及如何将其转换为实际的硬件电路,并强调了同步时序电路和异步时序电路的设计要点和区别。最后,讨论了逻辑综合的概念,以及逻辑门级网表生成和简化的基本原理。 第三章 CMOS器件与工艺 本章聚焦于构建数字集成电路的物理基础——CMOS器件和半导体工艺。首先,详细介绍了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包括n沟道MOSFET(NMOS)和p沟道MOSFET(PMOS)的电流-电压特性曲线,以及阈值电压、跨导等关键参数的定义和影响因素。接着,重点讲解了CMOS反相器作为最基本的CMOS逻辑门,其工作原理、传输特性和功率损耗特性。在此基础上,扩展讲解了CMOS基本逻辑门(NAND、NOR)的设计以及CMOS传输门和多路选择器的实现。然后,深入探讨了CMOS器件制造工艺的关键步骤,如光刻、刻蚀、掺杂、薄膜沉积等,并介绍了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工艺的优势,如低功耗、高集成度等。此外,本章还讨论了CMOS工艺的缩放效应(Dennard缩放、ITRS路线图)及其对器件性能的影响,并简要介绍了先进的CMOS工艺技术,如高介电常数(High-k)栅介质和金属栅(Metal Gate)技术,以及FinFET等三维器件结构。 第四章 组合逻辑电路设计 本章专注于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和实现。首先,回顾了组合逻辑电路的定义和特点,即输出仅取决于当前输入,无记忆性。接着,详细讲解了如何从功能需求出发,通过真值表、布尔代数表达式等方式来描述组合逻辑电路的功能。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了逻辑化简的技术,包括布尔代数化简、卡诺图化简以及Quine-McCluskey算法等,旨在最小化逻辑门数量,提高电路效率。然后,介绍了两种主要的组合逻辑电路实现方式:门级实现和查找表(LUT)实现,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接下来,本章深入探讨了多种常见的组合逻辑电路模块的设计,包括加法器(半加器、全加器、超前进位加法器)、减法器、多路选择器、译码器、编码器、比较器以及奇偶校验电路等,详细分析了它们的设计思路、电路结构和性能特点。最后,讨论了组合逻辑电路设计中可能出现的冒险(Hazard)现象,并介绍了消除冒险的方法,如添加冗余项、修改逻辑结构等。 第五章 时序逻辑电路设计 本章深入探讨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这是构建复杂数字系统的核心。首先,重申了时序逻辑电路的定义和特点,即输出不仅取决于当前输入,还取决于电路的过去状态,具有记忆性。接着,详细讲解了同步时序电路的设计流程,包括状态转换图(State Transition Diagram)的绘制、状态表的建立、状态编码(如格雷码、二进制码)的选择及其对逻辑复杂度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状态表和输出表生成触发器激励表和输出逻辑。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触发器(D触发器、JK触发器、T触发器)在时序逻辑电路中的应用,以及时钟信号在同步电路中的重要作用。然后,本章重点讲解了几类典型的时序逻辑电路模块的设计,包括各种移位寄存器(串入并出、并入串出、串入串出、并入并出)、计数器(行波进位计数器、并行进位计数器、移位寄存器计数器、约翰逊计数器、扭环计数器)、序列发生器和序列检测器。最后,讨论了异步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包括其工作原理、潜在的竞争(Race Condition)和险兆(Glitches)问题,以及如何进行设计和分析。 第六章 可编程逻辑器件(PLD) 本章介绍可编程逻辑器件(PLD)及其在数字电路设计中的应用。首先,讲解了PLD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包括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可编程阵列逻辑(PAL)、通用阵列逻辑(GAL)以及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和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接着,详细分析了PAL和GAL的结构和编程原理,阐述了它们如何实现逻辑功能的灵活配置。然后,重点介绍了CPLD的内部结构,包括宏单元(Macrocell)、乘积项阵列(AND array)、或门阵列(OR array)以及输入/输出块(I/O block),并分析了其工作特点和优势。最后,对FPGA进行了深入讲解,包括其基本构成单元,如查找表(LUT)、触发器(Flip-flop)、可配置多路选择器(MUX)、分布式RAM、DSP块以及大量的可配置输入/输出块(IOB)。重点阐述了FPGA的编程流程,包括逻辑综合、布局布线(Place and Route)以及比特流文件的生成,并分析了FPGA在原型验证、小批量生产以及快速产品迭代中的巨大优势。 第七章 Verilog HDL与VHDL 本章重点介绍用于数字集成电路设计的硬件描述语言(HDL)——Verilog HDL和VHDL。首先,详细讲解了Verilog HDL的基本语法,包括模块(module)、端口(port)、数据类型(reg, wire, integer等)、运算符、赋值语句(阻塞与非阻塞)、控制语句(always, initial, if-else, case, for, while等)、任务(task)和函数(function)。接着,通过大量实例,演示如何使用Verilog HDL来描述组合逻辑电路(如加法器、多路选择器)和时序逻辑电路(如触发器、寄存器、计数器、有限状态机)。然后,介绍了VHDL的基本语法,包括实体(entity)、架构(architecture)、库(library)、包(package)、数据类型(std_logic, integer等)、信号(signal)、变量(variable)、并发语句(concurrent statements)和顺序语句(sequential statements),并给出相应的Verilog HDL与VHDL的对比和转换示例。最后,强调了HDL在抽象层次上的优势,以及其在仿真、综合和实现整个数字设计流程中的关键作用。 第八章 逻辑综合与仿真 本章聚焦于数字集成电路设计的两个核心环节:逻辑综合和仿真。首先,详细讲解了逻辑综合的概念和目标,即将HDL代码描述转换为优化的门级网表(netlist),以满足性能(如时序)、面积和功耗的要求。介绍了综合工具的基本工作流程,包括读取HDL源文件、执行逻辑优化、进行寄存器转换(RTL-to-Netlist)以及时序收敛等。然后,重点讲解了仿真在数字设计验证中的重要性,包括仿真类型(如行为仿真、寄存器传输级仿真、门级仿真、时序仿真)及其各自的应用场景。详细介绍了仿真环境的搭建,包括 testbench(激励模块)的设计、仿真器的使用以及波形分析。接着,阐述了设计验证的关键策略,如功能验证、时序验证、功耗验证和形式验证。最后,讨论了静态时序分析(STA)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利用STA工具来验证设计的时序是否满足要求,而无需运行大量的仿真。 第九章 物理设计与版图 本章深入探讨数字集成电路的物理设计和版图实现。首先,介绍了物理设计的目标,即根据综合后的门级网表,将其转换为可在制造设备上生产的物理版图(layout)。详细讲解了物理设计的几个主要步骤:布局(placement)、布线(routing)和时钟树综合(Clock Tree Synthesis, CTS)。在布局阶段,讨论了标准单元的放置、宏单元的放置以及如何优化布局以减小线延时和串扰。在布线阶段,重点讲解了全局布线和详细布线的流程,以及如何优化布线以满足时序和信号完整性要求。然后,深入阐述了时钟树综合的关键性,包括如何生成低偏斜、低抖动的时钟信号,以及平衡延迟(Clock Skew)和到达时间(Clock Arrival Time)的概念。接着,介绍了版图设计规则(Design Rule Check, DRC)和版图与原理图一致性检查(Layout Versus Schematic, LVS),以确保版图符合制造要求并与逻辑设计一致。最后,讨论了版图编辑器的使用,以及如何生成GDSII文件用于流片。 第十章 低功耗设计与先进技术 本章将目光投向数字集成电路设计的挑战性课题——低功耗设计,并介绍一些前沿的集成电路技术。首先,系统分析了数字集成电路的功耗来源,包括动态功耗(开关功耗和短路功耗)和静态功耗(漏电流),并深入探讨了功耗与电压、频率、工艺等因素的关系。接着,详细介绍了多种低功耗设计技术,包括时钟门控(Clock Gating)、电源门控(Power Gating)、动态电压频率调整(DVFS)、多阈值电压CMOS(MTCMOS)、选择性工作电压(Selective Voltage Scaling)以及亚阈值电路设计等。然后,介绍了片上系统(SoC)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关键技术,包括IP核集成、总线架构、电源管理和验证挑战。此外,本章还展望了未来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方向,例如三维集成(3D IC)技术、多核处理器设计、异构计算、神经形态计算以及先进封装技术(如Chiplet)等。最后,对本书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读者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集成电路设计实践中。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知识点讲解深入浅出,对于一些复杂的概念,作者并没有回避,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实例,将其拆解成易于理解的部分。比如在介绍晶体管的工作原理时,作者会将其类比成水龙头,非常形象。而且,书中引用的例题设计得非常贴合实际工程应用,涵盖了从简单的二极管电路到复杂的数模混合电路的设计,每一步的分析都非常详细,逻辑性强,让人一看就懂。书中还穿插了一些行业内的最佳实践和设计技巧,这些都是在课堂上很难学到的宝贵经验。作者在阐述原理的同时,也会强调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比如元器件的选择、焊接技巧、信号完整性等问题,这些都为我们未来的实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避免了走弯路。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划分逻辑清晰,从基础的电路理论到复杂的系统设计,循序渐进,层层递进,让读者能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每章的开篇都会简要介绍本章的学习目标,结尾则会进行总结回顾,并给出进一步学习的方向。这种结构化的学习方式,非常有利于我们系统地掌握电子设计这门学科。而且,书中很多地方都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不仅有理论讲解,还有大量的仿真实验和实际操作指导,让我们能够在动手实践中加深理解,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象的技能。对于想要深入理解电子线路设计精髓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和全面的学习平台。

评分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实用性和前瞻性。作者不仅讲解了电子线路设计的传统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它紧跟了当前电子行业的发展趋势,介绍了许多最新的设计工具和技术。书中的案例分析都选取了当下比较热门的领域,比如物联网、嵌入式系统等,这对于我们这些想要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开发的同学来说,具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而且,书后附带的附录内容也非常丰富,包含了常用的元器件参数表、标准符号集等等,这些都是在实际设计过程中会经常查阅到的资料,能够大大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感觉作者在编写这本书时,是真的站在读者的角度,考虑到了我们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布局设计得非常人性化,每章节的标题醒目,段落之间的留白恰到好处,阅读起来疏密有致,不会有压迫感。重点内容通常会用粗体或者斜体标记出来,辅助以框线或者背景色区分,让读者能够快速抓住核心信息。对于一些重要的公式或者定理,作者还专门做了单独的篇幅展示,并且在旁边附上了简明的解释,帮助我们理解其推导过程和应用场景。图例方面,不管是电路图还是PCB图,都画得清晰规范,线条流畅,元器件的标识也非常准确,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辨认。而且,每个小节的结尾处,常常会设置一些思考题或者小练习,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印象,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对于我这种刚接触电子设计领域的新手来说,简直是福音。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和装帧确实做得相当不错,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摸起来细腻但不至于滑腻,印刷清晰,文字和图例的对比度也很适中,长时间阅读不会觉得眼睛疲劳。封面设计简洁大气,符合一本学术教材应有的严谨风格,而且书脊的装订也非常牢固,翻阅起来可以做到180度平摊,这点对于需要经常对照着做实验或者抄写笔记的用户来说,实在是太友好了,不像有些书翻了几次就散架了,让人很是心疼。物流速度也相当令人满意,下单后很快就收到了,包装完好无损,这一点也给店家和平台加分不少。整体来说,在收到书的那一刻,就已经对它的品质有了不错的初步印象,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