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之道 9787010069913 人民出版社

和之道 9787010069913 人民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龙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
  • 道家
  • 中国哲学
  • 老子
  • 道德经
  • 和文化
  • 思想
  • 文化
  • 国学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文博宏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69913
商品编码:2942463503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8-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和之道

定价:55.00元

作者:徐龙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4-01

ISBN:9787010069913

字数:300000

页码:31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由徐龙同志主编的《和之道:信息化时代的大国思想和大企业道路》一书,介绍了中国移动广东分公司模范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在拓展移动通信业务中促进社会信息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的做法及成效,提供了国有企业对内办成和谐企业,对外积极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宝贵经验,值得所有企业学习和借鉴。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论语》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其内容以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为主,涵盖了政治、道德、教育、文化等多个方面。全书共二十篇,每篇都包含若干章,记录了孔子在不同场合的言行,以及弟子们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和阐述。 《论语》的思想核心是“仁”,孔子将“仁”视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强调人与人之间应有的爱与尊重。仁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孝悌、忠恕、礼、智、信等多个方面。孝悌是仁的基础,要求子女孝顺父母,兄弟姐妹友爱互助。忠恕之道则强调待人要以己之心度人之心,尽心为人,推己及人。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是维系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规范。智是认识事物、明辨是非的能力,是实现仁德的必要条件。信是诚实守信,是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 《论语》在政治思想方面,提出了“为政以德”的理念。孔子认为,统治者应以道德感化民众,而非单纯依靠刑罚。他强调君主应具备仁爱之心,关心民生疾苦,从而赢得民心,实现长治久安。同时,《论语》也关注如何选贤任能,强调君主应广纳贤才,任人唯贤,才能使国家繁荣昌盛。 在教育思想方面,《论语》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原则,主张教育应面向所有人,不分贵贱,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孔子还强调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他提倡学思结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深入钻研,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此外,《论语》还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的君子。 《论语》的语言风格朴实自然,言简意赅,富有哲理。它并非系统性的哲学论著,而是以对话、语录的形式呈现,使得内容更易于理解和接受。许多经典的语句,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至今仍被广为传颂,对汉语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不仅在中国古代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对东亚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它被历代统治者奉为圭臬,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其思想内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被解读、阐释和传承,深刻地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价值取向。 《论语》中的许多观念,如仁爱、忠恕、礼仪、德治、教育平等、因材施教等,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我们依然可以从《论语》中汲取智慧,学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如何为社会做出贡献。 例如,在家庭生活中,“孝悌”的观念提醒我们关爱父母,尊敬长辈,和睦兄弟姐妹。在人际交往中,“忠恕”之道教导我们待人真诚,宽容待人,换位思考。在工作中,“学思结合”鼓励我们不断学习,勤于思考,将理论付诸实践。在社会治理方面,“为政以德”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以人为本、德法并济的治理思路。 《论语》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思想内容的深刻性,还在于其精神的传承性。它不仅仅是一部古代经典,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道德追求,一种人生智慧。阅读《论语》,能够帮助我们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从而更好地生活,更好地服务社会。 《论语》的文本结构以篇章划分,每篇包含若干章,每章内容简短,但寓意深刻。例如,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提出了学习的乐趣、友谊的珍贵以及君子应有的修养。 又如,“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强调了复习旧知识的重要性,以及通过学习新知识来巩固和深化旧知识的能力,这对于任何形式的学习都至关重要。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学习需要思考来理解和消化,而思考也需要学习来提供素材和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几句话描绘了君子对于学习的态度和追求,他们不追求物质享受,而是专注于提升自己的品德和学识,能够积极地去接近和实践正道,这才是真正的“好学”。 《论语》中对于“仁”的论述是核心。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句话表达了“仁”并非遥不可及,只要我们有心去追求,就能达到。又如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强调了通过约束自己、遵循礼仪来达到“仁”的境界,并认为一旦天下人都能够如此,便能实现一个仁爱的社会。 在人际关系方面,《论语》也提供了许多指导。子曰:“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谁之门?夫子之墙数仞,非吾酶也,则子张之所居也。”这段话虽然原文意思相对复杂,但其背后所传达的,是对孔子学问的敬畏和对掌握其精髓的渴望。更贴近日常的,如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恕”道的具体体现,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论语》对于政治的看法,体现在“为政以德”的思想上。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以此来比喻君主以德治国,自然能吸引和团结各方力量,达到统治的稳定。又如子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 upon wind , grass will move。”这强调了德政的教化作用,认为上位者的德行能够影响下位者的行为。 《论语》还关注人的自我修养。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孔子自我反省的方式,对于个人提升道德品质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 对于学习方法,《论语》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强调了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是真正智慧的开始。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告诫我们不要片面地追求某些学说而忽略了整体的认识。 《论语》的语言风格,简洁而富有韵味,常常通过精炼的语句,传达出深远的哲理。例如,“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这句话前半部分强调言行一致的可贵,后半部分则对此加以辨析,说明并非所有坚守原则的人都是不通情理的。 总而言之,《论语》作为一部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经典,其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理解人生、修身养性的智慧,也为我们处理人际关系、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其所倡导的仁爱、德治、教育等理念,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指导意义。阅读《论语》,就是与一位古代圣贤对话,从中汲取智慧,砥砺品格,从而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沉稳而又不失风骨”。它的文字并不追求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力求用最准确的词汇去表达最精妙的哲理,透露出一种历经沉淀后的老道和自信。整体行文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时而如行云流水般舒缓,娓娓道来,让人心神宁静;时而又如重锤敲击般有力,直击核心,发人深省。我留意到,在描述一些涉及深层思考的部分时,作者会刻意放慢语速,使用一些富有韵律感的长句,这反而让人更容易进入那种冥想的状态,仿佛作者正在对面与你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这种高水平的文字驾驭能力,让阅读过程本身也成为了一种审美享受。它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试图用夸张的语气去迎合读者,而是用一种坦诚、克制但又充满力量的笔触,构建起一个值得信赖的精神世界,让人愿意信服并跟随其思想的引导。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布局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完全体现了专业出版社应有的水准。页边距的留白恰到好处,既不会让文字显得拥挤局促,也不会因为过度空旷而分散注意力,形成了一种视觉上的呼吸感。字体大小和行间距的设定也经过了精心的计算,阅读起来非常流畅,思路可以随着文字自然地流动,几乎没有遇到需要反复回看的拗口之处。我注意到,在引用或需要特别强调的部分,作者或编者采用了略微不同的字体样式或缩进处理,这种细微的区分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层次感和逻辑性,让人能迅速捕捉到核心观点。而且,无论是段落的起始还是章节的过渡,都处理得非常干净利落,没有那种生硬的跳跃感。整体阅读下来,感觉作者的思路就像一条铺设平整的道路,引导着读者一步步深入,完全不会被排版上的瑕疵打断思绪。这种对细节的极致打磨,体现了出版机构对知识尊重的态度,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本身的愉悦度,值得所有图书制作者学习借鉴。

评分

虽然我还没来得及完全啃完,但仅凭开篇几章的论述深度,我就能感受到这本书的知识密度是相当高的。它并非那种浮于表面的鸡汤式说教,而是真正扎根于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用极其严谨的逻辑链条去构建它的思想体系。作者在阐述复杂概念时,没有采取那种故作高深的晦涩表达,而是巧妙地运用了生活化的类比和层层递进的剖析,使得原本可能令人望而却步的学术议题变得清晰可辨,极具穿透力。我尤其赞赏它对历史背景和时代脉络的交代,那种宏观的视角使得每一个论点都有了坚实的立足点,避免了空泛的理论空谈。每一次翻页,都像是攻克了一个新的认知难关,那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是阅读最美好的回报。这本书无疑是那种需要坐下来,静下心来,带着笔和笔记本去细细研读的类型,它的价值需要时间去沉淀,绝对不是能走马观花一扫而过的快餐读物。

评分

从我翻阅的这部分内容来看,这本书的创新性和启发性是它最大的亮点之一。它并没有简单地重复已有的观点,而是明显在尝试搭建一些全新的框架来审视既有的问题。那种敢于挑战传统认知的勇气和深度分析的功力,非常打动我。它像一把精密的仪器,将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概念拆解开来,展示其内部运作的复杂结构,然后又以一种更具包容性的方式重新组合,提出了许多让人眼前一亮的新视角。这种思考的深度和广度,着实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过去的一些固有判断。读完某一个段落,往往会产生一种想要立即找人讨论一番的冲动,因为它提供了一套强有力的工具去解析现实的复杂性。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激发读者自身的思考潜能,真正做到“授人以渔”,让人感觉自己的认知结构正在被缓慢而坚实地重塑。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引人注目了,初拿到手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就让人觉得它绝非泛泛之作。封面那深邃的色调搭配上烫金的字体,散发着一种古典而又内敛的气息,仿佛已经预示了内容的不凡。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书脊的线装工艺,不仅保证了翻阅时的舒适度,更增添了一份匠人精神的厚重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有讲究,米白色的纸张既保护了视力,又很好地承载了文字的重量,墨迹清晰锐利,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惫。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极致追求,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拿到它,就像收藏了一件艺术品,让人忍不住想要细细把玩、反复摩挲。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阅读体验的仪式感,让人对即将开启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敬畏与期待。从图书的整体外观来看,出版社在选材和制作上确实是下了大功夫的,这点从触感和视觉上都能得到最直观的印证,让人对其中蕴含的智慧也抱有了极高的期望值,相信这会是一次深入心灵的探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