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的话
上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节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一、军事侵略
二、政治控制
三、经济掠夺
四、文化渗透
第二节 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第三节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二、民族意识的觉醒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
一、洋务事业的兴办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一、戊戌维新运动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二、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二、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节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三、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第二节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四、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第三节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五、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六、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二、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三、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第四节 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二、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下编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12)
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附录 中国近现代史大事记
《中国近代史纲要》(2018年修订版)是中宣部、教育部组织专家学者修订编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统一使用教材。
让我特别欣赏的是这本书在选取史料和案例时的平衡性。它显然不仅仅满足于官方的宏大叙事,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一些侧重于社会生活、文化变迁或特定群体命运的微观史料作为佐证。比如,在讲解某个重要历史时期时,书中可能会用一小段文字来描绘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挣扎,或者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这些细节的补充,极大地丰富了对那个时代的立体感知。这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理论推演,变得有了血有肉,历史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无数个体命运交织的结果。这种上下结合、点面兼顾的处理手法,体现了编著者对历史复杂性的深刻理解,也让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都能从中找到共鸣点,无论是想深入研究政策制定,还是关注社会生活变迁,这本书都能提供足够的切入角度。
评分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研究这本书的章节编排逻辑,发现它采取了一种非常扎实、层层递进的叙事结构,绝不是简单的时间线罗列。它似乎在构建一个宏大的理论框架,首先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为接下来的具体事件分析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这种处理方式,迫使读者在接触到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这类具体历史节点之前,就已经对当时的社会矛盾和历史潮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特别是对于那些习惯于碎片化历史知识的初学者来说,这种系统的、由宏观到微观的铺陈,非常有助益于建立起完整、不矛盾的历史观。作者在处理一些有争议的历史议题时,展现出了一种审慎的态度,既不回避矛盾,也不盲目站队,而是倾向于引用主流的、被广泛接受的学术观点进行阐述,这对于规范学习者的历史认知是极其重要的。这种结构上的精心设计,使得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走一个精心规划的知识迷宫,虽然曲折,但最终总能指向一个清晰的终点。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的典范,封面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拿在手里就感觉分量十足,透着一股严肃和厚重感,很符合学习近现代史这种宏大主题的基调。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考究,不是那种反光的亮白纸,而是柔和的米白色,长时间阅读眼睛不容易疲劳,这点对于需要啃读大量史料和理论分析的教材来说至关重要。排版布局清晰明了,标题、小标题、正文之间的层级关系划分得非常到位,让人一眼就能抓住重点。而且,很多关键的历史事件的年份和人名,都做了加粗或者用不同的字体来突出显示,这种细微的用心,极大地提升了查找和复习的效率。至于章节之间的过渡,设计得也比较平滑,虽然是理论性教材,但它努力在保证学术严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视觉上的友好,这在众多同类教材中是难能可贵的。对于一个习惯了翻阅实体书来构建知识体系的学习者而言,这本教材在物理层面上提供的阅读体验,无疑是加分项,让人愿意坐下来,沉下心去钻研那些复杂的历史脉络。
评分从一个应试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无可替代。它精准地抓住了教学大纲的核心要求,每一个知识点都覆盖得非常到位,而且重点和非重点的区分度很高,通过不同的字体、标注或者总结性的段落,就能清晰地看出哪些是必须牢记的“硬核”内容。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知识点的堆砌,它在每个章节末尾或关键节点设置的“思考题”或者“延伸阅读建议”,明显是在引导学生进行更高阶的思维活动,促使我们将书本知识与现实关照、理论应用结合起来。这对于准备任何层级的历史或政治考试来说,都是一个极佳的训练场。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答案”,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们如何“构建”一个逻辑自洽的历史论述框架,这远比死记硬背几个日期要宝贵得多,是真正意义上的工具书,而非单纯的知识载体。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非常克制,却又不失力量感。作为一本马克思主义理论背景下的历史教材,它的行文逻辑是严密的、论证是充分的,几乎没有那种过于情绪化或者煽动性的词语出现。即便是描述那些波澜壮阔、充满悲壮色彩的历史瞬间,作者也总是能保持一种冷静的笔触,将重点放在对事件的性质、动因以及深远影响的剖析上。这种“去个人化”的叙事方式,反而使得历史的重量感更加突出,让读者能够透过文字本身,直接去感受历史的洪流。当然,这意味着初次阅读时可能会感到有些“硬”,需要读者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去解码那些学术化的表达。但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就会发现其魅力所在——它提供的是一种洞察历史本质的思维工具,而不是简单的故事复述,对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是极有裨益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