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线路 第二版 数字分册
定价:18.00元
作者:姜有根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3-01
ISBN:9787111325277
字数:222000
页码:137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内容分为五章,其中章介绍了逻辑代数的基础理论,第二章介绍了数字集成电路的系列产品及基本门电路,第三章介绍了组合逻辑电路,第四章介绍了时序逻辑电路,第五章介绍了脉冲电路,并在各章之后设有实验和制作环节。与第1版比较,本版降低了理论难度,根据目前中职学生的生源特点和就业岗位需求,增加了实际操作环节,以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本书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数字技术教材,也可供电子技术爱好者自学使用。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本面向特定学科的参考资料,本书在图表的使用和质量上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标准。很多教科书中的电路图常常模糊不清,或者标注混乱,但本书中的所有原理图、波形图乃至仿真结果截图,都采用了矢量图形的清晰度,线条锐利,标注点对点精准无误。我对比了几个关键的逻辑电路的时序图,其上升沿和下降沿的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这对于分析高速数字电路中的时序约束至关重要。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某些关键的“黑盒”模块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图示化的分解,比如一个复杂的锁相环(PLL)模块,它并没有简单地画一个方框了事,而是通过分层级的框图,清晰展示了环内各子单元(如VCO、PD、PFD)的功能和信号流向,这种可视化能力远超文字描述的极限。每次我对着书上的图表进行分析时,都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份经过精心注释和排版的工厂内部设计文档,信息密度高,但阅读体验却异常流畅。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非常适合作为从本科高年级到初入职场的工程师的过渡性读物。它的“广度”体现在对不同领域的覆盖上,从基础的逻辑门电路到存储器、时序逻辑、乃至简单的接口规范都有所涉猎,使得读者能建立起一个相对完整的数字系统视图。而其“深度”则主要体现在对设计约束和极限性能的探讨上。例如,在谈到芯片的功耗优化时,它不仅仅停留在降低工作电压这一基本层面上,还深入分析了工艺角的选取、时钟树的布线对动态功耗的影响,甚至提到了低功耗设计中的IR-Drop问题,这些都是实战中才会接触到的高级议题。这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授”,更像是一种“经验的提炼和萃取”。它不只是告诉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要在特定条件下这样做”,这种对设计哲学和工程权衡的深入剖析,才是其最宝贵的价值所在,能切实地帮助读者建立起成熟的工程师思维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握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专业感,不是那种廉价光面的印刷品能比拟的。色彩搭配上也颇为讲究,主色调稳重大气,配上精心挑选的插图字体,即便是电子工程领域这种偏硬核的教材,也能给人一种视觉上的愉悦。我尤其欣赏它在内容编排上的用心,每一章的起始部分都会有一个简短的“知识地图”,清晰地勾勒出本章的学习脉络和重点难点预警,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救星,避免了直接陷入细节而迷失方向。翻阅内页时,纸张的白度适中,油墨的分布均匀得令人称赞,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明显减轻了不少,这在动辄几百页的理工科教材中是极其重要的体验细节。而且,本书的索引部分做得非常详尽,无论是按术语还是按电路模块查找,都能迅速定位到相关页面,足见编辑团队的细致和对读者需求的深刻理解。总而言之,从拿在手上的那一刻起,我就感觉到这不是一本敷衍了事的教材,而是一件用心打磨的知识载体,让人愿意花时间沉浸其中。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冷静的严谨性”,它不像某些经典教材那样高高在上,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数学符号堆砌,但同时也绝不流于口水话和泛泛而谈的概述。作者在阐述复杂概念时,倾向于使用清晰、逻辑性极强的句子结构,就像是在搭建一个精密的逻辑门,每一步的输入和输出都界限分明。我个人特别喜欢它在引入新概念时常常伴随的“历史背景小注”或者“设计哲学探讨”,这些穿插在硬核内容中的“软信息”,为冰冷的电路理论注入了一丝人文关怀,帮助读者理解为什么这个理论会被提出,以及它在工程史上扮演的角色。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处理一些关键的公式推导时,会非常体贴地给出详细的中间步骤,并且用粗体或斜体强调了那些容易混淆的变量定义,这种细致的照顾,极大地降低了读者在跨学科知识融合时的认知负荷。读完一章,总感觉思路清晰,好像大脑里原本有些杂乱的知识点被重新梳理并高效地归档了。
评分初次接触这套书系时,我其实是抱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毕竟“第二版”意味着需要与前一版进行横向对比,但翻开这本书的章节结构后,我的疑虑基本烟消云散了。作者显然花费了巨大的精力来更新知识体系,对于近年来快速迭代的半导体工艺和新型器件的应用描述得相当到位,绝非简单地修补旧有内容。例如,在介绍CMOS反相器设计时,对于亚阈值导电和短沟道效应的分析深度远超我预期的大学教材水准,它更像是专业工程师手册与经典理论的完美结合体。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大量的例题和习题并非那种孤立的、纯粹的数学推导练习,而是紧密围绕实际电路的性能指标展开,比如功耗优化、噪声容限计算等等,这些都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实用价值。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某一章节中对版图效应的讨论,寥寥数页却精准点出了从电路原理到实际物理实现之间最容易被忽略的“陷阱”,这种对工程实践的关注度,使得这本书的教学价值陡增数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