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書名:季羨林談佛(2016版)
定價:30.00元
作者:季羨林
齣版社:當代中國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1540691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釋迦牟尼,就是佛教信徒的“如來佛”或者“佛爺”,他是一個神仙。但我是一個科學工作者,不是一個宗教信徒。我認為,釋迦牟尼確有其人,是一個曆史人物。因此我寫這篇東西,就把釋迦牟尼當成一個人,同世界上其他曆史人物一樣,他是我研究的對象。我必須把籠罩在他身上的那一團團神話迷霧,盡上我的力量廓清,根據曆史唯物主義的原則,還他一個本來麵目。
——季羨林
內容提要
季羨林先生是外公認的佛教研究,一生對佛教研究傾注瞭大量的心血。季羨林從語言學、社會學、曆史學等切入,修正瞭原來的很多假設,考證瞭佛教是間接傳進中國來的。全書收錄瞭季羨林先生經典的佛教研究文章,旨在反映季羨林先生重要的佛學研究成果,呈現季羨林先生在佛教研究中體現的思想和文化觀。
目錄
目錄
釋迦牟尼
浮屠與佛
再談浮屠與佛
關於中國彌勒信仰的幾點感想
佛典中的“黑”與“白”
《列子》與佛典
中國佛教史上的《六祖壇經》
法顯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
關於大乘上座部的問題
佛教的倒流
原始佛教的曆史起源問題
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我和佛教研究
作者介紹
季羨林(1911—2009),山東清平人。1930年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係。1935年入德國哥廷根大學主修印度學,先後掌握瞭梵文、巴利文、佛教混閤梵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言。1946年迴國,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主持創辦東方語言文學係。195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78年後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等職務。
季羨林先生是中國的文學傢、語言學傢、教育傢、社會活動傢、翻譯傢和散文傢。學術研究領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語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羅文譯釋、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較文學、文藝理論、東方文化、敦煌學等,範圍之廣,外罕見。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也很有意思,雖然內容厚重,但紙張和字體的選擇卻顯得相對柔和,這或許是刻意為之,旨在緩和內容的嚴肅性,讓讀者更容易親近。我發現,每當我試圖快速瀏覽時,都會不自覺地放慢速度,仿佛被書中的某種韻律所牽引,不得不尊重它的節奏。它沒有那種讓人腎上腺素飆升的戲劇性衝突,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綿長、深遠的思考迴響。讀完某一章後,那種思考的餘韻會持續很久,甚至會影響我觀察日常事物的角度。比如,一個平常路過的古建築,或者聽到的一句古老的格言,都可能因為書中某些觀點而突然被賦予新的解讀意義。這是一部需要時間去“消化”的書,它給予讀者的迴饋是漸進式的,而非即時性的滿足,這種延遲的深度收獲,正是其價值所在。
評分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這本書給我的閱讀體驗,那可能是“內斂的激情”。錶麵上看,文字平靜、敘事剋製,沒有太多情緒化的渲染,但字裏行間湧動著一位學者對所研究對象的深摯熱愛和不懈探索的執著。我能感受到那種多年如一日,在浩如煙海的文獻中穿梭而不覺疲倦的學人風範。這種激情是燃燒在內裏的,它不訴諸華麗的辭藻,而是通過邏輯的嚴密性和論證的穿透力來體現。對於那些同樣對學術研究抱有敬畏之心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劑強心針,它用自身的存在證明瞭深度研究的價值和魅力。它不是一本用來“消磨時間”的書,而更像是一份需要“投入生命”去共同完成的智力探險。
評分這本厚厚的書,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光是裝幀就透著一股子學者的莊重感。我當初買它,其實是衝著“季羨林”這三個字去的,畢竟這位老先生在學術界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在東方學和文化研究方麵,他的名字本身就是一塊金字招牌。我原本期待著能從中窺見他對佛學精深獨到的見解,那種穿越曆史煙雲,洞察文化脈絡的宏大敘事。然而,初翻幾頁,我感受到的是一種極其內斂、近乎樸實的文字風格。他似乎並不急於拋齣驚世駭俗的觀點,而是像一位耐心的老者,緩緩地、一步一步地鋪陳他思考的起點和路徑。閱讀過程更像是一場漫長的、需要全神貫注的對話,它要求讀者放下先入為主的印象,真正沉浸到作者構建的思想世界裏去。這種沉浸感,並非那種讀小說時的輕鬆愉悅,而更像是在攀登一座需要積纍體力的學術高山,每一步都需要紮實的理解和反復的咀嚼。每一次閤上書捲,我都會感到一種智識上的疲憊,但同時又伴隨著一種被深度滋養後的滿足感,仿佛自己的思維邊界被無形地拓寬瞭一些。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最大震撼,在於它所展現齣的那種跨越文化藩籬的博大胸襟。盡管主題圍繞著“佛”,但從文字中透露齣的對不同文明、不同思想體係的尊重和理解,遠超齣瞭單純的宗教範疇。它仿佛在引導我們跳齣局限的文化視角,從一個更高的維度去審視人類文明的共同精神追求。這種廣度讓人聯想到季老先生早年在異域求學的艱辛與收獲,那些在異國他鄉對故土文化的堅守,以及對異域文明的深入融閤,都化為瞭一種內在的力量,滲透在他的文字裏。閱讀時,我常常會産生一種“原來如此”的恍然大悟,這種感覺並非因為知識被簡單地灌輸,而是因為作者將原本看似孤立的知識點,巧妙地編織成瞭一張宏大的文化網絡,讓人清晰地看到不同哲學思潮之間的相互影響與流變。
評分老實說,我花瞭很長時間纔適應這本書的節奏,它與市麵上那些主打“速成”或“通俗易懂”的佛學普及讀物簡直是兩個極端。它不是那種能讓你在咖啡館裏輕鬆翻閱,並立刻能拿來與人炫耀幾句高深概念的“談資寶典”。相反,它更像是一份精細的學術筆記,或者說是作者多年研究的心路曆程記錄。其中涉及的一些概念和術語,即便是對傳統文化有所涉獵的讀者,也需要反復查閱或對照其他資料纔能完全領會其準確的含義。我特彆欣賞其中那種嚴謹的考據精神,每一個論斷似乎都有其明確的齣處和論證鏈條。這種對知識的敬畏感,恰恰是當代許多碎片化閱讀時代中逐漸稀缺的品質。這本書教會我的,與其說是佛學的具體知識,不如說是一種對待學問的嚴肅態度——它提醒我們,真正的智慧需要時間、耐心和不懈的求證,沒有捷徑可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