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季羡林谈佛(2016版)
定价:30.00元
作者:季羡林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1540691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释迦牟尼,就是佛教信徒的“如来佛”或者“佛爷”,他是一个神仙。但我是一个科学工作者,不是一个宗教信徒。我认为,释迦牟尼确有其人,是一个历史人物。因此我写这篇东西,就把释迦牟尼当成一个人,同世界上其他历史人物一样,他是我研究的对象。我必须把笼罩在他身上的那一团团神话迷雾,尽上我的力量廓清,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还他一个本来面目。
——季羡林
内容提要
季羡林先生是外公认的佛教研究,一生对佛教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季羡林从语言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切入,修正了原来的很多假设,考证了佛教是间接传进中国来的。全书收录了季羡林先生经典的佛教研究文章,旨在反映季羡林先生重要的佛学研究成果,呈现季羡林先生在佛教研究中体现的思想和文化观。
目录
目录
释迦牟尼
浮屠与佛
再谈浮屠与佛
关于中国弥勒信仰的几点感想
佛典中的“黑”与“白”
《列子》与佛典
中国佛教史上的《六祖坛经》
法显
玄奘与《大唐西域记》
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
佛教的倒流
原始佛教的历史起源问题
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
我和佛教研究
作者介绍
季羡林(1911—2009),山东清平人。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1946年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后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务。
季羡林先生是中国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翻译家和散文家。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等,范围之广,外罕见。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很有意思,虽然内容厚重,但纸张和字体的选择却显得相对柔和,这或许是刻意为之,旨在缓和内容的严肃性,让读者更容易亲近。我发现,每当我试图快速浏览时,都会不自觉地放慢速度,仿佛被书中的某种韵律所牵引,不得不尊重它的节奏。它没有那种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的戏剧性冲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绵长、深远的思考回响。读完某一章后,那种思考的余韵会持续很久,甚至会影响我观察日常事物的角度。比如,一个平常路过的古建筑,或者听到的一句古老的格言,都可能因为书中某些观点而突然被赋予新的解读意义。这是一部需要时间去“消化”的书,它给予读者的回馈是渐进式的,而非即时性的满足,这种延迟的深度收获,正是其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它所展现出的那种跨越文化藩篱的博大胸襟。尽管主题围绕着“佛”,但从文字中透露出的对不同文明、不同思想体系的尊重和理解,远超出了单纯的宗教范畴。它仿佛在引导我们跳出局限的文化视角,从一个更高的维度去审视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追求。这种广度让人联想到季老先生早年在异域求学的艰辛与收获,那些在异国他乡对故土文化的坚守,以及对异域文明的深入融合,都化为了一种内在的力量,渗透在他的文字里。阅读时,我常常会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这种感觉并非因为知识被简单地灌输,而是因为作者将原本看似孤立的知识点,巧妙地编织成了一张宏大的文化网络,让人清晰地看到不同哲学思潮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流变。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给我的阅读体验,那可能是“内敛的激情”。表面上看,文字平静、叙事克制,没有太多情绪化的渲染,但字里行间涌动着一位学者对所研究对象的深挚热爱和不懈探索的执着。我能感受到那种多年如一日,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穿梭而不觉疲倦的学人风范。这种激情是燃烧在内里的,它不诉诸华丽的辞藻,而是通过逻辑的严密性和论证的穿透力来体现。对于那些同样对学术研究抱有敬畏之心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用自身的存在证明了深度研究的价值和魅力。它不是一本用来“消磨时间”的书,而更像是一份需要“投入生命”去共同完成的智力探险。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装帧就透着一股子学者的庄重感。我当初买它,其实是冲着“季羡林”这三个字去的,毕竟这位老先生在学术界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在东方学和文化研究方面,他的名字本身就是一块金字招牌。我原本期待着能从中窥见他对佛学精深独到的见解,那种穿越历史烟云,洞察文化脉络的宏大叙事。然而,初翻几页,我感受到的是一种极其内敛、近乎朴实的文字风格。他似乎并不急于抛出惊世骇俗的观点,而是像一位耐心的老者,缓缓地、一步一步地铺陈他思考的起点和路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漫长的、需要全神贯注的对话,它要求读者放下先入为主的印象,真正沉浸到作者构建的思想世界里去。这种沉浸感,并非那种读小说时的轻松愉悦,而更像是在攀登一座需要积累体力的学术高山,每一步都需要扎实的理解和反复的咀嚼。每一次合上书卷,我都会感到一种智识上的疲惫,但同时又伴随着一种被深度滋养后的满足感,仿佛自己的思维边界被无形地拓宽了一些。
评分老实说,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这本书的节奏,它与市面上那些主打“速成”或“通俗易懂”的佛学普及读物简直是两个极端。它不是那种能让你在咖啡馆里轻松翻阅,并立刻能拿来与人炫耀几句高深概念的“谈资宝典”。相反,它更像是一份精细的学术笔记,或者说是作者多年研究的心路历程记录。其中涉及的一些概念和术语,即便是对传统文化有所涉猎的读者,也需要反复查阅或对照其他资料才能完全领会其准确的含义。我特别欣赏其中那种严谨的考据精神,每一个论断似乎都有其明确的出处和论证链条。这种对知识的敬畏感,恰恰是当代许多碎片化阅读时代中逐渐稀缺的品质。这本书教会我的,与其说是佛学的具体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对待学问的严肃态度——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需要时间、耐心和不懈的求证,没有捷径可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