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单味中药补养速查
定价:25.80元
作者:蔡向红
出版社: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3377078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古人将单味中药治病称作“奇方”,由于药物单 一,每有奇效,所以是中医药的一大特色。蔡向红编 写的《单味中药补养速查》收录了历代名医的宝贵经 验和临床常用单味中药的治病之法,以服务于读者为 宗旨,详细叙述了中药治病、养生、美容三方面的内 容,*加贴合读者的需求。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之前,对“速查”二字抱有一丝疑虑,担心它过于简略,无法提供足够的辨识依据。然而,实际使用后,我发现它的“速”体现在检索效率上,而绝非内容空泛。书中的检索系统设计得极为巧妙,除了常规的目录索引外,它似乎还内置了一些“功能索引”,比如如果你不确定药材名称,但知道自己需要“清热泻火”或“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直接跳到功能分类区。更让我称赞的是,它在描述每一味药材时,除了核心功效外,还穿插了一些相关的“小贴士”或“历史典故”,这些内容虽然不直接影响药效,但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趣味性,让人在学习枯燥的药性知识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散落在知识点中的人文气息和生活化的应用场景描述,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更像是一场与老中医的私密对话,而不是冷冰冰的教科书,极大地激发了我对中药世界的探索欲望。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对于那些希望系统性地提升自己中药知识储备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不像传统的本草纲目那样以药材的笔画或自然属性来排序,而是似乎采用了某种更符合中医临床思维的逻辑线索进行组织。例如,它可能将具有相似功效但性味略有不同的几味药材放在相邻的篇幅进行对比介绍,这种对比阅读的方式,能极大地帮助我们理解中医“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精髓所在。我发现自己不再是孤立地记忆某味药的功效,而是开始构建一个“功效网络”。比如,当我想找具有“健脾益气”作用的药时,翻开相应章节,马上就能看到好几味药,然后通过快速对比它们各自的侧重点(比如是偏重于燥湿还是偏重于补虚),就能更精确地选择最适合当前情况的药材。这种“关联式学习”的编排,大大提升了知识的吸收效率和后续应用的灵活性,非常适合希望进阶的非专业人士。
评分作为一名对传统养生颇有研究的爱好者,我尤其看重书籍的可靠性和信息密度。很多速查手册为了追求“速”,往往牺牲了信息的准确性,导致关键的炮制方法、用量禁忌等重要细节被一笔带过。但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展现出了令人信服的专业水准。例如,在介绍某一味具有潜在毒性的药材时,它不仅明确标注了“炮制后减毒”的重要性,还详细说明了不同的炮制工艺对药效的影响,这对于避免误用、确保安全至关重要。此外,它对于药材的“产地道地性”也有所提及,虽然篇幅不长,但足以让读者明白,中药的疗效与其生长环境息息相关。这种对基础知识的扎实把控,让我在翻阅时感到非常踏实,知道自己获取的不是泛泛而谈的养生小常识,而是经过时间检验的药材知识。这种对专业深度的坚守,是区别于市面上许多浮躁读物的关键所在。
评分我最近一直在尝试用传统中医的思路来调理自己的一些小毛病,深知“药材虽小,功效不凡”的道理,因此对市面上各种中药材的专著都保持着高度关注。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充满了晦涩难懂的古文和复杂的理论,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又过于浅薄,只停留在“泡水喝”的层面,缺乏深入的辨识和药理分析。然而,这本《单味中药补养速查》似乎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既保留了中医药的严谨性,又用现代人容易理解的方式对每一味药的性味归经、主要功效做了精炼的阐述。我特别欣赏它在“应用”部分的处理,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药方,而是结合现代人的生活场景,给出了一些非常实用的速查建议,比如针对久坐人群的肝郁、熬夜后的阴虚等常见状态,直接就能找到对应的单味药材作为日常辅助。这种注重实践、强调“速查”的设计理念,使得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真正做到了“拿来即用”的便捷性。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雅致,封面选用了那种带有淡淡古朴气息的米黄色纸张,手感温润,摸上去很舒服。排版上,内页的字体大小适中,行距也恰到好处,阅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即便是长时间盯着看,眼睛也不会感到酸涩。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内容编排上的用心。它不像那种堆砌式的百科全书,而是非常有条理地将各种单味中药按照功效或者药性进行了系统性的划分,让人在查找时能迅速定位到自己需要的类别,效率大大提高。而且,这本书的插图部分做得非常出色,每一味药材的描绘都栩栩如生,线条细腻,色彩把握得当,即便是对植物学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通过这些图示对药材的形态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这对于临床实践或者日常养生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整体来说,这本书从视觉到触觉,再到实际的阅读体验,都透露出一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读者的体贴,让人愿意把它放在手边,随时翻阅。它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可以静心品味的艺术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