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成自製教具102例 武文革

張國成自製教具102例 武文革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武文革 著
圖書標籤:
  • 教具
  • 自製教具
  • 小學教具
  • 數學教具
  • 語文教具
  • 手工教具
  • STEM教育
  • 武文革
  • 張國成
  • 教育教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北京群洲文化專營店
齣版社: 河北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6612267
商品編碼:29453412862
包裝: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7-09-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張國成自製教具102例

定價:29.80元

作者:武

齣版社:河北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6661226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自然課是小學教育中一門重要的科學啓濛課程,講的都是些*基本的自然常識。後來,根據教育部頒布的新的課程標準,小學自然課更名為小學科學課。這是對小學兒童進行科學啓濛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張國成老師在教授自然課的過程中研製瞭3000餘件教具,非常實用,引起瞭良好反響。他連續三年在河北小學開辦的全國教育培訓班擔任主講。當時,國傢教委領導和聯閤國教科文組織中國代錶都到河北小學參觀並紛紛題詞。本書中,作者從3000餘件教具中選擇整理齣與現階段小學教育相適應的102例,詳細介紹製作每種教具的材料、製作過程、使用方法及圖示。這不僅有利於學生們提高動手能力,還能以一種非常形象的方式讓學生輕鬆地接收知識,對於啓發學生的心智,形成發散性思維非常有益。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中國古代建築史綱要》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部全麵、深入且富於洞察力的中國古代建築發展曆程概述。它不僅僅是一部簡單的技術圖解或年代羅列,而是一部以曆史、文化、社會、技術多重維度交織而成的建築演變史詩。全書結構嚴謹,邏輯清晰,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內,展現中國建築藝術的博大精深與獨特魅力。 第一部分:源起與奠基——史前至秦漢的萌芽與確立 本部分追溯中國建築的文明之源。從新石器時代的半坡遺址、河姆渡遺址中體現的原始聚落形態與乾欄式、穴居式建築的地域適應性,展示瞭早期人類對生存環境的初步理解與利用。重點探討瞭夏商周三代,特彆是周代禮製對建築等級與規劃的深刻影響。“明堂”、“闢雍”等禮製建築的齣現,標誌著以中軸對稱、群體組閤為核心的中國傳統建築規劃思想的初步形成。 進入秦漢時期,隨著大一統王朝的建立,建築規模空前擴大,技術體係趨於成熟。秦始皇陵及其附屬工程展現瞭驚人的組織能力和夯土技術的高度發展。漢代則在宮殿、都城(如長安城、洛陽城)的規劃上達到瞭前所未有的宏偉氣魄。同時,磚石結構的應用,鬥栱技術的初步成熟,以及對木構架抗震性能的經驗性掌握,為後世建築定下瞭基本的技術框架。本章深入分析瞭漢代畫像石、壁畫中反映的典型建築形製,尤其是闕、樓閣的結構特徵。 第二部分:融閤與轉型——魏晉南北朝的多元探索 這是一個社會動蕩但文化交流頻繁的時期。佛教的傳入對中國建築産生瞭革命性的影響。本部分詳細闡述瞭石窟寺(如雲岡、龍門)的開鑿藝術,以及由此催生的塔的本土化過程。從早期的覆鉢式到樓閣式、密簷式塔的演變,清晰地展現瞭印度佛教建築元素如何被中國匠師吸收、改造,最終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佛教建築體係。同時,探討瞭這一時期士族階層對園林和宅邸審美情趣的影響,反映在文學作品和少量遺存中的精緻生活理念。 第三部分:成熟與鼎盛——隋唐的規範化與國際影響 隋唐五代,中國封建社會的巔峰期,其建築也達到瞭風格雄渾、規劃嚴謹的頂峰。本章以唐代都城長安的城市規劃為核心,分析其裏坊製、中軸對稱的典範意義。唐代木構架技術的標準化和模數化的發展,使得建築的建造效率和質量得到瞭質的飛躍。重點分析瞭唐代官式建築的結構特徵,如齣簷深遠、屋頂坡度平緩的風格。通過對佛光寺大殿、南禪寺大殿等現存稀有實例的細緻剖析,揭示瞭唐代建築“氣度恢宏,法度森嚴”的藝術精神。同時,本節也關注瞭唐代建築對東亞諸國(如日本、朝鮮半島)的深遠輻射和影響。 第四部分:精巧與世俗化——宋遼金元的程式化與地域特色 宋代建築的特點在於技術體係的進一步精細化和科學化。李誡的《營造法式》標誌著建築設計與施工規範的成熟與文書化。本章詳細解讀《營造法式》中關於鬥栱、颱基、屋頂等構件的精確比例和等級劃分,說明瞭宋代建築如何從唐代的“意”邁嚮“數”的階段。在這一時期,城市商業的繁榮帶動瞭民居、橋梁、商業建築(如瓦子)的快速發展,建築更注重實用性和地域材料的運用。遼金時期的建築則體現瞭北方民族的文化交融,例如多拱券結構的應用,以及佛塔形製上齣現的“密簷樓閣式”的成熟。 第五部分:集大成與定型——明清的程式化與裝飾化 明清兩代是中國古代建築的集大成時期,也是其風格最終定型、並趨嚮繁復裝飾的階段。紫禁城的營建是中軸對稱規劃和等級製度在建築上錶現的終極體現。本章側重分析瞭明清官式建築的“三大要素”:颱基、屋身、屋頂的嚴格配閤,以及鬥栱在承重功能減弱後,更多承擔起裝飾和等級標識作用的演變。重點分析瞭梁架結構的標準化(如減柱造、抬梁式、穿鬥式的地域應用),以及彩畫、蘇式彩繪、官式和珅等裝飾藝術的成熟。此外,本部分也探討瞭江南私傢園林的藝術成就,對比官式建築的威嚴,園林展現瞭“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東方美學意境。對地方特色建築,如徽派的馬頭牆、福建的土樓等,也進行瞭專題性的介紹,以展現建築在不同地域社會環境下的適應性。 第六部分:技術原理與哲學內涵 本書的最後部分跳脫齣純粹的曆史敘事,深入探討中國古代建築的核心技術原理和哲學基礎。包括:木材的抗剪切特性、榫卯結構的精妙連接藝術、颱基對地基沉降的緩衝作用、以及屋頂坡度對排水和氣候適應的平衡。更重要的是,本章試圖解讀中國建築中蘊含的“天人閤一”、“陰陽五行”等傳統哲學思想,如建築朝嚮的選擇、開間數量的象徵意義,以及色彩的等級區分,揭示中國建築作為一種文化載體所承載的深厚人文精神。 本書適閤曆史、建築、考古及文化研究領域的學生、學者,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抱有濃厚興趣的廣大讀者。通過對詳實史料和實物遺存的梳理與闡釋,讀者將能係統把握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脈絡,領略這一世界建築體係的獨特價值。

用戶評價

評分

在書店偶然翻到這本書,封麵設計樸實無華,沒有花哨的插圖,隻有幾個大字,我當時並沒有太在意。但是,當我翻開第一頁,就被那些生動形象的圖片和簡潔明瞭的文字吸引住瞭。書中的每一個教具都像是被賦予瞭生命,不僅僅是簡單的模型,更蘊含著作者對教學的深刻理解和獨到見解。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光學實驗的幾個教具,它們用最簡單的材料,卻能清晰地展示光的摺射、反射等原理,這對於我這樣一個對物理一竅不通的讀者來說,簡直是打開瞭一扇新世界的大門。我甚至可以在腦海中想象齣老師們在課堂上使用這些教具時,學生們眼中閃爍的光芒。這本書的妙處在於,它不隻是提供瞭一堆“死”的教具,而是激發瞭一種“活”的教學思維。我迫不及待地想把書中的一些想法應用到我自己的學習中,哪怕隻是做一些簡單的模擬,也能讓我對抽象的知識有更直觀的感受。那種“原來是這樣”的豁然開朗,是在枯燥的文字中難以獲得的。

評分

作為一名長期在教學一綫工作的教師,我一直在尋找能夠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的方法。當我看到這本書時,我立刻被它的實用性和創新性所吸引。書中提供的每一個教具都具有很高的教學價值,並且大多采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材料製作,成本低廉,易於推廣。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地理課的幾個教具,例如利用廢舊紙箱製作的簡單地形模型,或者用彩色小球模擬的洋流變化,這些都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概念,理解復雜的地理現象。這本書不僅提供瞭具體的教具製作方法,更重要的是,它啓發瞭我如何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學生能夠直觀感知和理解的具象形式,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評分

這本書就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者,娓娓道來,將多年的教學智慧凝聚於字裏行間。我最被打動的是作者在每一項教具介紹中所流露齣的那份細緻和耐心。他不僅僅是告訴我們“怎麼做”,更是深入淺齣地解釋“為什麼這麼做”,以及這些教具在實際教學中能起到怎樣的作用。比如,關於聲學原理的幾個教具,用廢舊的光盤和橡皮筋就能製作齣有趣的樂器,這不僅讓學生在玩樂中學習,更重要的是培養瞭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我能感受到作者對於教育事業的熱愛,以及他希望通過這些簡易的教具,點亮更多孩子求知欲的良苦用心。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教育的本質並非在於昂貴的設備,而在於教師的智慧和對學生的關懷。它教會我如何用最經濟、最有效的方式來傳遞知識,讓學習變得更加有趣和有意義。

評分

坦白說,我是一個對動手實踐不太擅長的人,所以當我看到“102例”這個數字時,內心是有些許畏懼的。然而,這本書卻以一種循序漸進的方式,將每一個教具的製作過程分解得非常細緻,配閤著清晰的圖示,即便是像我這樣動手能力稍弱的人,也能輕鬆上手。我嘗試製作瞭書中關於化學反應的幾個模型,用簡單的瓶子和管子模擬瞭氣體産生和沉澱的過程,效果竟然齣奇的好。學生們對此錶現齣瞭極大的興趣,課堂氣氛瞬間活躍瞭起來。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教具手冊,更是一本激發教學靈感的寶典。它讓我看到瞭普通材料中蘊藏的無限可能,也讓我更加自信地去嘗試新的教學方法。

評分

剛開始接觸這本書,我心裏多少有些疑慮,畢竟“自製教具”聽起來總有些不那麼“專業”。但當我深入閱讀後,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創造力和實用主義精神。書中的每一個教具都經過瞭精心的設計,充分考慮到瞭材料的可獲得性、製作的簡易性以及教學效果的最大化。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數學概念可視化處理的幾個例子,例如用不同大小的積木來演示分數和小數的概念,這比單純的符號運算更能讓學生理解這些抽象的數學原理。這種將數學“實體化”的做法,對於那些在抽象思維上存在睏難的學生來說,無疑是莫大的幫助。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教學視角,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最簡單的想法反而能帶來最深刻的學習體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