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蚯蚓养殖实用技术
定价:20.00元
作者:孙振钧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0467836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蚯蚓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地龙),也是一种优质的动物性蛋白质来源。本书作者多年从事蚯蚓研究工作,结合自身研究和实践经验,并在参考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编写成此书。本书语言通俗易懂,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技术实用,适合蚯蚓养殖专业户和畜牧、水产、饲料、食品、制药、环保等行业工作者阅读。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蚯蚓养殖概述,蚯蚓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活习性,我国主要蚯蚓的种类和分布,蚯蚓的人工繁殖技术,蚯蚓养殖常见模式及日常管理,蚯蚓的天敌、病虫害防治,蚯蚓的采集,蚯蚓的利用。
目录
章 蚯蚓养殖概述 1
一、蚯蚓养殖发展前景 1
二、蚯蚓的作用与价值 5
(一)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6
(二)蚯蚓的其他用途 8
三、蚯蚓养殖简史 9
(一)国外蚯蚓养殖史 9
(二)蚯蚓养殖史 11
第二章 蚯蚓生物学特征特性 15
一、蚯蚓品种 15
二、蚯蚓形态特征 18
三、蚯蚓内部结构 19
(一)消化系统 19
(二)循环系统 21
(三)呼吸系统 21
(四)肌肉与运动 21
四、蚯蚓的生活习性22
(一)居生活 22
(二)六喜六怕 23
五、蚯蚓的生活史 26
(一)蚓茧形成过程及蚓茧的形态特征 26
(二)蚯蚓的胚胎发育和生长 29
(三)蚯蚓的寿命 30
六、蚯蚓的生态类型30
七、生态因子对蚯蚓的影响 32
(一)土壤 32
(二)季节 34
第三章 蚯蚓养殖基础 36
一、蚯蚓生长繁殖对生态环境的要求 36
(一)蚯蚓生长繁殖与温度、湿度及通气性
的关系 37
(二)蚯蚓生长繁殖佳温度、湿度和
酸碱度 39
(三)“大平 2 号”蚯蚓在人工饵料中
生活深度 40
(四)蚓茧在饵料中的分布规律 40
(五)种蚯蚓适宜放养密度 40
(六)生产群不同放养密度生长发育规律 41
(七)蚯蚓人工养殖高产饲料因子筛选 42
(八)不同饵料对蚯蚓生长及蚓体(粪)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43
二、蚯蚓饵料的调配43
(一)蚯蚓饵料组成与常见配方 43
(二)蚯蚓饵料的堆制技术与操作规程 45
第四章 蚯蚓养殖方法 50
一、大田养殖 51
二、半地下池养殖 53
三、肥堆养殖法 54
四、简易大棚养殖技术 55
(一)大棚建设 55
(二)塑料大棚养殖蚯蚓管理措施 56
(三)塑料棚养殖蚯蚓不足之处 58
五、蚯蚓立体养殖 59
(一)室内箱养 59
(二)室内立体层床养殖 61
六、蚯蚓的生态养殖63
(一)蚯蚓立体养殖类型 64
(二)蚯蚓生态农业常见模式 66
七、蚯蚓深层高密度养殖新技术 70
(一)高产养殖技术与工艺 71
(二)温床塑料大棚蚯蚓养殖与周年
循环生产 76
(三)小结 83
八、药用地龙的养殖85
九、蚯蚓病虫害及敌害防治 86
第五章 蚯蚓生物反应器处理有机废弃物技术 91
一、蚯蚓生物反应器的设计 91
(一)设计原理 91
(二)反应器的结构 93
二、蚯蚓生物反应器的管理 95
(一)蚯蚓种的选择 95
(二)预处理的控制 97
(三)反应器的环境调控 97
(四)反应器的运行调控 98
三、反应器的类型及应用范围 99
四、高效资源化有机废弃物系统 100
五、蚯蚓生物反应器处理猪粪工程实例设计 100
(一)设计思想 102
(二)工艺流程 103
(三)生产方案 104
(四)经济效益分析 104
六、蚯蚓生物反应器规模产业化分析 106
(一)大型蚯蚓反应器规模产业化分析106
(二)小型蚯蚓反应器规模产业化分析 106
第六章 蚯蚓采收加工与利用 108
一、蚯蚓采收及加工技术 108
(一)成蚓的采收蚓体、蚓茧、蚓粪的分离 108
(二)蚓粪的采收 110
5
(三)活蚓的运输 111
(四)蚯蚓的干燥和粉碎 111
(五)蚓粪的处理 112
二、蚯蚓(粪)的营养价值 112
三、蚯蚓粪的性质与有机肥利用 114
(一)蚯蚓粪的成分 115
(二)蚯蚓粪有机肥的特点 117
(三)蚯蚓粪的应用 120
四、蚯蚓(粪)优化饲料配方及在养殖上的应用 121
(一)蚯蚓(粪)喂生长肥育猪试验 122
(二)蚯蚓(粪)喂肉鸡试验 122
(三)蚯蚓(粪)喂罗非鱼试验 123
(四)蚯蚓(粪)喂蛋鸡试验 123
五、蚯蚓全产业链综合开发 126
作者介绍
孙振钧,男,1956年生,1995年在前南斯拉夫诺维萨德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回国进原北京农业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生态学研究,1997年出站留校任教。1998-2000年,受美国农业部资助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进行蚯蚓与土壤生态学合作研究并被聘为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客座教授。现任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生态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系主任(2004-2010),博士生导师。美国生态学会会员,中国生态学会科技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态分会副理事长,北京蚯蚓技术研究所所长;国家发改委循环经济专家组成员;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九三学社海淀区委委员,九三学社中国农业大学基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社会职务。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壤生态与土壤改良,生态农业技术与模式,家态与综合农牧生态工程、农业废弃物蚯蚓处理与土壤改良剂开发等。自2007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105篇,其中SCI30篇,EI8篇,核心期刊64篇。54篇被SCI收录。教材和专著5部,获得国家发明4项。培养硕士32名,博士31名,博士后2名。多项成果通过国家鉴定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
文摘
序言
让我感到特别惊喜的是,这本书的“蚯蚓产品(蚓粪肥)的收集与利用”这一章,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肥料”的认知。我一直以为蚓粪肥就是一种“土”,但孙振钧老师的讲解,让我看到了它巨大的价值。他详细介绍了如何高效、便捷地收集和分离蚓粪,以及如何利用不同的方法来处理和加工蚓粪,使其成为一种高质量的有机肥料。书中列举了蚓粪肥在蔬菜种植、果树栽培、花卉养殖等多个领域的应用案例,并给出了具体的施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商品化生产”的讲解很感兴趣,比如如何包装、如何进行市场推广等,这为我以后将蚓粪肥作为产品销售提供了思路。这本书不仅仅教我如何“养”蚯蚓,更教我如何“用”好蚯蚓的产物,让它真正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蚯蚓繁殖与管理”章节,堪称是新手入门的“宝典”。我之前一直对蚯蚓的繁殖速度和方式感到好奇,总觉得它们似乎是“一夜之间”就多起来了。孙振钧老师用非常清晰的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解了蚯蚓的交配、产卵、孵化等全过程,让我对它们的生命周期有了全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他给出了如何优化繁殖环境、如何提高孵化率、如何进行幼蚓管理等一系列实用的技巧。我以前总觉得“数量”是养殖的唯一指标,但这本书告诉我,有效的“管理”才是关键。比如,如何根据蚯蚓的不同生长阶段,进行分级饲养,如何避免过度拥挤造成的压力,这些细节都体现了作者的专业性和经验的丰富性。这本书让我明白,养殖蚯蚓不仅仅是“种”下去,更需要“管”起来,而且是精细化的管理。
评分刚拿到这本《蚯蚓养殖实用技术》就被它厚实的装帧吸引了,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内容肯定很扎实。我本身一直对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挺感兴趣的,也尝试过一些小规模的堆肥,但总觉得不够系统,特别是关于蚯蚓养殖这块,总觉得是个神秘的领域。家里的厨余垃圾、落叶草屑处理起来总是占地方,而且看着就觉得浪费,如果能通过养殖蚯蚓变废为宝,那可太棒了。我之前也零星地在网上搜过一些资料,但感觉都比较碎片化,缺乏条理,很多细节讲得不清不楚的,尤其是关于蚯蚓的品种选择、饲料配比、环境控制这些关键点,总让我无从下手。这本书的封面就给我一种很专业、很可靠的感觉,孙振钧这个名字也让我觉得是经过长时间实践积累的经验总结。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看看,希望它能真正解决我在蚯蚓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带领我进入一个全新的绿色养殖世界,让我能亲手创造出有价值的有机肥,为家庭农场或社区绿化贡献一份力量。我期待它能像一本教科书一样,从最基础的原理讲起,到具体的实践操作,再到后期的产品利用,能够面面俱到,让像我这样的新手也能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评分读完关于“环境控制”的部分,我才真正明白,养殖蚯蚓并非“放养”那么简单。孙振钧老师对温度、湿度、pH值、通气等关键环境因素的论述,详略得当,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实际操作的建议。他分析了不同环境下蚯蚓的反应,比如温度过高或过低会导致蚯蚓死亡或活动减弱,湿度过大容易滋生病虫害,而湿度过小则影响蚯蚓的呼吸和繁殖。更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书中提供了一些简便易行的方法来监测和调节这些环境参数,比如如何利用温度计、湿度计,以及一些天然材料来改善通风和吸湿。我以前总觉得养殖就是“人定胜天”,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要做的是“顺势而为”,创造最接近蚯蚓原生环境的条件,让它们能够健康快乐地生长。这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让原本在我看来复杂的技术,变得清晰明了,触手可及。
评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于“饲料配比”的讲解。在我的认知里,蚯蚓就是吃“剩菜剩饭”的,但这本书却告诉了我,这远不止那么简单。孙振钧老师非常细致地分析了各种有机物(例如,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餐厨垃圾等)的营养成分、碳氮比,以及它们在分解过程中的变化。他不仅仅是列出了一堆“配方”,而是教会了我如何去“读懂”这些有机物,如何根据它们的特性来调整投喂的比例,以达到最佳的养殖效果。书中还提到了如何处理一些“不好消化”的物料,比如粗纤维的秸秆,如何通过预处理(如堆积发酵、粉碎等)来提高蚯蚓的适口性。这一点对于我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觉得,蚯蚓养殖的效果好不好,关键就在于“吃”得好不好,而这本书,恰恰给了我最权威、最科学的指导。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经验丰富的厨师,在为他的“宝贝”们精心调配着营养大餐,而不是简单地把垃圾丢进去。这种精细化的管理理念,让我对未来的养殖充满了信心。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总的来说,给我一种“大道至简”的感觉,虽然主题是“养殖”,但孙振钧老师的讲解却处处透露着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他没有上来就谈论复杂的设备和昂贵的投入,而是从蚯蚓的生活习性、繁殖特点入手,就像在讲述一个生命的故事。他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蚯蚓如何在适宜的环境中默默工作,将那些我们眼中“无用”的有机物转化为宝贵的肥料。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选址”的论述,不仅仅是考虑阳光、通风,更是强调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这让我觉得,养殖蚯蚓不单单是为了获取产品,更是一种生态理念的实践。书中对于不同蚯蚓品种的介绍,也十分细致,比如某种蚯蚓更适合处理哪种类型的有机废弃物,它们的繁殖速度有何差异,这些信息对于新手来说至关重要,避免了盲目选择带来的损失。我感觉,作者真的是站在读者的角度,考虑到了我们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并且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种“接地气”的风格,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一点也不觉得枯燥,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仿佛自己也置身于一个充满生机的蚯蚓养殖场。
评分这本书在“病虫害防治”方面的讲解,也让我眼前一亮。之前我一直担心,养殖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病虫害,尤其是南方潮湿的环境,更是让人头疼。但孙振钧老师在这一章节中,并没有强调使用化学药剂,而是大力提倡“绿色防治”的理念。他详细介绍了可能遇到的几种主要病虫害,并一一给出了预防和处理的措施。比如,如何通过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如何利用一些天然的植物提取物来驱虫,以及如何通过调整饲料来增强蚯蚓的抵抗力。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提到了“生物防治”的一些方法,利用天敌来控制害虫,这让我感觉非常环保和可持续。这种“治未病”的思路,以及“无毒无害”的防治方法,让我觉得这本书的理念非常先进,也更加符合现代生态养殖的要求。
评分读完《蚯蚓养殖实用技术》,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本关于“循环经济”的实践指南。孙振钧老师通过蚯蚓养殖这一载体,将厨余垃圾、农业废弃物等“废弃物”转化为宝贵的有机肥,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书中贯穿始终的环保理念,让我深受触动。他没有将养殖的目的仅仅停留在经济效益上,而是强调了对土壤改良、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我感觉,通过学习这本书,我不仅能掌握一项养殖技能,更能培养一种“变废为宝”的生态意识。这种从源头解决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我在其他养殖书籍中很少看到的,也是我最想在实践中践行的。
评分总体而言,这本《蚯蚓养殖实用技术》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满足感。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将我带入了蚯蚓养殖的世界。从最基础的原理到最细致的操作,从理论的讲解到实践的指导,无不体现出作者的专业素养和对读者的关怀。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实实在在的技术和经验。我尤其喜欢它逻辑清晰的结构,章节之间的衔接自然流畅,让我能够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学习和理解。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所传授的技术,更在于它所传递的生态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我迫不及待地想将书中的知识付诸实践,相信它一定能帮助我在蚯蚓养殖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评分这本书在“规模化养殖的设备与工艺”这一部分,也给我提供了很多启发。虽然我目前还没有大规模养殖的计划,但了解这些技术和设备,有助于我更好地理解整个行业的发展。孙振钧老师并没有照搬国外的先进技术,而是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介绍了一些经济实用、易于操作的设备和工艺。无论是对于家庭式的小规模养殖,还是对于想要扩大生产规模的养殖户,都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养殖模式(如箱式养殖、沟式养殖、池式养殖等)的优缺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设备配置建议。这种“量体裁衣”式的指导,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参考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