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科普供给侧的革命
定价:88.00元
作者:杨文志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0467632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杨文志长期负责中国科协科普部工作,具有较高的科普工作理论水平和丰富的科普管理与实践经验。该书是在新时代条件下关于科普供给侧改革的专著,全书采用理论与案例结合的方式编写,从而使该书具有较高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是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各级科协组织、科普组织、科普机构与科普工作者进行科普供给侧改革与实践的得力参考与实用指南。书中对现代科普进行了界定、梳理了新时达科普发展的新命题、所要攻克的关键性命题,分析了时代科普新需求,描述了科协组织等科普机构的科普供给侧改革路径,分创新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工作的措施、详述了科普信息化实施与规划及前瞻,另外分章对科普产品创意创新、科技馆展教服务创新等进行了论述。书中还附录了71篇与科普高度相关的精彩文章,使全书的内容得到很大的拓展。 该书在科普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创建性、创新性、理论性、实践指导性。适合从事科普理论研究、科普教学、科普人员培训、科普管理、科普实践工作者以及热心科普事业的各方面人士参阅。
内容提要
当今世界,未来已来,唯变不变,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和产业革命、信息社会发展带来科普需求的巨大变化,给新时代的科普带来新的机遇,也给科普服务供给带来巨大挑战。本书基于作者20多年科普理论研究和实践一线的经验积累,站在科普变革的时代潮头,以“科普强国”为背景,以科普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对新时期科普供给及其核心要义、科普需求的深刻变革及其科普供给侧革命的形势进行了深入细致剖析,对科普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全民科学素质服务创新、科普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科普服务产品创意创新、科技馆展教服务创新等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并提出新时代增加科普服务供给可操作性的方略和路径。本书在科普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创见性、创新性、理论性、前瞻性、实践指导性,适合从事科普理论研究、科普教学、科普员培训、科普管理、科普实践工作者,以及热心科普事业的各方面人士参阅。
目录
目录
章科普及其核心要义/
节科普是科学活动/
一、多义宽泛的现代科普/
二、科学性是科普的灵魂/
三、科普是公共服务产品/
四、科普服务本质是连接/
第二节迎接科普强国的新时代/
一、古代的谋生型科普/
二、近现代的救国型科普/
三、现代的兴国型科普/
四、新时代的强国型科普/
第三节新时代科普发展的新命题/
一、适应科技与产业革命新要求/
二、开启后科学素质纲要新时代/
三、迈向科普供给侧改革新征程/
四、攻克科普发展的关键性难题/
○第二章新时代的科普需求/
节创新驱动发展对科普的新要求/
一、创新驱动发展事关中华民族命运/
二、创新驱动发展必须厚植创新文化/
三、创新驱动发展必须夯实科学素质基础/
第二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科普的新要求/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百年梦想/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补齐科学素质的短板/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人人都享有科普服务/
第三节信息社会发展对科普的新挑战/
一、适应公众都在网上的新形势/
二、适应科普技术革命的新趋势/
三、适应科普需求巨变的新要求/
第四节经济全球化对科普的新要求/
一、大科学时代科普的国际化/
二、“一带一路”科普人文交流/
三、深度参与科普国际分工与合作/
○第三章科协组织的科普供给/
节科协组织的职责定位/
一、科协组织的三型特性/
二、科协组织的三大功能/
三、科协组织的四个服务/
四、科协组织的服务产品/
第二节科协组织的科普产品/
一、科协组织的科普教育产品/
二、科协组织的科普传播产品/
三、科协组织的科普活动产品/
第三节科协组织科普服务方略/
一、坚持用户思维的科普服务理念/
二、坚持平台的科普服务方向/
三、坚持名利权情的科普动员策略/
○第四章科学素质服务的创新提升/
节我国科普公共服务体系的确立/
一、我国科普法规体系的建设/
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兴起/
三、“2049计划”提出和推行/
四、全民科学素质纲要颁布实施/
五、实施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
第二节青少年科学素质服务创新/
一、青少年科技教育的使命责任/
二、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发展动向/
三、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创新提升/
第三节农民科学素质服务创新/
一、推动农民科学素质跨越提升/
二、强化农村重点人群科普服务/
三、增加农村科普公共服务供给/
四、开启农村科普服务的新引擎/
第四节城镇社区居民科学素质服务创新/
一、发挥科普在人的城镇化中的作用/
二、城镇社区科普公共服务供给方略/
三、城镇社区科普公共服务创新/
○第五章让科普插上信息化的翅膀/
节推进“科普人”的信息化/
一、“科普人”须自我革命/
二、要树立互联网理念/
三、要树立获得感理念/
四、要树立朋友圈理念/
五、要树立连接器理念/
六、要树立长板策理念/
第二节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
一、科普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定位/
二、科普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三、科普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方向/
四、科普信息化建设的品牌战略/
第三节有效连接科普信息与科普受众/
一、建设完善科普云网端服务体系/
二、衔接和精准推送科普服务信息/
三、利用网络社群进行科普信息传播/
四、实施科普中国·百城千校万村行动/
○第六章科普产品的创意生产/
节科学内容是科普产品的灵魂/
一、科普始终以科学内容为王/
二、围绕公众需求遴选科普内容/
三、围绕科技发展遴选科普内容/
第二节科教资源的科普创意开发/
一、优质科研资源的科普创意开发/
二、优质教育资源的科普创意开发/
三、优质社会资源的科普创意开发/
第三节科普表达方式的创新/
一、科普表达的时代性特征/
二、科普作品的表达创新/
三、科普融合作品的创作/
○第七章科技馆展教服务创新/
节科技馆的科普责任使命/
一、科技馆演变及其服务功能/
二、我国科技馆的快速发展/
三、科技馆展教服务的转型/
第二节科技馆展教服务供给侧改革/
一、科技馆建设的细分化与集群化/
二、科技馆教育的时代化与人文化/
三、科技馆服务的信息化和情景化/
第三节我国科技馆体系的创新发展/
一、推动现代科技馆体系转型升级/
二、增加科技馆展教服务产品供给/
三、创新科技馆公共展教服务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视窗目录
视窗1-1做好科普科研才有大格局/ 4
视窗1-2中国科学社/ 17
视窗1-3全国科普协会/ 20
视窗1-4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 24
视窗1-5近搅乱世界的3项科学成果/ 27
视窗2-1创新关键在于创造新的价值/ 41
视窗2-2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46
视窗2-3“一带一路”建设/ 63
视窗3-1全国创新争先奖/ 73
视窗3-2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聘任/ 84
视窗3-3平台时代与共享经济/ 90
视窗3-4的连接效应/ 93
视窗3-5典赞·科普中国活动/ 95
视窗3-6利益聚合的农技协/ 96
视窗3-7科普中国形象大使/ 97
视窗3-8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撰/ 98
视窗3-9欧阳自远院士的科普心路/ 99
视窗3-10科普中国形象大使徐颖的科普情怀/ 100
视窗3-11科普志愿服务/ 101
视窗4-1科学素质的源起/ 107
视窗4-2科学素质的基本特点/ 107
视窗4-3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 110
视窗4-4美国“2061计划”/ 112
视窗4-52015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报告/ 116
视窗4-6美国2016年科学素养报告/ 122
视窗4-7青少年是科学素质养成黄金期/ 130
视窗4-8兴趣是科学探索的源泉/ 131
视窗4-9青少年想当科学家的有多少/ 133
视窗4-10“大手拉小手”点燃科学梦/ 135
视窗4-11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138
视窗4-12美国的《STEM 2026》/ 140
视窗4-13奴隶造不出金字塔/ 144
视窗4-14乐享科学的创客空间/ 146
视窗4-15钻研的工匠精神/ 147
视窗4-16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 148
视窗4-17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149
视窗4-18中国青少年科学素质大会/ 150
视窗4-19小学新课标修订的“大突破”/ 156
视窗4-20跟孩子做科普得蹲下来/ 158
视窗4-21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 167
视窗4-22人的城镇化的国际经验/ 172
视窗4-23社区科普学校/ 178
视窗5-1网络时死规则/ 183
视窗5-2服务产品的极简原则/ 187
视窗5-3服务产品定位和个性化/ 189
视窗5-4“90后”的言行规则/ 191
视窗5-5时间是战场/ 193
视窗5-6连接者与内容者属两种“动物”/ 199
视窗5-7科普信息化建设工程/ 203
视窗5-8科普中国品牌/ 209
视窗5-9科普中国服务云/ 212
视窗5-10科普中国·百城千校万村行动/ 223
视窗6-1内容为王的运作模式/ 232
视窗6-2NASA独到的科普/ 241
视窗6-3转基因科普之痛/ 243
视窗6-4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 246
视窗6-5英才计划/ 248
视窗6-6海尔科技馆/ 250
视窗6-7上海通用汽车开放日活动/ 251
视窗6-8蒙牛乳业开放日活动/ 252
视窗6-9碎片化阅读与当代“煎饼人”/ 254
视窗6-10颠覆性创意的科幻/ 259
视窗6-11科普期刊的全媒体融合/ 264
视窗6-12健康科普信息生成与传播/ 274
视窗7-1科技馆的缘起及发展/ 278
视窗7-2科技博物馆和科学中心/ 280
视窗7-3我国科技馆的快速发展/ 282
视窗7-4科技馆发展的国际经验/ 285
视窗7-5现代科技馆体系“七化”建设/ 297
视窗7-6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 305
视窗7-7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 306
作者介绍
杨文志,曾任中国科协科学普及部副部长、部长,长期从事科普工作,主要关注和研究领域:中国非组织和科技社会团体改革、运营和管理;科学交流、科技期刊与科学技术普及理论和实践;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等,先后发表《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农业现代化对农民素质的要求》等论文60多篇。主要著有《科学技术普及概论》、《现代科普导论》、《现代科普教程》、《现代科技社团概论》,以及审定编辑出版《中国立体农业模式》、《加入WTO中国农业如何应对》等与农业、农村、农民有关论著共计等10余部。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并没有采用那种刻板、枯燥的学术论文的写作方式,而是将科学的严谨性与文学的感染力巧妙地结合起来。他的文字充满了一种人文关怀,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知识传播的热忱和对科学精神的敬畏。在论述一些关键观点时,他会适当地穿插一些个人感悟或者对历史事件的回顾,让整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加生动、有趣。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写一些科学家的故事时,那种充满敬意的笔触,仿佛我能够亲身感受到那些伟大的头脑是如何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前进的。这种细腻的笔触,让原本可能冰冷的科学,变得有温度、有故事,也更容易触动读者的情感。
评分这本书的启发性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仅是写给那些从事科学传播的专业人士,更是写给每一个对科学知识感兴趣、并且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的普通读者。它打破了我之前对科普的一些固有认知,让我明白,科普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传递,更是一种智慧的引导,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我开始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践行这种“供给侧的革命”,如何以更主动、更有效的方式去获取和传播科学知识。这本书就像是一场思想的启迪,让我对科学、对信息、对学习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在引用案例的时候,并非照搬照抄那些陈年旧闻,而是选取了大量近年来的前沿科学突破,并且能够将这些高深的科学原理,用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阐释。例如,在讨论人工智能的最新进展时,作者并没有陷入技术参数的泥沼,而是通过一个生动的比喻,将复杂的神经网络模型比作了人脑的学习过程,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理解其核心概念。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论述“科普供给侧”的“革命”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辅以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分析。他剖析了某些成功的科普项目是如何在内容生产、传播渠道、受众互动等方面进行创新,从而打破了传统科普的壁垒。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知识众包”和“社群化科普”的章节非常感兴趣,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互联网平台,将科学知识的生产和传播过程民主化,让更多普通人参与进来,这无疑是一种极具颠覆性的思路。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科普供给侧”这个概念是模糊的,甚至可以说完全不了解。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作者的逻辑所折服。他并没有直接定义这个概念,而是通过层层剥茧,从问题出发,引出解决方案。他指出了当前科普在“供给”端存在的种种问题,比如内容同质化、传播渠道单一、缺乏与受众的有效互动等等。然后,他提出了一系列颠覆性的“革命”性措施,这些措施不仅具有理论上的前瞻性,更重要的是,在实际操作层面,也给出了可行的路径。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科学传播,它不再仅仅关注“科普什么”,更关注“如何更好地供给科学知识”,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结构安排得相当巧妙,它不像一些教科书那样线性推进,而是通过几个看似独立的议题,层层递进地展开。一开始,它可能是在探讨信息时代的认知挑战,然后逐渐深入到科学传播的本质,最终落脚到“供给侧的革命”这一核心观点。这种结构设计,让我觉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感,仿佛在解开一个层层包裹的谜团。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所使用的类比和隐喻,它们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那些原本可能遥不可及的科学思想。举个例子,当作者谈到“知识壁垒”时,他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将科普比作一座跨越鸿沟的桥梁,而传统的科普方式,有时更像是建了一座高耸入云的灯塔,虽然光芒耀眼,但却难以触及。这种形象化的表达,让我对问题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那种很有历史沉淀感,又透露着一丝现代科技的意味。深邃的蓝色作为主色调,仿佛蕴含着宇宙的奥秘,又像是知识的海洋,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书名“科普供给侧的革命”几个字,采用了烫金工艺,显得格外醒目,并且字体设计很有力量感,传递出一种颠覆和创新的信号。杨文志这个名字,虽然我之前可能不熟悉,但它被放置在书名之下,似乎在宣告一位重要思想的提出者。整体而言,这种封面设计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让我觉得这本书一定不是一本寻常的科普读物,它可能在探讨一些更深层次、更具前瞻性的议题。我特别留意到书名中“供给侧的革命”这几个字,这通常是在经济领域才会出现的词汇,将其与“科普”相结合,立刻激起了我极大的兴趣。这究竟是一种经济学的视角切入科学传播?还是说,在科普领域也存在着类似的“供给侧”问题,需要一场深刻的变革?书中的内容会如何解答这些疑问,我充满了期待。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科普供给侧的革命”是否真的能够解决当前科普面临的困境?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出自己曾经遇到过的种种信息获取的难题,比如在面对海量网络信息时,如何辨别真伪;在面对某个科学热点时,如何找到权威、易懂的解释;以及在生活中,如何将科学知识更有效地运用到实际中。这本书仿佛就是为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解答框架。作者提出的“去中心化”的科普模式、“个性化”的知识推荐算法,以及“互动式”的科普体验,这些概念都让我觉得耳目一新,并且充满了实践的可能性。我甚至开始畅想,未来科学传播将会是怎样的场景。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扉页上的题词,那是一句充满哲思的话,似乎是作者对科学传播的某种夙愿或者理念的凝练。它用一种非常诗意却又深刻的语言,点明了作者对当前科普现状的某种忧虑,以及对未来科普方向的期许。这句话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书的内容是什么,但它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作者内心世界的窗口,让我能以一种更宏大的视角去审视接下来的文字。接着,是作者的序言,杨文志先生在序言中,并没有直接抛出晦涩的理论,而是从一个非常生活化、或者说是一个非常具有时代背景的场景切入,娓娓道来。他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口吻,描绘了当下信息爆炸时代,人们在获取科学知识时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传统科普模式的不足之处。我能感受到他对于知识传播的热忱,以及那种希望能够触及更多人、启发更多思考的迫切愿望。序言中,他多次提及“信息过载”、“碎片化阅读”等词汇,这让我立刻联想到自己日常获取信息的经历,深有共鸣。
评分让我特别惊喜的是,作者在书中不仅仅是停留在宏观的理论探讨,而是对一些具体的实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引用了许多来自不同领域的案例,包括但不限于科学博物馆的创新展览、科学纪录片的叙事方式变革、以及在线科学教育平台的互动设计等等。这些案例的引入,让“科普供给侧的革命”这个概念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了具体的支撑和体现。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需求,实现精准科普”的论述印象深刻。这是一种非常现代化的思路,将信息技术与科学传播深度融合,也让我看到了科学传播未来的无限可能。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它挑战了传统,提出了革新。我会被作者那种敏锐的洞察力所折服,他能够精准地捕捉到时代发展的脉搏,并将其与科学传播这一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领域相结合。我会被他那种严谨而不失风趣的文笔所吸引,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能获得知识,也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最重要的是,我会被他所倡导的“科普供给侧的革命”所鼓舞,它让我相信,科学知识的传播将会变得更加高效、更加普惠,并且最终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进步。这本书,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深思细品的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