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寻找中国人的自我 | 
| 作者 | 朱滢 伍锡洪 | 
| 定价 | 35.00元 | 
| 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3215263 | 
| 出版日期 | 2017-05-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32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以心理学实验、神经科学实验为依据,从文化、人类学、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等广阔视野来叙述自我。发现中国人独特的自我品质。作者提出,自我是文化的产物,中国人的自我是互倚型的自我,从儒家孝文化看,中国人是父母的儿子而不是他自己,不是独立的个体。 | 
| 作者简介 | |
| 朱滢北京大学退休教授。曾任北京大学心理系主任(1988-1996),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1993-2006),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000-2006)。2000年以来共发表关于自我的文化神经科学研究文章20余篇。2007年出版专著“文化与自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我是谁?我有什么特性?中国人和西方人的“自我”与各自的文化有什么关系?本书以心理学实验、神经科学实验为依据,从文化、人类学、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等广阔视野来叙述自我。发现中国人独特的自我品质。作者提出,自我是文化的产物,中国人的自我是互倚型的自我,从儒家孝文化看,中国人是父母的儿子而不是他自己,不是独立的个体。中国人的自我包括母亲,这是中国人自我*显著的特点;中国人的自我具有辩证思维的特点;中国人既受传统文化(如儒家)的影响,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因而发展出双文化自我;人们既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与和谐,也强调独立思考、个人奋斗。本书是继《文化与自我》进一步阐述中国人之自我的另一本著作。而《文化与自我》曾被现代哲学家张世英(1921- )称为“一本佳作”。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富有力量,深邃的蓝色背景上,一个模糊的、若隐若现的人影仿佛在迷雾中探索,与书名《寻找中国人自我》完美契合,瞬间就勾起了我对内心深处那个“自我”的好奇与探寻欲望。我一直认为,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洪流中,许多人都在努力寻找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位置,明确自己的价值和方向。这本书,我期待它能提供一把钥匙,帮助我们拨开迷雾,认清那个最真实的自己。从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我嗅到了一丝学术的严谨与深度,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作者朱滢和伍锡洪的名字,虽然我并非他们领域的资深人士,但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沉稳和专业的气息,仿佛他们拥有解读复杂人性的深刻洞察力。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书页,看看他们是如何从“中国人”这个独特的文化视角出发,去解构和重塑我们对“自我”的认知。这本书能否成为我心灵旅程中的一座灯塔,指引我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并以此为基础,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这一切都让我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和期待,渴望在字里行间找到属于我的答案。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与一位智者促膝长谈,他用睿智的语言,引导我审视自己内心最深处的角落。我发现,在许多关于“成功”和“幸福”的定义中,我们常常被外界的评价所裹挟,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的真正声音。这本书恰恰是帮助我们找回这种声音的绝佳工具。它没有提供一个现成的“自我模板”,而是鼓励我们去独立思考,去质疑那些约定俗成的观念,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书中对于“社会期望”如何影响个体选择的论述,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很多时候,我做出的决定并非发自内心,而是出于对他人评价的顾虑。这种觉察,让我感到既震惊又庆幸。庆幸的是,我终于有机会去审视和调整自己的方向;震惊的是,原来我一直被无形的绳索束缚着。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心灵上的解放,让我更加坚定地踏上探索“真我”的道路,不再畏惧前方的未知。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部分,在于它能够触及到我内心深处那些难以言说的感受,并用恰当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我曾反复思考过,为什么在面对某些社会压力时,我会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为什么有时候,即使是微小的选择,也会让我犹豫不决,担心别人的看法?《寻找中国人自我》仿佛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一份心理指南,它没有生硬地说教,而是通过引人入胜的叙述和深入的分析,带领我一步步地解开这些困惑。书中对于“身份认同”的探讨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不仅讨论了文化背景如何塑造我们的身份,还强调了在现代社会中,个体如何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反思,去构建和发展属于自己的、更加成熟的自我认知。我开始意识到,真正的“自我”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这种理解让我感到一种释然,不必再为过去的“不完美”而感到焦虑,而是更加积极地去迎接未来的挑战,去创造一个更加充实和有意义的人生。
评分从拿到这本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传递出的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所吸引。它没有使用过于学术化的语言,也没有回避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的种种挑战。相反,它以一种非常亲切的姿态,与读者进行了一场关于“我是谁”的深入对话。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中国式教育”对个体自我形成影响的分析。从小到大,我们似乎都被灌输了一种“标准答案”,被鼓励去成为“别人眼中的好孩子”。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我们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能力,让我们在长大后,反而难以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所在。这本书则鼓励我们去打破这种惯性思维,去探索那些被压抑的潜能,去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并开始理解,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经历,其实都在塑造着我的“自我”。它是一本能够唤醒沉睡已久内在力量的书。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就像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心理对话,那些曾经模糊、隐晦的想法,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清晰而富有逻辑。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相互作用的探讨。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以及长久以来的社会传统,似乎总是强调“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的需求常常被压抑或边缘化。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体意识的觉醒是必然的趋势。这本书并没有简单地批判或推崇某一种模式,而是细腻地剖析了这两种看似对立的力量是如何在我们内心交织,又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影响我们的行为决策。书中提出的许多概念,例如“面子文化”如何影响个体的自我表达,以及“关系网”在塑造自我认同中的作用,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在某些时刻,为了迎合他人或维护所谓的“和谐”,而牺牲了真实的自我?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框架,帮助我理解这些复杂的心理动力,并鼓励我更加勇敢地去拥抱那个真实、多面的自己,哪怕它并不完美,但却是独一无二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