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部国学传世经典:菜根谭(典藏版) 洪应明,史靖妍

百部国学传世经典:菜根谭(典藏版) 洪应明,史靖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洪应明,史靖妍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菜根谭
  • 人生哲理
  • 处世智慧
  • 修身养性
  • 古典文学
  • 洪应明
  • 史靖妍
  • 典藏版
  • 人生感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久点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ISBN:9787540781859
商品编码:2946514281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百部国学传世经典:菜根谭(典藏版)

定价:45.00元

作者:洪应明,史靖妍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40781859

字数:

页码:48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一部囊括中华处世智慧的经典文献,一部教诲世人去妄存真的警世宝典,一部教诲世人行止在我的修身箴言。唤醒你人性中的真善,鼓舞你人性中的勇气。

n


内容提要


《菜根谭》是明代洪应明所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道德语录格言集,是三教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其文字简炼明隽,兼采雅俗。

n


目录



天道忌盈卦终未济
人能诚心和气胜于调息观心
动静合宜道之真体
弄权一时凄凉万古
抱朴守拙涉世之道
出淤泥而不染明机巧而不用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攻人毋太严教人毋过高
无过便是功无怨便是德
人能放得心下即可人圣超凡
我见害于心聪明障于道
富者应多施舍智者宜不炫耀
居安思危处乱思治
留正气给天地遗清名于乾坤
伏魔先伏自心驭横先平此气
忘功不忘过忘怨不忘恩
对小人不恶待君子有礼
欲路上勿染指理路上勿退步
立身要高一步处世须退一步
修德须忘功名读书定要深心
不流于浓艳不陷于枯寂
真伪之道只在一念
道者应有木石心名相须具云水趣
多心招祸少事为福
善人和气一团恶人杀气腾腾
欲无祸于昭昭勿得罪于冥冥
处世方圆自在待人宽严得宜
恶人读书适以济恶
崇俭养廉守拙全真
苦中有乐乐中有苦
推己及人方便法门
读书希圣讲学躬行居官爱民立业重德
读心中之名文听本真之妙曲
人死留名豹死留皮

第二卷
谦虚受益满盈招损
谨言慎行君子之道
虚心明义理实心却物欲
宽严得宜勿偏一方
大智若愚大巧似拙
厚德载物雅量容人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不著色相不留声影
一念私贪万劫不复
心公不昧六贼无踪
君子德行其道中庸
君子穷当益工勿失风雅气度
舍己毋处疑施恩勿望报
天福无欲之贞士而祸避祸之俭人
临崖勒马起死回生
宁静淡泊观心之道
只畏伪君子不怕真小人
动中静是真静苦中乐是真乐
多种功德勿贪权位
当念积累之难常思倾覆之易
顺境不足喜逆境不足忧
富贵而恣肆弄权乃自取灭亡之道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能彻见心性则天下平稳
操履不可少变锋芒不可太露
文章极处无奇巧人品极处只本然
明世相之本体负天下之重任
凡事当留余地五分便无殃悔
人生无常不可虚度
德怨两忘恩仇俱泯
勿犯公论勿谄权门
直躬不畏人忌无恶不惧人毁
忠恕待人养德远害
持身不可轻用心不可重
持盈履满君子兢兢
爱重反为仇薄极反成喜
却私扶公修身种德
从容处家族之变剀切规朋友之失
藏巧于拙寓清于浊
盛极必衰剥极必复
毋偏信自任毋自满嫉人
毋以短攻短毋以顽济顽
奇异无远识独行无恒操

第三卷
不夸妍好洁无丑污之辱
富贵多炎凉骨肉多妒忌
对阴险者勿推心遇高傲者勿多口
伦常本乎天性不可任德怀恩
功过不可少混恩仇不可过明
位盛危至德高谤兴
应以德驭才勿恃才败德
穷寇勿追投鼠忌器
趋炎附势人情之常
须冷眼观物勿轻动刚肠
阴恶祸深阳善功小
过归己任功让他人
功名一时气节千载
自然造化之妙智巧所不能及
人生惟危道心惟微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真诚为人圆转涉世
不能养德终归末节
急流勇退与世无争
慎德于小事施恩于无缘
一念能动鬼神一行克动天地
心善而子孙盛根固而枝叶荣
勿妄自菲薄勿自夸自傲
情急招损严厉生恨
文华不如简素读今不如述古
春风育物朔雪杀生
善根暗长恶损潜消
道乃公正无私学当随时警惕
信人示己之诚疑人显己之
厚待故交礼遇衰朽
君子以勤俭立德小人以勤俭图利
学贵有恒道在悟真
心虚意净明心见性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律己宜严待人宜宽
明利害之情忘利害之虑
为奇不为异求清不求激
恩宜自薄而厚威须先严后宽
慈悲之心生生之机
勿为欲情所系便与本体相合
操持严明守正不阿
和气致祥瑞洁白留清名
疾病易医魔障难除
处富知贫居安思危
清浊并包善恶兼容
好利者害显而浅好名者害隐而深
忘恩报怨刻薄之尤
金须百炼矢不轻发
宁为小人所毁勿为君子所容
谗言如云蔽日甘言如风侵肌
戒高绝之行忌褊急之衷
冷静观人理智处世
量宽福厚器小禄薄
喜忧安危勿介于心
过满则溢过刚则折
恶不可即就善不可即亲
乐极生悲苦尽甘来
虚圆立业偾事失机
处世要道不即不离

第四卷
静中见真境淡中识本然
躁性偾事和平徼福
守口须密防意须严
不忧患难不畏权豪
浓天淡久大器晚成
乐贵自然真趣景物不在多远
心静而本体现水清而月影明
世间之广狭皆由于自造
天地万物皆是实相
观形不如观心神用胜过迹用
心无物欲乾坤静坐有琴书便是仙
万象皆空幻达人须达观
泡沫人生何争名利
知机其神乎会趣明道矣
空寂过犹不及
得好休时便好休如不休时终无休
冷静观世事忙中去偷闲
广狭长短由于心念
栽花种竹心境无我
知足则仙凡异路善用则生杀自殊
不亲富贵不溺酒食
恬淡适己身心自在
守正安分远祸之道
与闲云为友以风月为家
隐者高明省事平安
去思苦亦乐随心热亦凉
修养定静工夫临变方不
居安思危处进思退
理出于易道不在远
动静合宜出人无碍
执着是苦海解脱是仙乡
躁极则昏静极则明
出世在涉世了心在尽心
身放闲处心在静中
春之繁华不若秋之清爽
梦幻空华真如之月
欲心生邪念虚心生正念
富者多忧贵者多险
来去自如融通自在
以失意之思制得意之念
世态变化无极万事必须达观
心地能平稳安静触处皆青山绿水
人生本无常盛衰何可恃
苦海茫茫回头是岸
见微知著守正待时
心境恬淡绝虑忘忧
自然人心融和一体
不弄技巧以拙为进
以我转物逍遥自在
任其自然万事安乐
人我一视动静两忘
山居清丽人都俗气
祸福苦乐一念之差
雪夜读书神清登山眺望心旷
就身了身以物付物
何处无妙境何处无净土
顺逆一视欣戚两忘
体任自然不染世法
厉害乃世之常不若无事为福
观物须有自得勿徒流连光景
身居局中心在局外
满腔和气随地春风
陷于不义生不若死
把握要点卷舒自在
世间皆乐苦自心生
月盈则亏履满者戒

作者介绍


洪应明, href='#' target='_blank'>字自诚,号还初道人,有《 href='#' target='_blank'>菜根谭》传世。据他的另一部作品《 href='#' target='_blank'>仙佛奇踪》,得知他早年热中于仕途功名,晚年归隐山林,洗心 href='#' target='_blank'>礼佛。明代万历三十年(1603)前后曾居住在南京秦淮河一带,潜心著述。

n


文摘


《菜根谭》:
  贵妃乱朝政害人终害己
  万贵妃是明宪宗的妃子,山东诸城人。她4岁即进宫做勤杂活,由于她聪明伶俐,干活不怕脏累,又善于逢迎主子,因而很得孙太后的赏识,及至成年,出落得花枝招展,更加惹人喜欢。宪宗少年时,常到太后住处游玩,善于察言观色的万氏,感觉到自己日后要想富贵,就得在太子身上下功夫。而她那动人的媚(mei)态,也确实打动了少年太子的心。于是他请求祖母让万氏去服侍自己,皇太后答应了他的要求。万氏跟随太子后,二人如影随形.时刻不离,名义上二人是主仆,实际上已是夫妻。宪宗当皇帝那年才16岁,万氏已是35岁的人了,尽管她比皇帝年长19岁,但仍能狐媚惑(huo)主,把宪宗弄得如醉如痴。原来万氏以为宪宗当皇帝后会立她为皇后,怎奈她出身寒微,皇后梦当然成为泡影。宪宗的父皇英宗看儿子已经16岁了,就在全国范围内挑选后妃,后定下吴氏、王氏、柏氏三女为皇后人选。万氏知道自己没分,气得咬牙切齿,可是皇后尚未选定,英宗却突然病死。宪宗的生母周太后即命太监牛玉为帝选皇后,他认为三女中吴氏貌美且贤,可母仪天下。经周太后后裁定,选择吴氏女为皇后,于是立即诏告天下,择吉日为宪宗完婚。宪宗虽然与吴皇后结了婚,但实际上并不喜爱她,其心仍恋着万氏.并且册封万氏为皇贵妃。
  万贵妃没能当上皇后,把满腔怨恨都集中到吴皇后身上。她自恃宪宗宠爱,每见皇后都不遵守宫中礼法,不是冷嘲热讽,就是怒目而视。起初吴皇后尚能容忍,后来万贵妃更加肆无忌惮地顶撞她,根本不把她这个皇后放在眼里。忍耐终有限度,何况皇后年轻气盛,心想我堂堂一国女主,竟遭妃子奚落.这还了得。于是就大声斥责万贵妃,万贵妃一听,怒火中(zhong)烧,立即反驳,在大庭广众之下侮辱皇后,惹得皇后性起,命令宫人把万贵妃按倒在地,打了一顿,这一下可闯了大祸。万贵妃披头散发地跑到宪宗面前大哭大闹,说皇后加害她。请求圣上为她做主。宪宗本来一心都在万贵妃身上,对吴皇后并不感兴趣,现在她竟敢欺负爱妃,真是岂有此理!宫廷斗争向来是不择手段的,为了达到废掉吴皇后的目的,万贵妃与宪宗费尽了心机。宪宗在万贵妃的怂(song)恿下找到周太后,要求废掉吴皇后。周太后一听摇摇头说,皇后册封才一个月,没有大错,怎么能随便废掉!宪宗见母后不允,就说,如果母后不同意废掉吴氏,儿就不做皇帝了。这一下把周太后吓住了,无奈只得同意了宪宗的意见,下诏废掉吴皇后。
  万贵妃见自己的阴谋得逞,非常高兴,进一步要求宪宗立她为皇后。但周太后认为她年龄太大,决不能立为皇后。后来改立王氏女为皇后。王皇后深知万贵妃的厉害,又有吴皇后前车之鉴,她一切都听之任之,一切都随着万贵妃,任凭她胡作非为,倒也相安无事。宪宗对万贵妃言听计从,朝中一些大臣也迫于她的,不敢与之相抗。后来万贵妃生下一个男孩,宪宗大喜,这是他的个儿子。封建社会。母以子贵,既然自己生的是长子,那皇后早晚也是自己的。谁知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孩子竟天亡了,这年她已39岁。从此,万贵妃再也不能怀孕了。她生性嫉妒,自己不能生,也决不能让别人生。为了实现自己的企图,她严格控制宪宗到其他妃嫔住室过夜,同时指示亲信在宫中明察暗访,只要发现宪宗去哪位妃嫔宫中,就派人送去打胎药,强逼服用,如果怀了孕,不堕胎就被秘密毒死。柏贤妃曾生一男孩,这是宪宗的第二子,被她发现后即用药毒死,宫中虽有人知道此事,但迫于万贵妃的权势,谁也不敢揭发此事,只瞒着宪宗一人就是了。
  到了宪宗成化十一年,宪宗仍然无子,不免有些着急。一天,太监张敏为他梳头,他对着镜子叹息道:“朕已有白发了,老将至矣,可叹尚无儿子,将来朕百年后,这皇位谁来继承呢!”说罢潸(shan)然泪下,很是伤感。张敏大为感动,冒着生命危险,跪在地上叩头说:“万岁不必忧虑,您早有儿子了。”宪宗惊诧(cha)得瞪大了眼睛说:“爱卿不是哄朕吧!”张敏再次叩头说,奴才怎敢哄陛下!这时在一旁站着的太监怀恩也跪在地上说:“张敏所言是实,皇子是纪妃所生,今年已6岁,因恐遭不测,才不敢让外人知晓。”原来纪妃怀孕时,万贵妃也有耳闻,曾派人前去处治。可那人见纪妃为人忠厚,不忍加害,回来对万贵妃说,纪妃肚子内长的是一硬块,并非怀孕,万贵妃听后半信半疑,将纪妃赶出皇宫。不久,纪妃果然生了一子,这是宪宗的第三子,纪妃怕因此引来杀身大祸,便吩咐太监张敏将婴儿溺死。张敏说,皇上至今无子,岂能将亲生骨肉抛弃!于是便把小孩密藏起来抚养,纪妃乳汁不足,就用米汤补充,被废吴皇后住处离纪妃小远,也常来照料,这才将小孩的命保住。
  宪宗听说有了儿子,恨不得马上见到,忙派人前往迎接。纪妃哭着说:“儿去之日,便是娘命尽之时,若见一穿黄袍留小黑胡的人,即是你父皇。”宪宗见到儿子,抱在怀中热烈亲吻,看着儿子不住地连连点头,太像我了,这是我的儿子!于是下命通告满朝文武及全国庆贺。万贵妃听到这一消息,如梦方醒,认为左右蒙了她,把千仇万恨一下子移到了纪妃身上。不久纪妃生病,凶狠残忍的万贵妃买通太医,在药中下毒,毒死了纪妃。但无人敢追究。
  6岁的小儿被立为皇太子,宪宗的母亲周太后说,太子之母已亡故,无人照:料,让他搬到我的宫中来吧。宪宗遵母命,将太子送来。一天,万贵妃请太子吃饭,周太后说:“你只管去,但千万记住不能吃东西。”万贵妃见太子来到,非常高兴,马上摆上一桌丰盛的宴席。太子说:“我已吃过饭,什么也不吃了。”万贵妃又端来一碗汤,太子看了很久说:“汤里可能有毒药,我不敢喝。”说着便起身离去。万贵妃望着太子的背影说:“如此小小年纪就这样待我,如果做了皇帝,岂不把我当成砧板上的鱼肉吗!”于是她召集同党密谋,决定要除掉这个太子。唯万贵妃之命是从的宪宗也同意废掉太子。只是由于泰山地震,占卜说与太子有关,宪宗害怕才算作罢。
  宪宗改变主意,决定不废掉太子,万贵妃心灰意冷,从此一直郁郁不乐,于成化二十三年暴病而死。关于她的死因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因废太子失败自缢而死;有的说是得暴病而死;也有说是因毒打宫人用力过猛,痰阻塞而死
  ……

序言



天道忌盈卦终未济
人能诚心和气胜于调息观心
动静合宜道之真体
弄权一时凄凉万古
抱朴守拙涉世之道
出淤泥而不染明机巧而不用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攻人毋太严教人毋过高
无过便是功无怨便是德
人能放得心下即可人圣超凡
我见害于心聪明障于道
富者应多施舍智者宜不炫耀
居安思危处乱思治
留正气给天地遗清名于乾坤
伏魔先伏自心驭横先平此气
忘功不忘过忘怨不忘恩
对小人不恶待君子有礼
欲路上勿染指理路上勿退步
立身要高一步处世须退一步
修德须忘功名读书定要深心
不流于浓艳不陷于枯寂
真伪之道只在一念
道者应有木石心名相须具云水趣
多心招祸少事为福
善人和气一团恶人杀气腾腾
欲无祸于昭昭勿得罪于冥冥
处世方圆自在待人宽严得宜
恶人读书适以济恶
崇俭养廉守拙全真
苦中有乐乐中有苦
推己及人方便法门
读书希圣讲学躬行居官爱民立业重德
读心中之名文听本真之妙曲
人死留名豹死留皮

第二卷
谦虚受益满盈招损
谨言慎行君子之道
虚心明义理实心却物欲
宽严得宜勿偏一方
大智若愚大巧似拙
厚德载物雅量容人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不著色相不留声影
一念私贪万劫不复
心公不昧六贼无踪
君子德行其道中庸
君子穷当益工勿失风雅气度
舍己毋处疑施恩勿望报
天福无欲之贞士而祸避祸之俭人
临崖勒马起死回生
宁静淡泊观心之道
只畏伪君子不怕真小人
动中静是真静苦中乐是真乐
多种功德勿贪权位
当念积累之难常思倾覆之易
顺境不足喜逆境不足忧
富贵而恣肆弄权乃自取灭亡之道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能彻见心性则天下平稳
操履不可少变锋芒不可太露
文章极处无奇巧人品极处只本然
明世相之本体负天下之重任
凡事当留余地五分便无殃悔
人生无常不可虚度
德怨两忘恩仇俱泯
勿犯公论勿谄权门
直躬不畏人忌无恶不惧人毁
忠恕待人养德远害
持身不可轻用心不可重
持盈履满君子兢兢
爱重反为仇薄极反成喜
却私扶公修身种德
从容处家族之变剀切规朋友之失
藏巧于拙寓清于浊
盛极必衰剥极必复
毋偏信自任毋自满嫉人
毋以短攻短毋以顽济顽
奇异无远识独行无恒操

第三卷
不夸妍好洁无丑污之辱
富贵多炎凉骨肉多妒忌
对阴险者勿推心遇高傲者勿多口
伦常本乎天性不可任德怀恩
功过不可少混恩仇不可过明
位盛危至德高谤兴
应以德驭才勿恃才败德
穷寇勿追投鼠忌器
趋炎附势人情之常
须冷眼观物勿轻动刚肠
阴恶祸深阳善功小
过归己任功让他人
功名一时气节千载
自然造化之妙智巧所不能及
人生惟危道心惟微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真诚为人圆转涉世
不能养德终归末节
急流勇退与世无争
慎德于小事施恩于无缘
一念能动鬼神一行克动天地
心善而子孙盛根固而枝叶荣
勿妄自菲薄勿自夸自傲
情急招损严厉生恨
文华不如简素读今不如述古
春风育物朔雪杀生
善根暗长恶损潜消
道乃公正无私学当随时警惕
信人示己之诚疑人显己之
厚待故交礼遇衰朽
君子以勤俭立德小人以勤俭图利
学贵有恒道在悟真
心虚意净明心见性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律己宜严待人宜宽
明利害之情忘利害之虑
为奇不为异求清不求激
恩宜自薄而厚威须先严后宽
慈悲之心生生之机
勿为欲情所系便与本体相合
操持严明守正不阿
和气致祥瑞洁白留清名
疾病易医魔障难除
处富知贫居安思危
清浊并包善恶兼容
好利者害显而浅好名者害隐而深
忘恩报怨刻薄之尤
金须百炼矢不轻发
宁为小人所毁勿为君子所容
谗言如云蔽日甘言如风侵肌
戒高绝之行忌褊急之衷
冷静观人理智处世
量宽福厚器小禄薄
喜忧安危勿介于心
过满则溢过刚则折
恶不可即就善不可即亲
乐极生悲苦尽甘来
虚圆立业偾事失机
处世要道不即不离

第四卷
静中见真境淡中识本然
躁性偾事和平徼福
守口须密防意须严
不忧患难不畏权豪
浓天淡久大器晚成
乐贵自然真趣景物不在多远
心静而本体现水清而月影明
世间之广狭皆由于自造
天地万物皆是实相
观形不如观心神用胜过迹用
心无物欲乾坤静坐有琴书便是仙
万象皆空幻达人须达观
泡沫人生何争名利
知机其神乎会趣明道矣
空寂过犹不及
得好休时便好休如不休时终无休
冷静观世事忙中去偷闲
广狭长短由于心念
栽花种竹心境无我
知足则仙凡异路善用则生杀自殊
不亲富贵不溺酒食
恬淡适己身心自在
守正安分远祸之道
与闲云为友以风月为家
隐者高明省事平安
去思苦亦乐随心热亦凉
修养定静工夫临变方不
居安思危处进思退
理出于易道不在远
动静合宜出人无碍
执着是苦海解脱是仙乡
躁极则昏静极则明
出世在涉世了心在尽心
身放闲处心在静中
春之繁华不若秋之清爽
梦幻空华真如之月
欲心生邪念虚心生正念
富者多忧贵者多险
来去自如融通自在
以失意之思制得意之念
世态变化无极万事必须达观
心地能平稳安静触处皆青山绿水
人生本无常盛衰何可恃
苦海茫茫回头是岸
见微知著守正待时
心境恬淡绝虑忘忧
自然人心融和一体
不弄技巧以拙为进
以我转物逍遥自在
任其自然万事安乐
人我一视动静两忘
山居清丽人都俗气
祸福苦乐一念之差
雪夜读书神清登山眺望心旷
就身了身以物付物
何处无妙境何处无净土
顺逆一视欣戚两忘
体任自然不染世法
厉害乃世之常不若无事为福
观物须有自得勿徒流连光景
身居局中心在局外
满腔和气随地春风
陷于不义生不若死
把握要点卷舒自在
世间皆乐苦自心生
月盈则亏履满者戒


智慧之光,洞照古今:一部关于修身、处世、治学的千年智慧启示录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思想的火花,穿透时空的阻隔,成为滋养后世心灵的甘泉。本书,便是这样一部凝聚了古人智慧精华的传世之作,它以如椽巨笔,描绘了一幅宏大而深邃的人生画卷,指引着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间,寻觅内心的宁静与生活的真谛。 本书并非对某个具体朝代的历史进行流水账式的记述,也非仅仅罗列一些零散的道德格言,而是深入探讨了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它以一种超越时代的视角,审视人性的普遍困境,解读世事的变幻无常,并为个体如何在其中安身立命、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深刻的洞见。 修身养性:内在世界的锻造艺术 人生的起点,在于认识自我,并不断雕琢内在的品格。本书对于“修身”的论述,堪称中国古代道德修养的典范。它强调,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外界的权势或物质的丰裕,而是源于内心的丰盈与道德的坚守。 作者以精妙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阐述了如何涵养德行。例如,它会教导我们,如同栽种一棵参天大树,需要日复一日的精心浇灌和修剪,个体的品格也需要在点滴的日常实践中磨砺。那些看似微小的善举、克制的欲望、诚实的言行,都是在为内在的“根基”添砖加瓦。书中会深入剖析“戒慎恐惧”的重要性,告诉我们即使在无人监督的时刻,也要严于律己,因为真正的自律,是摆脱外在约束的最高自由。 它还会探讨如何面对内心的欲望与诱惑。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表面的繁华所迷惑,是至关重要的。书中会通过对“贪嗔痴慢疑”等心病的辨析,帮助读者认识到这些负面情绪的危害,并提供了一系列净化心灵的方法。比如,它会引导我们思考“得失”的本质,理解很多时候的烦恼,并非源于事物的本身,而是源于我们对事物的执念。通过学会放下不必要的执着,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 此外,书中对“静”的推崇,也是其修身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和声音所裹挟,心灵无处安放。本书会提示我们,通过静坐、默想、品茗等方式,回归内心的宁静,倾听内心的声音,从而获得更深刻的自我认知和精神的升华。这种“静”,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积极的蓄力,一种在喧嚣中保持清醒的智慧。 处世智慧:游刃有余的人情之道 人生在世,必然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本书在“处世”方面的智慧,同样令人拍案叫绝。它并非教导人们圆滑世故、工于心计,而是提供了一种更为高级、更为长远的人情交往之道。 书中会深刻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它会告诉我们,在与人交往时,既要看到人性的光明,也要警惕人性的阴暗。这并非让我们变得多疑,而是让我们保持一份审慎,懂得在适当的时候保持距离,不轻易将自己的弱点暴露给他人。 关于“待人接物”,本书推崇的是一种“和而不同”的境界。它鼓励我们以诚恳的态度对待他人,尊重彼此的差异,在求同存异中建立和谐的关系。书中会探讨如何识人,如何判断一个人的品行,以及如何在恰当的时机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它会强调“言语”的力量,提醒我们慎言谨行,因为一句不当的话语,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 本书还深入阐述了“宽容”的智慧。它告诉我们,宽容他人,并非是对错误的纵容,而是对自己的解脱。当我们将狭隘与怨恨放下时,受益最大的恰恰是自己。这种宽容,也体现在对他人过失的理解上,因为每个人都可能犯错,适时的理解和包容,能化解很多潜在的矛盾。 在应对困难和挫折时,本书也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它会告诉我们,顺境时要居安思危,不骄不躁;逆境时要坚韧不拔,伺机而动。它教导我们如何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在困境中寻找出路,而不是被眼前的困难所压垮。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是历经岁月沉淀后方能拥有的成熟智慧。 治学之道:学海无涯的探索精神 知识的海洋浩瀚无垠,治学之路亦充满了挑战。本书在“治学”方面的论述,同样发人深省。它并非仅仅教授学习方法,更在于引导读者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取向。 书中会强调“求知”的乐趣,鼓励人们将学习视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而非仅仅为了应付考试或获取功名。它会告诉我们,真正的学习,是拓展生命的宽度与深度,是不断丰富内心的过程。 关于“治学”,本书推崇的是一种“温故而知新”的精神。它提醒我们,扎实的基础是前进的动力,对已知的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和融会贯通,才能为新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它也鼓励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探索未知领域,不拘泥于传统的框架。 书中还会探讨“专心致志”的重要性。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专注力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本书会提示我们,通过排除干扰,集中精力,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学习成效。它会用生动的例子说明,那些成就卓越的学者,无不具备超乎常人的专注力。 此外,本书对“实践”的强调,也是其治学理念的亮点。它认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需要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深化所学知识。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才能真正培养出有能力、有担当的人才。 超越时空的生命哲思 总而言之,本书所蕴含的智慧,是跨越时代的,是适用于任何时代、任何人群的。它不是一时的流行读物,而是经过时间考验的智慧结晶,能够帮助读者构建一个更加坚固、更加丰富、更加从容的内心世界。 阅读本书,如同与一位历经沧桑、充满智慧的长者对话。你会在他的引导下,审视自己的人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校正自己的方向。你会在那些看似朴实无华的语句中,感受到深刻的哲理,获得心灵的启迪。 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修身、处世、治学的书籍,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安顿生命、如何活出精彩人生的指南。它将带领你穿越历史的迷雾,抵达智慧的彼岸,让你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力量。这部传世经典,值得我们反复品读,用心体会,并将其中的智慧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让它成为照亮我们人生道路的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被这本书的“典藏版”三个字所吸引。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本被冠以“典藏”之名的书籍,必然在内容、编排、装帧等方面都有着过人之处。我设想,这本书的排版一定非常讲究,字体大小、行距、页边距,都力求达到最佳的阅读体验。或许还会配有精美的插图,或是富有历史感的装饰,让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成为一种艺术享受。我一直认为,好的书籍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能够唤醒读者的审美情趣。典藏版书籍往往代表着一种用心制作的态度,它不仅仅是内容的堆砌,更是一种情感的投入。我期待这本书的纸张质感,触摸起来能够感受到一种温润的力量,油墨的香气也能在翻阅间弥漫开来。我希望它能成为我书架上的一件艺术品,在闲暇时,轻轻翻开,就能感受到它带来的宁静与美好。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作者名字感到好奇,洪应明和史靖妍,一个似乎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另一个则像是现代的解读者。这种组合本身就暗示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我设想,洪应明先生一定是一位饱读诗书、洞悉世事的智者,他笔下的“菜根谭”或许是他在人生旅途中沉淀下来的智慧精华,充满了对自然、对人生、对人性的深刻理解。而史靖妍女士的参与,我猜想,或许是为了让这些古老的智慧以更易于现代人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她可能是通过注释、解读,甚至是重新编排,让这本书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同时,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我非常期待看到这种“古今结合”的呈现方式,它能否让那些看似晦涩的古文变得鲜活起来,能否让那些蕴含深意的句子,在现代的语境下,依然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我希望这种解读是尊重原作的,同时又充满了现代的视角和深度。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确实非常吸引人,典雅的装帧,加上“国学传世经典”几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底蕴。翻开扉页,那娟秀的字体和古朴的排版,瞬间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充满智慧的年代。我一直对国学经典情有独钟,尤其是一些蕴含人生哲理的书籍,总能在不经意间给人以启迪。这本书的名字“菜根谭”就充满了禅意,似乎预示着它所包含的智慧如同菜根一般,朴实却能滋养心灵。我喜欢这种古籍的质感,纸张的触感,墨水的香气,都仿佛在低语着千年的故事。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来一些独到的见解,一些能够帮助我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保持内心宁静的智慧。它是否能够像一本心灵的指南,在我迷茫时指引方向,在我浮躁时沉淀心绪,这都是我非常期待的。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精神的慰藉,一种对过往智慧的传承与发扬。

评分

我了解到这本书是“百部国学传世经典”系列中的一部,这本身就赋予了它极高的声誉和文化价值。这意味着它在中华文化的宝库中占有一席之地,是经过历史检验、代代相传的优秀作品。我猜想,这个系列的书籍都应该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撰的,力求呈现国学经典中最精华的部分。而“菜根谭”作为其中的一员,想必其内容也必定是字字珠玑,充满智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在我的人生道路上,给予我更多的启发和指引。我希望它能够帮助我理解更深刻的道理,认识到更广阔的世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希望能感受到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与古人对话的奇妙体验。我相信,真正的经典,永远不会过时,它们的力量在于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与每一个时代的读者产生共鸣。

评分

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充满热爱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找到一本能够真正滋养心灵的书籍。“菜根谭”这个名字,给我一种回归本真、返璞归真的感觉,仿佛在喧嚣的尘世中,能找到一处可以安顿心灵的港湾。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些关于如何处世、如何修身养性的智慧。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诱惑,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与从容,如何做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我想,这本“菜根谭”或许能给我一些答案。我希望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能触及我的内心深处,让我对人生有更深刻的体悟。我期待在阅读中,能够领悟到那些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并将它们融入到我的生活之中,让我的生命更加丰盈和有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