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室内无线通信技术原理与工程实践 |
| 作者 | 赵培,李剀,张需溥 等 |
| 定价 | 56.00元 |
| 出版社 |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3538621 |
| 出版日期 | 2015-01-01 |
| 字数 | |
| 页码 | 417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室内无线通信技术原理与工程实践》全景式地介绍了室内无线通信技术原理及工程实践。全书共分12章,在选材上面向室内覆盖的整个生命周期,详细介绍了通信体制、技术原理、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和网络优化等重点环节的相关知识。 《室内无线通信技术原理与工程实践》内容涵盖了LTE、3G、2G、WLAN等多种技术体制,并融人了室内多网协同、小基站(Nanocell、Lampsite等)、无源器件质量、直放站调测、网络质量评估、室内自动路测等热点问题。《室内无线通信技术原理与工程实践》各章中均备有量的例题或案例,以便于读者理解关键知识点;书后还附有各章习题,可供作为教科书及技术培训使用。 《室内无线通信技术原理与工程实践》强调技术与工程的结合,适合作为高等院校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本科生、工程硕士、专科生和高职高专生的专业基础课教材,也可供通信网络运营商、通信设备制造商、通信工程施工企业、室内网络优化企业、通信工程培训机构等单位内部培训使用。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章 概论 1.1 无线通信室内覆盖方案的技术要素 1.1.1 信源种类 1.1.2 信源属性 1.1.3 传输介质 1.1.4 天线布局 1.1.5 典型场景下的方案选择 1.2 典型室内信号分布系统 1.2.1 室内电缆分布系统 1.2.2 室内光纤(光电混合)分布系统 1.3 无线通信室内覆盖的发展趋势 1.3.1 共建共享 1.3.2 无线光纤分布系统 1.3.3 室内外协同通信 本章参考文献 第2章 无线通信理论基础 2.1 无线通信频谱分配 2.1.1 无线电频谱简介 2.1.2 陆地公众移动通信可用频谱分配 2.2 室内环境的电磁传播 2.2.1 无线通信环境和传播信道 2.2.2 室外信号向室内的电磁传播 2.2.3 室内电磁传播的经验模型 2.2.4 室内电磁传播的确定性模型 2.2.5 室内电磁传播的影响因素 2.2.6 室内信号向室外的电磁传播 2.2.7 特定空间的电磁传播 2.2.8 沿泄漏电缆的电磁传播 2.3 室内可见光通信 本章参考文献 第3章 无线通信技术体制 3.1 无线通信组网基础技术 3.1.1 小区与大区 3.1.2 双工技术 3.1.3 复用技术 3.1.4 多址技术 3.2 GSM系统基本原理 3.2.1 GSM系统网络结构 3.2.2 GSM帧结构和信道 3.3 TD-SCDMA系统基本原理 3.3.1 TD-SCDMA网络结构 3.3.2 TD-SCDMA帧结构与物理信道 3.4 WCDMA系统基本原理 3.4.1 WCDMA网络结构 3.4.2 WCDMA信道 3.5 cdma 20001x系统基本原理 3.5.1 cdma 20001x网络结构 3.5.2 cdma 20001x物理信道 3.6 cdma 20001x EV-DO系统基本原理 3.6.1 cdma20001x EV-DO网络结构 3.6.2 EV-DO物理信道 3.7 LTE系统基本原理 3.7.1 LTE网络结构 3.7.2 LTE帧结构和物理信道 3.7.3 LTE系统的吞吐量分析 3.8 WLAN基本原理 3.8.1 WLAN的网络结构 3.8.2 WLAN技术原理与参数 3.9 CMMB基本原理 3.9.1 CMMB网络结构 3.9.2 CMMB信道 3.10 CATV基本原理 本章参考文献 第4章 无线通信中的噪声与干扰 4.1 无线通信中的噪声 4.1.1 噪声的分类 4.1.2 噪声系数 4.1.3 接收机灵敏度 …… 第5章 信源设备 第6章 有源设备的性能指标与应用 第7章 无源器件的性能指标与应用 第8章 室分系统的规划设计 第9章 LTE室分系统的规划设计 0章 POI在室内覆盖中的应用 1章 室分系统的工程建设 2章 室分系统的网络优化 全书各章习题 习题答案 附录A mW与dBm的对应关系 附录B 常见通信系统频点 附录C 不同制式杂散指标 附录D 爱尔兰B表 附录E 驻波比、回波损耗、传输损耗等的对应关系 附录F 常见同轴电缆参数 附录G 五类线衰减常数 附录H 断信源法和双工器法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室内无线通信技术原理与工程实践》: 4.下行公共物理信道。 (1)公共导频信道(CPICH)。 CPICH为固定速率(30kbit/s,SF=256)的下行物理信道,用于传送预定义的比特/符号序列。 在小区的任意一个下行信道上使用发射分集(开环或闭环)时,两个天线使用相同的信道化码和扰码来发射CPICH。在这种情况下,对天线1和天线2来说,预定义的符号序列是不同的。 CPICH又分为基本公共导频信道(P-CPICH)和辅助公共导频信道(S-CPICH),它们的川途不同,区别仅限于物理特性。P-CPICH为如下信道提供相位参考:SCH、基本CCPCH、AICH、PICH、AP-AICH、CD/CA-ICH、CSICH和传送PCH的辅助CCPCH。S-CPICH信道可以作为只传送FACH的S-CCPCH信道和/或下行DPCH的相位基准。如果是这种情况,高层将通过信令通知UE。 (2)基本公共控制物理信道(P-CCPCH)。 基本CCPCH为一个固定速率(30kbit/s,SF=256)的下行物理信道,用于传输BCH。与下行PDPCH的帧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于没有TPC指令,没有TFCI,也没有导频比特。在每个时隙的前256chips内,P-CCPCH不发射。在这段时间内,将发射同步信道。 (3)辅助公共控制物理信道(S-CCPCH)。 P-CCPCH用于传送FACH和PCH。 (4)同步信道(SCH)。 SCH是一个用于小区搜索的下行链路信号。SCH包括两个子信道:基本同步信道(PSCH)和辅助同步信道(S-SCH)。 (5)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 PDSCH用于传送下行共享信道(DSCH)。一个PDSCH对应于一个PDSCH根信道码或下面的一个信道码。PDSCH的分配是在一个无线帧内,基于一个单独的UE。在一个无线帧内,UTRAN可以在相同的PDSCH根信道码下,基于码复用,给不同的UE分配不同的PDSCH。在同一个无线帧中,具有相同扩频因子的多个并行的PDSCH,可以被分配给一个单独的UE。这是多码传输的一个特例。在相同的PDSCH根信道码下的所有的PDSCH都是帧同步的。在不同的无线帧中,分配给同一个UE的PDSCH可以有不同的扩频因子。 …… |
| 序言 | |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对于无线通信领域发展历史的梳理非常清晰。从最初的模拟通信到现在的5G甚至6G的探索,书中不仅介绍了各种技术标准和协议的演进,还穿插了许多关键人物和事件的介绍,让整个技术发展的脉络更加生动。例如,在讲解CDMA(码分多址)技术时,书中详细回顾了它在2G时代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克服了TDMA(时分多址)和FDMA(频分多址)在容量和抗干扰性上的不足。同时,书中还提到了贝尔实验室等机构在无线通信研究中的贡献,以及一些重要的技术突破是如何影响整个行业格局的。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当前无线通信技术所处的阶段,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频谱”概念的阐述,它不仅解释了频谱的稀缺性,还探讨了不同频段的特点和应用场景,以及各种技术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频谱资源。这种历史与技术相结合的叙述方式,让原本可能枯燥的技术知识变得引人入胜,也让我对无线通信这个领域产生了更深的兴趣和敬意。
评分这本书在理论深度和实践应用之间的平衡做得相当出色。在理论方面,它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许多核心概念,比如信道编码、调制解调、多址接入技术等,并且都配有详细的数学推导和公式解析,对于有一定通信背景的读者来说,能够很好地满足深入理解的需求。但我更欣赏的是它在工程实践部分的详尽阐述。书中不仅提到了各种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原则,还涉及了天线设计、射频电路、基带处理等关键工程环节。尤其是关于室内覆盖优化部分的案例分析,它列举了多种实际场景,如大型商场、写字楼、住宅小区等,并针对每种场景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包括AP(接入点)的选型、部署策略、信道规划以及干扰抑制等。书中还给出了不少实操性的建议,比如如何使用频谱分析仪进行现场勘测,如何进行链路预算计算,以及如何处理用户漫游问题等,这些内容对于一线工程师来说,具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本实用的工程师手册,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帮助读者将学到的知识有效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我,采用了抽象的波形图案,搭配沉稳的深蓝色调,整体给人一种科技感和专业感。拿到实体书后,纸张的质感也很好,厚实且触感细腻,印刷清晰,排版也很合理,无论是章节标题还是正文内容,都显得井井有条,阅读体验非常愉悦。我尤其喜欢它在图表方面的处理,很多复杂的概念都通过精美的插图和流程图得到了直观的展示,这对于理解抽象的技术原理非常有帮助。比如,书中关于MIMO(多输入多输出)技术的部分,用了几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和动态的示意图,让我一下子就抓住了其核心思想,而不是枯燥地记忆一堆公式。此外,书中在参考文献部分的引用也非常规范,列出了大量的行业标准和学术论文,这说明作者在内容的严谨性上做了很多工作,也为读者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指引。尽管我还没有深入阅读完,但仅仅从装帧设计和整体的呈现方式来看,这本书就已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好印象,充满了专业和严谨的气息,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优秀读物。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和易懂,这对于一本技术类书籍来说尤为难得。作者在讲解复杂概念时,并没有使用过于生僻的词汇或晦涩难懂的句子,而是尽量采用清晰、简洁的语言,并通过大量形象的比喻来帮助读者理解。例如,在解释Wi-Fi信号在室内传播的衰减和反射时,作者就用了“像在黑暗中摸索”和“镜子反射”等比喻,一下子就点明了问题的关键。我尤其欣赏书中在介绍不同无线通信技术时,对它们优缺点对比的客观分析。比如,对于蓝牙和Wi-Fi的比较,书中不仅列出了它们各自的传输速率、功耗、覆盖范围等参数,还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详细分析了它们分别适用于哪些设备和场景,比如蓝牙适合短距离、低功耗的设备连接,而Wi-Fi则更适合大带宽的数据传输。这种“接地气”的讲解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感觉非常轻松,也能够更清晰地分辨出各种技术的特点和适用性,而不至于被一堆术语弄得晕头转向。
评分总体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视角来审视室内无线通信技术。它不仅仅局限于介绍某一个特定的技术标准,而是从宏观的行业发展趋势,到微观的具体技术实现,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对新兴技术,例如Wi-Fi 6/6E以及未来Wi-Fi 7的展望部分,提供了非常前瞻性的分析,不仅预测了这些技术在性能上的飞跃,还探讨了它们将如何改变我们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同时,书中也关注了当前室内无线通信面临的一些挑战,如功耗管理、安全性、以及不同设备间的互联互通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思考。我尤其喜欢它在最后几章中,关于网络部署的经济性分析和用户体验优化策略的讨论。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技术发展背后的人文关怀和商业考量,让整本书的内容更加立体和饱满。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教材,更像是一次关于室内无线通信未来发展的深度对话,让我受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