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线性集成电路设计第三版
定价:49.00元
作者:(印)D.Roy Choudhury,Shail B.Jain ,陈力颖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7-01
ISBN:978703027431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版写于1991年,多次再版,重印,是一本线性集成电路设计课程的经典教材。
本书共10章;。详细介绍了IC的生产工艺、741系列运放的应用、555计时器、565 PLL、线性稳压器IC、78/9XX、723、A/D和D/A转换器,采用741的有源滤波器、开关电容滤波器以及OTA等器件的特性、功能、结构及设计方法。本书内容阐述简明扼要,条理清晰,各章都配有大量例题和习题,便于自学。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电气工程、计算机工程等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用书,也可供相关科研工作者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视角,虽然我并非直接从它的具体章节中学习了某个特定的集成电路设计技巧,但它所营造出的那种深入研究和严谨探讨的氛围,却深深地影响了我对模拟电路设计的理解。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概念时,那种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逻辑。很多时候,我会在阅读其他资料时,不自觉地联想到这本书的讲解方式,它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复杂的电路行为分解成易于理解的组成部分。例如,在思考某个放大器拓扑的稳定性时,我可能会回忆起书中那种对反馈环路分析的详尽描述,即便书中并未直接给出我所遇到的特定电路的解法,但它所提供的分析框架和思考路径,无疑为我的问题解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种“潜移默化”的学习效果,比直接的答案更有价值。它培养了我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不再局限于死记硬背公式,而是更注重理解其背后的物理原理和设计思想。读这本书,就像是和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对话,他不会直接告诉你答案,但会引导你一步步走向真理。
评分我承认,我并没有完全掌握这本书中的所有内容,但每一次翻阅,都像是打开了一个新的知识宝库。它所展现出的对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各个方面的全面覆盖,以及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深刻见解,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更宏观的认识。我尤其喜欢它在阐述复杂概念时,那种循序渐进、抽丝剥茧的逻辑。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在模拟电路设计的迷宫中探索,即使我们没有到达每一个目的地,但沿途的风景却足以让我增长见识。例如,在构思某个高性能模拟前端时,我可能会回想起书中对不同放大器结构优缺点的详细对比,以及它如何从噪声、带宽、功耗等多个维度进行权衡的讨论,即便书中没有直接给出我所需要的完整设计方案,但它所提供的分析方法和思考框架,无疑为我的创新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技术手册,不如说是一本引人入胜的科学探索史。虽然我并未深入研究其每一个公式推导或电路实例,但它所展现出的对模拟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发展的脉络梳理,以及对背后物理现象的深刻洞察,让我受益匪浅。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某些概念时,那种追根溯源、循序渐进的风格。这让我感觉,我不仅仅是在学习一门技术,更是在理解一门科学的演进过程。例如,在思考某些电路的非线性失真问题时,我可能会回想起书中对二极管、BJT等器件特性曲线的细致描绘,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电路性能的分析,即便书中没有直接给出如何抑制特定失真的方法,但这种对失真根源的深入剖析,为我理解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它让我认识到,每一个设计决策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物理原理和工程权衡。
评分这本厚重的著作,虽然我无法一一消化其所有细节,但其所散发出的严谨的学术气息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尤其欣赏书中在阐述概念时,那种一丝不苟的态度,仿佛每一个字都经过深思熟虑。它在构建知识体系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让我在阅读其他相关资料时,能够更清晰地辨别信息的真伪和价值。例如,在思考某个复杂滤波器的设计时,我可能会回想起书中对滤波器基本原理的清晰讲解,以及它如何将这些原理与实际电路实现相结合的讨论,即便书中没有直接给出我所需要的那种特定滤波器,但它所提供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无疑为我的后续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教会了我,扎实的理论基础是进行高效工程设计的前提。
评分坦白说,我并没有完全读完这本书的每一个字,但每次翻开它,总能让我对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的宏观图景有更清晰的认识。它就像一本百科全书,虽然我可能只翻阅了其中的几页,但从中窥见的深度和广度,就已经足以让我赞叹不已。我特别欣赏书中那种对基本原理的坚持,以及将这些基本原理与实际设计相结合的努力。有时候,我会在遇到实际设计难题时,下意识地去寻找这本书中可能相关的概念。虽然它可能不会直接给出我所需要的现成解决方案,但它所提供的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总能帮助我从更本质的层面去理解问题。例如,在考虑低功耗设计时,我可能会回想起书中对晶体管工作区域、亚阈值摆幅等方面的讨论,即使书中没有直接给出低功耗的设计指南,但这些基础知识的梳理,无疑为我提供了思考的起点。它教会了我,深刻理解基础原理是解决一切复杂问题的关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