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十五规划教材:现代交换原理
定价:36.00元
作者:陈建亚 等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5-01
ISBN:9787563511907
字数:
页码:36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十五规划教材:现代交换原理》从设计和研究的角度,并按照知识接受和技术发展的基本规律系统地介绍了现代各类交换系统的实现技术和工作原理,以及相互之间的继承、发展和适应性等特征。全书共9章,主要内容包括:交换系统的定义和各类交换技术的特点及其发展过程;电路交换技术的设计实现结构和工作原理,控制软件的体系结构和操作流程;信令系统的分类、工作原理和组织结构,No.7信令系统;分组交换原理,以太网交换机和路由器技术,X.25分组交换和帧中继技术;ATM交换技术的基本知识,ATM交换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呼叫控制流程及相关协议,MPLS交换系统的实现技术和相关协议;光交换元件和光交换网络,OXC和OBS交换设备的组织结构和工作原理;软交换技术和定义和工作原理,基于软交换技术的融合网络体系结构、用户接入方式、呼叫控制方式和业务提供方式等的实现技术和主要协议。
本书主要用作通信和电子类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以作为交换技术研究人员参考书或通信工程技术人员培训教材和参考书。
目录
章 绪 论
1.1 通信系统与网络
1.2 传统电话通信网的体系结构
1.2.1 电话交换网的一般结构
1.2.2 电话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1.2.3 时分数字方式电路交换机的基本结构
1.2.4 电路交换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1.3 分组数据交换技术
1.4 ATM宽带交换和MPLS技术
1.4.1 ATM交换技术
1.4.2 MPLS交换技术
1.5 光交换技术
1.6 软交换技术
小 结
习 题
第2章 电路交换技术
2.1 概述
2.1.1 电路交换技术的发展
2.1.2 电路交换机的分类
2.1.3 电路交换技术的特点
2.2 电路交换机的基本功能
2.2.1 电路交换呼叫接续过程
2.2.2 电路交换的基本功能
2.3 电路交换系统的硬件结构
2.3.1 话路子系统
2.3.2 控制子系统
2.3.3 处理机间通信
2.4 数字交换网络
2.4.1 基本交换单元
2.4.2 CLOS交换网络模型
2.4.3 TST交换网络
2.4.4 DSN网络
2.5 电路交换机呼叫处理过程
2.5.1 电话呼叫过程及处理要求
2.5.2 呼叫处理过程的规范描述语言
2.6 电路交换机控制软件体系结构
2.6.1 电路交换机控制软件的基本特点
2.6.2 电路交换系统运行软件的一般结构
2.6.3 程序的级别划分和调度
2.7 呼叫处理程序
2.7.1 资源管理程序
2.7.2 信令处理程序
2.7.3 呼叫控制程序
2.8 电路交换系统的性能评价指标
2.8.1 性能指标
2.8.2 服务质量指标
2.8.3 可靠性指标
2.8.4 运行维护性指标
小 结
习 题
第3章 信令系统
3.1 概述
3.1.1 信令的概念
3.1.2 信令的分类
3.1.3 信令方式
3.2 模拟用户线信令
3.2.1 用户话机到交换机的信令
3.2.2 交换机发出的信令
3.3 中国No.1信令
3.3.1 线路信令
3.3.2 记发器信令
3.4 No.7信令系统
3.4.1 No.7信令系统的特点
3.4.2 我国No.7信令网的组织结构
3.4.3 No.7信令的功能结构
3.4.4 No.7信令的消息传递部分
3.4.5 信令连接控制部分
3.4.6 事务处理能力应用部分
3.4.7 电话用户部分
小 结
习 题
第4章 分组交换原理
4.1 概述
4.2 分组交换网的主要形式
4.2.1 面向连接分组交换网
4.2.2 无连接分组交换网
4.2.3 两种网络的比较
4.3 分组网络体系结构
4.3.1 功能面
4.3.2 分层
4.3.3 体系结构
4.4 分组网络的路由选择
4.5 分组网络的性能指标与服务质量
4.5.1 性能指标
4.5.2 网络服务质量
4.6 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
4.7 分组交换设备的结构
4.8 主要的分组交换网
小 结
习 题
第5章燕子x.25及帧中继交换技术
5.1 X.25概述
5.2 X.25的分层结构及协议
5.2.1 物理层
5.2.2 数据链路层
5.2.3 分组层
5.3 X.25分组网络的设备
5.4 帧中继概述
5.5 帧中继的分层结构及协议
5.5.1 帧中继的分层结构
5.5.2 帧中继协议
5.5.3 帧中继的帧格式
5.6 帧中继的管理与控制
5.6.1 PVC与SVC
5.6.2 帧中继的带宽管理
5.6.3 帧中继拥塞流量控制技术
5.7 帧中继设备
5.7.1 帧中继用户接入设备
5.7.2 帧中继交换机
小 结
习 题
第6章 交换式以太网与IP路由技术
6.1 交换式以太网
6.2 TCP/IP协议
6.2.1 异构网络互联原理
6.2.2 IP协议
6.2.3 IP数据报传送过程
6.2.4 互连网控制报文协议(ICMP)
6.2.5 路由协议
6.2.6 下一代IP协议——IPv6
6.3 路由器实现技术
6.3.1 基于传统计算机和软件的路由器
6.3.2 分布式结构的路由器
6.3.3 基于硬件的路由器
6.3.4 基于网络处理器的路由器
小 结
习 题
第7章 ATM及MPLS交换技术
7.1 B-ISDN及ATM的概念
7.2 ATM体系结构
7.2.1 ATM传送模式
7.2.2 ATM信元
7.2.3 B—ISDN/ATM协议参考模型
7.2.4 ATM的连接
7.3 ATM交换
7.3.1 ATM交换的基本原理
7.3.2 ATM交换结构
7.3.3 ATM排队方式
7.4 ATM网络的信令
7.4.1 ATM网络信令体系结构
7.4.2 信令AAL
7.4.3 ATM寻址
7.4.4 UNI信令
7.4.5 NNI信令
7.5 MPLS技术概述
7.5.1 MPLs技术的产生
7.5.2 MPLS网络体系结构
7.5.3 MPLS的有关概念
7.6 MPLS交换的基本原理
7.6.1 标签分发协议
7.6.2 标签分发与管理
7.6.3 标签交换路径(LSP)
7.6.4 循环控制
7.7 ATM上的MPLS综合方案
小 结
习 题
第8章 光交换技术
8.1 概述
8.1.1 光交换技术分类
8.1.2 光交换技术的特点
8.2 光交换元件
8.2.1 半导体光开关
8.2.2 耦合波导开关
8.2.3 硅衬底平面光波导开关
8.2.4 波长转换器
8.2.5 光存储器
8.2.6 空间光调制器
8.3 光交换网络结构
8.3.1 空分光交换网络
8.3.2 波分光交换网络
8.3.3 时分光交换网络
8.3.4 自由空间光交换网络
8.3. 混合型光交换网络
8.4 光交换系统
8.4.1 光交叉连接设备
8.4.2 光突发交换系统
小 结
习 题
第9章 软交换技术
9.1 下一代网络概述
9.2 软交换技术的产生
9.3 软交换网络的体系结构
9.4 软交换网络的用户接入方式
9.4.1 传统用户的接入方式
9.4.2 宽带多媒体用户接人方式
9.5 软交换网络的呼叫控制方式
9.5.1 软交换设备的主要功能
9.5.2 软交换设备的分类及组织形式
9.5.3 软交换设备的组网方式
9.6 软交换网络的业务提供方式
9.6.1 软交换网络提供的业务
9.6.2 软交换网络业务的提供方式
9.6.3 软交换网络的业务提供环境
9.6.4 应用服务器
9.6.5 业务开放API技术
9.7 软交换网络的主要协议
9.7.1 媒体控制协议
9.7.2 SIGTRAN协议栈
9.7.3 SIP协议
9.7.4 BICC协议
9.8 燕子软交换网络与现有网络的互通
9.8.1 软交换与PSTN/ISDN的互通
9.8.2 软交换网络与GSM/CDMA移动通信网络的互通
9.8.3 软交换网络与H.323网络的互通
9.8.4 软交换网络与SIP网络的互通
9.9 软交换网络的若干问题
9.9.1 承载网的选择
9.9.2 软交换网络的QoS问题
9.9.3 软交换网络的安全问题
9.9.4 软交换网络的私网穿越问题
9.9.5 软交换网络的其他问题
小 结
习 题
英文缩略语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即将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我对“高等教育电子信息类十五规划教材”这个标签有着天然的关注。这意味着这本书很可能是我未来学习生涯中的重要一环。拿到《现代交换原理》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它的“分量”——无论是从物理意义上的厚度,还是从其所承载的学术价值来看,都让人觉得沉甸甸的。书的装帧非常扎实,封皮的材质感觉很耐用,这对于需要经常翻阅和携带的教材来说,是一个很大的优点。我特别喜欢书页的颜色,不是那种刺眼的白色,而是偏暖色调的米白,长时间阅读眼睛不容易疲劳。虽然我还没开始啃里面的内容,但我已经可以想象到,这本书将如何帮助我构建起在电子信息领域的基础知识框架。我对“现代交换”这个概念充满了好奇,迫不及待想知道它究竟是如何运作的。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本《现代交换原理》的时候,我并没有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生活总是充满意外,有时候一本好书,与其说是用来“学习”的工具,不如说是陪伴你度过某个特定时期的“伙伴”。我喜欢在午后的阳光下,捧着一本厚实的书,慢慢地翻阅。这本书的纸张质量给我的感觉很不错,厚实且有质感,翻页的时候也不会有沙沙的响声,感觉很舒服。封面设计也比较低调,没有那种浮夸的宣传语,反而透露着一种沉稳的气息。我个人比较喜欢这种风格,感觉更能专注于书的内容本身。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究里面的“交换原理”到底是什么,但我对它的未来充满想象。也许,它会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为我揭示一个我从未涉足过的奇妙世界。
评分对于一本教材,最重要的当然是内容。不过,一本好的教材,从外在呈现上也应该给人一种专业、可靠的感觉。拿到《现代交换原理》这本书,第一眼吸引我的是它的书名,虽然有些长,但“高等教育电子信息类十五规划教材”这几个字,瞬间就拉满了我的信任感。这基本上就意味着它经过了国家层面的规划和审核,内容质量应该是有保证的。我仔细地摸了摸书的封皮,触感细腻,印刷清晰,没有任何毛边或溢墨的痕迹。书页的纸张也相当不错,厚实且有弹性,不是那种容易折断的薄纸。尽管我还未深入到具体的理论知识中,但从这严谨的外在表现,我仿佛已经感受到作者们在内容编排和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严谨又不失易懂的方式,为我揭示“现代交换”的奥秘。
评分对于一本被冠以“高等学校教材”名号的书,我最看重的是它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这本书的外观给我的感觉就是“有料”。封面上的信息很明确,知道它是陈建亚等人编写的,并且是电子信息类“十五规划教材”,这基本上就锁定了它的受众和内容定位。从我之前接触过的同类书籍来看,这类教材往往会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层层递进,直到复杂的原理和应用。我初步浏览了一下目录,虽然还没细看,但感觉章节的划分是比较合理的,能够按照一个清晰的脉络来展开。这对于初学者来说至关重要,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扎实的知识体系。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个好的向导,带领我们一步步深入到“现代交换”这个领域,而不是直接抛出艰深的理论,让人望而却步。期待它能通过详细的图示和案例,把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起来。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很长,我一开始看到的时候,甚至有点被“高等教育电子信息类十五规划教材”这个定语吓到了。但抱着了解“现代交换原理”的好奇心,还是入手了。拿到手之后,翻开第一页,一股浓郁的纸墨香扑面而来,这种踏实的感觉是电子书无法替代的。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方,没有花哨的图案,很符合学术教材的定位。排版也相当清晰,字号适中,行间距也舒服,阅读起来不会觉得拥挤或吃力。虽然我还没深入研究到具体内容,但从这初步的触感和视觉感受来说,这本书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很专业、很严谨的,仿佛能感觉到作者们在编写过程中投入的心血。我猜想,作为一本“十五规划教材”,它一定经过了相当严格的审订,内容上应该是有保障的。我对它后面会讲解的“交换”概念充满期待,不知道会是如何深入浅出的解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