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交换技术
定价:38.00元
作者:钱渊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1-01
ISBN:978756351950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交换技术是通信网络中的关键技术,它决定了网络的性能以及向用户提供何种服务。《通信工程专业教材·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现代交换技术》介绍了在现代通信网络中使用的各种交换技术的原理、相关协议和应用。章对目前网络中常用的各种交换技术进行了介绍,并介绍了数据通信中使用的关键技术原理;第2章介绍了电话通信中使用的电路交换技术;第3章介绍了电信网信令系统;第4章介绍了数据通信中使用的分组交换技术和帧中继技术;第5章介绍了宽带交换中使用的ATM技术;第6章介绍了计算机网络中使用的二层交换、IP交换和MPLS技术;第7章介绍了光交换技术;第8章介绍了*的软交换及NGN技术。
《通信工程专业教材·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现代交换技术》内容翔实,深入浅出,可以作为高等院校通信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或参考用书,也可供从事通信专业的其他技术人员阅读。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名字是《现代交换技术》,作者是钱渊,ISBN是9787563519507。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带着一点点忐忑的心情。毕竟“交换技术”这个词听起来就非常专业,而且我个人的背景并非科班出身,对网络通信的底层原理了解有限。我担心这本书的门槛会很高,充斥着我难以理解的术语和复杂的公式。然而,在翻阅了前几页之后,我的疑虑逐渐被打消了。作者在开篇就非常有策略地铺垫了一些基础概念,用相对易懂的语言解释了交换在现代通信网络中的重要性,以及它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这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对于我这样的“跨界”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他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理论,而是通过类比和实际应用场景的引入,让我能够慢慢地建立起对交换技术宏观的认知。我特别欣赏的是,作者似乎很了解读者的可能困惑点,提前进行了预判和解释,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保持一种“原来如此”的愉悦感,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一堆生涩的知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法,确实让我对后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总的来说,《现代交换技术》这本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成功地在理论深度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作者的文笔流畅,逻辑清晰,即使是面对一些非常复杂的技术概念,也能做到条理分明,引人入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不断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场景分析,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技术概念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分享他的知识和见解。对于我这样希望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块坚实的垫脚石。它不仅让我掌握了现代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网络通信奥秘的兴趣,让我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深的期待。
评分对于那些关注网络性能和安全性的读者,这本书同样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我认真阅读了关于“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的章节,这部分内容是确保网络稳定运行的关键。作者详细阐述了TCP协议中各种窗口机制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通过滑动窗口、慢启动等策略来避免网络拥塞。我甚至开始尝试将这些理论应用到理解日常网络体验中,比如为什么在下载大量文件时,网络速度会突然变慢,或者为什么在高峰时段访问某些网站会显得迟缓。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关于网络安全的基础概念,虽然这不是这本书的主题,但作者将其融入到交换技术的讨论中,让我认识到,高效的交换本身也构成了网络安全的第一道屏障。他提及了一些防止DoS攻击和DDoS攻击的简单机制,以及在交换层面上如何进行流量过滤和访问控制,这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网络安全视角。
评分深入阅读之后,我被书中对各种交换技术的详细剖析深深吸引。从最早的电路交换,到包交换的演进,再到更加现代的光交换和分组交换,作者都给出了非常清晰且有条理的梳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延迟”和“吞吐量”这两个概念的阐述,这直接关系到用户体验的关键因素。作者不仅解释了这些概念的定义,还深入剖析了不同交换技术在处理这些问题上的优劣。比如,在讲解ATM交换时,作者就详细阐述了其“虚电路”的特性,以及如何通过“定时”(timing)来保证服务质量(QoS),这对理解实时通信应用的支撑原理非常有帮助。我甚至能想象到,如果是在视频会议或者在线游戏中,这种技术的应用能够如何避免卡顿和丢包。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历史性的视角,介绍了几种主要交换技术的发展历程和技术革新,这让我不仅仅是学习到“是什么”,更能理解“为什么会这样”。这种结合了技术原理与发展脉络的讲解,使得内容更加立体和饱满,也更能激发我对技术演进背后逻辑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在技术细节的处理上,我认为做得相当到位。我特别关注了关于“路由选择算法”的部分,这部分内容绝对是交换技术的核心。作者在这里并没有回避复杂的算法,但他巧妙地运用了图示和伪代码,让抽象的算法变得更加直观。例如,在讲解Dijkstra算法和Bellman-Ford算法时,他不仅仅给出了公式,还一步步地展示了算法在不同网络拓扑下的执行过程,我仿佛亲眼见证了一个数据包是如何在网络中找到最优路径的。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探讨了各种动态路由协议,比如OSPF和BGP,以及它们在现实网络中的应用场景。这让我了解到,并非所有路由都是静态的,网络在不断地变化,而这些协议正是为了应对这种变化而生。作者对于这些协议的解释,既有理论上的深度,又不乏实践中的指导意义,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理解网络架构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