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胚胎型仿生自修复技术
定价:58.00元
作者:李岳 ... 著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2-01
ISBN:9787118090536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胚胎型仿生自修复技术》首先介绍了胚胎型仿生自修复硬件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然后分别从原核和真核两个方面对仿生自修复硬件涉及的生物学原理进行了研究探讨,以此为基础,重点论述了胚胎仿生自修复硬件的基本原理和硬件结构,并分别以4×4的乘法器、FIR滤波器和模糊控制器为对象,研究了基于FPGA的仿生自修复硬件、真核仿生阵列和内分泌仿生阵列的设计和实现方法。
本书适合于电子系统设计人员及相关研究人员阅读,也可作为电子系统设计、微电子与纳米技术、可靠性设计与维修工程等相关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或参考书。
目录
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仿生硬件的基本框架 1.2.1 P轴:进化硬件 1.2.2 O轴:复制与再生硬件 1.2.3 E轴:后天学习硬件 1.2.4 混合POE硬件 1.3 胚胎型仿生自修复硬件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1 胚胎电子细胞的结构设计 1.3.2 胚胎电子阵列的发育与自修复 1.3.3 胚胎电子阵列的应用 1.4 全书组织结构第2章 仿生自修复硬件生物学基础 2.1 生物系统的分类与修复层次 2.1.1 生物的分类 2.1.2 生物体的修复层次 2.2 原核生物系统 2.2.1 原核细胞及其结构 2.2.2 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及其特性 2.2.3 原核细胞群落及相互作用 2.2.4 细菌耐药性的形成 2.3 真核生物系统 2.3.1 真核细胞及其结构 2.3.2 生物体的发育 2.3.3 生物细胞的通信 2.3.4 生物体的自修复 2.3.5 生物体的內分泌系统 2.4 本章小结第3章 仿生自修复硬件基本原理 3.1 仿生自修复模型 3.1.1 真核仿生模型 3.1.2 原核仿生模型 3.1.3 內分泌仿生模型 3.2 仿生自修复硬件的体系结构 3.2.1 网状结构 3.2.2 总线结构 3.2.3 复合结构 3.3 仿生自修复硬件的故障自检测方法 3.3.1 模块多模冗余 3.3.2 关键信息编码冗余 3.3.3 对称自检测 3.3.4 细胞互检 3.4 仿生自修复硬件的自修复机制 3.4.1 单细胞移除机制 3.4.2 列(行)移除机制 3.4.3 细胞移除机制 3.4.4 Szasz移除机制 3.4.5 Lala移除机制 3.4.6 复合移除机制 3.4.7 自修复机制的可靠性分析 3.5 仿生自修复硬件的实现方法 3.5.1 专用芯片的实现 3.5.2 基于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实现 3.6 本章小结第4章 仿生自修复硬件的基本结构 4.1 仿生电子阵列结构 4.1.1 真核仿生阵列结构 4.1.2 原核仿生阵列结构 4.1.3 內分泌仿生阵列结构 4.2 功能模块结构 4.2.1 基于MUX的基本结构 4.2.2 基于MUX的对称自检结构 4.2.3 基于LUT的基本结构 4.3 输入输出模块结构 4.3.1 传统输入输出模块结构 4.3.2 链状结构布线资源 4.3.3 对称布线连接 4.3.4 內分泌细胞输入输出模块结构 4.4 配置存储模块结构 4.4.1 基于查找表结构 4.4.2 基于移位寄存器结构 4.5 其他常见模块结构 4.5.1 地址模块基本结构 4.5.2 基于扩展海明码的自检模块结构 4.6 本章小结第5章 仿生自修复硬件的设计与实现 5.1 基于FPGA的仿生自修复乘法器 5.1.1 基于FPGA的仿生自修复硬件实现步骤 5.1.2 乘法器详细设计步骤与结果分析 5.1.3 基于原核仿生阵列的乘法器 5.2 基于真核仿生阵列的FIR滤波器 5.2.1 FIR滤波器及其实现结构 5.2.2 FIR滤波器的仿生电子阵列实现基础 5.2.3 仿生自修复FIR滤波器设计 5.2.4 仿生自修复FIR滤波器仿真与验证 5.3 基于内分泌仿生阵列的模糊控制器 5.3.1 一级直线型倒立摆建模 5.3.2 仿生自修复模糊控制器设计及实现 5.3.3 模糊控制器仿真验证 5.3.4 模糊控制器实验验证 5.4 本章小结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它所传递出的那种“新生”与“希望”的感觉所吸引。封面上的图案,虽然抽象,却有一种蓬勃的生命力,仿佛看到了一个微小的、正在成长的生命体,它不仅仅是存在,更是在不断地突破与进化。而“胚胎型”这个词,更是强化了这种感觉,它让我想到了万物初始的纯粹与潜力,以及生命体最原始、最基本的生长与修复机制。再联想到“仿生”,我便觉得作者们一定是从自然界,特别是那些拥有强大自愈能力的生物体(比如某些再生能力极强的动物)那里汲取了灵感,试图将这种生命赋予的奇迹,通过科技手段进行模拟和应用。这种从自然中学习,并将其转化为人类可用技术的方式,我一直都非常推崇。所以,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好奇,想知道作者们是如何将生物学的原理与工程学、材料学等学科相结合,创造出这种能够“自我成长”和“自我疗愈”的技术,并且这种技术又将如何影响我们未来的生活,带来怎样的福祉。
评分第一次看到“胚胎型仿生自修复技术”这个名字,我脑海中就立刻闪过无数的想象。它不像许多科技书籍那样直白地告诉你某个具体领域,而是用一种充满诗意和哲思的方式,点出了技术的核心特点。“胚胎型”让我联想到生命的起源,那个充满无限可能的阶段,以及生命体最初的成长和自我组织能力。“仿生”则是一种向自然学习的姿态,我猜测书中会涉及到对生物体(比如某些高能再生动物,或者细胞层面的修复机制)的深入研究,将它们的智慧应用于技术。“自修复”更是让人兴奋,它意味着摆脱了传统修复方式的局限,能够实现材料或系统的自主维护和延寿。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们是如何将这三个概念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能够像生命体一样,在损伤发生时就能感知并进行自我修复的技术。这种技术如果能够实现,那对于延长产品寿命、减少资源浪费、甚至在医疗领域实现体内修复,都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在我看来,简直就像是科幻小说里才会出现的名字,但它却实实在在地摆在了我的面前,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奇妙的吸引力。我很难想象“胚胎型”、“仿生”和“自修复”这几个词汇组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胚胎,意味着生命的初生与无限可能;仿生,则是在模仿自然界鬼斧神工的造化;而自修复,更是生命体最令人惊叹的本能之一。将这三者结合,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种能够像新生婴儿一样,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完善自身,甚至能够主动感知损伤并自行修复的智能材料或系统。这种技术如果真的能够实现,那将是对医学、材料科学乃至整个工程领域的一次颠覆。我好奇作者们是如何从如此宏大的概念出发,一步步分解,最终将其落实在具体的技术细节上的。是不是涉及到了基因工程、纳米技术,还是某种全新的物质形态?这种探索未知、挑战极限的科学精神,是我对这本书最大的兴趣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采用了一种深邃的蓝色作为背景,上面绘制着一个仿佛正在生长、演变的抽象图形,线条流畅而富有生命力,隐约可以辨认出细胞结构和神经网络的影子。图形的中心,一抹柔和的金色光芒若隐若现,象征着科技的启迪与生命的希望。整体风格既充满了未来感,又带着一丝神秘的东方韵味。书名“胚胎型仿生自修复技术”以一种简洁有力的字体呈现,显得专业而不失学术的严谨。副标题“李岳…[等]著”则低调地标注了作者信息,暗示了这是一项集体智慧的结晶,由经验丰富的专家团队倾力打造。初次翻阅,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触感细腻,带着淡淡的书香,这对于一本学术专著而言,无疑增加了阅读的愉悦感,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想要深入探索这背后蕴含的科学奥秘,一窥作者们是如何将自然界的生命智慧与前沿科技巧妙融合,描绘出生命体自我修复的未来蓝图。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真的给我一种“解忧杂货店”式的神秘感,但又比那个故事更加具象化,指向了一个具体的技术方向。我脑海中会联想到很多画面:也许是某种能够像皮肤一样,在受损后悄无声息地自我愈合的材料;又或许是某种能够根据环境变化,不断优化自身结构的微型机器人,它们就像是在培养皿中不断生长的生命体。我想,作者们一定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去研究生命的奥秘,特别是那些微观层面的、我们肉眼难以察觉的修复机制。他们在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细胞如何进行增殖和分化,免疫系统如何识别和清除病原体,或者植物如何修复断枝等等?我特别好奇他们是如何将这些复杂的生物学过程,通过工程化的手段,转化为一种可控、可重复的技术。这种将自然界最精妙的设计,用人类的智慧进行复刻和升华的过程,着实令人着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