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外卫星导航军事应用
定价:48.00元
作者:李向阳,慈元卓,程绍驰,席欢,杜彦昌 等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118101829
字数:
页码:26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以打击为例,在历次局部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使用GPS制导的的比例不断提升,成为影响战争进程的关键因素。在海湾战争中制导使用率不足10%,科索沃战争为30%左右,阿富汗战争为600/0左右,伊拉克战争为90%左右,而2011年的利比亚战争是西方国家次采用打击作战方式的局部战争,制导使用基本达到100010,为实现打击,减少平民伤亡,推动战争进程,掌握战争主动权,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国外卫星导航军事应用》共十三章,涉及卫星导航系统及其增强系统发展现状,国外卫星导航应用装备体系,国外改变卫星导航军事效能的措施,导航战以及卫星导航系统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形式,国外卫星导航系统在陆军装备、海军装备、空军装备、导弹装备、航天装备及军事后勤领域的应用,后总结分析了国外卫星导航军事应用的发展特点。
目录
章 国外卫星导航系统发展概况
美国GPS系统
(一)发展历程
(二)工作原理
(三)系统构成
(四)性能水平
(五)应用情况
(六)关键技术
(七)未来发展计划
一、俄罗斯GLONASS系统
(一)发展历程
(二)发展现状
(三)未来发展计划
一、欧洲Galileo系统
(一)发展历程
(二)发展现状
(三)未来发展计划
四、日本QZSS系统
(一)发展历程
(二)发展现状
(三)未来发展计划
五、印度IRNSS系统
(一)发展历程
(二)发展现状
(三)性能水平
(四)未来发展计划
第二章 国外卫星导航增强系统发展现状
一、卫星导航增强系统体系
(一)星基增强系统
(二)地基增强系统
(三)机载增强系统
二、卫星导航定位技术体系
(一)卫星导航定位方式
(二)GPS定位技术
(三)美国卫星导航增强系统现状
(四)美国卫星导航地基增强网建设和管理特点
第三章 国外卫星导航应用装备体系
一、GPS卫星导航应用装备概况
……
第四章 国外改变卫星导航军事效能的措施
第五章 导航战及其表现形式
第六章 卫星导航系统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形式
第七章 卫星导航系统在国外陆军装备中的应用
第八章 卫星导航系统在国外海军装备中的应用
第九章 卫星导航系统在国外空军装备中的应用
第十章 卫星导航系统在国外导弹装备中的应用t
第十一章 卫星导航系统在国外航天装备中的应用
第十二章 卫星导航系统在军事后勤领域的应用
第十三章 国外卫星导航军事应用的发展特点
附录1 美国卫星导航增强系统基本情况
附录2 GPS主要生产厂商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国外卫星导航军事应用》:
五、目标侦察定位侦察的目的是为了发现目标和确定目标的位置或评估武器的打击效果。武器对目标的命中精度不仅取决于制导的精度,而且取决于发现目标的能力与对目标定位的精度。以阿富汗战争为例,在战争中,美军地面部队不仅直接使用GPS快速确定敌藏身的山洞洞口位置,引导火力攻击,而且还巧妙地利用装有GPS接收机的罐头等物品作诱饵,在敌方掠走后,跟踪目标,实施打击。美军发展的所谓全球感知能力,即发现、定位或跟踪地球表面上所感兴趣的固定或移动目标,而且要有足够小的时延以满足作战需要。他们认为可靠、经济的方法就是通过GPS。为此,美国利用高空成像技术建立全球的地理数据库。在高空成像系统中,包括高空侦察机、低轨和中轨侦察卫星中,都使用了GPS导航,卫星导航系统的精度决定了对目标的定位精度;由卫星导航所提供的平台速度信息的精度决定了合成孔径雷达能使用的分辨率。对于用帧重叠方法来提高成像对比度的实波束传感器来说,必须有卫星导航所提供的高精度定位与速度信息,才能保持终成像的清晰度。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测定目标位置的方法。比如利用载有电子侦察设备的飞机,也可以侦察到敌方的目标,而此时机载卫星导航设备是确定目标位置的基础。又如,当利用前方观察用激光或其他设备确定目标位置时,卫星导航所确定的观察员本身的位置的精度决定了目标定位的精度。再如利用无人机或掠过敌方阵地的可以侦知敌方目标,或用于评价作战效果,在这种系统中,卫星导航所提供的无人机实时位置和所放出的侦察降落伞的实时位置,将连同图像传感器所产生的图像一并发回基地,再通过分析这些数据达到侦察敌方目标和作战效果评估的目的。
六、应用于指挥自动化系统
在现代战争中,由于武器系统的发展和作战样式的变化,为了迅速捕捉战机,作战指挥自动化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系统首先要生成战场实时敌我态势,指挥员将据此采取措施,使态势朝着有利于己方的方向变化。指挥自动化系统中包含各种监视与侦察平台,装有雷达、红外及光电传感器,监视着整个战场的情况,这些传感器产生的目标监视信息必须借助于导航系统所提供的平台位置、航向与姿态信息,才能转换到公共坐标系中,再广播出来,后形成实时敌我态势。对于指挥自动化系统来说,导航必须与通信相结合,因此集成的通信、导航与识别系统是十分重要的。2001年阿富汗战争和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试用的“21世纪部队旅及旅以下战斗指挥”(FBCB2)系统就是一个集指挥控制、通信、导航与识别于一体的系统。
导航系统在指挥自动化系统中的作用首先是为己方各单位提供实时位置,然后由通信系统把它们广播出来,使指挥部和其他单位能够掌握己方成员的实时分布;其次是实现指挥自动化系统中各监视与侦察平台,雷达、红外及光电传感器,通信系统等的时间同步。
现代战争中的指挥自动化系统就是指C41SR系统。C41SR指挥系统首先要生成战场实时敌我态势,指挥员将据此采取措施,发动先发制人的攻击,使态势发生有利于己方的变化。在科索沃战争中,人们在美军F-16击落南军米格-29飞机的作战中,看到了C41SR体现的信息优势的重要意义。导航在生成战场实时敌我态势中的作用十分明显。
……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得非常大气,给人一种内容必然是尖端、严谨的印象。我原以为它会深入探讨现代导航系统在军事行动中的实时决策支持,比如如何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下,利用多源信息融合技术,构建出超越传统GPS的定位精度和可靠性。我特别关注那些涉及新型传感器集成和自主目标识别的章节,期待能看到不同军事平台(如无人机、潜艇)如何定制化地利用卫星数据。遗憾的是,书中更多地展现了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的目标侦察和战场态势感知,这些内容虽然重要,但与“导航应用”的核心定义似乎存在一定的偏移。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太空信息获取”的概览,而非专注于定位、授时和测距这些导航技术的最前沿突破。对于期望获得关于“精确打击”背后定位支撑细节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深度是远远不够的,它停留在“知道有什么”,而非“知道怎么做”。
评分从一个普通科技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略显平铺直叙,缺乏引人入胜的案例来串联起整个技术体系。我原以为会读到一些关于特定历史事件或未来概念任务中,导航系统如何解决现实难题的“精彩片段”。比如,如何在极地或深海环境中,通过优化算法来补偿信号衰减和大气延迟,或者关于新型原子钟在轨运行的长期稳定性数据。这些充满故事性和技术挑战的细节,往往是激发读者兴趣的最佳切入点。这本书的内容,则更像是一系列规范和白皮书的合集,信息量是巨大的,但缺乏“人味”和技术迭代的戏剧性。它成功地勾勒出了一个完整的卫星导航生态图景,但遗憾的是,图景中的每一个组件都显得过于光滑和完美,没有展示出技术在真实世界中遭遇摩擦和挑战时的那种真实质感。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来“消化”这本书,期间我一直在努力寻找那些关于系统可靠性和冗余设计的高级讨论。毕竟,在任何高风险军事应用中,系统的鲁棒性是决定生死的关键。我期待看到关于软错误对策、辐射加固芯片的应用,或者在卫星被攻击或失效时,地面系统如何快速重构导航网格的详细技术方案。然而,书中对这些“幕后英雄”式的工程细节几乎没有提及。它更热衷于讨论不同国家在制定其卫星导航战略时的政治考量,例如频谱分配的国际博弈,或者对关键基础设施保护的法律框架。这使得这本书读起来,更像是一部关于国际关系和政策制定的教材,而不是一本聚焦于“应用”的专业技术书籍。那种工程师特有的,对“如何让系统永不宕机”的执着追求,在这本书里找不到共鸣。
评分读完这本所谓的“应用指南”,我的内心是有些许失落的。我手里拿着这本厚书,想象中的画面是清晰的航线规划图、复杂的天文导航图表,或者至少是关于如何在极端环境下保障导航信号稳定性的实战案例。结果呢?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绘各国在太空领域的雄心壮志,以及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的外交辞令。那种感觉就像是去听一场关于烹饪的讲座,结果讲者花了九成时间在介绍农场主的种植理念和农作物的历史演变,却几乎没有提及如何精确控制火候或食材的搭配。我对那些关于星间链路的加密技术、抗干扰措施的创新性解决方案,以及如何利用惯性导航系统进行无缝切换的讨论,充满了渴望,但这些核心的技术脉络在书中几乎是缺失的,仿佛作者刻意避开了那些最“硬核”的部分,转而描绘了一幅光鲜亮丽的宏观蓝图。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摆在案头,书脊的纹路和纸张的触感都透着一股沉稳的气息,让人联想到那些在夜空中默默运行,服务于全球定位系统的精密仪器。我本期待能在这其中找到一些关于导航技术原理的深度剖析,比如信号的调制解调过程,或者更进一步,探讨不同星座系统之间的协同工作机制。然而,当我翻阅目录和内文时,发现更多的是对特定地区或国家在太空探索领域的政策走向、预算分配以及地缘政治考量的宏大叙事。这种对宏观战略的关注,虽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对于一个真正痴迷于卫星如何将时间戳转化为精准坐标的工程师来说,未免有些“飘”。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那些关于轨道力学、误差修正算法以及接收机设计细节的详尽论述,那些才是构成现代导航系统的血肉。这本书更像是一份高级战略简报,而不是一本技术手册,它成功地描绘了太空竞赛的“棋局”,却鲜有触及构成“棋子”本身的精妙设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