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光电技术(第2版)
定价:39.80元
作者:王庆有,王晋疆,张存林,马宏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7-01
ISBN:978712106582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光电技术的基本概念、各种光电器件的工作原理与特性、发展趋势和典型应用等。主要内容包括:光电技术基础,光电导器件,光生伏特器件,光电发射器件,热辐射探测器件,发光器件与光电耦合器件,光电信息变换,图像信息的光电变换,光电信号的数据采集与计算机接口技术,光电信息变换技术的典型应用,光电技术的新发展。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光电信息工程、计量测试仪器、测控技术与仪器、测绘工程、环境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公安图像技术、光电检测仪器、光学技术与仪器、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光电技术领域科技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章 光电技术基础 1.1 光辐射的度量 1.1.1 与光源有关的辐射度参数与光度参数 1.1.2 与接收器有关的辐射度参数及光度参数 1.2 光谱辐射分布与量子流速率 1.3 物体热辐射 1.3.1 黑体辐射定律 1.3.2 辐射体的分类及其温度表示 1.4 辐射度参数与光度参数的关系 1.5 半导体对光的吸收 1.6 光电效应 1.6.1 内光电效应 1.6.2 光电发射效应 思考题与习题1第2章 光电导器件 2.1 光敏电阻的原理与结构 2.2 光敏电阻的基本特性 2.3 光敏电阻的变换电路 2.4 光敏电阻的应用实例 思考题与习题2第3章 光生伏特器件 3.1 硅光电二极管 3.1.1 硅光电二极管的工作原理 3.1.2 光电二极管的基本特性 3.2 其他类型的光生伏特器件 3.2.1 PIN型光电二极管 3.2.2 雪崩光电二极管 3.2.3 硅光电池 3.2.4 光电三极管 3.2.5 色敏光生伏特器件 3.2.6 光生伏特器件组合件 3.2.7 光电位置敏感器件(PSD) 3.3 光生伏特器件的偏置电路 3.3.1 反向偏置电路 3.3.2 零伏偏置电路 3.4 半导体光电器件的特性参数与选择 思考题与习题3第4章 光电发射器件 4.1 光电发射阴极 4.1.1 光电发射阴极的主要特性参数 4.1.2 光电阴极材料 4.2 真空光电管与光电倍增管的工作原理 4.2.1 真空光电管的原理 4.2.2 光电倍增管 4.3 光电倍增管的基本特性 4.4 光电倍增管的供电电路 4.5 光电倍增管的典型应用 思考题与习题4第5章 热辐射探测器件 5.1 热辐射的一般规律 5.2 热敏电阻与热电堆探测器 5.2.1 热敏电阻 5.2.2 热电偶探测器 5.2.3 热电堆探测器 5.3 热释电器件 5.3.1 热释电器件的基本工作原理 5.3.2 热释电器件的灵敏度 5.3.3 热释电器件的噪声 5.3.4 热释电器件的类型 5.3.5 典型热释电器件 5.4 热探测器概述 思考题与习题5第6章 发光器件与光电耦合器件 6.1 发光二极管的基本工作原理与特性 6.2 发光二极管的应用 6.3 半导体激光器 6.3.1 半导体激光器的发光原理 6.3.2 半导体激光器的结构 6.4 光电耦合器件 6.4.1 光电耦合器件的结构与电路符号 6.4.2 光电耦合器件的特性参数 6.5 光电耦合器件的应用 思考题与习题6第7章 光电信息变换 7.1 光电信息变换的分类 7.1.1 光电信息变换的基本形式 7.1.2 光电信息变换的类型 7.2 光电变换电路的分类 7.2.1 模拟光电变换电路 7.2.2 模一数光电变换电路 7.3 几何光学方法的光电信息变换 7.3.1 长、宽尺寸信息的光电变换 7.3.2 位移信息的光电变换 7.3.3 速度信息的光电变换 7.4 物理光学方法的光电信息变换 7.4.1 干涉方法的光电信息变换 7.4.2 衍射方法的光电信息变换 7.5 时变光电信息的调制 7.5.1 调制的基本原理与类型 7.5.2 信号的调制 7.5.3 调制信号的解调 思考题与习题7第8章 图像信息的光电变换 8.1 图像传感器简介 8.2 光电成像原理与电视制式 8.2.1 光电成像原理 8.2.2 电视制式 8.3 真空摄像管 8.4 电荷耦合器件 8.4.1 线阵CCD图像传感器 8.4.2 面阵CCD图像传感器 8.5 CMOS图像传感器 8.5.1 CMOS成像器件的结构原理 8.5.2 典型CMOS图像传感器 8.6 红外热成像 8.7 图像的增强与变像 8.7.1 工作原理及其典型结构 8.7.2 性能参数 8.7.3 像增强器的级联 思考题与习题8第9章 光电信号的数据采集与计算机接口技术 9.1 光电信号的二值化处理 9.1.1 单元光电信号的二值化处理 9.1.2 序列光电信号的二值化处理 9.2 光电信号的二值化数据采集与接口 9.3 光电信号的量化处理与A/D数据采集 9.3.1 单元光电信号的量化处理 9.3.2 单元光电信号的A/D数据采集 9.3.3 序列光电信号的量化处理 9.3.4 序列光电信号的A/D数据采集与计算机接口 9.4 视频信号的A/D数据采集 9.4.1 基于PC总线的图像采集卡 9.4.2 基于PCI总线的图像采集卡 思考题与习题90章 光电信息变换技术的典型应用 10.1 长度量光电测量 10.1.1 钢板宽度的非接触自动测量 10.1.2 板材定长裁剪系统 10.2 光学传递函数检测技术 10.3 利用激光准直技术测量物体的直线度与同轴度 10.4 光电信息变换技术在搜索、跟踪与制导中的应用 10.4.1 搜索仪与跟踪仪 10.4.2 激光制导 10.4.3 红外跟踪制导 10.5 光学系统透过率测试技术 10.6 光电信息变换技术在印刷出版工业中的应用 10.6.1 激光照排系统 10.6.2 激光雕刻凸版和凹版机 10.6.3 激光打印机和复印机 10.6.4 光盘存储 10.7 表面粗糙度的检测方法 10.8 医用真空图像传感器检测技术 10.8.1 X射线图像增强器 10.8.2 医用真空图像传感器的应用 10.9 激光多普勒测速技术 思考题与习题101章 光电技术的新发展 11.1 泵浦探测技术 11.2 频率上转换光电探测技术 11.3 光电技术的发展趋势 11.3.1 光电技术的若干进展 11.3.2 光电技术的应用 11.3.3 世界光电子技术发展趋势 思考题与习题11 本章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确实令人赞叹,纸张摸上去手感厚实,文字清晰度极高,即便是长期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封面设计简洁又不失专业感,那种深邃的蓝色调让人联想到实验室里的精密仪器和夜晚的星空,很有技术类的书籍气质。我特地翻阅了目录和前几章的排版,发现内容结构编排得非常科学合理,从最基础的物理原理讲起,逐步深入到复杂的器件结构和系统应用,逻辑链条衔接得非常自然流畅。尤其是那些公式推导部分,作者似乎非常注重读者的理解过程,不是生硬地罗列公式,而是通过详尽的文字解释每一步的物理意义,这对于我这种需要扎实理论基础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把它带到我的工位上,开始认真啃读每一个章节了。那种实体书拿在手中的沉甸甸的感觉,是电子版永远无法替代的,它代表着知识的厚重和作者付出的心血。
评分对于一个已经有些许经验的研发人员来说,我更关注的是书籍的“含金量”和“时效性”,这本书在这些方面表现得相当出色。它不仅仅是对经典理论的重复阐述,而是明显加入了近几年该领域内的突破性进展和热门研究方向。我特别留意了关于光通信和光传感领域的一些章节,发现它对最新的调制技术和传感原理都有涉及,并且给出了详尽的性能参数对比和适用场景分析。这种与行业前沿保持同步的能力,是衡量一本技术书籍价值的关键指标。更难得的是,它在讨论这些新技术的原理时,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现象描述层面,而是深入到背后的物理机制,使得读者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为后续的创新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对于我们持续提升技术竞争力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书的配套资源和图表质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每一个重要的实验装置或理论模型,几乎都配有高质量的示意图,这些图例的绘制精细到每一个元件的相对位置和尺寸关系都清晰可辨,这比纯文字描述有效率高出太多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总结性章节中设置的“关键概念回顾”和“习题与思考题”部分。习题的设计极富挑战性,它并非简单地套用公式,而是要求读者综合运用不同章节的知识点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这有效地训练了我们的系统思维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翻阅这些习题,我就能大致判断出这本书的培养目标——它不是培养一个只会计算的“公式机器”,而是要培养能够独立设计和优化光电器件的“系统工程师”。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完全配得上它在行业内的声誉。
评分我最近开始接触一些前沿的光电器件项目,发现自己对一些核心概念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表层的阶段,急需一本权威、全面且与时俱进的参考书来系统梳理知识体系。这本书的目录涵盖了从基础的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到各种半导体光电器件的工作原理,再到后端的集成与系统应用,内容广度足够让人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特别是其中关于新型量子点材料和高效率LED/LD的研究进展介绍,我觉得是比我之前参考的那些老旧教材要新颖得多。我注意到它不仅关注理论推导,还加入了大量实际工程中的设计考量和限制条件分析,这对于我们这些想把理论转化为实际产品的工程师来说,实用价值极高。阅读过程中,我甚至发现了一些我此前在其他文献中难以理解的耦合效应,在这本书里被解释得清晰透彻,感觉豁然开朗,这无疑是一本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宝典。
评分说实话,我是一个对教科书的“可读性”要求很高的读者,很多经典教材虽然内容权威,但文字描述往往枯燥乏味,读起来就像在啃石头。但这本书的叙述风格却出乎意料地平易近人,虽然技术深度毋庸置疑,但作者的笔法非常注重引导性。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一上来就抛出复杂的数学模型,而是先用一个清晰的物理图像或一个简单的类比来铺垫,让读者的大脑先建立起一个直观的认知,然后再用严谨的数学工具去精确化这个认知。例如,在讲解波导耦合效率时,作者穿插了一些生动的图示和流程图,把原本抽象的能量传输过程具体化了。这种由浅入深、注重直觉培养的教学方法,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学习曲线,让复杂的知识点变得触手可及,阅读体验非常舒服,让人有持续深入下去的动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