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ZnO基稀磁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制备及磁性机制研究
定价:38.00元
作者:高茜
出版社:东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51717359
字数:
页码:11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人们把21世纪称为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融入了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不再是神秘高端领域的专属。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得益于人们对材料微观性能的认知和操控。经过10年的时间,“稀磁半导体”由一个虚无的词汇变成了一类实实在在的纳米材料,在高茜及其学生所制备的ZnO基纳米材料中,凭肉眼即可辨认出这种材料掺杂了什么元素,掺杂的比例大致是多少……
《ZnO基稀磁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制备及磁性机制研究》涵盖的内容既有读博期间的研究成果,也有后续的更加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希望此书不仅是作者对其10年来所做工作的总结,更希望它能为同行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帮助。
目录
章 绪论
1.1 稀磁半导体研究背景
1.1.1 理论背景——半导体自旋电子学
1.1.2 稀磁半导体综述
1.2 zn0基稀磁半导体研究进展
1.2.1 Zn0的特性
1.2.2 Mn掺杂ZnO的研究进展
1.2.3 C0掺杂ZnO的研究进展
1.2.4 其他过渡族金属掺杂Zn0的研究进展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1.3.1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2 本研究的内容
第2章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与实验方法
2.1 磁性基本理论
2.1.1 磁性的产生
2.1.2 交换作用理论
2.1.3 磁性相变
2.2 用于稀磁半导体的理论模型与理论研究方法
2.2.1 用于稀磁半导体的理论模型
2.2.2 常用的理论研究方法
2.3 实验方法
2.3.1 样品的制备方法
2.3.2 分析手段及原理
第3章 Co掺杂ZnO体系的磁性研究
3.1 引言
3.2 样品的制备
3.2.1 粉末样品的制备
3.2.2 薄膜样品的制备
3.3 粉末样品表征结果与分析
3.3.1 XRD检测结果与分析
3.3.2 TEM、SEM和EDS的检测结果与分析
3.3.3 磁性检测结果与分析
3.3.4 磁性机制分析
3.4 薄膜样品表征结果与分析
3.4.1 xRD检测结果与分析
3.4.2 光谱检测结果与分析
3.4.3 磁性检测结果与分析
3.4.4 磁性机制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Al、C0共掺杂ZnO体系的磁性机制
4.1 引言
4.2 样品的表征结果与分析
4.2.1 结晶状况检测结果与分析
4.2.2 磁性检测结果与分析
4.3 磁性机制分析
4.3.1 晶格收缩对磁能积的影响
4.3.2 晶粒度对磁能积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Mn、Fe及Ni掺杂znO体系的磁性机制.
5.1 引言
5.2 Mn掺杂zn0粉末样品的结构及磁
5.2.1 结晶状况检测结果与分析
5.2.2 磁性检测结果与分析
5.2.3 磁性机制分析
5.3 Na、Mn共掺杂zn0粉末样品的结构及磁
5.3.1 结晶状况检测结果与分析
5.3.2 磁性检测结果与分析
5.3.3 磁性机制分析
5.4 Fe、Ni掺杂znO粉末样品的磁性机制研究
5.4.1 Fe掺杂znO粉末样品的结构及磁
5.4.2 Fe与Co共掺杂znO粉末样品的结构及磁
5.4.3 Ni掺杂znO粉末样品的结构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束语
6.1 本书的结论
6.1.1 Co掺杂Zn0体系磁性机制的实验研究
6.1.2 Al、Co共掺杂zn0体系磁性机制的实验研究
6.1.3 Mn及其他过渡族金属掺杂ZnO体系磁性机制的实验研究
6.2 本书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章 绪论
1.1 稀磁半导体研究背景
1.1.1 理论背景——半导体自旋电子学
1.1.2 稀磁半导体综述
1.2 zn0基稀磁半导体研究进展
1.2.1 Zn0的特性
1.2.2 Mn掺杂ZnO的研究进展
1.2.3 C0掺杂ZnO的研究进展
1.2.4 其他过渡族金属掺杂Zn0的研究进展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1.3.1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2 本研究的内容
第2章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与实验方法
2.1 磁性基本理论
2.1.1 磁性的产生
2.1.2 交换作用理论
2.1.3 磁性相变
2.2 用于稀磁半导体的理论模型与理论研究方法
2.2.1 用于稀磁半导体的理论模型
2.2.2 常用的理论研究方法
2.3 实验方法
2.3.1 样品的制备方法
2.3.2 分析手段及原理
第3章 Co掺杂ZnO体系的磁性研究
3.1 引言
3.2 样品的制备
3.2.1 粉末样品的制备
3.2.2 薄膜样品的制备
3.3 粉末样品表征结果与分析
3.3.1 XRD检测结果与分析
3.3.2 TEM、SEM和EDS的检测结果与分析
3.3.3 磁性检测结果与分析
3.3.4 磁性机制分析
3.4 薄膜样品表征结果与分析
3.4.1 xRD检测结果与分析
3.4.2 光谱检测结果与分析
3.4.3 磁性检测结果与分析
3.4.4 磁性机制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Al、C0共掺杂ZnO体系的磁性机制
4.1 引言
4.2 样品的表征结果与分析
4.2.1 结晶状况检测结果与分析
4.2.2 磁性检测结果与分析
4.3 磁性机制分析
4.3.1 晶格收缩对磁能积的影响
4.3.2 晶粒度对磁能积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Mn、Fe及Ni掺杂znO体系的磁性机制.
5.1 引言
5.2 Mn掺杂zn0粉末样品的结构及磁
5.2.1 结晶状况检测结果与分析
5.2.2 磁性检测结果与分析
5.2.3 磁性机制分析
5.3 Na、Mn共掺杂zn0粉末样品的结构及磁
5.3.1 结晶状况检测结果与分析
5.3.2 磁性检测结果与分析
5.3.3 磁性机制分析
5.4 Fe、Ni掺杂znO粉末样品的磁性机制研究
5.4.1 Fe掺杂znO粉末样品的结构及磁
5.4.2 Fe与Co共掺杂znO粉末样品的结构及磁
5.4.3 Ni掺杂znO粉末样品的结构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束语
6.1 本书的结论
6.1.1 Co掺杂Zn0体系磁性机制的实验研究
6.1.2 Al、Co共掺杂zn0体系磁性机制的实验研究
6.1.3 Mn及其他过渡族金属掺杂ZnO体系磁性机制的实验研究
6.2 本书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我之所以对这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其内容的高度概括——“磁性机制研究”。在我看来,任何一种新材料的诞生,如果没有对其内在机制的深入理解,那么它的发展终将是有限的。特别是稀磁半导体,其磁性的来源和调控方式,往往是研究的重中之重。ZnO本身并非铁磁性材料,将其引入稀磁元素后,是如何产生并维持磁性的?是由于稀磁原子的局域磁矩?还是发生了某种特殊的耦合效应?又或者涉及到缺陷的调控?书中对这些问题的探讨,能否清晰地阐释其物理本质,提供具有说服力的证据和模型,将是我衡量这本书学术价值的重要标准。我希望作者能够从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角度,深入剖析ZnO基稀磁半导体纳米材料的磁性起源,包括但不限于:稀磁元素的掺杂类型、浓度、位置,以及它们与ZnO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如果书中有提及Dzyaloshinskii-Moriya相互作用、RKKY相互作用或者其他与磁性相关的微观机制,那将是极具吸引力的。只有深入理解了其磁性机制,我们才能更有效地设计和调控这类材料,从而实现其在特定应用中的最佳性能。
评分我看到这本书的题目,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ZnO基稀磁半导体纳米材料,这几个词汇的组合本身就充满了科学的魅力和未知的探索。ZnO作为一种重要的宽禁带半导体,其优异的光学和电学特性,使其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而“稀磁半导体”则是一种将磁性引入半导体材料的独特思路,这为开发新型的自旋电子器件提供了可能。我很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将这两种看似独立的特性巧妙地结合起来的。在“制备”方面,我猜测书中会详细阐述如何将稀磁元素(如Mn, Cr, Fe等)掺杂到ZnO纳米结构中,并且如何精确控制掺杂的浓度、位置以及均匀性,因为这些都会直接影响材料的磁性。对于“磁性机制”的研究,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稀磁元素在ZnO中的掺杂状态,以及它们是如何诱导产生铁磁性或亚铁磁性的。是由于局域磁矩的相互作用?还是存在某种特殊的载流子磁性耦合?亦或是与晶格缺陷有关?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理论计算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研究成果,那将极具价值,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类材料的内在物理规律,为未来的材料设计和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评分作为一名在材料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研究者,我对这类专门研究某一类材料制备及性能的书籍总是充满期待,因为它往往能提供最直接、最系统的信息。这本书的标题《【XH】 ZnO基稀磁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制备及磁性机制研究》就精确地击中了我的兴趣点。ZnO,作为一种广谱半导体,其在光电子、传感器等领域的应用早已深入人心。而“稀磁半导体”这一概念的加入,则赋予了ZnO新的生命力,预示着其在自旋电子学领域的巨大潜力。我尤为关注书中在“制备”方面所提供的技术细节。纳米材料的制备,绝非简单的堆砌,它涉及到对原子、分子层面的精确控制。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不同的制备方法,例如,化学气相沉积(CVD)、原子层沉积(ALD)、溶胶-凝胶法,以及这些方法在控制ZnO纳米材料的尺寸、形貌(纳米线、纳米片、纳米颗粒等)以及掺杂均匀性方面的优势和挑战?我期望书中能够提供详实的实验数据,以及对制备过程中影响材料性能的关键因素的深入分析,这样才能为其他研究者提供宝贵的参考,甚至可以激发新的研究思路。
评分在了解到这本书的主题后,我便对其中所涉及的“磁性机制”部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ZnO本身并不具备显著的磁性,因此,通过掺杂稀磁元素而获得的磁性,其背后的物理机制无疑是研究的难点和热点。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深入剖析这一过程的。书中是否会从微观的角度,解释稀磁原子在ZnO纳米结构中的存在形式,例如是取代了Zn原子还是O原子?它们是以单原子形式存在,还是形成了纳米尺度的磁性团簇?此外,书中对于磁性的起源,是否会详细阐述是由稀磁原子的本征磁矩导致,还是由于载流子的磁矩与稀磁原子的磁矩之间产生了耦合作用?例如,是否会提及V-C相互作用、RKKY相互作用,抑或是其他与材料体系相关的磁耦合机制?我期望书中能够提供清晰的实验证据,如X射线衍射(XRD)来确认掺杂元素的晶格位置,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来分析元素的价态和化学环境,以及磁学测量(如振动样品磁强计 VSM)来表征其磁学性质。如果书中还能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从理论层面解释磁性的来源和调控方式,那就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优秀著作,能够为我提供深入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思路。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大气,[XH] 的标志醒目,让人一眼就能联想到与材料科学相关的专业书籍。ZnO基稀磁半导体纳米材料,这几个关键词立刻吸引了我,因为我对这类前沿的交叉学科领域一直充满好奇。稀磁半导体,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神秘感和巨大的应用潜力,能够将半导体的电学特性与磁性结合,这简直是为未来的电子设备开启了全新的可能。ZnO,作为一种广泛存在且成本较低的氧化物,在纳米材料领域的研究早已如火如荼,如今将它与稀磁性结合,无疑是给ZnO家族注入了新的活力。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两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又通过怎样的技术手段来制备这些纳米材料的。是采用了溶液法?还是固相反应?亦或是更复杂的物理气相沉积技术?书中对制备过程的详细描述,尤其是关键参数的控制和纳米结构的表征,将是我重点关注的部分。毕竟,纳米材料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形貌、尺寸和晶体结构,而这些又与制备工艺息息相关。这本书能否为我提供一些启发,让我对ZnO基稀磁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制备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这是我最期待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