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書名:餘嘉锡:國學發微
定價:42.00元
作者:餘嘉锡
齣版社:當代世界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0901161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餘嘉锡是卓有成就的目錄學傢,對中國目錄學的研究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餘嘉锡:國學發微》收入其《太史公書亡篇考》等名世佳著及《四庫提要辯證序》等論文。《版本通義》是繼葉著後,版本學的又一部力作。
目錄
作者介紹
餘嘉锡(1883-1955),目錄學傢、語言文字專傢,常德人。清末舉人,任吏部文選司主事。1927年後在輔仁大學、北京大學、中國大學、民國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任教,主講目錄學。1931年任輔仁大學教授,兼國文係主任。1942年兼輔仁大學文學院院長,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10月,任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委員。
文摘
序言
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對知識探求的全新視角。它打破瞭我以往對於“國學”的刻闆印象,讓我意識到,真正的學術研究,並非是枯燥乏味的考據,而是充滿探索精神和批判性思維的智力活動。《國學發微》的作者,仿佛是一位永不滿足的探險傢,他總是在追問“為什麼”,並樂此不疲地尋找答案。他對各種資料的運用,對不同觀點的比較,都展現齣極高的學術素養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常常在閱讀時,會被作者的提問所吸引,然後跟著他的思路,一起去思考、去推理。這種“陪伴式”的閱讀體驗,讓我感覺自己也在參與到知識的創造過程中。而且,他並不迴避爭議,甚至樂於探討那些尚存爭議的問題,並試圖提齣自己的獨到見解。這讓我看到瞭一個學者應有的擔當和勇氣。這本書讓我明白,學習國學,不僅僅是記憶一些知識點,更重要的是培養一種探究精神,一種不畏艱難、勇於挑戰權威的學術品格。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震撼,在於它對於“微”的極緻追求。我之前閱讀過一些關於國學的普及讀物,通常會側重於曆史事件的宏大敘事,或是哲學思想的體係構建。而《國學發微》則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它將目光聚焦在那些極其細微之處,仿佛是用顯微鏡去觀察中國傳統文化的麵貌。作者似乎有一種特殊的“讀史”本領,能夠從最不起眼的細節中,挖掘齣最本質的意義。比如,他對某個字詞的考證,對某個器物的形製的分析,甚至是對某幅畫作構圖的解讀,都能夠上升到對當時社會風貌、思想觀念、甚至是民族性格的深刻洞察。這種“以小見大”的敘事方式,反而比宏大的敘事更能觸動人心,因為那些細微之處,往往更真實、更具象,也更能反映一個時代的真實肌理。我常常在閱讀時,會驚嘆於作者的細心和洞察力,原來那些我們輕易忽略的“小問題”,背後竟然牽扯齣如此多的學問和道理。它讓我開始反思,我們對許多事物是否過於粗淺地看待瞭,是否錯失瞭理解其深層含義的機會。《國學發微》就像是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更深層次理解的大門。
評分這是一本讓我對“國學”這個概念有瞭全新認識的書。在讀這本書之前,我總覺得國學是個有些遙遠、甚至有些刻闆的詞匯,可能意味著枯燥的古籍、晦澀的理論,而《國學發微》卻用一種極其生動、富有啓發性的方式,將那些看似深奧的傳統文化知識,一層層地剝開,展現在我眼前。它不是簡單的羅列,而是帶著一種探索的、解密的姿態,引導讀者去發現那些隱藏在字裏行間、在曆史塵埃中的精妙之處。作者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他並不直接告訴你答案,而是通過細緻入微的觀察和獨到的見解,讓你自己去體會“微”之所在,去感受那些被忽略卻又無比重要的細節所蘊含的深厚智慧。書中對一些經典的解讀,更是讓我拍案叫絕,原來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典故、俗語,背後竟然有著如此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讀這本書,就像是在進行一場奇妙的文化考古,每一次翻頁,都可能發現一個令人驚喜的新大陸,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是閱讀其他許多書籍都難以帶來的。它讓我明白,國學並非是束之高閣的文物,而是活生生的、可以與我們當下生活産生深刻連接的寶貴遺産。
評分《國學發微》是一本能夠“點燃”你閱讀興趣的書。在接觸這本書之前,我對於中國古代的一些文化現象,總是覺得隔靴搔癢,難以深入。而這本書,就像是一把火,瞬間點燃瞭我對這些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既有學者的嚴謹,又不失文人的情趣。他善於運用生動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繪,將那些抽象的理論和復雜的概念,變得淺顯易懂,甚至妙趣橫生。我經常會在閱讀時,不自覺地發齣贊嘆,原來一個看似平淡無奇的現象,背後竟然隱藏著如此豐富的信息量。他對一些曆史人物的解讀,也彆具一格,他並不止步於錶麵的功過評說,而是深入挖掘他們行為背後的動機和思想,展現齣一個更加立體、更加人性化的曆史形象。這本書讓我覺得,閱讀國學,原來可以如此有趣,如此具有吸引力。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情感的共鳴,一種精神的啓發。
評分讀《國學發微》的過程,與其說是在閱讀一本書,不如說是在經曆一場智識的盛宴。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感染力,他能夠將那些原本隻存在於學術研究中的嚴肅話題,用一種通俗易懂、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尤其喜歡他對某些具體事物,比如建築、服飾、甚至是一些民間習俗的深入剖析。他不僅僅是描述這些事物的外在形態,更重要的是,他能夠追溯它們的起源,分析它們演變的脈絡,並最終揭示它們背後所承載的文化意義和哲學思想。這種“追根溯源”的寫作手法,讓我對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和獨特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我發現,許多我們今天依然習以為常的文化符號,都深深根植於古代的智慧之中,它們並非憑空産生,而是經過瞭漫長的曆史積澱和文化演變。這本書讓我對“傳統”有瞭新的理解,它不再是僵化的過去,而是活生生的、不斷演進的生命體。每次讀完一個章節,我都會感到一種強烈的文化自豪感,同時也對我們民族的創造力和智慧感到深深的敬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