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佛 季羡林 9787515406916

季羡林谈佛 季羡林 978751540691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季羡林 著
图书标签:
  • 季羡林
  • 佛学
  • 文化
  • 哲学
  • 国学
  • 思想
  • 宗教
  • 历史
  • 学术
  • 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智博天恒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ISBN:9787515406916
商品编码:2949136301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6-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季羡林谈佛
作者 季羡林
定价 30.00元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ISBN 9787515406916
出版日期 2016-06-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季羡林先生是外公认的佛教研究,一生对佛教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季羡林从语言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切入,修正了原来的很多假设,考证了佛教是间接传进中国来的。全书收录了季羡林先生经典的佛教研究文章,旨在反映季羡林先生重要的佛学研究成果,呈现季羡林先生在佛教研究中体现的思想和文化观。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山东清平人。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1946年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后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务。

季羡林先生是中国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翻译家和散文家。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等,范围之广,外罕见。


   目录

   编辑推荐

释迦牟尼,就是佛教信徒的“如来佛”或者“佛爷”,他是一个神仙。但我是一个科学工作者,不是一个宗教信徒。我认为,释迦牟尼确有其人,是一个历史人物。因此我写这篇东西,就把释迦牟尼当成一个人,同世界上其他历史人物一样,他是我研究的对象。我必须把笼罩在他身上的那一团团神话迷雾,尽上我的力量廓清,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还他一个本来面目。

——季羡林


   文摘

   序言

东方智慧的璀璨明珠: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与美学 在中国浩瀚的文化长河中,哲学与美学始终是两颗璀璨的明珠,它们相互辉映,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本套书籍,精选历代哲人智语,搜集传世画卷真迹,旨在为读者呈现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传统文化画卷,引导读者穿越时空的阻隔,领略古圣先贤的深邃思想,感悟东方艺术的独特魅力。 第一卷:静观世事,洞察天机——先秦诸子百家的智慧之光 本卷将带领读者走进百家争鸣的先秦时期,这是一段思想自由、百花齐放的黄金年代。我们将深入探讨儒家的仁爱与礼制,感受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博大胸怀,理解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以及荀子“隆礼重法”的社会秩序观。通过对《论语》、《孟子》、《荀子》等经典著作的精要解读,读者将领略到儒家思想如何为中国社会奠定道德基石,塑造了人伦关系的基本准则。 同时,我们也将目光投向道家的“道法自然”与“无为而治”。从《道德经》的玄妙哲理到《庄子》的逍遥游,读者将体验到一种超越世俗烦扰的智慧,学习如何顺应自然规律,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和谐。道家思想的引入,将帮助读者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精神的归宿,体悟生命的本真。 此外,本卷还会触及墨家的兼爱非攻,法家的君权与法治,以及名家的逻辑辩证等多元思想。我们将逐一剖析这些学派的核心观点,理解它们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通过对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梳理,读者将全面认识中国哲学思想的起源和发展脉络,领略其丰富的内涵和无穷的魅力。 第二卷:禅意悠长,悟彻人生——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与演变 佛教传入中国,并非简单的外来文化移植,而是与中国本土文化深度融合,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佛教。本卷将聚焦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从早期传入的译经与本土化,到禅宗的兴起与繁盛,再到密宗与净土宗的流传,勾勒出佛教在中国落地生根、枝繁叶茂的完整图景。 我们将重点阐述禅宗思想的核心——“明心见性,顿悟成佛”。通过对《坛经》、《碧岩录》等禅宗经典的解读,读者将理解禅宗如何将佛教的空性、无我等概念,与中国人的哲学观念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更为直观、更具操作性的修行方法。禅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独特风格,以及其“平常心是道”的哲学智慧,将帮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觉醒的契机。 此外,本卷还将探讨佛教思想对中国文学、艺术、伦理道德等方方面面的深刻影响。从诗词歌赋中弥漫的禅意,到寺庙建筑的庄严宏伟,再到民间习俗的宗教痕迹,都无不体现着佛教文化在中国社会中的渗透力。读者将有机会了解佛教如何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为中国文化增添了独特的审美情趣。 第三卷:丹青妙笔,写意山河——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与精神 中国山水画,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客观描绘,更是画家心灵的寄托,是宇宙精神的抒发。本卷将带领读者走进中国山水画的艺术殿堂,探寻其独特的审美意境和哲学内涵。 我们将从山水画的起源与发展入手,追溯其从青绿山水到水墨写意的演变过程。通过欣赏历代名家画作,如顾恺之的“高古游丝描”,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范宽的“山峦壮阔”,米芾的“云山烟树”,我们将领略不同时代、不同流派山水画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本卷将深入剖析中国山水画的几个核心美学观念: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强调画家在师法自然的同时,更注重内心的感悟与创造。我们将探讨画家如何通过对山川景物的细致观察,将其转化为笔下的意象,并融入个人的情感与哲学思考。 “气韵生动”: 这是中国山水画最高的艺术境界,强调画面所传达出的生命力和精神气质。我们将分析画家如何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营造出画面的“气韵”,使之充满生机与活力。 “意境”: 山水画追求的是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我们将探讨画家如何通过留白、虚实的处理,引导观者去想象,去体悟画外之意,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 此外,本卷还会结合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如道家的“天人合一”,儒家的“仁者乐山”,来解读山水画中所蕴含的哲学理念。我们将看到,山水画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观照宇宙、体悟人生的精神通道。 第四卷:诗词风雅,情韵绵长——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与人文 中国古典诗词,以其凝练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深刻的情感,成为中华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本卷将带领读者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无穷魅力。 我们将从诗经的质朴纯真,楚辞的浪漫瑰丽,汉魏六朝的慷慨悲凉,唐诗的辉煌灿烂,宋词的婉约豪放,元曲的通俗俚俗,一路走来,展现中国诗词发展的演变轨迹。 我们将精选历代经典诗篇,从屈原的《离骚》,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长恨歌》,苏轼的《水调歌头》,李清照的《声声慢》,到辛弃疾的《破阵子》,等等,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深入解读,引导读者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艺术手法、情感表达以及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考。 本卷将重点关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意境的营造: 诗词如何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引发读者的联想,创造出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我们将分析“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思乡之情,“枯藤老树昏鸦”的凄凉之感,“大江东去”的豪迈气概,是如何通过精妙的意象组合来实现的。 情感的表达: 诗词如何承载和表达人类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如爱情、友情、亲情、家国情怀、人生感慨等。我们将探讨诗词中“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艺术处理方式。 哲学与人生: 许多诗词作品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如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对世事无常的洞察,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我们将结合诗词内容,探讨其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联系。 通过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学习,读者不仅能够提升文学素养,更能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感悟人生的况味,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结语: 这套书籍,如同一扇扇窗户,引领读者窥视中华文明的深邃内心。从先秦哲人的睿智,到佛教的慈悲,再到山水画的意境,以及诗词的韵律,无不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追求与审美情趣。阅读此书,便是与古圣先贤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经典中体味人生,在艺术中感悟世界。我们希望,通过这套书籍,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中获得启迪,并在现代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每次提及季羡林先生,我总会油然而生一种敬仰之情。他的学问,如同一片浩瀚的星空,深邃而又璀璨。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智者,能够用最朴素的语言,道出最深刻的道理。《季羡林谈佛》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虽然我对于佛教的了解并不深入,但我深知,佛教作为东方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我一直期待能够有一本书,能够以一种既有学术高度又不失人文关怀的方式,来解读佛教的精髓。季先生的声誉,让我相信这本《季羡林谈佛》定能满足我的期待。我猜测,这本书或许并非是对佛经的逐字逐句的解释,而是季先生基于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对佛教思想的理解和感悟。我希望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他对佛教教义的独到见解,对佛教伦理的现代意义的探讨,甚至是对佛教如何帮助人们应对现代社会压力和焦虑的思考。总而言之,我渴望通过这本书,与季先生一起,进行一次深入的心灵探索,感受东方智慧的宁静与力量。

评分

在众多学者中,季羡林先生的著作总是能带给我一种难以言喻的亲切感和信任感。他的文字,如同他的为人一样,朴实无华却又蕴含着深邃的智慧。我之前阅读过他的一些散文和学术随笔,总能被他那种平和而又犀利的观察角度所吸引。当得知有《季羡林谈佛》这本书时,我几乎毫不犹豫地将其纳入了我的阅读清单。虽然我本人并非佛教徒,但对佛法中的一些核心理念,如慈悲、智慧、因果等,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我非常好奇,季先生这位在文化学、语言学等领域都有卓越成就的大师,会以怎样的方式来解读佛教?是会从其学术背景出发,进行严谨的考证和分析?还是会结合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分享他对佛法在现实生活中的体悟?我倾向于后者,因为我相信,一位真正的智者,总能将抽象的理论与鲜活的生活融会贯通。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佛教思想的独特魅力,理解它为何能在东方文化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并从中学习到一些能够帮助我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世界的人生智慧。

评分

季羡林先生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学术的标杆和思想的高度。他对东方文化的深刻理解,尤其是在印度学领域的造诣,享誉海内外。我一直以来都对跨文化的研究和交流非常感兴趣,而季先生正是这方面的杰出典范。这次,《季羡林谈佛》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东方智慧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充满了期待。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关于佛教的书籍,但往往显得过于晦涩或流于表面。我非常希望,季先生的解读能够像他其他著作一样,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通俗易懂的流畅性。我想象中,他可能会从佛教的起源、发展,到其在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进行一次宏观而又深入的梳理。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他能够触及佛教最核心的精神内涵,探讨其在当下社会和个体生活中所能提供的智慧启示。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与一位伟大思想家进行思想对话的机会,一次探索生命意义和人生真谛的旅程。

评分

季羡林先生的名字,于我而言,不仅仅是一位学者的符号,更是一段深邃思想的邀约。他的著作,尤其是涉及东方哲学与文化的作品,总能让我沉浸其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而智慧的殿堂。这次有幸接触到《季羡林谈佛》,虽未亲阅其内容,但单凭这位泰斗级人物的名字,便足以勾起我极大的阅读冲动。我曾涉猎过他关于印度学的论述,被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的知识所折服。他对历史事件的鞭辟入里,对文化现象的洞察入微,都让我领略到一种融贯中西的大家风范。因此,我极度期待在《季羡林谈佛》中,能够再次感受他那独特的视角,理解他对于东方智慧精髓的阐释。我深信,季先生对佛教的探讨,定然不是简单的文献堆砌,而是融入了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思考与体悟,是对生命、对人生、对宇宙宏大命题的深入追问。即便具体内容尚未可知,但那份知识的厚重感和思想的温度,已经让我对其充满了无限的向往。我准备好翻开这本书,与季先生一同踏上这场精神的探索之旅,期待在字里行间,找到那些可以点亮我内心困惑的智慧之光,感受那份超越时空的宁静与力量。

评分

提起季羡林先生,我脑海中浮现的总是那个温文尔雅、饱读诗书的老者形象。他谈吐不俗,学识渊博,尤其是在东方文化领域,更是如数家珍,信手拈来。虽然我对佛教的理解尚浅,但一直以来,我都对那些能够启迪心灵、触及人生本质的哲学思想深感兴趣。《季羡林谈佛》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我猜想,这一定不是一本枯燥的经文解读,而更像是季先生以他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人生经历,与读者进行的一场关于佛法的对话。我曾听闻,季先生的学问并非象牙塔里的闭门造车,而是深深植根于对现实生活和人类情感的关照。因此,我期待在这本书中,不仅能看到他对佛教教义的精辟分析,更能体会到他如何将佛法的智慧融入对人生困境、社会现象乃至个体心灵的理解之中。或许,他会从一个历史学家的角度,解读佛教在中国乃至东亚的发展脉络;又或许,他会以一个哲人的眼光,剖析佛教思想对个体精神世界的塑造作用。无论何种角度,我都相信,这本书将是一次令人受益匪浅的精神洗礼,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东方智慧的博大精深,并从中汲取应对生活挑战的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