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际政治科学2012/2
定价:29.00元
作者:阎学通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2-01
ISBN:978750973371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81kg
编辑推荐
本书由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编写,所选文章多为问题型的科学学术成果,特别是与中国对外关系相关的文章,对于促进中国国际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书中文章多为清晰描述国际现象,发现国际行为规律,或科学预测国际形势,或系统创建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论述。本书为《国际政治科学(2012/2)》,由阎学通编著。
内容提要
本书由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编写,所选文章多为问题型的科学学术成果,特别是与中国对外关系相关的文章,对于促进中国国际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书中文章多为清晰描述国际现象,发现国际行为规律,或科学预测国际形势,或系统创建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论述。本书为《国际政治科学(2012/2)》,由阎学通编著。
目录
作者简介冷战后中国何以参与非洲维和行动春秋时期“尊王攘夷”战略的效用分析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2008—2011)中美关系的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回应阎学通的“假朋友”理论古代中国权力与当代中国思想注释体例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露着一种沉稳而又不失深度的气息,那种深蓝色的底色,搭配着金色的书名烫印,立刻让人联想到古典的学术庄重感。我拿到它的时候,首先被它厚实的质感所吸引,那种纸张的触感,仿佛预示着里面承载的知识重量。其实我最初购买它,纯粹是出于对“国际政治”这个宏大主题的个人好奇心,尤其是在那个特定的时间节点——2012年,世界格局正经历着微妙而又关键的转型期。我期望它能提供一个清晰的路线图,帮我梳理当时国际关系领域的主要脉络和热点议题。拿到书后,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翻阅它的目录和前言,那种对结构和逻辑的精心编排,足见编者煞费苦心。我当时特别关注的是,它如何处理新兴大国崛起与既有霸权体系之间的张力,毕竟那段时间,各种关于“权力转移”的讨论甚嚣尘上。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值得信赖的学术基石”,它不哗众取宠,而是用一种非常严谨的方式,搭建起一个理解复杂国际体系的分析框架,这对于一个非专业背景的初学者来说,无疑是最好的引路人。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解读,而是需要耐心去咀嚼和消化的深度阅读材料。
评分回顾起阅读这本书的特定时期,那正是我对全球化进程的复杂性感到最困惑的阶段。媒体上充斥着关于金融危机余波、地区冲突升级以及新兴经济体挑战现有国际秩序的报道,各种信息碎片化且情绪化。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就是希望能在这些喧嚣中找到一个稳定、可靠的理论锚点。这本书在处理“安全困境”和“国际合作的困境”这两个核心议题时,展现出极强的穿透力。它没有简单地将冲突归咎于少数领导人的决策失误,而是深入挖掘了国家利益、结构性限制和认知偏差是如何共同作用,将行为体推向非理性选择的境地。我特别欣赏它对历史经验的调用,那种将冷战后的理论发展与二战前后的教训进行交叉印证的论证手法,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的理解。这本书提供的不是针对某个突发事件的“热点解读”,而是关于“永恒困境”的“冷思考”,这种深刻性,是如今许多时效性强的政治评论所不具备的。它让我明白了,政治的本质往往是悲剧性的,因为完美解决方案在现实中几乎不存在。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场马拉松式的智力探险,尤其是在那些专门探讨国际法和制度演变的章节,简直是对我理解力的极大考验。我记得有一次,我为了弄懂其中一个关于“非国家行为体在多边治理中的角色演变”的论述,不得不查阅了十多份补充材料。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大量引用的历史案例和理论模型,虽然严谨,但对于追求快速结论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显得有些晦涩和冗长。不过,正是在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叙事中,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国际政治学研究的精妙之处——它绝非简单的善恶对立,而是一场关于利益、权力和规范的无休止的博弈。那些图表和模型,初看之下令人望而却步,但一旦理清了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便会豁然开朗,仿佛推开了理解世界运行机制的一扇窗户。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简单的答案,而在于教会你如何提出更好的问题,如何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去解构那些看似混乱的国际事件。它塑造了一种批判性的思维习惯,让我学会了在面对新闻报道时,去追问“谁的利益得到了维护?”和“背后的结构性力量是什么?”。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我看来,是非常典型的学院派叙事,那种不带感情色彩、追求客观中立的笔调,贯穿始终。它更像是一份精密的外科手术报告,而不是一篇激昂的社论。这种风格的优势在于其毋庸置疑的学术权威性,它避免了陷入任何单一意识形态的窠臼,力求面面俱到地呈现各种学派的观点,即便是那些互相矛盾的理论,也被并置呈现,让读者自己去权衡。但相应的缺点也显而易见,那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感到一种知识上的“阻力”。特别是在处理涉及高阶数理模型的章节时,那种抽象的概念堆砌,让我的思绪很容易飘散。我记得当时我甚至在旁边放了一本专门的符号学小册子,以辅助理解书中引用的某些专业术语。这种深度要求,无疑将一部分兴趣稍逊的读者拒之门外,但对于那些真正想扎根于此的求知者来说,这恰恰是它珍贵的地方——它没有偷工减料,忠实地保留了学科知识的“硬核”部分。这更像是一本需要被“攻克”的经典,而不是一本可以轻松“消费”的读物。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风格,虽然是典型的社科类出版物的范式,但细节之处却透露出出版社的专业水准。字体选择适中,行距安排合理,使得长篇的学术论述在视觉上不至于过于压抑。我个人对它的一点小小建议,或许是希望在某些关键性的理论辩论部分,能增加一些对比性的图示或表格,以更直观地展示不同学派对同一现象的不同解释路径。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在书页间频繁翻阅,以回顾前文提到的某个核心概念的定义,这在一定程度上打断了阅读的流畅性。然而,这种“需要回头看”的特性,也反向证明了其内容的密度和逻辑的严谨性。它强迫读者进行主动的、深层次的知识建构,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它更像是一本案头的工具书,每当我对某个国际事件产生疑问时,翻开它,总能找到一个经过历史检验和学理思辨的参照系来重新审视眼前的纷扰。这本著作,是构建扎实国际政治学知识体系不可或缺的一块砖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