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文化要软 制度要硬》
定价:39.00元
作者:姜岚昕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1-01
ISBN:978751580270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软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每个企业都有一个软肋,一触即痛,这就是文化。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筋骨,动它即伤筋动骨,这就是制度。
光有文化没有制度,要么自然推动,要么软弱无力;光有制度没有文化,要么执行有力,要么执行崩盘。所以,文化与制度,企业的两肋,缺一不可。
内容提要
为什么不同的人能发出同一个声音?
凭什么凝聚团队万众一心?
用什么牵引团队的思想?
靠什么让团队行为统一?
只有一个共同的答案——的企业文化。
因为文化可以建立信仰、凝聚人心、牵引思想、统一行为!
为什么总有下属敢于叫板?
为什么总有大批人在养病状态?
为什么小圈子总是无法打破?
为什么制度没有神圣性?
只有一个共同的答案——糟糕的企业制度
因为制度是团队的共识,神圣不可侵犯;制度是企业的筋骨,漠视制度就是伤筋动骨。
所以光有文化没有制度,要么自然推动,要么软弱无力;光有制度没有文化,要么执行有力,要么执行崩盘。
如何解决文化与制度之间的平衡?敬请关注姜岚昕老师继热销的《领导解放企业重生》之后又一力作《文化要软制度要硬》。翻开这本书,就能让您拥有软硬兼施的秘密武器,双向组合,将团队打造到,再创令人敬重瞩目的商业奇迹。
目录
序篇 精神与体魄:该软的软,该硬的硬
章 软与硬:打造企业治理的平衡
文化是软的,制度是硬的。只有软硬兼施,才能将企业治理到。
一、软硬兼施,刚柔并济
二、文化软在哪,怎么软
三、制度硬在哪,怎么硬
第二章 温与湿:培育企业的孵化条件
文化似湿度,制度像温度,只有温湿结合,才能把企业绩效发挥到淋漓尽致。
一、温湿结合,相得益彰
二、文化,发挥“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三、制度,具有“规范行为”的功能
上篇 企业帝国:创立一个教派般的企业文化
第三章 神圣使命:激发团队的无限动力
心中有神,如同神助;心中无神,生命乏力。
一、创建触动人心的神圣使命
二、“为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
三、坚守使命,大爱于心
第四章 宏伟愿景:凝聚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使命是让一个企业知道为什么而做,愿景是让一个企业知道未来做成什么样,核心价值观就是让一个企业知道用什么样的行为准则来做,要让一群人发出同一个声音,只有一条路——统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一、吸引人心的宏伟愿景
(一)企业愿景是什么
(二)设计出吸引人心的宏伟愿景
(三)将愿景做到
二、统一人心的价值取向
(一)谁听企业的话
(二)提炼企业核心价值观
(三)核心价值观的转化
第五章 强大理念:给团队的执行力插上翅膀
企业倡导什么理念,团队行为就靠近什么;企业反对什么理念,团队的行为就远离什么。文化一旦融入团队的心智,会自动引发团队的行为。
一、理念是企业文化的枝干
二、打造理念的非权力影响力
(一)工作理念
(二)团队理念
(三)用人理念
(四)管理理念
(五)品质理念
(六)薪资理念
(七)节约理念
三、理念体系的提炼与提升
四、让企业文化理念落地生根
下篇 战无不胜:锻造一支知行合一的狼性团队
第六章 好体魄:修练筋骨,百炼成钢
制度是团队的共识,神圣不可侵犯;制度是企业的筋骨,漠视制度就是伤筋动骨。重大的制度要升级为企业的基本法,视之为制度中的制度。
……
后记
作者介绍
姜岚昕
世华智业集团董事长
北京华夏管理学院院长
北京中新企业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华夏经济园首席架构师
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院长顾问
总裁*教练
世界华人总裁协会会长
中华慈善总会宣传大使
企业家、教育家、管理咨询专家、慈善家、演讲家。他曾出版过《领导解放企业重生》《感觉》《用心》《油》《魂》《管控》《增长》等九部专著和《文化要软制度要硬》《领导解放企业重生》《管控》《企业增长的新引擎》等九套教学光盘;他被企业家誉为“总裁*教练”,他还是岚昕大爱基金、华夏教育基金、世华大爱基金等多项慈善公益基金的发起人和创建人;他总是在各种险情、灾情的时间伸出援助之手,累计向公益组织和弱势群体捐款超过5000万元;他同时也是中华慈善总会慈善宣传大使、中国扶贫基金会扶贫宣传大使,他以大爱天下之心创办了中国的所免费大学,倾力终身推动教育慈善事业,并因此受到多位党和人的亲切接见和高度赞誉;他先后被评为“中国教育行业十大风云人物”“中国*社会责任感企业家”……
姜岚昕老师创办的系列高端总裁课程包括:总裁执行风暴、总裁管控风暴、总裁行销风暴、总裁演说风暴、董事长战略风暴、董事长智力风暴、企业文化咨询风暴等。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论证方式,给我的感觉是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乏新闻工作者的敏锐。它不像某些理论著作那样晦涩难懂,而是试图将抽象的概念落实到具体的社会情境中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构建逻辑链条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抽丝剥茧的能力。面对我们这个信息爆炸、观点芜杂的时代,如何提炼出真正具有穿透力的洞察,而不是被表面的喧嚣所裹挟,是衡量一本好书的关键。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一些敏感议题时,似乎采用了“手术刀式”的精准解剖,既不回避矛盾的尖锐性,又能保持一份超然的立场。这种叙事上的张力——在坚持批判精神与展现建设性视角之间的拿捏——是阅读体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维度。这本书似乎并不急于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更专注于教会读者如何去提出更好的问题,如何更深入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结构。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不像某些社科读物那样故作高深,反而充满了洞察后的从容与克制。我能从文字中感受到作者长久以来对社会现象的细致观察和深度思考。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现象,而是试图去挖掘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即文化价值是如何被制度“编码”和“固化”的。这种对编码过程的探讨,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规范。比如,我们常常抱怨某些文化创新受到限制,但这本书或许能引导我们思考,限制的边界是否恰恰是更高层级制度设计的一部分,是某种“必要之恶”还是“系统性缺陷”?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制度性挑战时所流露出的那种冷静而富有同情心的笔触,它避免了过度理想化,而是扎根于现实的土壤,让人读来既感到震撼,又有所启发,像是获得了一副能看清社会“X光片”的眼镜。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真是引人注目,初读之下,便勾起了我对当代社会运行机制的深思。它似乎在探讨一个核心矛盾:在追求文化多元与包容性的同时,我们对制度规范的刚性要求是否达到了一个合理的平衡点。我期待作者能在字里行间,细致剖析那些隐藏在日常表象下的文化张力。比如,在公共讨论中,当个体的情感表达与既定的规则发生碰撞时,社会应该如何做出裁决?是应该倾向于保护文化的“柔软度”,允许其随性生长,还是必须以制度的“硬度”来维护秩序的稳定?我尤其关注作者对不同文化群体间互动模式的观察,毕竟,一个真正成熟的社会,必然是能够在尊重差异性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强大且公正的底层框架的。这本书若能提供一套可供操作的分析工具,帮助我们辨识并处理这种“软硬结合”的复杂性,那将是对现实社会极具价值的贡献。我希望它能超越简单的口号式论断,深入到案例的肌理之中,展现出理解的深度与广度。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结构化焦虑”的解决方案。我们活在一个不确定性极高的时代,文化思潮的快速更迭,让人感觉随时可能被时代的浪潮抛弃。而制度的“硬度”,恰恰是提供了对抗这种虚无感的基础锚点。我希望作者能够详细阐述,这种“硬度”并非僵化或压制,而是一种保障公平与效率的有效介质。例如,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文化创新需要“软”的土壤,但契约精神和法律的刚性执行,却是保证这些创新成果得以兑现的“硬骨头”。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提醒我们,软性的东西需要硬性的载体去承载和放大,否则,再美好的文化愿景也可能因为执行层面的疏漏而化为泡影。这种对“支撑结构”的强调,是目前许多同类探讨中常常被忽略的盲点,非常值得称赞。
评分这本书对于理解当代复杂社会治理模式的必要性,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理论框架。它的视角相当宏大,似乎涵盖了从微观的群体互动到宏观的国家治理等多个层面。在我看来,真正的“软”在于对人性复杂性的充分理解和对非主流声音的包容,它要求决策者具备极高的情商和适应性;而“硬”则体现在规则制定上的清晰度、执行上的不可妥协性以及对基本权利的捍卫上。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将两者割裂开来,而是强调它们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强化的关系。一本优秀的著作,理应能提供这样的辩证思维,引导读者跳出非黑即白的思维定式。我期待它能深入探讨,在技术迭代如此之快的今天,如何确保我们的制度“硬度”不会滞后于文化“软度”的飞速变化,这是一个关乎未来社会稳定性的核心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