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 |
| 商品名称: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全套两本 | |
|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 主编:王力 |
| 定价:148.9 | |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由语言学家王力、岑麟祥、林焘、戴澧、唐作藩、蒋绍愚等十余位专家学者编写,是学习古汉语的工具书。本字典自1979年出版以来,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第5版延续了第4版的特色:专家学者主持、参与修订;释义,审音准确,例句精当,难懂例句附有注解和串讲;专设“注意”“辨析”内容,对疑难字词加以提示和辨析;附录实用,《中国历代纪元表》《古代汉语语法简介》《怎样学习古代汉语》等附录,可供读者学习参考。本次修订在常用义项的增补、释义的完善、字音的审订、例句的更新和体例的完备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可谓在第4版的基础上精益求精,质量更上一层楼。
《现代汉语词典》是由国务院下达指示编写,以推广普通话话、促进现代汉语规范化为宗旨的工具书,是我国部规范型现代汉语词典。自1978年正式出版以来,发行量超过5000万册,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的修订坚持以学术研究为先导,注重修订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从收字、收词、释义、配例等各个环节设立了相关的十几个专题,并逐一进行调查研究。修订时充分利用各类语料库选收或检验新词、新义和新的用法,力求反映近些年来词汇发展的新面貌和相关研究的新成果。遵循促进现代汉语规范化的一贯宗旨,除全面正确贯彻以往国家有关语言文字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规范和标准外,还注意吸收和反映近些年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专家学者制定、修订的有关字形、字音等方面的规范标准的成果。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修订,语言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学哲学学部主任江蓝生主持修订。由商务印书馆2012年6月出版。
总目
凡例
音节表
新旧字形对照表
部首检字表
(一)部首目录
(二)检字表
(三)难检字笔画索引
词典正文
(附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
附录
我国历代纪元表
计量单位表
汉字偏旁名称表
汉语拼音方案
元素周期表
中国地图
目录:
凡例
汉语拼音音节索引
部首检字表
(一)部首目录
(二)检字表
字典正文
附录
(一)中国历代纪元表
(二)古代汉语语法简介
(三)怎样学习古代汉语
整体而言,这套书的价值远超其定价,它是一套“立足当代,面向古籍”的集成工具。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处理上体现出的匠人精神。比如,在附录中,它收录了一份关于古代常用的度量衡单位的换算表,以及一些常见的官职和地名的简略解释,这些虽然不是核心的词典内容,但却是阅读古文时常常遇到的“拦路虎”。编者将这些零散的辅助信息系统地整合进来,体现了对实际阅读需求的深刻洞察力。这让这本书从一本“查字典”的工具,升华为一本“读懂古文”的伴侣。对于任何严肃对待古代汉语学习的人来说,这套书的重要性无可替代,它不仅是一本字典,更像是一部浓缩的汉语历史知识库,每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启发点,它的价值会随着我阅读年限的增长而愈发凸显。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不同于我过去接触过的大多数工具书,它在保持严谨性的同时,融入了现代设计的理念。字体选择上,楷体与宋体的搭配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古籍的韵味,又兼顾了现代读者的阅读舒适度。特别是那些生僻字的注音和释义部分,作者显然在字体的粗细和行距上做了精细的调整,使得即便是长时间查阅,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装帧方面,那硬壳的触感和微微泛黄的书页,让人在翻阅时,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络。我尤其欣赏它在例句选取上的用心,那些引用的文献都非常经典且权威,绝非随意的堆砌,真正做到了“信而有征”,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深入研究古籍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在某些跨时代的词汇处理上,编者展现了极高的学术素养,既保留了古义,又清晰地标注了其在现代汉语中的演变轨迹,这种处理方式既尊重了历史,又服务了当下,非常巧妙。
评分作为一位长期与古代文献打交道的学习者,我最看重的是工具书的“检索效率”和“系统性”。这套书在这两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首先,它的部首检字法设计得非常人性化,即便是对于那些不熟悉古代部首划分规则的新手,也能通过附录中的详尽索引图示快速定位目标字。更绝的是,它在同一个条目下,将“繁体字写法”、“异体字标注”、“现代读音”、“古代音韵标注(如中古或上古的模拟发音)”等信息集成在一起,极大地节省了在不同工具书之间往返查找的麻烦。这种一站式的解决方案,极大地提升了我的研究速度。此外,对于一些罕用的虚词和语气词,它不仅仅给出了解释,还非常贴心地标注了它们在不同朝代的使用倾向,这种宏观的把握能力,使得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古代语境的语感,而不是被孤立的字面意思所束缚。
评分这本书的收录标准和释义的深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这绝不是那种浅尝辄止的入门级工具书。它对于那些“一词多义”现象的处理,尤其值得称赞。编者没有简单地罗列所有义项,而是根据词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用频率和语境的侧重,进行了科学的排序和归类。我记得有一次查阅一个结构复杂的双音节词,我原以为它只有一个固定的解释,结果这本书列出了四个主要含义,每一个都配有精准且简短的文言文出处作为佐证。这种严谨性,使得我在撰写论文时,引用其释义时会感到无比踏实,因为你知道每一个字背后的支撑都是坚实的学术积累,而不是某些网络词典那种随意的揣测。它的注释部分,还经常穿插着一些简短的“辨析”或“辨异”,将形近音近或意义相近的词汇拉出来进行对比,这种精妙的对比分析,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对古汉语细微差别的敏感度,是自学和深入研究者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我必须说,这套书的“现代汉语词典”部分,也展现了其作为权威参考的价值。它并非仅仅是生硬地对古语进行“今译”,而是深入探讨了古汉语中的词汇如何被现代汉语吸收、演变乃至取代的过程。例如,书中对于某些带有浓厚时代烙印的古代词汇,会详细阐述它们在近现代白话文运动中的命运,是完全消失了,还是保留了核心意义但在用法上发生了侧重转移。这种动态的视角,为理解汉语的生命力和演进提供了绝佳的切片。读完这些解释,你才会明白,我们现在日常使用的很多词汇,其根基是多么深厚和复杂。这种深度的剖析,对于想要从事语言学或文化史研究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基础工具,它提供了一种从古至今的连续性视角,避免了将古今语言割裂来看的误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