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音响师听力训练基础-(含光盘)
定价:49.00元
作者:张婧颖,孟子厚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118102000
字数:
页码:27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为了给广大的音响从业人员和音响爱好者提供一个自我练习,提高听觉能力的教材,张婧颖、孟子厚在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声学研究所内部开设的听音训练课程的基础上编撰了《音响师听力训练基础》,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在宁波音王公司的企业听音员培训中讲授实施过,效果良好。在音王公司的企业听音员培训中,培训前参训人员的听力合格率不足30%,培训后参训人员的听力合格率达到了90%以上,具体培训效果可参见《演艺科技》2014年0期刊登的“音质主观评价听音员的选拔与培训”一文。
目录
章 听觉机理与听音评价基础
1.1 人的听觉生理系统及其特性
1.1.1 人耳构造及其声学特性
1.1.2 听觉传导途径
1.1.3 听觉感知的生理机制
1.2 听觉心理效应
1.2.1 聚焦效应
1.2.2 掩蔽效应
1.2.3 双耳效应
1.3 音响环境和音响器件
1.3.1 音响环境
1.3.2 音响器件
1.3.3 放声系统
1.3.4 扩声系统
1.4 音响设备的主观音质评价
1.4.1 主观音质评价
1.4.2 主观音质评价指标
1.5 主观评价实验方法概述
1.6 主观音质评价相关要求
1.6.1 听音房间要求
1.6.2 放音设备要求
1.6.3 听评人员要求
1.7 听音训练、听能形成与听力保护
1.7.1 听音训练
1.7.2 听能形成
1.7.3 听力损伤
1.7.4 听力保护
参考文献
第2章 晌度
2.1 听觉阈限与痛阈
2.1.1 声压
2.1.2 听觉阈限
2.1.3 听力级
2.2 等响特性测量
2.2.1 纯音响度量化
2.2.2 等响曲线
2.2.3 等响测量
2.2.4 噪声响度
2.2.5 乐音响度
2.3 纯音响度判断
2.3.1 听音练习1:纯音等响听辨
2.3.2 听音练习2:纯音相对响度听辨
2.3.3 听音练习3:纯音的持续时间与响度听辨
2.4 复合音响度判断
2.4.1 听音练习4:复合音的频率间隔与响度听辨
2.4.2 听音练习5:复合音的幅度与响度听辨
2.4.3 听音练习6:复合音的频率比与响度听辨
2.5 噪声响度判断
2.5.1 听音练习7:宽带噪声相对响度听辨
2.5.2 听音练习8:窄带噪声相对响度听辨
2.5.3 听音练习9:窄带噪声的带宽与响度听辨
2.5.4 听音练习10:窄带噪声的中心频率与响度听辨
2.5.5 听音练习11:宽带噪声的响度突变听辨
2.6 乐音响度判断
2.6.1 听音练习12:乐音单音相对响度听辨
2.6.2 听音练习13:乐音音阶等响听辨
2.6.3 听音练习14:音乐片段响度听辨
2.6.4 听音练习15:音乐片段*佳响度
2.7 响度的差别阈限
2.7.1 实验1:纯音响度差别阈限测试
第2章 附录
参考文献
第3章 音高与频率
3.1 纯音频率的判断
3.1.1 纯音音高
3.1.2 听音练习1:纯音音高听感
3.1.3 听音练习2:纯音相对音高听辨
3.2 乐音音高的判断
……
第4章 音色与频谱特性
第5章 声音的时长
第6章 音响环境的混响特性
第7章 畸变与失真
第8章 谐和性与平衡性
第9章 瞬态特性
0章 双耳听觉与空间感
1章 音乐情感感知
2章 音乐作品风格分析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是在一个声音设计的工作坊上被一位前辈强力推荐的,他提到这本书对于建立一个“共同的听觉词汇库”非常重要。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得非常有层次感,它不像市面上其他流行的“速成指南”,而是脚踏实地地从人耳的生理限制讲起,然后过渡到心理声学,最后才是工程实践。我个人认为,对于那些想进入专业混音或母带处理领域的新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标准答案”的参照系。它教会的不是如何去“美化”声音,而是如何“准确地听见”声音的每一个组成部分——瞬态、衰减、泛音结构等等。虽然书中的例子大多基于传统的录音棚场景,但其底层逻辑是完全可以迁移到现代数字音频工作流程中的。我打算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严格按照书中的建议进行系统性训练,希望能彻底改造我那套混乱的听觉习惯。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朴实,没有太多花哨的元素,这让人感觉它更注重内容本身。我是在一个朋友的推荐下买的,他是一位资深的录音师,说这本书是他们那个圈子里人手一册的“宝典”。翻开目录,立刻被里面严谨的结构所吸引。它似乎从最基础的听觉生理学讲起,然后逐步深入到对不同频率、动态范围的辨识训练。我尤其欣赏它对“声场定位”和“空间感”的讲解,理论部分写得非常到位,引用了很多声学家的经典论述,读起来有种踏实感。虽然我才刚开始进行第一部分的训练,但已经能感受到作者在编写这些练习时花费的心思。例如,它没有简单地给出“听出低音的混浊感”这类模糊的要求,而是提供了非常具体的判别标准和参照音,这一点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期待接下来的光盘部分能提供更丰富的实战演练材料,希望能真正帮助我把耳朵磨砺得更敏锐一些。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稍微有点“学术腔”,初读时可能会觉得有些枯燥,毕竟它不是那种轻松愉快的读物,而是像一本严肃的教科书。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它那种精炼、准确的语言表达方式。不过,一旦你沉下心来仔细琢磨其中的公式和图表,就会发现它背后蕴含的巨大信息量。它似乎默认读者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常识,对乐理和录音技术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有些地方的跳跃性比较大。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均衡器(EQ)应用原理时,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方法,它不仅仅告诉你“高频需要提升”,而是告诉你“在多少赫兹提升多少分贝可以模拟出某种特定混响环境下的空气感”。这种深度分析,让我对以往模糊的“感觉”有了一个可以量化的参照系。对于希望从“会听”跃升到“精听”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知识框架是极其宝贵的基石。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音乐爱好者,我原本以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已经算是不错的了,直到我翻开这本书的某一章节,专门讨论了“相位抵消”在实际混音中对中频清晰度的影响。坦白讲,之前我只在理论上了解过相位,但这本书通过具体的音轨示例(我猜测是在光盘里),让我第一次真切地“听”到了声音是如何因为相位问题而变得“单薄”和“空洞”的。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注重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它不会让你陷入无休止的数学推导,而是将复杂的声学原理转化为可以立即在DAW中进行验证的小实验。这种“学完马上就能用”的模式,极大地提升了我学习的积极性。它更像是一位耐心的、经验丰富的导师,手把手地引导你穿越声音世界的迷雾,而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中规中矩,纸张不算顶级的厚实,但用来做笔记和反复翻阅也足够耐用。我最看重的是随书附带的那张光盘,这才是它真正的灵魂所在。我尝试播放了其中的一些基础波形识别练习,音质非常纯净,没有丝毫的底噪,这在听力训练材料中是至关重要的。有一组练习是专门针对辨识不同类型失真(比如削波、压缩失真)的,那种细微的差别,如果不通过专业且高质量的音源来对比,根本无法察觉。我感觉这套练习远比我之前在网上下载的那些零散素材系统和专业得多。它更像是一个结构完整的“听力健身房”,需要持之以恒地去“举铁”和“拉伸”,才能看到效果。虽然初期练习让我耳朵有点疲劳,但我相信这种“痛苦”正是进步的信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